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一九零二(血路救赎)-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国家的尊严,政府的荣耀,我只是恰逢其时罢了。”陈文强谦虚道:“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还不强大,但蒸蒸日上的气势也不是那些拉美小国可比的。”
胡汉民沉吟着,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好半天,才鼓起勇气说道:“同盟会近来要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讨论改组事宜。”
陈文强轻轻点了点头,笑道:“这是贵党内部的事情,谁也无权干涉。”
“我,我就是想听听国务卿的意见。”胡汉民望着陈文强,执拗地说道。
屋子里沉默下来,陈文强垂下眼帘,轻轻抚弄着手指,好半晌才缓缓问道:“展堂兄,说实话,你认为现在的政府施政是否合理?用人是否得当?是否与满清并无二致?”
胡汉民略想了想,说道:“说心里话,复兴党作为执政党,能使国家达到这个程度,着实令人钦佩。不说别的,光这四万万人的吃饭问题,换了谁也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了这么好。从用人来看,大总统唯才是举,也无违法之事。至于和满清相比,那更是无稽之谈,毫无可比性。”
“那就好说了。”陈文强微微一笑,说道:“我也说实话吧,同盟会早就该改组了,在很多方面,它已经落后于其他后起的党派,不得不说,适应力在逐渐减弱。而且,同盟会内的民主很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不能继续扩大组织的一个最大的弊病。但这些都是你们内部的事情,外人不好评价。今天你如果不提出来,我也不会这么坦诚相告。”
胡汉民轻轻点了点头,犹豫着说道:“同盟会的纲领宗旨也很有的必要,只是怕引起有些会员的不满。”
“展堂兄,恕我直言。”陈文强将身子向后仰了仰,在胸前交叉起双手,很诚恳地说道:“同盟会虽然成立很早,但在革命过程中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便是招收会员不够严格,人数虽众,但不够团结,心思各异,这个教训是要吸取的。现在这个时候,牵就和妥协是没有出路的,将自己束缚在同盟会这个老框框里也不必要。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只有下定决心,合则成,不合则走,先纯洁了组织,才能谈到发展和壮大。至于领袖的意志,嘿嘿,就让全体会员进行表决好了。没通过,说明不合理,就不必遵守。”
“那要是通过了呢?”胡汉民追问道。
“要是通过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陈文强很轻松的笑了起来,“现在的形势,再出现几个在野党,也没有什么。这些,展堂兄应该看得很清楚。当然,如果展堂兄对会员们的表决不满意,大可以自立门户,或者成为自由派。论资历,论能力,展堂兄是可以施展抱负的。躲在别人的阴影下,总不是个长远之计。”
“我明白了。”胡汉民是个聪明人,他自然明白陈文强话中的意思,也明白自己该如何选择。
1912年4月中旬,上海物品交易所的批文终于下来了。证券、物品、金银三项业务分别为三个交易所经营,交易所不得超范围经营。这样,几个财团的博弈和争夺方告一段落。
上海证券所位于四川路一号原长发客栈的三层楼房为公司营业部,这里地处四川路、爱多亚路(今延安路)拐角,交通便利。整幢大楼全部呈半圆形,共有八十九间房。底层为总务科及第一、二、三市场部,二层为理事长与常务理事办公室,三层为经纪人事务所。此外还有会议厅、俱乐部、阅览室、弹子房、游艺室等。
同时,研究斟酌了数月的证券交易所《营业细则》正式出台。细则共十五章一百一十三条,对经纪人交易行为、受托交割、保证金佣金等一系列市场行为都制订详尽的规则。
1912年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开幕,那天四川路证券公司门前车水马龙,前来道贺的中外来宾有三千余人,江苏省省长、上海市市长均派亲自到会,与陈文强一起出席这一盛事。
全国各地有关方面送的贺联贺幛祝词甚多,极一时之盛。在鸣钟奏乐唱“国歌”,职员经纪人向“国旗”行三鞠躬礼,三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交易所万岁”后,理事长戴季陶上台宣读开幕词。
交易所开幕次日即正式对外营业,共有十一支股票挂牌上市,分别为首都钢铁、上海钢铁、江南造船、红星水泥、江西水泥、滇桂汽车运输、西安拖拉机、上海汽车、大冶钢铁、松江轻纺、大同煤炭。
不管证券交易所开业后如何人头攒动,争相,陈文强在出席完开幕式后便悄然离开了。目的已经达到,他要回北京向大总统进行汇报,然后便要去西安。
财政、外交都基本走上了预定的路,他要为一战的爆发提前做些准备,依靠他的头脑。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只要切实实施,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虽然他是穿越来的,但并不认为没了他,已经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便会一团混乱。
人才,中国是有的,论知识,论理论,并不一定比他差,所差的只是他未卜先知的本事,以及对未来的一些预见而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连他也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产生偏差,能不能发生,如何发生,这些都可能不再按照原来历史的走向。
只能掌握大的方向,并尽量搜集情报,以尽可能使自己的推测符合实际。陈文强失落之余,也感到欣慰,起码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要好得太多了,这其中不也包含着自己的努力吗?虽然很累,也牺牲了他很多的个人利益,但他觉得是值得的。
