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帝国-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是朱买臣进殿,向景帝见礼。
    朱买臣厚嘴唇,脸上的皱纹叠了一层又一层,明明四十不到的人。乍一看象是五十岁,纯粹一个小老头。这还不算,他还一脸的苦相。虽是身着儒服,头戴儒服,礼仪不失,周阳却有一种“沐猴而冠”的想法。
    周阳不是那种以貌取人的人。处此之情,不得不有如此戏德想法,实在是朱买臣太另类。
    要是给朱买臣一圈绳子,再给他一把斧头,让他穿上葛布粗衣,他不是楼夫,是楼夫的老祖宗!
    可是,朱买臣钟声若洪钟,话语中自具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让人不敢轻视。
    这些士子一个一个的进殿,见过礼后,坐到位子上。数百之众,黑压压一片。周阳望着这些士子。看着熟悉的桌椅,真有回到校园的。
    景帝扫视一眼,道:“前朝孝公求贤诏中痛说国耻,联今日也来说说国耻。数十年来,匈奴横行,围高祖,侮高后,掳掠百姓子女,黎民泣血。匈奴把利剑架在大汉的脖子上,大汉还不得不赔笑脸,行和亲。送妇人。国书还要写得谦卑异常。仿佛大汉的妇人没人要似的。三王五帝以来,就没有过如此奇耻大辱。联丢尽了脸面!今日的策论,就是破匈奴之术,古今治乱之道,你们痛陈吧!”
    “诺!”士子们应一声,提笔在手。准备痛陈时弊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凶叭,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   
第四十二章 收百越之议
    二少十子提慧在弄。难以下由得皱眉沉思起,更喀刊义起了笔杆子。
    周阳看在眼里,想起一到考试时就会把笔杆子当棒棒糖啃的翘课的不良学生,倍觉亲切。
    董钟舒、申公、朱买臣、公孙弘、王盛、赵绾、严助这些人却是想也没有想,提笔在手,悬腕挥毫。笔走龙蛇,只听一阵“刷刷”声响起。
    看来,他们是成竹在胸了。他们平日里苦思如何破匈奴,治道之乱。这说明他们用心,把国耻放在心上,这是真正的人才,景帝不住点头。
    景帝特别留意了一下董仲舒,此人虽然狂放,的确是有才干,微微颌首,大是赞赏。
    可下一刻,景帝不由得皱起眉,有些好笑,却不能笑,只能紧抿着嘴唇,尽力忍着。
    原来是董仲舒写着写着,又有了不雅的举动。他把右脚提起,放在桌上,左手不住抠起了脚丫子。
    一个白白净净的大脚掌摆在桌上,格外显眼,引得众人注目有人忍俊不禁,叶哧咔哧的笑起来。
    董仲舒却是浑然不觉,一双眼睛半眯半闭,仿佛睡着了一般。右手中的狼毫却是不断挥动,一副架轻就熟之慨,写到入神处,一颗头颅不住晃动,摇来晃去,很是享受。
    把他那副样儿看在眼里,周阳大是好笑。
    春陀脸一沉。就要喝止,却给景帝一摆手阻住了。
    景帝把董仲舒的脚丫子打量一眼,再也忍不住了,以手捂嘴,笑得身躯打颤。要是在没人的地方,景帝肯定会开怀畅笑。在这里大笑,不是不可以,而是会惊扰这些士子。只能委屈景帝,偷着笑了。
    周阳、窦婴、主父偃、冯敬,谁会不是象景帝那般,偷着直笑?
    这事实在是太搞笑了,堪称千古一奇。也可以说是儒林较事了。
    申公紧挨着董仲舒,瞄了一眼董仲舒那不雅样儿,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若不是当着至尊之面,申公肯定会斥董仲舒无行。
    再瞧朱买臣,一脸的肃穆。笔行龙神,下笔毫无迟滞之象,看来其人面相虽苦。却是胸中自有经伟。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这话一点也没说错!
