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明末做皇帝-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可信,前几日陕西闹的沸沸扬扬的军田私占调查,你可清楚?”
“微臣知晓。”
“那你觉得李烁与曹德章所作所为,可对。”
“皇上,微臣认为二位大人的方法是对的。”吴可信赶忙应道。
“为何?”
“皇上,不是微臣失礼,在京为官,与地方为官不同,京官永远不知道地方官员的苦衷,自认为所有事情皆是理所当然,李巡抚派人抓捕乡绅,没有他意,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皇上交代的差事,这些富商乡绅大多为富不仁,仗着天高皇帝远,不听官府的命令,若不用手段,便永远办不好差事,故臣认为,李巡抚与曹布政使没有一点错误,反而心中敬佩二位大人,微臣虽说也抓捕了乡绅,但一直藏着掖着,唯恐皇上朝廷知晓,而李巡抚敢于在整个陕西如此大动手笔,不惧言官,这份气魄,让微臣汗颜,有李巡抚辅佐皇上,大明定会更加昌盛。”吴可信发自肺腑的说道,实然,吴可信没有说谎,他真的很敬佩李烁与曹德章,认为这样的臣子才是大明能够再度兴盛的砥柱,心中十分向往,只想与二人把酒言欢。
“吴可信,朕实话告诉你,朕不相信什么金龙出世,朕的天下,朕比谁都清楚,若想让他昌盛,不能一直用嘴巴说,要实干,朕希望你也能为大明昌盛做出贡献,朕问你,你可愿意。”朱由检正色道。
听完朱由检的这话,吴可信才算放下心来,原来皇上从未想过要责罚自己,刚刚说的那些话,也只是对自己敲打一二。
吴可信躬身道:“微臣愿为大明昌盛,赴汤蹈火,即便背上多少骂名,也在所不辞。”
朱由检满意的点了点头,摆摆手道:“宣旨。”
一个小太监请出圣旨后,便当众宣旨,吴可信跪下身去领取旨意。
旨意上任命吴可信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兼任洛阳知府。
虽说官位就提了一级,可圣意上说开封知府也由吴可信举荐,当然谁都知道这是皇帝的心机,让吴可信举荐开封知府,他举荐的可不是忠于自己的官员吗,这便造成了他在河南势力的形成,也是扶其更上一层楼的前奏,朝廷的这些伎俩,吴可信心中十分清楚,不过实际上吴可信根本就不需要这种扶持,虽然吴可信虽一直在开封任职,但他善于经营,与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员也都熟悉,更与卫所指挥私交甚好,更何况洛阳的各级官员大多数都被抓,官场面临着重新洗牌,即便现在任命他担任河南巡抚,他也不会有半分为难之处,不过朱由检却不想一而再的打破朝廷任命官员的规程。
吴可信领旨后,朱由检把洛阳的事情告诉了吴可信,嘱咐他要在最短的时间中,从乡绅的手中买下粮食,还给百姓,吴可信当即打保票,说一定在年前完成,让百姓心无怨恨的渡过新年。
吴可信的这种保证,让朱由检很是高兴,又勉励了几句,便让其退下。
希望书友们多多支持,多多推荐,多多收藏,不胜感激
第一百零五章 卢象升的看法()
吴可信走在出宫的路上,此时的心情与刚刚完全不同,他已经进入了皇帝的视线,并仗着自己的努力让皇上对自己高看一眼,现在干劲十足。
朱由检的圣旨到了内阁后,没有人提出异议,直接颁发任命,而吴可信进入了皇帝的视线,养心殿召见,恩宠有加,可谓是这次军需购粮的最大赢家。
而现在的陕西,在经过军田私占调查后,废黜军户,被提上了议程,秉持着内阁与兵部的意思,戴世辉也开始着手筛减军户人数,与袁崇焕所说一般,这军户之中早就有人盼着能够脱离军户的身份,而中层的武官,千户百户,对待把他们的军户身份废黜,十分排斥,不过也毫无办法,这都是上头的意思,若想闹事,也没有人跟着他们一起,故陕西裁剪千户所这件事情进行的顺风顺水。
