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史通-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此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
以味同萍实者矣。陆澄所注班史,多引司马迁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
采摘成注,标为异说,有昏耳目,难为披览。窃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
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而刘昭采其所捐损,以为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
譬夫人有吐果之核,弃药之滓,而愚者乃重加捃拾,洁以登荐,持此为工,多见
其无识也。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河豕。嗟乎!以峻之
才识,足堪远大,而不能探赜彪、峤,网罗班、马,方复留情于委巷小说,锐思
于流俗短书。可谓劳而无功,费而无当者矣。自兹已降,其失逾甚。若萧、羊之
琐杂,王、宋之鄙碎,言殊拣金,事比鸡肋,异体同病,焉可胜言。
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或自我作故,记录无限,规检不存,难以存
一家之格言,千载之楷则。凡诸作者,可不详之?
至若郑玄、王肃述《五经》而各异,何休、马融论《三传》而竞爽。欲加商
榷,其流实繁。斯则义涉儒家,言非史氏,今并不书于此焉。
内篇 因习第十八
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况史书者,
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而求剑也。
古者诸侯曰薨,卿大夫曰卒。故《左氏传》称楚邓曼曰:“王薨于行,国之
福也。”又郑子产曰:“文、襄之伯,君薨,大夫吊。”即其证也。案夫子修
《春秋》,实用斯义。而诸国皆卒,鲁独称薨者,此略外别内之旨也。马迁《史
记》西伯以下,与诸列国王侯,凡有薨者,同加卒称,此岂略外别内邪?何贬薨
而书卒也?
盖著鲁史者,不谓其邦为鲁国;撰周书者,不呼其王曰周王。如《史记》者,
事总古今,势无主客,故言及汉祖,多为汉王,斯亦未为累也。班氏既分裂《史
记》,定名《汉书》,至于述高祖为公、王之时,皆不除沛、汉之字。凡有异方
降款者,以归汉为文。肇自班《书》,首为此失;迄于仲豫,仍踵厥非。积习相
传,曾无先觉者矣。
又《史记·陈涉世家》,称其子孙至今血食。《汉书》复有《涉传》,乃具
载迁文。案迁之言今,实孝武之世也;固之言今,当孝明之世也。事出百年,语
同一理。即如是,岂陈氏苗裔祚流东京者乎?斯必不然。《汉书》又云:“严君
平既卒,蜀人至今称之。”皇甫谧全录斯语,载于《高士传》。夫孟坚、士安,
年代悬隔,至今之说,岂可同云?夫班之习焉,其非既如彼;谧之承固,其失又
如此。迷而不悟,奚其甚乎!
何法盛《中兴书·刘隗录》称其议狱事具《刑法说》,依检志内,了无其说。
既而臧氏《晋书》、梁朝《通史》,于大连之传,并有斯言,志亦无文,传仍虚
述。此又不精之咎,同于玄晏也。
寻班、马之为列传,皆具编其人姓名如行状。尤相似者,则共归一称,若
《刺客》、《日者》、《儒林》、《循吏》是也。范晔既移题目于传首,列姓名
于传中,而犹于列传之下,注为《列女》、《高隐》等目。苟姓名既书,题目又
显,是则邓禹、寇恂之首,当署为《公辅》者矣;岑彭、吴汉之前,当标为《将
帅》者矣。触类而长,实繁其徒,何止《列女》、《孝子》、《高隐》、《独行》
而已。
魏书著书,标榜南国,桓、刘诸族,咸曰《岛夷》。是则自江而东,尽为卉
服之地。至于《刘昶》、《沈文秀》等传,叙其爵里,则不异诸华。岂有君臣共
国,父子同姓,阖闾、季札,便致土风之殊;孙策、虞翻,乃成夷夏之隔。求诸
往例,所未闻也。
当晋宅江、淮,实膺正朔,嫉彼群雄,称为僣盗。故阮氏《七录》,以田、
范、裴、段诸记,刘、石、符、姚等书,别创一名,题为《伪史》。及隋氏受命,
海内为家,国靡爱憎,人无彼我,而世有撰《隋书·经籍志》者,其流别群书,
还依阮《录》。案国之有伪,其来尚矣。如杜宇作帝,勾践称王,孙权建鼎峙之
业,萧詧为附庸之主,而扬雄撰《蜀纪》,子贡著《越绝》,虞裁《江表传》,
蔡述《后梁史》。考斯众作,咸是伪书,自可类聚相从,合成一部,何止取东晋
一世十有六家而已乎?
夫王室将崩,霸图云构,必有忠臣义士,捐生殉节。若乃韦、耿谋诛曹武,
钦、诞问罪马文,而魏、晋史臣书之曰贼,此乃迫于当世,难以直言。至如荀济、
元瑾,兰摧于孝、靖之末,王谦、尉迥,玉折于宇文之季,而李刊齐史,颜述隋
篇,时无逼畏,事须矫枉,而皆仍旧不改,谓数君为叛逆。书事如此,褒贬何施?
