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少年帝国-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再拼一回飞箭,李广肯定全军完蛋。这时李广作出了一惊人的决定:停止放箭。

    李广不得不停止放箭,因他们的箭快要用完了。不管怎么样,李广必须撑到张骞的万余部队赶来救他。于是李广命令:士兵将箭上弓,没命令不得放箭。李广停,匈奴也停了。战场暂时恢复了可怕的宁静。

    汉兵们悲观地望着李广,李广正在徐徐地拉开大黄。这是一种特制的巨弓,射程远、威力猛,只要对方中箭,马上扑地无救。当然,这种大箭是必须考验臂力和射箭技术的,而它实在太适合李广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李广将目光锁定在匈奴的将领身上。李广的神射技术还真不是吹的。他箭无虚发,一连射死数人。匈奴人被骇住了。

    这时,天正在黑下来,匈奴决定休战。汉军士兵看着匈奴骑兵慢慢退下,心里终于狠狠松了一口气。事实上,这一回合打下来,李广的士兵已面无人色。然而他们却惊奇地看到:自己的头儿李广,竟还意气风发,若无其事的笑了。李广这一幕,折服了兄弟们。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广的神态自若,显有作秀嫌疑。因真正的决战还在明天。他必须将信心留给部下,必须撑到张骞部队支援。要赌博,就要赌到最后一分钱!

    果然第二天天明,又打起来了。此次,双方直面攻击,骑兵挥刀对砍。这一轮战下来,死伤相当。李广又损兵一半,这意味着他手下已剩下不到一千兵了。

    而就在这时,张骞的万余部队终于赶到了!张骞部队一赶到,匈奴左贤王见机不妙,马上开溜。李广终于撑到了最后,他以惨重的代价换得一惨重的胜利。

    只是张骞身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朝第一大导游,竟然会迷路迟到?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然而没想到的是:此时另一个人也找不到自己人了。这个人就是公孙敖。

    霍去病和公孙敖约好会合的时间地点,却不见人来。霍去病断定:公孙敖肯定迷路了!那怎么办?霍去病当机立断,不等公孙敖,独自率军深入敌境二千余里,目标:祁连山匈奴呼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是今天山

    霍去病和李广一个脾气:敢打。但不同的是:霍不但敢打,也能打。更的是:霍的运气永远比李的好。除此之外,霍还有一个硬件是李赶不上的。那就是:霍去病率领的是特种部队,其战斗力远远高于其他将军。如再往下比,我认为李广还有一样东西赶不上霍去病,那就是战争的嗅觉。霍仿佛是沙漠中的响尾蛇,天生具有感应的本能。此种本能是其他物种无法具备的。而霍去病正是靠着这种灵敏的本能嗅觉,总能如愿以偿地找到对手…

    在霍去病看来,战争犹如出海打鱼,真正的大鱼永远藏在大海最深处。所以他认为:祁连山的背面肯定深藏着大鱼。从陇西郡走祁连山,路程不算特别近,但也不算特别远。然而霍去病突然转头,选了一不寻常的路线。老实说,这是一条弯路。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值得冒险的弯路!

    人类都有一毛病,就是惯性思维。匈奴人认为:汉军如奔袭而来,定是走近路。所以只要将近路拦路设卡,做好警戒,谅汉军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可他们想错了。霍去病竟采用迂回战术,绕了一大圈,从背后偷袭他们。霍去病走的这条路线大约如下:西渡黄河,翻越贺兰山,直奔西北,渡过居廷泽,然后折向西南,穿过小月氏部落,然后就将网撒在了天山上!