只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便初步完成朝廷的规定,把人数裁剪到了两万人人,正当戴世辉还想在动的时候,卫所指挥卢象升却不同意,因为在卢象升看来,陕西虽然增设了西北大营,人数为五万,但陕西地理位置特殊,若是按照朝廷兵部的设想,把陕西的军户人数裁剪至一万五千人,那么整个陕西带甲之人也不过六万五千人,若西北发生重大叛乱,朝廷绝对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更何况卢象升在裁剪军户的时候,也没有闲着,去了很多千户所视察,发现留下的人都是壮丁,虽说以前不思操练,可卢象升又有信心,把陕西的军户训练成一只敢杀敢拼的军队,而他又询问了留下来的军户,大多数都是些家境平寒的人,裁剪掉后,朝廷虽然有些田地银两的补助,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养不了家,卢象升是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才阻止戴世辉继续裁剪军户。
当卢象升用命令的口气阻止戴世辉裁剪军户的时候,戴世辉心中十分不乐意,当着数千军户的面便跟卢象升吵了起来,两人都十分生气,最终这件事情闹到了李烁那里。
在巡抚衙门中,李烁看着在面前争吵的戴世辉与卢象升,也颇为无奈,卢象升乃是皇上派来的,他虽是巡抚,但也不能对他说什么狠话,而戴世辉这些日,费心费力的裁剪军户,更对自己言听计从,若是说他,定会寒了此时投靠李烁麾下的本地官员的心,故李烁没有偏向任何一个人,公事公办,既然你们二人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那就把事情捅到朝廷上,让兵部与皇上做决断。
李烁当着两个人的面,书写奏章,写好后又让两人观看一二,两人也都没有异议。
卢象升回到家中,觉得朝廷不了解陕西的情况,绝对会让陕西再度裁剪军户,不放心之下,他也写了一封奏章,详细叙诉了他了解到的情况。
这两封奏章几乎是同时到的京师。
因为陕西的事情一直被皇帝重视,故内阁接到奏章后,不敢耽搁,立即送递养心殿。
朱由检也是第一时间看的奏章,李烁的奏章禀奏的事情众多,关于戴世辉与卢象升的争议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卢象升的奏章却详细叙述了陕西裁剪军户的事情,朱由检知道卢象升会用兵,也会练兵,不然在上个时空中也不会成为独当一面的大臣,他的提议朱由检原则上是同意的,可这是兵部的统筹,若想改变,还是要询问一下袁崇焕,朱由检也不拖拉,看完奏章后,立即召见了袁崇焕。
袁崇焕来到后,朱由检便把卢象升的奏章念给袁崇焕听,谁知,一向执拗的袁崇焕竟没有拒绝,满口应道可行。
倒是让朱由检有些奇怪,不过朱由检却不知道,最初,袁崇焕也没有想着把陕西的军户裁剪至一万五千人,卢象升担忧的事情,袁崇焕也有,不过那日在君前议论的时候,为了让郭允厚同意增设西北大营,才话赶话的说到了那里。
朱由检听取了袁崇焕的意见后,便在卢象升的奏章上批复道:“准奏。”
谈完这事后,朱由检又与袁崇焕谈了些福建之事,这贾石到了福建,也有了一月的时间,不过因为朝廷一直把精力放于陕西与军需购粮之事,对福建的事情关注的也不多,而贾石是个武官,没有紧要的大事,也不写什么奏章,不过福建巡抚葛靖国是个文臣,上了三次奏章,言明官府招安了一直盘踞在台湾的一股大的海贼,海贼首领名为郑芝龙,而水师也在贾石的筹备下,出海过两次,虽然没有与海贼交战,但也起到了训练水师的目的。
