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工程兵-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不久前都有人提出要先杀一批战俘以减少粮食的消耗速度了。
沈兵当然不希望走到这一步,但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办法
“师傅,师傅?”胖子屯端着一碗烫熟的水饺递了上来,道:“乘热吃,暖暖身子!”
沈兵点了点头,接过碗筷才吃几口接着又陷入沉思。
突然,沈兵想到一个似乎可行的方案,兴奋得将碗筷一放腾的一声跳了起来却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
第一百四十八章 又是水攻
沈兵第一时间找到了杨端和。
杨端和倒也不难找,他一直住在兵营里与兵士一起这倒不是说他平易近人不住王宫,而是王宫已堆满了粮食被当粮仓使用。
当沈兵找到杨端和的时候,他正与魏呴在案前对着地图交谈。
魏呴对这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杨端和希望能从他那里知道更多的信息找到破敌之法。
但最终还是让杨端和失望了,魏呴对这局面也无能为力。
这时沈兵上前朝杨端和拱手道:
“将军,属下有事相商。”
魏呴识趣的向杨端和说了声就退了下去。
杨端和以为沈兵是找他说粮食分配方面的事有人建议杀俘减少消耗,沈兵是坚决反对的一方。
所以杨端和不等沈兵开口就劝道:
“我知道工啬夫宅心仁厚,但此事关系到我军生死存亡。”
“此事不是我等乐意为之,而是不得不为”
沈兵说:
“将军,若是属下有解围之策呢?”
杨端和一愣,然后就笑了起来:
“啬夫莫要说笑了。”
“项燕这段时间又收拢了数万魏兵,甚至还有许多赵兵及百姓来投。”
“其军力已壮大到三十万,现已将这大梁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便是大将军都无能为力,我等又如何能退兵?!”
这话说的是。
虽然秦军也可以在外围不断增兵给楚军压力,但秦军可增兵楚军也一样可以增兵。
且楚军距离大梁还要近得多,另外楚军还没有匈奴的顾虑。
于是你来我往,在增兵方面最终还是楚军更占优势。只要楚国愿意,想围多久只怕都没问题。
但沈兵却是真有退敌之策
“将军!”沈兵说:“我等何不以水攻退敌?”
杨端和疑惑的望向沈兵:
“水攻?”
“为何又是水攻?”
“如今这黄河的水量,又如何能水攻?”
“而且便是水量足够,这水攻岂不是淹了大梁?”
沈兵回答:
“自是不会淹了大梁。”
说着沈兵就指着案上地图说道:
“将军请看,津口河道不出几日便会封冻,到时中下游河水也无法排出将在邯郸、安阳一带蓄积”
杨端和奇道:
“这又如何?”
“难道你想用这些河水淹了楚军?”
那些蓄积起来的河水在下游,而楚军在上游水网处,当然淹不了楚军。
沈兵摇头回道:
“当然不是用这些水,但如果另有大水灌进黄河呢?”
杨端和猛地一抬头,然后又将目光转向了案前的地图。
楚军主力集中在邯郸与大梁之间的水网地带,若是另有大水灌进黄河使河水暴涨,那的确可能淹了楚军。
甚至不仅是那片地区的楚军,到时河水还会漫到大梁将城外将那些楚军一口气都淹了
因为大梁的位置恰好在“几”字黄河的最后一个转折上。
也就是在转折位置,那河水要是一灌下来当然会漫过堤坝荷泽遍地。
接着杨端和眼里的热情又慢慢冷了下来,说:
“这不过是如果而已。”
“此时又哪来的大水灌入黄河”
没等杨端和说完,沈兵就指着上游的河套平原,说:
“此处河道已封冻,也就是说其上游正在蓄水。”
“若我等能乘河道封冻还不完全时组织人手破冰”
杨端和霎时就张大了个嘴瞪着沈兵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半晌他才赞道:
“着啊!上游封冻蓄积的河水不就是大水么?”
“若突如其来的这么往下一灌,那数十万楚军岂非要在这天寒地冻之时被淹?”
“如此一来”
想着杨端和就不再迟疑了,对帐外亲卫叫了声:
“郑国,速去把郑国叫来!”
郑国是水利方面的专家,这事当然需要他来确认下。
不过盏茶时间披着风衣的郑国就出现在帐内。
沈兵向郑国简单的说了下凿冰放水的计策。
郑国也着实被沈兵这大手笔的计划惊到了,他想了想就点头说道:
“若是能成功破冰,此计的确可行。”
“可是,啬夫”
“此计可不比水淹大梁,它可会将荥阳以下尽数淹毁。”
“这百姓及良田”
这下面的话就不用多说了。
以往黄河下游凌汛不会有这么大的水,现在秦军若是在河套平原破冰将上游蓄的水灌到下游又积在这一带出不去,那淹没的面积可就大了。
这倒是沈兵没考虑到的地方,他之前只一心想着这一带到处都是楚军。
杨端和插嘴道:
“此一时彼一时。”
“之前我等考虑庶民死伤才水攻大梁。”
“但此时我等已身陷大梁没了活路,难道还在这等死不成?”
“更何况,此计若成解了大梁之围,不也是救了大梁魏国军民?”