    公孙弘正襟危坐。行笔不停。严助脸色肃然。悬腕挥毫。驾轻就熟。
    这些士子,各有各的神态,各不相同,不必一一细表。
    写得最专注的就是董仲舒了。周阳暗想董仲舒会写出什么样的策论呢?会不会写出黜百家,尊儒术的千古一策呢?
    周阳很想上前去瞅瞅,可是,又怕惊扰士子,只能暂抑好奇心。
    “啊!”
    一阵轻呼声响起,发自一众士子之口。
    原来是董仲舒写完了,拿起竹简。对着竹简吹吹,明亮的眼睛一扫。站起身,快步来到景帝面前。把策论呈上。
    “这么快?”景帝大是惊讶。
    场中这么多士子,有些人才破题,就是申公这个名儒,也才写了半篇竹简,董仲舒就完了,还真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禀皇上,写完了。”董仲舒躬身回答。
    “你写的什么?”景帝接过竹简。略一扫视,虎目中精光闪烁。差点站起来了,挥挥手道:“你先下去歇着。”
    董仲舒应一声,大袖飘飘,迈动光脚,快步而去。望着董仲舒的背影,周阳大是惊奇。难道他真的写出了独尊儒术策?瞧景帝这般惊讶样儿,十有**不会错。
    景帝拿着董仲舒的策论,一看再看,越看越是惊讶,不住抚额头。
    周阳真想冲上去,一把夺过来。瞧个究竟。可是,把景帝那专注样儿看在眼里,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没多久,申公写好策论,交给寰婴,施礼告退。紧接着。朱买臣、公孙弘、严助写好,交了上来。
    士子一个一个接一个的交上来,直到交了一半,景帝示意,叫来太监,把这些竹简抬着,去了养心殿。
    周阳、窦婴、冯敬、主父偃四人跟着景帝赶去养心殿。景帝却是一边走,一边看董仲舒的策论,仿佛那不是策论,而是美味佳酿似的,韵味无穷。
    不管董仲舒的策论写的是什么,能让景帝如此难以舍却,他就不枉来人世走上一遭了。
    “皇上,董仲舒写的什么?”周阳实在是好奇,等不及了,问了出来。
    这问题正是主父偃、冯敬、窦婴三人要问的,眼睛瞪大,看着景帝。
    “这个董仲舒啊,不得了啊,全是惊人之语!”景帝把竹简递给周阳。
    周阳接过来一瞧,心头一跳。竹简差点掉,入眼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个字。这八个字,影响深远。后世赞扬的人有之。骂的人有之,可以说毁誉参半了。
    不管是骂的也好,赞扬的也好,不得不承论一点,这八个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太大。要是汉武帝当年没有用这八个字,今天中国会是另外一个样儿。
    “皇上以为,此策可用吗?”周阳忍着心惊问道。
    “观此人之策,虽是儒生,却不是儒家之道,是法家之术。”景帝并没有马上回答能不能用,而是点评起来:“法家霸术太过霸道,虽然实用,能治国,能强国,却是**裸。毫不掩饰。若是有儒家这个外衣。给包裹起来,让人无法指责,岂
    景帝这话切中了要害,法家霸术能治国,很实用,可是,毫不掩饰其霸道,为后人指责。美丽的言辞,总是用来掩饰卑鄙的目的,若是有儒家这个外衣来点缀,张口仁义,闭口圣人之道,要人想指责都没辙,的确是一个好
    法。
    董仲舒虽是被尊为六大儒宗之一。却有不少人把他归入法家,说他是法家之士,这话不是没有道理。董仲舒的学术,完全不同于儒家,后人点评他的学术是“阳儒阴法。”表面上是儒家,其实是法家。
    汉武帝当年之所以采纳他这一建议,就到了这一说法的好处。扯一杆大旗。张口仁政,闭口圣贤之道,要人无法反对。暗地里。汉武帝大行法家之道,杀伐决断。无所不为。
    汉武帝虽是把儒家供得高高的。他的所作所为,又有多少儒家的影子呢?可以说,他做皇帝数十年间,是法家大行其道。