昔汉代有修奏记于其府者,遂盗葛龚所作而进之,既具录他文,不知改易名
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及邯郸氏撰《笑林》,载之以为口
实。嗟乎!历观自古,此类尤多,其有宜去而不去者,岂直葛龚而已!何事于斯,
独致解颐之诮也。凡为史者,苟能识事详审,措辞精密,举一隅以三隅反,告诸
往而知诸来,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内篇 邑里第十九
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逮于太史公,始
革兹体,凡有列传,先述本居。至于国有驰张,乡有并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
案夏侯孝若撰《东方朔赞》云:“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魏建安中,分厌次为
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夫以身没之后,地名改易,犹复追书其事,以示后来。
则知身生之前,故宜详录者矣。
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由是斗牛之野,郡有青、徐;吴、越之乡,州编冀、豫。欲使南北不乱,淄、渑
可分,得乎?系虚名于本土者,虽百代无易。既而天长地久,文轨大同。州郡则
废置无恒,名目则古今各异。而作者为人立传,每云某所人也,其地皆取旧号,
施之于今。欲求实录,不亦难乎!
且人无定质,因地而化。故生于荆者,言皆成楚;居于晋者,齿便从黄。涉
魏而东,已经七叶;历江而北,非唯一世。而犹以本国为是,此乡为非。是则孔
父里于昌平,阴氏家于新野,而系纂微子,源承管仲,乃为齐、宋之人,非关鲁、
邓之士。求诸自古,其义无闻。
且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若仲远之寻郑玄,先云
汝南应劭;文举之对曹操,自谓鲁国孔融是也。爰及近古,其言多伪。至于碑颂
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若乃称袁则饰之陈郡,言杜则系之京邑,
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钜鹿。在诸史传,多与同风。此乃寻流俗之常
谈,忘著书之旧体矣。
又近世有班秩不著者,始以州壤自标,若楚国龚遂、渔阳赵壹是也。至于名
位既隆,则不从此列,若萧何、邓禹、贾谊、董仲舒是也。观《周》、《隋》二
史,每述王、庚诸事,高、杨数公,必云琅琊王褒,新野庾信、弘农杨素、渤海
高颎,以此成言,岂曰省文,从而可知也。
凡此诸失,皆由积习相传,寝以成俗,迷而不返。盖语曰:“难与虑始,可
与乐成。”夫以千载遵行,持为故事,而一朝纠正,必惊愚俗。此庄生所谓“安
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斯言已得之矣。庶知音君子,详其得失者焉。
内篇 言语第二十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
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则
词艰而义释,若《尚书》载伊尹之训,皋陶之谟,《洛诰》、《牧誓》、《泰誓》
是也。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
不淫,若《春秋》载吕相绝秦,子产献捷,臧孙谏君纳鼎,魏绛对戮杨干是也。
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
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若《史记》载苏秦合从,张仪连横,范睢反间以相秦,
鲁连解纷而全赵是也。
逮汉、魏以降,周、隋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
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札。宰我、子贡之道不行,苏秦、张仪之业遂废矣。假有忠
言切谏,《答戏》、《解嘲》,其可称者,若朱云折槛以抗愤,张纲埋轮而献直。
秦宓之酬吴客,王融之答虏使,此之小辩,曾何足云。是以历选载言,布诸方册,
自汉以下,无足观焉。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良由体质素美。何以核诸?
至如讨“鹑贲”、“鸲鹆”,童竖之谣也;“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
“皤腹弃甲”,城者之讴也;“原田是谋”,舆人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
温润若此,况乎束带立朝之土,加以多闻博古之识者哉!则知时人出言,史官入
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夫《三传》之说,既不习于《尚书》;两汉之词,又多违于《战策》。足以
验氓俗之递改,知岁时之不同。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
实而书,方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是以好丘明者,则偏摸《左传》;爱子长者,
则全学史公。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楚、汉应对行乎宋、齐之日。而
伪修混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故裴少期讥孙盛录曹公平
素之语,而全作夫差亡灭之词。虽言似《春秋》,而事殊乖越者矣。
然自咸、洛不守,龟鼎南迁,江左为礼乐之乡,金陵实图书之府,故其俗犹
能语存规检,言喜风流,颠沛造次,不忘经籍。而史臣修饰,无所费功。
其于中国则不然,何者?于斯时也,先王桑梓,翦为蛮貊,被发左衽,充
牣神州。其中辩若驹支,学如郯子,有时而遇,不可多得。而彦鸾修伪国诸史,
收、弘撰《魏》、《周》二书,必讳彼夷音,变成华语,等杨由之听雀,如介葛
之闻牛,斯亦可矣。而于其间,则有妄益文彩,虚加风物,援引《诗》、《书》,
宪章《史》、《汉》。遂使且渠、乞伏,儒雅比于元封,拓跋、宇文,德音同于
正始。华而失实,过莫大焉。
唯王、宋著书,叙元、高时事,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彰。
而今之学者,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语伤浅俗。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
鉴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
又世之议者,咸以北朝众作,《周史》为工。盖赏其记言之体,多同于古故
也。夫以枉饰虚言,都捐实事,便号以良直,师其模楷,是则董狐、南史,举目
可求,班固、华峤,比肩皆是者矣。
近有敦煌张太素、中山郎余令,并称述者,自负史才。郎著《孝德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