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秦工程兵-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住处其实是许应要求的。

    身为农家就该住在农舍与耕地为邻。

    否则王翦怎么也会在城内为许应安排几间上房。

    论农却是在院外。

    这或许也是农家的传统,农舍一般较小无法容纳太多人。

    摆设十分简单,就在地上铺几张席子摆几张案桌,再点上火把照明就完了。

    让沈兵有些意外的是,农舍旁的小河及沟渠里居然分别摆着一具水车和翻车。

    正有许多人围在附近观看。

    不过想想又觉得正常。

    论农嘛,便是讨论和交流经验。

    现在新增了两种引水神器当然要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再由这些农家子弟带到五湖四海。

    在这商业不发达的古代,农家就是用这方式达到传播技术的目的。

    否则,若只依靠百姓一传十十传百,从秦国这一头传到那一头都不知道要多久。

    一见沈兵来,许应便兴奋的向众人介绍道:

    “这位便是制出水车、翻车的砲师工师,沈兵!”

    霎时所有目光都集中到沈兵身上,接着便是一双双拱起的手:

    “工师有礼!”

    “工师大材!”

    “见过工师。”

    这些农民打扮的农家子弟其实大多都是读书人。他们虽然以农民的身份要求自己,但难免还会留带些礼节和酸气。

    众人又客套一番后就各自就座。

    沈兵被安排在许应的右手侧。

    秦时以右为尊,也就是说沈兵被当作只在许应之下的贵客看待。

    沈兵是无所谓,什么左右尊贵的,在他眼里一不值。

    然而,坐在对面的张格望着沈兵的眼神却像要喷火似的。

    许应挺起上半身朝周围拱了拱手,用带有些许嘶哑的声音说道: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

    “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我农家创办至今已有百余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夙求!”

    听到这沈兵不由皱了皱眉。

    他虽然能听懂许应这些话,但怎么感觉说的有点大了?

    种田而已!

    如果说为了百姓疾苦还可以理解,怎么扯到天下兴亡与报国夙求头上?

    但仔细想想,种好田若能让百姓富足、国库充盈,也算是报国。

    然而接下来一句话却让沈兵发觉自己理解错了。

    只听许应接着说道:

    “百姓饥则天下乱。”

    “百姓足则天下盛。”

    “是以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这下沈兵是听明白了。

    农家这是以为战争是因为有人吃不饱饭。

    因为吃不饱饭才要去抢去杀。

    若人人都有足够的食物就不需要去抢去杀,于是就天下太平了。

    于是贤者治国的话就应跟百姓一起耕种一起吃饭发展农业

    也难怪这群读书人会甘愿以农民来要求自己。

    沈兵之前就觉得他们的志向不应该只是让百姓填饱肚子。

    却原来

    这是说破好呢?

    还是不说破好呢?

    心下惦量了一番,沈兵觉得还是不说破好。

    先不说这是农家的根本,说破或将他们说服则可能意味着农家的解散。

    再者,不说破又能怎样?

    他们虽然不明真相,但至少还有这么一群人努力研究种田之道。

    至少有这么一群人愿意为农民分忧解愁。

    至少有这么一群人为理想而奋斗。

    这一刻沈兵突然发现,农家这些人还是挺可爱的。

 第九十章 窘况

    沈兵一边听着许应列数农家百年来的功劳一边心下暗叹:

    这农家注定是没有未来、没有前途的学派。

    原因不仅是沈兵知道百年后汉武帝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因为沈兵明白农家的兴起意味着什么

    在农业生产不发达的战乱时期统治阶级的确需要农家。

    因为农家可以给他们带来更高的产量、更多的粮食乃至更稳定的民心。

    这些都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甚至可以成为他们东征西讨兼并诸候的基础。

    但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进入和平时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农业发展就意味着百姓已经学会了生产技术。

    学会之后就在民间普遍流传想抹都抹不掉,于是农家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更重要的还是,和平时期统治阶级对农业技术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也没那么迫切。

    比如此时秦国在邯郸三郡面临的情况

    若是在和平时期,旱就旱呗,老天爷不下雨能怪谁?

    能给点粮赈灾就算很不错了。

    要不就把灾区的百姓迁到秦国去,正好秦国还有大片土地无人耕种。

    然而,因为战乱嬴政迫切的想要以三郡为基地发动战争。

    要想发动战争就必须有人有粮。

    于是不能赈灾了事更不能将百姓迁往秦国。

    嬴政能做的就只有将许应调来三郡治旱,希望能通过农家的技术治理提高产量。

    更严重的还是:和平时期统治阶级绝不允许“结党营私”。

    那什么道家、杂家、阴阳家全都或者有可能“结党营私”。

    农家就更是“结党营私”中的“结党营私”。

    特么的天下农民都听你的,哪天高喊一声“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这大王、这皇帝还要不要当了?