这话说的有些牵强,因为大梁的魏国军民也可不死,只是秦军要崩溃之前会拉他们垫背而已。
但这说的也确是事实。
秦军是军队,可不是那些会“割肉喂鹰”的圣人,在有活路可走时岂会选择死路?
郑国也不是迂腐之人,考虑一番就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不过这时又有了难题:
这破冰放水的计策是要王翦带人去实施的,此时大梁已被楚军团团围住,又如何能将消息传出去?
这方面倒是杨端和有经验。
他笑道:
“这个简单,楚军不是号召魏兵及百姓去投么?”
“我便给他送去几个魏兵!”
这么一说沈兵和郑国马上就明白了。
这果然是个好计,秦军不容易混过楚军防线,去投靠楚军的魏兵又是另一回事。
事不宜迟杨端和马上就做了准备。
出于谨慎,杨端和还带人去关押魏军俘虏的山坳走了一趟。
做什么就不用说了,就像之前李牧一样,挑选身材、脸型相似的兵士并取了验伪装。
另外,为了不让情报走漏,杨端和还采用了一个特殊的送件方法将密信藏在有夹层的觥里。
这特制的夹层装满墨水,一旦身份泄漏只需一抽外部的麻线,密信就会被墨水涂黑。
第一百四十九章 使节
不得不说古时的通讯十分麻烦。
这在现代也就是发个电报就了事的东西,这时代却折腾了好多天。
首先是送密件的探子混进楚军。
这一步不是什么问题,毕竟本身魏国的验就不严。
这里所说的“不严”不是查验不严。
事实上此时各国的查验方式都大同小异,随身带着个描述姓名、身高、外貌的验,查验时对照一下。
这是一种较原始的查验,而且人的外貌身高等都会变,尤其这时代十七岁就当兵,许多人加入军队后还会长高外貌也会变化。
另外还有打仗负伤残疾等也会变化。
于是这验就需要每年更新一次,这就叫“自占”,也就是到期自己到伍长那主动申请办理。
这在秦国很严格,如果到期不“自占”就要受罚,且连带着伍长也要受罚。
但其余六国就没那么严。
原因是六国弄这户籍主要是为了征税而不是识人,要是有人因负伤不自占,该免的税没免,贵族阶级还偷着乐呢。
其结果就是相当一部份人手里的验没及时更新与本人对不上,时间一久也就习惯成自然于是查不查都无所谓查也查不出什么,也就没有查的必要。
所以信使没费多少力气便混进了楚军。
从楚军混出去也不是难事,此时这楚军那是又有魏军又有百姓,甚至还有赵军,鱼龙混杂好不热闹。
难就难在拿不到马,前往邯郸却有六百余里。
而且还是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一路上少不了被盘查,如果没被冻死饿死的话怎么说也得十余天才能赶到。
其中倒有两个机灵的,他们在路上劫了两名楚军信使扮成楚军的模样,一路放开胆策马前行,结果他们第四天就赶到了邯郸。
赏赐自是少不了他们的。
王翦收到密信再对照一下地图,当即就赞了声“好计”。
然后二话不说就拿着密信去见嬴政。
嬴政看了密信同样对着地图看了下,接着额上皱着的眉头就舒展开了。
“妙计,果然还是沈兵有办法!”
密件只有一小张牛皮,所以并没有提这个办法是由沈兵想出来的,只有“河套凿冰放水约期”几个字。
意思很明显,就是约定个日期凿冰放水淹了楚军。
但嬴政马上就猜这计策是出自沈兵之手。
也难怪。
这样天马行空颇具创意的计策,若不是出自沈兵之手还能有谁?
其实王翦也如是想,不过此时嬴政这么说不免让他心下一酸:
唉,这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这把老骨头是不是要被淘汰了?
是不是要被大王给忘了?
本想说上几句什么话。
但转念一想,自己不是正要低调推功吗?
于是便沉默不言语。
嬴政又在地图上看了看楚军的兵力布置,就哈哈大笑起来:
“若是此计能成,便不只是救援大梁而是将这数十万楚军打得大败了。”
“楚军今趟是有难了!”
说着他就不再迟疑,当即对王翦下令:
“你部暂缓南下原地待命。”
“另率三万部队赶往河套凿冰开河!”
王翦应了声便去安排。
嬴政这命令没什么问题。
首先是王翦南下的兵当然要“原地待命”。
若是收回的话难免会让楚军怀疑,此外若没有了秦军的威胁,楚军也就会把兵力调开,到时放水淹楚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其次就是到河套一带凿冰放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一带就是原李牧抵挡匈奴的北地,赵国被灭后赵嘉一众就逃到那附近。
确切的说不是附近,原因是赵嘉逃到了北地的东头而河套却在西头,两地相距近千里。
插一句, app 真心不错,值得装个,竟然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原因是赵嘉必须紧靠燕国与其抱团取暖,否则分分钟就被秦给灭了。
虽然这抱团取暖事实上没什么效果,但至少两国还可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同盟。
嬴政更担心的是那一带赵兵残余或是流匪,再加上还有北面匈奴的威胁
匈奴担心的李牧已死,北地就没有什么可以挡住匈奴了。
所以这三万兵不只是北上破冰,还是顺便接收了北地将其纳入版图。
再多的兵也没有了,三郡也只剩下三万。
这甚至让嬴政心下有些慌:
十万去攻魏国被包围在大梁,十万去救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