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一九零二(血路救赎)-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静江也是一位长袖善舞的商界高手,对于陈文强所说的迂回和巧妙方法感到非常的好奇,但陈文强明显不想细说,他也就不好追问下去。

    “建铁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好在中国人多,可以多点开工。”陈文强岔开了话题,很随便地询问道:“技术工人也有些储备,钢轨先由汉阳铁厂,大冶铁厂也可以,再加上柳州、马鞍山等工厂的建成,应该可以跟上建设速度。”

    “这都要感谢陈先生提前多年的布局,您人才现在可是紧俏得很。”张静江笑着说道。

    在清末新政时期,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洋企业在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陈文强的产业则不同,一开始就采用了全新的先进管理模式,并建立了职业学校,几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的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

    时至今日,这些人才可都成了香饽饽,首先要被优先安排进国家支柱企业,然后剩下的才归各部门或各商家抢夺。而且被高薪聘任后,最小也是个经理或工程师。

    “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成熟人才确实少了些。”陈文强一摊手,苦笑道:“而且他们都是自由身,合同期满了,我也不好强留。当然,我可以试着用私人感情联络一下,有多大效果可就不好说了。”

    “只要陈先生尽力就好。”张静江笑着掏出几张文件递给陈文强,说道:“这是北辰先生的初步计划,先修粤汉、粤桂、滇桂、川汉、宁汉共五条铁路。”

    陈文强笑呵呵地打开观看,纸上谈兵,他不太感兴趣,但还是装模作样地点了点头,说道:“粤汉、宁汉再加成昆铁路可先期动工,另外,建设重点应放在西部,这是国防的需要。兰西线与京汉接轨涉及到西北驻军的调动和物资,应尽早开始建设。所以,西安铁路局、广州铁路局,昆明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南京铁路局、武汉铁路局应派出精干人员主持,财务监督更要跟上,绝不能空耗资财。”

    “国家资产,民众血汗,自是不能随意浪费。”张静江点头表示理解,说道:“只要外国不干涉,凭中国人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精神,只要资金充裕,铁路建设估计能很快见到成效。”

    “那就要看将来铁道部的工作了。”陈文强笑着说道:“为了加快铁路建设,我看以后可以允许民间成立工程公司,所有工程都采取公开的招投标制度,外国人也可以参加进来嘛。”

    “这对铁道部下属的工程公司将是一个冲击。”张静江皱了皱眉,说道:“况且,由民间工程公司承建,这工程质量”

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和谐的声音,陈袁再会() 
“那就需要严格的审验机构了。”陈文强用手轻轻叩击着桌子,说道:“政府部门大包大揽并不是件好事,没有竞争,工程造价就压不下来,工作的责任心也不会太强。总之,垄断容易造成**和浪费。”

    张静江想了一会儿,勉强点头说道:“应该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钱紧哪!”陈文强叹道:“国家百废待兴,处处都要用钱,各地的税收今年是甭想了,明年能好一些,也有限。三年以后或许能有大改观,嘿嘿,也不好说。”

    “要是连你都没有办法,这么没信心,别人怎么办?”张静江见陈文强开始哭穷,感到很有趣,“你投资的眼光无人能敌,还擅长资本运作和金融手段,又与美德两国财团有着,方方面面,政府的财政总长一职非你莫属。”

    “那些外国资本还是少用为妙,太过贪婪。”陈文强深有戒意地说道:“一旦借外债,列强之间又会因为竞争而横加干涉,只能尽量自己解决,才能多少堵住他们的借口。”

    “是啊,利权不能再丧失了。”张静江深有同感地说道。

    “孙逸仙先生那个,可有别的见教?”陈文强突然开口问道。

    张静江愣了一下,随后说道:“那倒是没有。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以为孙先生是回国争权夺利的。其实孙先生胸怀广阔,一心为公,绝不在意官职高低。”

    “是啊,孙先生是高风亮节,但有些人却”陈文强似笑非笑地摇了摇头。

    其实,陈文强与北辰就在前些日子刚刚在南京进行了一番长时间的交谈,使他对北辰又有了新的认识。

    北辰在言谈中确实谈及了自己的铁路之梦,十年内筑铁路二十万公里,并就资金来源等问题说了自己的设想。

    不讲实际,缺乏普通常识。对于倡议的事业缺乏基本的概念……陈文强得出了这样的判断,但并不会阻止北辰去争取铁道部部长的职位。在陈文强看来,铁道部部长作为一个官职,并不一定是个铁路专家。但他必须有铁路专家、财政专家组成的幕僚或顾问。

    领导是好当的,一个好的领导未必是专业人才。只要他有自知之明,有容人之量,能够虚心听取意见,不是不懂装懂地指手划脚。那他就能够干成一番事业。也就是说,好的领导必然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至于陈文强所说的某些人,便是指的同盟会中的一些顽固分子,因为失落或其他的原因,总是想点麻烦。比如汪精卫、胡汉民。

    张静江其实与同盟会成员并不熟悉,但现在到底属于同一团体,好话还是要说几句的。

    “他们并无对抗临时政府之意。”张静江解释道:“只是对于和谈等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陈文强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南北和谈是已经确定的事情,甚至连和谈的条件都已经拟定完毕,破坏和谈或者是想借和谈捞取利益,都不会得逞。因为谈判也是双方实力的角逐。同盟会,不行。

