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元朝帝国风雨-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沿途哀号的声音不断,完全是一派凄凉和悲哀景象,等到蒙古大军追上去的时候,还没有开始迎战,重喜就首先跳下战马向蒙古军队乞求投降。
蒙古将军认为重喜这样不战而降,是对金朝的不忠,就把他立即斩首。重喜没有气节,真是该杀!乌登赫伸带领数十个骑兵对整个山谷进行搜查,搜出了的逃散人口,全部都用乱刀砍死。
蒙古军队继续进军,围攻洛阳,留守在那里的金朝将领萨哈连,这时背上正在生疮,非常严重,不能带兵出战,就投进护城河里自杀了。军队和民众就推举警巡使官强伸为统领,登上城墙严防死守,坚持了三个多月,蒙古军队对城市防守无懈可击,无法攻占,就率领撤退而去。
金朝皇帝守绪因为汴城受到围困,情况危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派遣使臣向蒙古请求和平谈判。蒙古将领速不台说:“我只知道接受命令攻占城市,其他的事我一概不管。”
当时蒙古已经创新制造出了杀伤力非常强大的石炮,搬运到城下来,每壁城墙下面安置一个炮队,安置石炮百多个,相互交替着向城上攻击,白天黑夜从不间断,连续作战。
幸好汴城的城墙非常坚固,据传说是五代时期周世宗主持修筑的,用虎牢土修筑的城墙,像铁一样坚固和密实,虽然受到蒙古炮石的猛烈攻击,只不过让城墙外面略受损伤,根本无法击穿和摧毁。
金朝皇帝又招募一千多人的敢死队士兵,从城墙的洞中钻出来,直接渡过护城河,到蒙古大军营里烧毁石炮,削弱蒙古军队的杀伤力。蒙古兵虽然对金朝的袭击早有提防,但是防守百密一疏,不够严密,受到了金朝军队的袭击,因此攻打城市十六个昼夜,虽然城内和城外死伤人数,虽然约有几十万人之多,但是城市仍然岿然不动,没有能攻占陷落。
这时刚好窝阔台汗想率领军队从郑州回到蒙古去,就派遣使臣劝告金朝皇帝向蒙古投降,并命令速不台放缓攻城的军事行动。速不台就对守城的将领说:“你们的皇帝既然愿意进行和平谈判,就应该出来犒赏蒙古军队!”
金朝皇帝就命令户部侍郎杨居仁出城来,带着许多牛羊酒和肉食,另外还有许多黄金布帛,地方土物产,犒赏蒙古大军。金朝皇帝也愿意派遣他的儿作为人质,送到蒙古去。
于是速不台就答应立即率军撤退,分散驻扎在黄河和洛水之间,金朝皇帝封荆王守纯的儿子鄂和为曹王,派遣他作为人质,送到蒙古去。鄂和不敢违抗命令,只得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告辞而去。
金朝皇族思烈说:“在自己的城墙下向敌军乞求结盟,在春秋时期的古代,都被认为是莫大的耻辱,哪里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喀齐喀听了反而发起怒来,驳斥说:“我们的国家没有被灭亡社稷,皇帝和大臣都幸免于难,幸存下来,难道不是一件难得的喜事吗?”后来是因为金朝皇帝守绪也不愿意接受庆贺,才停止了这种提议。汴京城这里终于解除围困。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12章 耶律楚材应对蒙古危局()
第12章耶律楚材应对蒙古危局
窝阔台汗死后,乃马真皇后执掌了元朝的政权。她刚上台就接到接到从东方送来的秘密军事情报,她打开情报,看到情报中说,成吉思汗的弟弟,年老的大王帖木格率军前来了,准备攻打蒙古帝国,乃马真皇后看到后大吃一惊,她知道新的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那时英勇善战,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的兄弟们大都已经死亡,只有帖木格还活着,过去曾经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和信任,被成吉思汗封赏,当上了国王,让他镇守东方的国土。
帖木格听说窝阔台汗死后,朝廷里的奸臣把持了国家政权,国家局势每况愈下,情况越来越糟,他很不放心,因此率军向西进发,准备清除朝廷中的奸臣,重新整理朝廷政治,让国家重新走上正轨,重现扩大版图,威震八方。
乃马真皇后听到消息,知道是冲着她来的,来者不善,对她威胁很大,不禁大吃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召集奥都剌合蛮等人,到皇宫里,商议应对办法。
奥都剌合蛮非常鲁莽,自以为是地说:“这要看以后的情形才能决定,能够开战就和他开战,不能开战就坚守城市;如果连城市都守卫不了,就向西迁移,怕他做什么!”奥都剌合蛮事在情刚发生的时候,就首先提出向西迁移,他是一个随机应变的好相国,打不起,却走得起,完全是一个无用的大草包!
