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建筑大师-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这些人最主要是依靠什么赚钱呢?咱们中国有句老话是怎么说来着: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在建筑业中,充满了大量这种“吃夜草”的机会,这才是很多包工头赚钱的地方。
比如这个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项目部为什么能在桩基这一块有那么高的利润?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在建筑业中,把这个关键词称为“价格调差”。
普通人可能很难想得明白,为什么同样是挖桩,机械成孔和人工挖孔的结果不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它们的价格差距会那么大?嘿嘿,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你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在建筑业中,虽然是干同一件活,虽然干这件活得到的最终产品都是一样,但如果采用不同方法干这件活的话,那么这里面的价格差异就可能非常巨大。这就是建筑行业一个普遍赚钱技巧,这也是很多包工头发财的地方。
比如这个项目,原先设计是机械成孔,现在改为人工挖孔,由于机械费和人工费的巨大差距,这就给项目部带来巨大利润。
说到这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既然知道人工挖孔桩的利润更大,为什么项目部一开始就不这么干呢?这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因为这个项目是日本人设计的,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这个项目是放在日本,采用人工挖孔桩只会是增加成本,而不会节约成本。第二是因为人工挖孔这种工艺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在建筑行业中,不是你想修改工艺就修改工艺的,雷建军他们就算最开始想这么干,人家也不可能同意你这么干。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那个关键词:价格调差。
无论是设计方的日本人,还是作为业主的香江人,这些人难道会是傻子吗?你想采用一种更廉价的施工工艺,你以为人家就会同意?人家难道就不会把价格降下来?如果进行价格调差,而你一开始就非要坚持采用人工挖孔桩的话,那别说产生更多利润了,赚得更少都有可能。
就在前几天,当李华勇和大家一起讨论怎么让设计变更顺利通过的时候,雷建军为什么要提“合同风险”呢?李华勇当时为什么想要看一下合同呢?其主要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他想看看这个项目存不存在“价格调差”。
“价格调差”这种东西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如果不考虑其他东西,只从经营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话,可以认为建筑业的施工合同通常存在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业内人士俗称为“开口合同”和“闭口合同”。
所谓“闭口合同”,就是不进行任何价格调差的合同。大家常说的“一口价”就是这个意思,我请你来帮我盖个房子,那什么东西都事先说定了啊,我就是这个价钱包给你做,你以后也别管给我谈钱的问题了,你到时候给我按时交工就是。。。
既然有“闭口合同”,那当然就有与之对应的“开口合同”。在建筑行业中,“闭口合同”固然不少,但更多的其实还是“开口合同”。很多普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从“契约精神”的角度来说,“闭口合同”不是更合理吗?你搞个什么“开口合同”,一边干一边谈,一边随时调整价格,麻烦且不说他,岂不是还很容易造成扯皮?
的确这话说得没错,“开口合同”的确麻烦,也很容易在履行合同中造成扯皮。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是由建筑业的一个特殊性造成。
建筑业有个履约合同时间长的特征,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眼下这个项目来说,这个项目是今年签订合同,那么这个项目要什么时候完工呢?最早也要到85年或者86年。未来两年的事情,你就能确保在84年的时候全部考虑清楚?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小问题。记得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也忘记是05年还是06年,总之是“非典”之后和北京奥运会之前的某一年,李华勇还在集团某下属分公司担任总经济师。按照国内大型央企的惯例,一般到年底的时候,都要进行各种评审和总结的。作为公司总经,李华勇记得自己在评审公司所有在手合同时候可是发了大愁。
当时全公司在手施工合同一共30多份,其中“开口合同”超过三分之二,“闭口合同”不到三分之一。所有人都知道,那段时期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原材料一天一个价。李华勇审核合同的时间是在那一年12月,而那些合同都是在那之前签订的。
仅仅是钢筋这一项,如果按照当时12月份的价格,那么李华勇手中那些“闭口合同”很可能就要带来7个亿左右的亏损。
看到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就知道建筑行业为什么更喜欢签订“开口合同”了吧?
在很多时候,“闭口合同”往往意味着很大的风险。“开口合同”虽然很麻烦,虽然容易扯皮,但一旦弄不好的话,“闭口合同”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麻烦,扯更大的皮。
比如真实历史中的李华勇,他在那一年的第2年,一整年的工作就是到处扯皮。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的。巨大的风险,这里面也可能存在巨大的机遇,巨额的亏损,与之对应的可能就是巨额的利润。
比如这个项目,这是一个“闭口合同”!