    就目前国内的政治势力来看,以复兴会为首的革命派,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派,以国内的张謇、国外的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这三种力量表面看去有不同的道路,或革命。或组织军队,或倡导改革与实业救国,但最终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有和谈的基础。

    袁世凯代表的是实用。选择的是出将入相之路;张謇、梁启超们所选择的是稳健;复兴会比较激进,更激进的则是同盟会。

    复兴会虽然激进,但长久以来的经过陈文强、宋复华的灌输教育,也不是要引发一场无限革命,而是有原则,有节制的。

    清廷退位。建立共和政府,战争即告终这样一个有限目标,只是要把帝国变成民国,把王朝变成共和。它只是一场政治革命。正是政治革命,便成了三派达成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和平谈判,彼此妥协、退让、博弈,不是哪一派全赢,也不是哪一派全输。这样的方式付出的社会代价最轻,成本最低。但有些人往往不愿意这样解决问题,中国历史向来有暴力逻辑,有“痛打落水狗”心态的人也不在少数。

    比如同盟会,调子就越唱越高,叫嚣着大举北伐,犁庭扫穴,以建全功。他们没有看到,或是假装没看到南方光复各省的乱象,临时政府拼尽全力所作的工作(赈灾,编练新军,遣散民军,剿匪缉盗,维护治安等等),财政紧张等等状况。

    革命到底的调子喊得高,同盟会却鲜有能帮助临时政府的地方。尽管这些激进而盲目的口号并不是从北辰嘴中说出的,但他的默许态度却还是暴露了心理活动。

    同盟会这种独行其事的风格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反倒是激起了本来就与它矛盾很深的革命团体的反感。比如光复会,陶成章和章太炎便写文批评,要同盟会与临时政府保持一致,哪怕是暂时的,北方的袁世凯才是目前最主要的对手。

    宋复华也发表了文章,声称要使这次南北和谈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开一个先例,并应该成为后世的一个传统。人们应当懂得并记得,达成共识的民智基础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关键在于时势,在于选择;流血越少的革命、改革,越显得荣耀,因为它珍惜人的生命。而在清帝宣布逊位后,宋复华还刊文赞扬了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识大体、恤民情的明智之举,并重申了善待旗人的政策。

    而到了现在,和谈不仅仅是复兴会所倡导、主持,还得到了联合阵线中大多数团体的支持,以及宪政派的赞同。迅速恢复国家稳定,转入和平建设,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宪政党人虽说是党人,但他们似乎是松散的志同者,他们的理想是推进宪政,而在实践中则更注重和实力派的革命党、袁系合作。不仅是宪政党人。还有很多革命团体也期望着和平,比如光复会的章太炎就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意思是。既然革命成功了,那么那些革命党就该取消了,否则就会成为利益集团。

    和谈是大方针,但对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一职,当然会有很多的非议。袁世凯本身是一个没有接受民主思想的封建官僚。他能够适应在民主体制下对他的权力的束缚吗?这或许是人们共同的疑问。

    好制度和好皇帝,二者不能兼而有之时,复兴会联络、沟通了多数党派,退而选择前者。

    革命之后的种种乱象,确实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宪政作为艰难而长期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于共和国来说却是必要的,即使有残缺的宪政,也比**裸的废弃要好。

    陈文强不知道袁世凯是否能够遵循共和,或者说是始终能够遵循。但他相信制衡的力量。妥协是肯定的,但革命党联合立宪党,力量要能控制袁世凯的野心,使袁世凯始终处在制度的羁绊下。

    ………………

    最后的和谈,是两位高层直接的面对面。时隔多年,陈文强与袁世凯在天津英美租界再次见面了。

    大头,陈文强一眼便看到了醒目的标志,满脸笑容地加快了脚步。

    “袁先生,劳你久候了,真是抱歉。”陈文强抢先伸出了手。笑着说道。

    “文强舟车劳顿,为和谈如此奔波辛劳,袁某迎候是应当的,应当的。”袁世凯堆起笑容回答道。

    “推翻满清。袁先生功不可没。”陈文强很客气地说道:“而且,袁先生的经验和阅历,正可为陈某等年轻人有益之指导和帮助。”

    袁世凯晃着肥大的脑袋,苦笑道:“我已经六十岁了,满身是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看着你们大展拳脚了。”

    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看这话要颠倒过来说才对,陈文强腹诽着,不过脸上还要挂着真诚的笑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先生身体壮实,正是为国效力之时,岂能功成身退?”陈文强松开了手,将目光转向袁世凯身后的几个人。

    袁世凯急忙给他作介绍,杨士琦,胡惟德,赵秉钧

    嗯,这家伙是赵秉钧?陈文强不由得停了下来,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眼镜先生。

    “……智庵参照东西成法,拟订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并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袁世凯没有留意陈文强的举动,继续介绍道:“此次鼓动天津巡警参加革命,于稳定天津局势功不可没。又率五百巡警赶赴京师,协助维持治安。”

    陈文强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原来是一位警务专家,正是国家稳定急需的人才。袁先生,你倒是找了几个好帮手,看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