    当匈奴人回头看头上的铁网,已经慢了。霍去病的利剑正朝他们的心脏刺来!河西之战的第二场,霍去病的战果依旧无比辉煌:俘虏匈奴单桓、酋涂二王;匈奴相国、都尉以下二千五百人投降;斩首三万二百级,获小王七十余人。

    到此为止,霍去病连赢两场大战。以最小成本赢得了最大的胜利,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匈奴人哀唱道:失我祁连山(天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捷报传来,刘彻再加封霍去病五千户。其属下将领犹如当年卫青属下将领一样,纷纷被封侯:高不识为宜冠侯、仆多为辉渠侯、赵破奴为从票侯。而另三人:张骞、公孙敖,皆迷路失期当斩,亦皆交钱赎罪,废为庶人。李广尽管损兵过半,但他以少杀多,将功赎罪,虽又没封侯,但终究保住了名节。

    我认为:为封侯而战,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永远是为国家荣誉而战。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毕生的追求。这个声音从此响彻汉朝的上空,激荡千古,绵延不绝…

    当然,伊稚斜单于也不是吃白饭的。霍去病撤军回国后,他突然发起报复行动。匈奴骑兵分两路袭击代郡和雁门郡,杀掠数百人而去。

    夏天,汉景帝之孙、江都王刘建因罪自杀。其父刘非死后,刘建勾搭上了刘非生前的爱妾淖姬及自己的亲妹妹征臣。共杀无辜之人35人,专为**。又与自己的王后成光一起让越婢行巫蛊之术诅咒刘彻。刘安、刘赐兄弟谋反时,刘建也私铸兵器、私刻皇帝玉玺,为谋反做了准备。此时事发,刘建选择了自杀,王后成光等皆弃市,国除。

    夏天,胶东王寄病卒。刘寄生前在刘安、刘赐兄弟谋反时也曾私铸兵器,密谋反叛。所以他死时不敢立儿子继承王位。但刘寄和汉武帝刘彻的父亲都是汉景帝刘启,母亲则是亲姐妹。关系自然比刘建要亲的多。所以胶东王只是暂绝一年而已。

    此时,大汉朝境内共有15诸侯王:楚王刘注刘交曾孙、济北王刘胡刘长孙、淄川王刘建刘肥孙、城阳王刘延刘肥曾孙、刘章孙、代王刘义刘恒曾孙、刘参孙、梁王刘襄刘恒曾孙、刘武孙、济东王刘彭离刘恒孙、刘武子、胶西王刘端刘启子、赵王刘彭祖刘启子、中山王刘胜刘启子、常山王刘舜刘启子、河间王刘堪刘启曾孙、刘德孙、广川王刘齐刘启孙、刘越子、鲁王刘光刘启孙、刘馀子、长沙王刘庸刘启孙、刘发子。相比于汉景帝时最多的25诸侯国,有10国因绝后或犯法而被除国:清河、济川、山阳、济阴、燕、齐、淮南、衡山、江都、胶东。

    霍去病此番河西之战,远行扫荡,打得河西匈奴只残存不到十分之三。死的深埋入土,活的还在战战兢兢。于是秋天,刘彻突然接到李息的报告:说匈奴浑邪、休屠二王要率四万余人(称10万)来投降汉朝。

    如果说匈奴王率几百甚至几千人来降,刘彻都不会放在心上。然而当李息一下子报出这么多人数来,就叫人不得不多留条心了。刘彻认为:匈奴可能有诈?

    可能有诈,但也不排除真的投降。刘彻想了想,决定将受降的任务交给霍去病,做好两手准备:如匈奴真降,就接回来;如是假降,就别怪霍去病又要出手太狠。

    事实上,匈奴这次是真降。二王为什么要投降?主要还是因为霍去病!

    河西之战,匈奴损失惨重。伊稚斜单于心痛啊,于是就准备召浑邪王、休屠王回去杀了!可没想到:二王也不是傻子。知道伊稚斜要杀他们,两人一合计,决定投降汉朝,先保住脖子上这颗人头再说!

    既是真降,那当然是好事。然而好事多磨,二王在半路上竟然出事了!原因是休屠王后悔了。他之所以后悔,应该不为别的,只为眼前这支数万人的军队。休屠王当时的心情大约可用这么一句话形容:做人可以窝囊,但不能这么如此没用啊?