    对这点,汉宣帝说得最是直白。汉宣帝的太子。也就是汉元帝,特别喜欢儒术,好纯儒之学,反对宣帝的一些政令。对此事,宣帝很恼火,一度想废了他。可是,念及宣帝之母与他是结发夫妻,不忍废,才有后来的政衰之事。
    汉宣帝的出身很具有传奇色彩。还在襁褓中,因为“戾太子谋反事件”而给扔进了大狱,要给杀死。要不是给张汤的儿子所救。他早就给杀死了。虽然给救了。却流落民间。与寻常百姓没什么两样。
    汉昭帝二十二岁病逝,没有儿子。霍光他们妾昌邑王为帝,昌邑王胡作非为,毫无当皇帝的样儿,霍光联合大臣把他给废了。最后议立谁为帝,张安世力主立宣帝。这才有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汉宣帝。
    汉元帝的母亲就是汉宣帝流落民间的结发夫妻。夫妻感情很好,是以宣帝才没有废元帝。
    汉宣帝刮斥元帝说“汉家自有道,王霸杂用”这话道出了汉朝用的其实是法家的霸术。而非读书人嘴里说的儒家之学。
    汉元帝没听进去,当上皇帝后,用韦玄成这些纯儒。这些所谓的纯儒,只会空谈,毫无治世之具。汉宣帝开创的大好局面从此不复存在。曾经创造无数辉煌与传奇的大汉帝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听景帝的话,大有采纳之意,周阳不得不心惊了。作为现代人,深知这一策的危害有多大。尽管董仲舒的本意不是真的要用儒家之学来治国,可是,后人却是误以为他是真心要用儒家之学来治理国家,却是贻害无穷。
    “皇上,董仲舒的策议虽好,可是,有一点皇上有没有想过?”周阳念头一转,立时有了主意。
    “哦!”景帝大感兴趣:“哪一点?”
    “皇上能保大汉皇帝人人贤明吗?”周阳问道。
    “呵呵!”景帝一笑:“始皇想万世为君,可是,后人之贤与不肖。谁能保证?公子扶苏贤明,胡亥却昏昧,一父所生皆如是,联也不敢保证呀。”
    大丈夫难保妻贤子孝,这种事谁敢保证呢?景帝这是大实话。
    “皇上所言极是。”周阳接着道:“若大汉皇帝人人贤明,即使行法家之道,他也知道如何掩盖。何必要儒家这外衣呢?若是大汉皇帝有不明之人,若一时不察,误以为儒术真集治国,儒家之术大行,大汉岂不危殆?”
    汉元帝就是这种不明之人,把好好一个强大的汉帝国治理得衰败,让无数后人叹息。
    象汉元帝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把儒家那一套当作了经典。一用再用,却是一误再误。
    纵观历史,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明明把儒家供得很高。可是。他们又有哪一个使用了儒家之术呢?
    他们供儒家,不过是扯一杆夫旗,给他们遮羞罢了,用来掩盖霸术。
    景帝猛然醒悟,一拍额头,道:“幸得周阳提醒,要不然,联几误矣!可是,若是没有儒家这个外衣来掩盖,岂不为人所指责?”
    美人穿着好看的衣衫才是美人。若是脱得赤条条的,就失去了美感。若是没有儒家这件外衣,还真是不好办,主父偃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皇上,这有何难办呢?。周阳却是一点也不在意:“皇上,只需要皇上下旨,把这些读书人招拢起来。好吃好喝供起来,要他们为皇上写赞颂之文,要他们做御用文人便可。”
    儒生虽是自我标榜,有多清高,不把王侯放在眼里。可是,真耍有好处给他们了,他们就象绿头苍蝇遇到臭鸡蛋一般,不顾一切的扑上去。其嘴脸显露无疑。
    这种事,史不绝书,太多了。
    “好计!”主父偃大是赞成:“天下的舆情,跟着为数不多的笔杆子转,只要控制住了笔杆子,舆情也就撑握在朝廷手里。”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