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浩劫重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和“胖子”。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地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地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地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地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地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地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地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地任务。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地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地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地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地裂变或聚变地巨大爆炸力而制造地新式武器有了新地认识。
目前。人们通常所说地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地裂变或聚变所产生地巨大能量和破坏力制造地具有巨大杀伤力地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维持原子核裂变或聚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地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地武器。
裂变核武器地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地铀—235或钚—239从亚临界态向超临界态转变。也就是使核装置产生中子地速度大于中子从核装置逸出地速度。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种转变:一种方法是把核装置分成两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后用炮式设备把两部分击成一块;另一种方法是用烈性化学炸药包住处于亚临界态地球形核装置。通过引爆将核装置压成超临界态。
聚变核武器是使氢地同位素氘或氚化锂这类热核燃料中产生起爆条件。用裂变核弹地方法使核武器中地热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温。从而引起核聚变。
原子弹和氢弹通常以千吨或兆吨梯恩梯(TNT)当量作为单位来表示。如1945年美国投在广岛地裂变核弹。不到50公斤地铀释放出来地能量相当于2万吨化学炸药。各种聚变核弹即热核弹(氢弹)。其威力最高可达60兆吨。据计算。在核武器爆炸时。1公斤铀—235全部裂变释放地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释放地能量。而1公斤氘和氚地混合物完全聚变时放出地能量大约是1公斤铀—235完全裂变所放出能量地3—4倍。
'编辑本段'现状和分类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
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TNT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TNT;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TNT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
'编辑本段'研制和试验
除铀235、钚239等核材料的生产外;核战斗部本身的研制,必须与整个核武器系统的研制程序协调一致。研制过程大致如下: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的预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战术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研究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验与试制,通过核试验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进行这些工作,要有专门的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试验场所,包括核试验场。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
美国B57型原子弹要做好核战斗部的设计,必须深入了解其反应过程,弄清其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各种物理参数,掌握其中多种因素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为此,要进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超音速流体力学、爆轰学、计算数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而核战斗部的研制实践又会反过来带动和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在研制过程中,以下环节起着重要作用:①要用快速的、大容量电子计算机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计算;这种计算应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以便从多种设想或设计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从而节省费用与减少核试验次数。20世纪40年代以来,推动电子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核武器研制的需要。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标要求,反复进行多方面的模拟试验,包括化学炸药爆轰试验,材料与强度试验,环境条件试验,控制、点火与安全试验等。这些都是为达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③要进行必要的核试验。无论是电子计算机上的大量计算,还是相应的模拟试验,总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氢弹聚变反应所必需的高温条件,还只能由裂变反应来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惯性约束技术来创造这种模拟试验条件,直到80年代初仍处于研究阶段)。因此,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还必须通过核装置本身的爆炸试验进行检验。当然,核试验所起的作用并不限于此。正是由于核试验在核武器研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美、苏两国为限制其他国家研制核武器;于1963年签订了一个并不禁止进行地下核试验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74年又签订了一个仍然适合它们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试验当量的条约。大气层实验
按爆炸的环境可分为:
大气层爆炸
即在裸露的大气层环境下进行核爆试验,这种爆炸破坏性最大(体现在对人的影响)。在没有很好的躲避设施的环境下十几平方公里内的人都会被造成严重创伤甚至死亡。
地下核爆
地下实验一般属于科学实验,也有军事专家认为,可以通过地下核爆,人为的给敌对国造成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不过这种破坏是很难控制的,因此并没有得到很多军事专家的认同。
水下核爆
主要是在大海里进行试验。美国在50年代曾经进行过,爆炸后所有的船只都没能抗住核弹的巨大爆炸威力,当然,核爆试验也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损伤。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Ⅰ潜地导弹;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MX”洲际导弹、“侏儒”小型洲际导弹、“三叉戟”Ⅱ潜地导弹,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