    想当年咱们冒顿单于铁骑破汉边,连汉高祖刘邦都要委身受气,每年贿赂公主和土特产。那时候我们多风光啊,想抢东边抢东边,想抢西边抢西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想到这好日子就像这满天飞沙,一夜之间全黄了。现在打不过人家也就算了,竟还落到率这四万余人主动送入长安?不可思议,实在不可思议!

浑邪降汉篇() 
然而让休屠王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面:浑邪王知道他反悔后,二话不说,抽出快刀,砍下休屠王的人头,又将休屠王的部队全并到了自己旗下。

    这时,霍去病的军队已渡过黄河,远远看见浑邪王的军队朝他移来。两军移到一定距离,双方都保持着警惕,远远相望。就在这时,又出问题了:浑邪王的部队中,有许多将领怕了。

    他们之所以怕了,是因远望过去,霍去病不像是来迎降的,反而像是来打架的。于是他们越想越怕,想到回家了。

    这下子,本来是好事,一下子就坏了。匈奴人自乱阵脚,这是霍去病始料不及的。长得帅不是他的错,错的是匈奴人被他打怕了。就在这时,20岁的霍去病表现出了惊人的决断:亲率一队,朝匈奴军队冲去!

    擒贼先擒王,在匈奴人大乱之前,霍去病以极快的速度找到了他们的头,这个人当然就是浑邪王。然而浑邪王却告诉霍去病:这不关他的事,是那些将领们自己逃跑的。

    此时,余下的汉军也尾追霍去病而来。霍去病下了一道命令:务必将逃跑的匈奴人都截住!于是汉军四面出击,追着回头跑的匈奴人狂砍。一下子砍下八千首级,终于吓唬住了匈奴!

    这时,霍去病对浑邪王说“我让人送你先走一步。你的兄弟,我会叫我的兄弟慢慢的护送过河”浑邪王依了霍去病。汉军就像牧马一样,赶着四万多匈奴人渡过黄河…

    消息马上传入长安,刘彻先是狂喜。很快他就发现问题来了:先不说如何安置这四万多人,光迎接就是一个大问题。刘彻为此准备了两万辆马车。然而他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缺车,但缺马!

    车缺了,可连夜赶工建造;马缺了,连夜喂大是不可能的。怎么办?

    政府没马,只能向民间买马。我们知道:文景年间,汉朝民间已盛行养马。当时国家有钱,人民也有钱。于是人民不但爱骑马显摆,还喜欢以马为攀比。那时候长安人最不屑骑的,就是母马和幼马。如你哪天穿越回汉朝,有勇气骑这两**上街,我敢保证:你逛一趟街回来,你会发现朋友都会装作不认识你了…

    刘彻要买马的这笔钱,当然得摊派在京城长安县令头上。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县令没钱。可皇帝逼着要交马,怎么办?被逼急的长安县令想到一个办法:没钱买?那就借吧!向谁借?向长安市民借!

    但县令大人马上发现:穷人不好借钱,穷官也不容易借马。长安百姓根本就不相信县令大人借了自己的马还会还回来。于是大家纷纷将自家的马藏起来,然后说我家没马…

    结果,交马限期已到,长安县令凑不够马匹。刘彻二话不说,派人准备将县令大人斩了!

    当刘彻为讲排场要大动屠刀时,有个人站出来有话要说:右内史汲黯。其下属凑不够马匹,按说他是有责任的。然而他却这样对皇帝说“长安县令无罪,陛下如想凑够马,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我砍了!我相信:到时长安就没人敢不借马给咱们政府了”砍头谢罪,当然不是汲黯最想表达的。他接着又说“匈奴人是来投降的,凭什么给他们那么高规格的接待?政府勒紧腰带还不说,还搞得老百姓日子也不安宁。我认为:让各县政府的驿站,一站一站的接送,这样也对得起匈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