乃马真皇后是一个没有多少主见的女人,听了奥都剌合蛮的话,也觉得是一个办法,就在暗地里命令身边警卫士兵,做好西迁的准备,其实她的心中也非常复杂,既想巩固政权,又怕被动挨打,感到既恐慌而又忙乱。她猛然想起足智多谋,德高望重的耶律楚材,就叫身边的内臣去召请他。
耶律楚材来到皇宫后,乃马真皇后就告诉了她准备向西迁移的打算。耶律楚材听了不以为然,摇了摇了头说:“朝廷是天下的根本所在,根本一动摇,天下就会出现动乱。我懂得天文学知识,古人说人世间的事,在天文上都会得到显现,我观察过天上的星象,知道这次是不会出现大灾祸的。如果担心帖木格大王带兵进入京城,他的儿子一直作为人质,居住在京城里,现在为何不命令他的儿子,前去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命令他在中途停止进军,有什么话,由他一个人进入朝廷进行陈述说明。”
乃马真皇后想了想,有些迟疑,问耶律楚材说:“他的儿子还在京城里面吗?”耶律楚材回答说:“在”。乃马真皇后高兴地点了点头,对耶律楚材说:“你提出办法很好,你就替我传达命令,派遣他的儿子赶快去执行命令。”耶律楚材知道情况紧急,事不宜迟,就遵照吩咐,立即离开皇宫,前去传达命令。
帖木格正在气呼呼地率领大军向京城挺进时,突然听说皇帝的儿子贵由带领大军,从西北凯旋归来,即将到达和林,他的儿子遵照乃马真皇后的命令,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责问,他发热的脑袋也清醒了过来,知道现在的政府,树大根深,要想推翻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乐得顺水推舟,回答说:“我这次到来,本来是为了参加先皇帝窝阔台汗的葬礼,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意思,请不要误会!”
他们父子已经很久没有想见了,这次相见非常高兴,他们聚会在一起,住了好几天,血浓于水,父子情深,依依不舍。在离别的时候,老大王帖木格,让儿子回去转达他对皇后的问候,报告乃马真皇后,他立即率领军队向东返回驻地,不再插手朝廷的事务。
贵由从战争前线,接到窝阔台汗死亡的消息后,立即率领军队返回朝廷驻地,乃马真后立即召见了他,想立他为大汗,执掌国家的大权。奥都剌合蛮和法特玛两个人却不同意,他们以为新的大汗继续了皇位,一定会失去他们既得的利益,失去已有的权势,就在乃马真皇后的面前,提出说等待拔都回国后,才可以最后决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乃马真皇后觉得有道理,也就听从了他们的话,下令派出使者,催促拔都回国,皇室贵族拔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竞争实力,无论从军功和资历,都无法与贵由相比,没有希望继承皇位,执掌国家的大权,心里愤愤不平,就找借口说自己正在生病,屡次拖延启程的日期。京城里的奥都剌合蛮,执掌着朝廷大权,权势正是登峰造极的时候,他肆无忌惮,招摇撞骗,大肆收受贿赂,胆大妄为,无所不至。
忧国忧民的耶律楚材,看到朝廷里小人得志,横行不法,政治**,朝政混乱,感到非常愤怒和忧伤,导致忧劳成疾,不久就死亡了。许多人都认为,他既然知道能预测人生命运的太乙神数,为何不辞去朝廷职务,归隐田园,逃离朝廷的纷争,享受清闲的生活,得以颐养天年?何必在元朝**的朝廷里任职,趟那股浑水,劳神费力,难以建立功绩。
耶律楚材才华横溢,政绩卓著,耶律楚材死后,乃马真皇后想对他格外优待,按照功勋卓著的功臣的待遇,举行隆重的葬礼,进行优厚的奖赏。奥都剌合蛮早就对正直无私的耶律楚材恨之入骨,他坚决不同意乃马真皇后的做法,不仅如此,他还无中生有地对乃马真皇后说,耶律楚材曾经在两届朝廷当官,全国收缴的税收,大概有一半被他据为己有,他早已富可敌国,肥得流油了,还用得着对他抚恤?
乃马真皇后对奥都剌合蛮的话也将信将疑,命令身边亲近的大臣麻里札,带领大批人马前去耶律楚材的家里去调查核实,麻里札在耶律楚材的家里,只得到十多件琴笛之类的乐器,以及古今的书画金石,还有历代书籍文稿数千册,他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向乃马真皇后报告,乃马真皇后知道耶律楚材为人正直无私,清正廉洁,非常佩服,对耶律楚材进行了优待,隆重地安葬了他,以稳定人心。
后来到了至顺元年的时候,才追封耶律楚材为广宁王,追认他为太师,给予了一个“文正”的谥号。朝廷用意是为了尊敬贤德的人,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耶律楚材生于公元1190年,死于公元1244年,他是蒙古帝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即今天的北京,世居金中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耶律楚材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了。初期在金国做官,曾经担任过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等官职。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他早已对腐朽的大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对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他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十四年,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二十一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元朝的贪暴之风稍有收敛。
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提倡建立朝廷礼仪,劝亲王察合台,太宗皇帝的哥哥等人行君臣礼,以尊重大汗威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
窝阔台汗三年,11年,任中书令,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主要有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