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龙惊唐-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沂为神策卫大将军,尉迟环在左卫将军,程处弼为右卫将军。
神策卫的军饷支出正式纳入朝廷预算,由国库承担。
李沐听闻之后,明白李世民这是要将神机右卫彻底独立出去,不再与自己有一丝联系。
。
征讨高昌期间,洛阳连续大雨,大水溢入洛阳宫,毁坏坏官寺、民居不计其数,溺死者六千余人。
朝廷虽然下旨赈灾,但执行不力,民怨纷起。
随李沐南下杭州的还有一万多突厥俘虏,这是在进军庭州(浮图城)路上俘获的,原本有二万多,被朝廷以献俘的名义截留了一半。
不过好在俘获的战马没有被截留,朝廷只是收回了借给神机卫的二万匹战马。
浮图城的军械给了朱邪克勒,但战马却被李沐留下。
加上之前的缴获,被李沐带到杭州的战马有二万匹。
神机卫北上时走的是水路,回来时全成了骑兵。
这次出征,二万神机卫的损失并不大。
伤亡没有超过一成,其中阵亡的就更少了,只有三百余人。
带回的战利品却非常丰富。
二万多的战马,足够武装神机卫了。
杭、越两州的工坊主们却更喜欢李沐带回的突厥俘虏。
因为那对于他们是个大利好。
按李沐制订的用工政策。
凡大唐百姓雇工,最低雇佣工钱,日薪不得少于五文。
同时工坊主须向官府交纳二成,也就是一文,充作保证金。
如果发生工伤致伤致残者,须一次性支付三至六年的工钱补偿。
如果死亡,则须一次性支付十年工钱补偿。
这个政策被修改了许多次,甚至有一次遭到七成以上工坊主的反对。
最后修改得以通过,完全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
可对待俘虏来说,官府以每日三文工钱拍卖,所有权在官府,使用权在各个工坊主手中。
而往往俘虏使用起来比大唐百姓更顺手,更听话。
还不使用支付二成保证金,伤残无须赔偿。
虽然需要短暂的培训,但已经萌芽的流水线作业,让工坊主并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
所以,工坊主们更喜欢用俘虏。
以至于最后拍卖成交的价格甚至超过大唐雇工的最低日薪,到达每日六文钱。
可以说,杭州、越州已经在李沐的推动下,萌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而且越来越明显。
工坊主们已经渐渐地脱离了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土地经济,渐渐将家业投入越来越兴旺的工坊业。
他们从土地解脱出来,成了大唐第一代资本家。
世家豪门抛弃了土地意识,由此缓解了与民争夺土地的矛盾。
此时,在杭、越两州的百姓拥有的土地量,已经是周边州县的两倍以上,只要不是因为自己懒,要养活一家人,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富裕的生活加上军事上的胜利,让两州百姓从物资和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杭、越两州的兴旺,再次引起周边州县百姓的移民潮。
不过这次不象旱灾施虐时,如潮水般涌来,来是细水长流,涓涓入海。
第453章 人口是战略问题()
到贞观十一年末,杭州人口已经超过五十万,越州人口已经超过四十万。
连华亭县都十多万常住人口,因港口、船坞完工,华亭县与杭州更近,成了货物集散之地,四方客商向华亭县云集,替代扬州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杭州织造坊和茶叶坊已经正常运转起来。
南下的五万宫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并得到了丰厚的报酬。
李沐一早就给宫女的报酬做了规定。
她们与普通雇工不同,采用的是计件制。
也就是说多劳多得。
织造坊除了提供宫女基本的生活用度,包吃包喝包住外。
并在产出的净利润中,取出一成做为宫女的额外报酬。
做为对宫女青春年华老去的补偿。
如今丝绸、茶叶畅销,特别是卖给南洋来的客商,更是有几倍的利润。
所以,一个普通的宫女,一年下来得到二、三十贯的报酬是常事。
有些手脚麻利的宫女,一年四、五十贯都有。
这就让普通百姓羡慕起来了。