香江“林氏集团”和“华夏建总”签订的就是一个“闭口合同”。
至于“林氏集团”为什么会签订这样一份合同?他们的心理也很好猜测,“闭口合同”明面上最大的好处是什么?麻烦少,不容易扯皮。作为一家刚刚进入内地市场不久的香江公司,他们选择这样一种合同方式简直是太正常不过了。
当然,“林氏集团”是什么心态,这不是李华勇考虑的事情。李华勇现在只考虑自己的心态,怎么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这是李华勇目前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我该怎么做呢?”李华勇默默的思考着。
在雷建军的办公室里,无声的对峙还在继续。
第17章 钱不够 活来凑()
时间来到了晚上8点半左右,整个房间继续沉默。
现在的情况很清楚,李华勇的沉默是因为他不甘心,而雷建军他们的沉默是因为他们觉得面对这样一位大功臣,项目部给出这样一个价钱实在是有点不好意思。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华夏建总”是国有企业,30元每米的价格已经是项目部报价的极限,再想往上抬的话,那是连雷建军都可能做不了主的事情。
既没有办法多给一点,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偏偏坐在对面的那个年青人还一直不肯说话,那没有办法,那只能这样一直僵持着。
“咳咳,我看这样。。。”
打破僵局的那个人终于出现了,居然是项目总工夏明焕,因此当他一开口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他。
夏明焕瞄了一眼坐在对面的李华勇后,对雷建军说道:
“这个这个。。。雷经理,小李这个管理现场的水平和能力,我想我们都看到了,因此我有一个想法,你看我们这边不是还有几十号工人吗?干脆这些人都交给小李管理得了。”
夏明焕这个意见一说出口,立刻得到众人拥护。
“对对,小李这个管理水平。。。那真不是盖的,行家呀。。。”工程部长邓超群率先表示支持。
“好好,这个主意好,这个办法好。。。”经营经理张永平很快附和。
雷建军微笑的看着李华勇:“小李,你看呢?”
这其实就是对李华勇示好的一个举动了。在大家最开始接触的时候,李华勇提出只能从“鹏城世贸”那边带50多位工人过来,而其他的工人只能是这边的项目部自行解决。这部分工人本来是和李华勇没什么关系的,现在提出这些人也让李华勇来管理,这就相当于壮大李华勇的队伍,将整个工程所有人工挖孔桩的业务都承包给他做。
李华勇苦笑。对于项目部释放出来的善意,他自然是心知肚明。不过说实在的,仅仅是这种程度的话,这无法满足李华勇的心理预期。如果按照30元每米的单价算,这个项目全部人工挖孔桩的总产值也才24万,扣除人工工资,扣除接下来几个月的开销,最后并没有多少钱能落到李华勇自己手中。
“怎么办呢?”李华勇再次陷入沉吟。
不过这次李华勇并没有思考多久,一来人家还在等着自己回复,二来“李副总工”也是大型央企出身,他了解雷建军他们的难处,深知项目部能给出这样一个单价已经相当不容易,这几乎已经到了他们的极限。假如继续在单价的问题上纠缠不休,项目部也许会让步,但绝不可能让步太多。
而项目部一旦让步的话,那么前面结下的交情,前面落下的善缘,可就全部搭进去了,这样做反而不美。
“领导既然这么看得起我,我小李要是再不答应的话,那就是不识抬举了,不过,雷经理。。。”
李华勇终于开口,他先是用这种方式把项目部释放出来的善意应承下来。不过当他说到“不过”的时候,雷建军他们都清楚,这是李华勇准备提条件了,于是都竖起耳朵倾听,雷建军更是鼓励一句:
“你说,你说。”
“大家既然愿意把工人都交给我管,那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领导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打混凝土的活也交给我干啊?”
这是李华勇受到夏明焕的提点,既然在价钱上没法争取,那就干脆换个思路,争取在这个工地多揽点活,在其他地方赚取利润。
“打混凝土的活。。。”
房间几个人面面相觑,最后雷建军面露难色说道:
“小李不是我不想答应你,只是你应该知道的,浇筑桩基时前台的活,一般都是由钻机干的,前台的活我们不好强行安排,如果是后台的话。。。”
“我知道,我指的就是后台的活。”李华勇微笑着说道。
施工中浇筑混凝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所谓“后台”,其实就是混凝土搅拌站,在这里所有需要干的活,统称为“后台的活”。而与之对应的,那自然就是“前台的活”。比如这个工地,当一根桩挖完,达到设计要求就能说是完事,只有把混凝土浇筑上才能算是完工。
当混凝土从搅拌站出来,运送到这根桩基边上开始浇筑,后面这个过程就是“前台的活”。
和普通的混凝土浇筑相比,浇筑桩基混凝土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在浇筑前,桩基里往往含有大量泥浆水,这在建筑学中称为“水下浇筑”,而“水下浇筑”的话那就需要钻机配合了,比如说下套管什么的。
雷建军不敢答应的原因就在这里,前台浇筑虽然也需要人工,需要大量人手,但人工还是起辅助作用,前台浇筑的关键还是在于钻机。因此在签订这类桩基施工合同的时候,“前台的活”往往都会承包给钻机队。
“如果只是后台的话那就没问题,行,小李,那我们可就这样说定了。”
听到李华勇只提这样一个简单要求,雷建军等人都松了一口气。现在这年头,整个鹏城都还没有大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因此搅拌站都是项目部自建。到了后世的时候,几乎所有大型搅拌站都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