如今,一个近代化的国家财政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国家的外交基调已经确立,国内的各项建设已经开始,他也要暂时离开中枢了。西安,那里有着他的期盼和希望,有着正在研究中的,能在一战中稳定国家的利器。
从心里讲,陈文强更希望专心从事自己的专业,那样会更有乐趣。但世事难料,对历史上中国的曲折,人民的苦难,使他有更沉重的感觉,也使他走到了现在这一步。
现在,他好歹可以稍微松口气了。国际上,由于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和对抗,使得列强对中国的压力有所减轻。而在国内,各方面的势力看起来也无力或没有理由掀起反对风潮。意志的统一,可以使以复兴党为主导的政府专心于建设,专心于积蓄国力,专心于扩充军备。
陈文强轻轻放下笔,将写完的工作汇报合上,起身走到舷窗前,望着东面的大海。那里有中国的死敌,日本,他一切的努力都是在为打倒这个敌人而做准备。
日本,因为国内形势的不稳和列强的矛盾,而无法对中国采取积极行动。
1911年8月,积极采取**措施以及扩充军备的第二届桂太郎内阁因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反对,被迫辞职。但这位陆军大将在军部的支持下,利用扩军问题将继任的西园寺公望内阁搞垮,于今年又再次上台执政。
军部这种专横行径,不仅使议会内的反对党派对桂太郎内阁提出不信任案,也遭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强烈反对,“打破阀族,拥护宪政”的呼声响遍全国,数万名市民甚至包围了国会。随后各地群众反对运动演变成大规模的政治暴动,结果又迫使桂太郎第三届内阁垮台。
日本国内的动荡是政党政治和藩阀政治的斗争、陆海军之争、元老与军部的矛盾,但他们的争夺,又影响到了日本的对华政策。
近代中日关系最关键的症结,即明治后日本所趋向的军国主义道路。从藩阀元老政治…军部********这一理路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合乎其逻辑的,也意味着一种危险的倾向。
此时的日本,就陆军(特别是少壮派)而论,亦不敢抛开上层的指令而断然“独走”。但是随着军队独立性的增强,一旦陆军控制了军部而断然实行“独走”,那么日本的对外政策的扩张性不仅会加快节奏,更会以最野蛮的方式展开。
相对于陆军而言,海军将领往往显得视野开阔、稳重干练。这显然与其军官的养成制度有关。更重要的是,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其获取利益的战略有着极大的分歧。
比如大陆政策固然对陆军有着显而易见的利益**,但对海军的吸引力并不大。后者更倾心于资源丰富的南洋,即“南进战略”。如果按照大正政变时的形势发展下去,海军或许可以成为一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陆军军部推行大陆政策的力量,日本对外政策及中日关系亦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当然,陈文强绝不寄希望于敌人出现问题,而心存侥幸。单从日本还占据着台湾、澎湖,还有辽南、大连、旅顺来说,中日就难免一战,或者说是几战。中日两国从来不曾友好过,今天,明天,也不会友好。
如果说陈文强现在最想达成的心愿是什么,可能就是“如果有可能的话,一定要毁灭日本”。对于陈文强来说,日本是中国动乱的根源,是让他不能逍遥自在的祸患。何况,他不能忘记前世那曾经有过的民族耻辱,不能忘记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中国人曾经受过的伤、流过的血!?
要知道,时代和人对义举的冷漠,比什么残酷的判决都可怕。
日本就好比是一个强盗与罪犯的家庭,它们在外面放火打劫杀人越货,用抢的财宝建造了高楼大厦,个个穿得衣冠楚楚。而被抢的中国,被洗劫一空,家破人亡,那些活下来的,身无分文,衣履破烂,食不果腹,被强盗和强盗的朋友们鄙夷和践踏。这些幸存的受害者满腔仇恨,却无法得到正义,只能忍气吞声,因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
但是,他们现在总算从地上爬了起来,总算有了些自卫的能力,但要消灭大小强盗、夺回被掠的财富,时机还未成熟。然而,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作平倭的计划。
虽然现在谈平倭灭倭,有些过于狂妄,但拒倭抗倭,却是并不遥远的事情,这只是需要一个非常合适的借口。而这个借口,陈文强相信愚蠢、短视、贪婪的日本人会主动送上来的。
对一个国民经济主要建立在出口贸易基础上的国家,再也没有什么比不买他们的商品更能有力地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曾“得罪”过其他民族,这个民族竟然不为其商品的精美价廉所动;再没有什么比这种行动能让他们认识到这个民族是有记忆的、有志气的、有骨气的、有血性的,从而再不敢来随意“进出”了。
对于一个资源匮乏,原材料需要大量进口的国家,再也没有什么比掐断他们的更让他们感到这个民族的愤怒,这个国家的力量呢?煤、铁、铜等等,凡是日本想要的,一点都不给。
陈文强正在心里发狠之时,突然想到了一则寓言:铁被出来的时候,世界上的树木为之惊慌颤抖。神对树木说:“不用害怕!只要你不柄,铁就伤害不了你。”
对,日本要发展,必须要大量依靠中国的资源,如果要从别的国家进口,成本就要大幅增加,这绝对是制约日本的有力手段。只要日本象历史上那样想强占青岛,那么中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与日本对抗。
这是一个陈文强思虑了不知多少遍的计划,当然,他也进行了无数的资料情报的搜集和分析。只要中**队能够挫败日本的攻势,国际形势将不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