当朱由检得知这次招安的人还是郑芝龙后,终于认识到了历史惯性的强大之处,在上个时空中,郑芝龙便是在崇祯元年被时任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不过这个时候的熊文灿还不是福建巡抚,但也是福建布政使,而葛靖国老矣,多次上书请辞,也不止一次的举荐熊文灿为福建巡抚,朱由检一直没有同意,不是因为不相信熊文灿的能力,而是他不想在登基之处,便大肆更换地方大员。
与袁崇焕聊了些军务后,朱由检感到一些疲惫,便让袁崇焕退下。
夜色渐渐黑了下来,朱由检一直坐在龙案前,这一坐便是三个时辰,一直看着奏章,中间一杯茶水也没有喝过。
章功怕朱由检的身体挺不住,便暗中把田淑叫了出去,嘱咐田淑为朱由检送去一杯茶,示意他该休息一下。
田淑一千个不愿意,可章功却不依,若是朱由检累出个好歹,王承恩怪罪的也只是自己,田淑不敢违背章功的意思,只能压下惧意,端上一杯茶水,怯生生的走到龙案前,轻轻放下。
虽然田淑的动作很轻,不过却引起了朱由检的注意。
朱由检抬起头看了一眼田淑,又看了看放在龙案上的茶水,才觉得有些口渴,端起茶水,便喝了一口。
“皇上,虽然国事繁重,但您也,也应该要保重龙体啊。”田淑脸色羞红的说道。
这是田淑第一次主动与朱由检说话。
听完田淑的话后,朱由检抬起头看了一下田淑,笑着道:“你这是在关心朕吗?”
“皇上,您,您身系国家社稷,不能过于劳累,若是,若是累病了,那可大事不好了。”田淑又接着说道。
听完这话,朱由检便就清楚,这些话绝对不是田淑这个性格怯弱的女子能够说出口的。
朱由检轻笑着说道:“想来,这些话是谁教给你说的吧?”
田淑听完这话后,有些害怕,下意识的看了一眼章功,章功顿时便冷汗直冒,心中想到,真是个傻女人。
一直仔细观察田淑的朱由检,当然注意到了田淑的动作,也知道这些话是章功教给她说的,不过朱由检也没有说话责怪章功,反而接着说道:“田淑,你来养心殿多久了。”
“禀奏皇上,奴婢到养心殿侍奉已经有四十二天了。”
“你既然记得那么清楚,难不成你在这养心殿中度日如年,每天都在数着不成。”虽然朱由检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笑意没有丝毫减少,可还是把田淑吓了一跳。
看到田淑煞白的小脸,朱由检也不在去调笑与她,正色道:“朕有些饿了,让御膳房备些吃的过来。”
章功赶忙接道:“遵旨。”
跪求支持,跪求推荐,收藏,成绩惨不忍睹真心没有办法了,还有想问一下各位书友,那个分类推荐是什么,是在分类榜单上吗,有多长时间呢,还望知道的书友在书评区说一下,
第一百零六章 辽东防线()
章功得到旨意后,立即安排小太监去御膳房备膳食,这养心殿的用膳一直都是十分清淡的,而皇帝带头节省,弄的京师各级官员都不敢大肆铺张,勤俭之风在京师周围也算弥漫开来,民间在锦衣卫的造势下,都知道皇帝三天吃一次肉食,故京师民间都在传言朱由检乃是大明朝建国二百年来最为勤俭的皇帝,当然这也是朱由检想要的结果。
用过膳食后,朱由检便去了坤宁宫,与周玉凤说些话后,便一同安寝。
天上的月亮很远,在辽东可这般皎月只能徒增寒意。
辽东防线建立与神宗末期,当时大明花费巨大的精力与粮银,东拼西凑了十五万大军,对外号称五十万,发动改变大明国运的萨尔浒之战。
不过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却输的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