    而在防范“结党营私”方面,诸国中又以秦国为最。

    秦律有“严禁私斗”。

    这里的“私斗”不是指私下里两人起纠纷打一架,这是谁也管不了禁不了的,统治阶级不会吃饱饭没事干或是脑子进水了去禁这个。

    所谓的“私斗”指的是“邑斗”,也就是拉帮结派有组织、成规模的私斗。

    秦时因为二十军功爵位制,许多平民百姓都有爵位有封地还有下人。

    这些有爵位有封地的百姓实际上已上升为封建地主。

    而地主与地主之间往往会因为水源、封地等问题发生纠纷,拉帮结派私斗更是家常便饭。

    初时或许无关紧要,不过就是几个小地主打群架。

    但若放任其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

    再往后,小鱼没了而大鱼会越来越大等到“大鱼”能割据一方时再处理就迟了。

    所以“严禁私斗”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实际上却是名正言顺的将“大鱼”扼杀在摇蓝中。

    正是这原因,才会有之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也就是说这农家不兴则已,一兴就

    这是一种讽刺,赤裸裸的讽刺。

    以许应为首的农家以为发展农业可以消灭战争。

    他不知道恰恰是因为战争农家才被需要,农家才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若是消灭了战争几乎就意味着消灭了农家。

    这时许应的开场感言已接近尾声。

    “老朽在此召集论农原是为解三郡旱情之急。”

    “不想工师先制水车后作翻车,三郡旱情已不足为虑。”

    “诸位论农之后可将水车、翻车制法带回各地造福一方百姓。”

    “今日老朽有幸请到工师亲临,诸位若有不解之处可乘此时机提出。”

    沈兵暗道原来请我参加论农还有这用处,当免费讲解员来的?

    然而事已至此沈兵也无法拒绝,只得一一回答各路神仙提的问题。

    通常沈兵都能轻松解答,水车原本就不是什么复杂的玩意,整个拆开来就那点东西,但还是有些问题有些新意。

    “工师,若是属地不产竹,又如何以竹筒舀水?”

    “用木桶替代?”

    这让沈兵迟疑了下。

    不产竹的确是个麻烦,古时交通可不像现代这么方便,火车一运就一大堆。

    而用木桶替代也不现实。

    因为木桶制作须将木板一块块锉成凹形,拼接成桶后再用麻绳捆实。

    这在纯以手工制作时代工作量相当大,而水车又要用到许多木桶。

    想了想,沈兵就回答:

    “可以以方形桶取代。”

    说着就将右手立在左手上方解释道:

    “两端封闭,直板竖直横板稍往上斜,便可若竹筒一般蓄水、倒水。”

    这其实需要一点“举一反三”的能力,生活中需要圆形木桶,但水车却不需要,就算不严实会漏些水也没什么影响。

    一众农家弟子也是有学问的人,马上就明白如何操作,纷纷点头称赞。

    这时张格却“哼”了一声,问:

    “不知工师对三郡屯田、休田之窘况可有想法?”

    许应意外的望了张格一眼,说:

    “张格,这是屯田的问题。如何能问工师?”

    也难怪许应奇怪。

    屯田、休田是许应和王翦之间讨论协商的问题,拿出来问沈兵就有为难的味道了。

    张格却拱手答道:

    “先生,当前三郡之急除了旱情之外便是休田规划了。”

    “问问又有何妨?”

    “集思广益讨论一番说不定便能寻到解决之法。”

    许应心下虽有些许不满,但听张格说的也有道理就点了点头。

    沈兵却是一脸懵,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屯田、休田的窘况是怎么回事。

    许应见此便解释道:

    “若是按常理,我等今年应只屯一半田。”

    “明年再屯另一半,如此交替便可保持耕地肥力。”

    “可大将军却严令要屯所有耕地。”

    “如此一来”

    这么一说沈兵就明白了。

    王翦那是为了明年的战事所以急着明年高产。

    而为了耕地的可持续性同时也是保证产量又要求耕地要耕一年休一年。

    于是就出现冲突:

    今年若是把所有田都屯完明年该怎么屯?

    还有后年、大后年肥力逐渐下降于是产量一年不如一年。

 第九十一章 代田法

    “何不施肥?”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肥力不足就施肥,这是常识。

    不过沈兵马上就意识到没这么简单。

    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应等人没什么反应,而张格脸上却有些许得意之色。

    另一方面是沈兵想到,如果施肥就可以解决的话,那农家也不会等到现在了。

    果然,就听许应回答:

    “工师,施肥虽好,但肥却远不及耕地多啊!”

    沈兵一愣,想了想就明白了问题所在。

    秦人并非不知道用粪便施肥,也不是没有厕所,而是很多时候都在野外随地解决。

    男人早出晚归在田里耕作,总不能期间还老远跑回来如厕吧。

    军队就更是如此了,行军到这就随意搭个简易厕所,行军到那就再搭一个结果屯田时自然就没有足够的农家肥了。

    不过这对沈兵来说却算不上什么问题。

    “可以制作沤肥!”沈兵说。

    沤肥是我国古时常用的一种简易积肥、制肥方法,不过秦时农业生产落后,显然还没有沤肥技术。

    许应奇道:“何为沤肥?”

    沈兵回答:

    “便是收集人粪尿、烂叶、动物粪便以及杂草等混合堆积。”

    “再用糊泥密封使其腐熟,十数天便可成肥。”

    许应半信半疑的望向沈兵:

    “这当真可成肥?”

    张格则笑道:

    “工师莫不是情急之下糊言乱语?”

    “如此制肥能否增收又无人能知。”

    “若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