纷纷向官府请求,送家中的女子进入织造坊、茶叶坊做工。
李沐自然是有求必应,但也做出了限制,杭、越两州每户只准一人,并且需要年龄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
这是为了避免产量突然膨胀带来的价格下降,也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
如果一户人家太多女子做工,那么这户人家就没有女人留在家中生儿育女了。
可李沐后来发现,由于自己这个政策。
江南女子的地位骤然提高,家家户户皆以生女儿为荣。
而因此女子的结婚年龄被迅速推迟,虽然与朝廷女子十八岁不婚,须官配的政令起了冲突,但因为江南官府的视若不见,百姓从此将家中女儿的婚配年龄延迟到了二十岁。
一个十五岁的女子进入织造坊或者茶叶坊,做上六年工,至少能攒出上百贯钱财。
这对于当时的物价,完全可以是个中等户了。
所以,女子,特别是十五岁以上的女孩,社会地位骤然拨高。
这种现象引起了江南一波生育潮。
也使得官府承受了完全无法预料的舆论冲击。
男人至上的传统观念,让男子养家糊口的义务和权利受到了挑战。
李沐自己都无法预料到会是这种情形。
不过,李沐还是在舆论冲击中坚持下来。
毕竟两州中,这个年龄段的女子占总人口不多,而且有了年龄限制,女子真正能赚钱的时间也就六年。
最关键的是,理论上每户都可以生出女孩来,这个比较公平,不会因为门第和社会地位而改变。
而人口的增长对于迅速发展的两州来说是好事。
所以,民间舆论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也就慢慢平息下去了。
但李沐此时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宫女出宫时,都已经年龄偏大。
甚至有过了三十岁的。
这对于工坊来说是个负担,同时也是对这些女子另一种变相伤害。
而两年前招募的神机卫将士也到了及冠的年龄。
以现在的条件,李沐无法仿照后世实行退役制。
那么成年将士们的个人问题就成了无法回避的困难。
在征询了魏征等人意见之后。
李沐下了一道“荒唐”的命令。
五万宫女中二十岁以上者与神机卫二十岁以上将士,自行选择婚配。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官办婚配。
从相亲到成婚,官府一条龙包办。
对于世俗而言,确实不象话。
但却受到了将士们和宫女的认可。
有了家,有了土地,有了可靠的职业和收入。
这极大了凝聚了士兵和宫女的心。
也因此,大幅增加了杭、越两州的出生率和人口。
。
贞观十二年初。
李世民下诏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封刺史之职可以世袭,同时册封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同样可以世袭,并规定除谋反等重罪之外,不得撤封。
让李世民不解的是,这诏令遭到朝里上下的一致抵制。
当然也有人是暗中窃喜的,但毕竟是少数。
抵制的人中,有些人是为江山社稷考虑,担心此例一开,又会演变成诸候割据的局面。
而象长孙无忌为代表的人,却是打着小算盘。
世袭刺史虽然位高权重,可以独霸一方,但需要离开京城去封地。
这对于长孙无忌等人来说,等于离开了正治中心,失去了操纵皇权的机会。
所以,两方面的人都一致抵此项诏令。
对,是抵制没错。
鉴于年前征讨高昌的失利,虽然最终大唐取得了完胜。
但也因此损失了二万多禁军精锐。
这被大臣们私下诟病。
加上年末李世民大肆修建宫殿,朝野皆有反对之声。
趁此机会,相权给了君权一记闷棍。
李世民下此诏令,原本是想讨好朝臣们。
不想招来如此强烈的反对声浪,于是无奈之下只能收回成命。
。
经过一年多的扩张。
朝廷的钱庄已经开设到各县。
其实这个时代,开设钱庄的成本很低。
一座大点的宅子,加上几个雇员,在门楣上挂块匾额。
放些流动的铜钱,一家钱庄就开业了。
随着钱庄的功能慢慢深入人心。
百姓贪图那点利息,纷纷将余钱存入钱庄。
而钱庄收进的钱财,再借贷给那些需要扩张工坊的工坊主们。
于是,钱庄的收益便迅速增加。
这是一块前所未有的肥肉,可谓是无本生意。
商人的承兑对钱庄来说,无非是帐本上数字的变动。
朝廷国库的钱财是迅速增加。
可好景不长,随着五姓世家的钱庄遍地开花。
民间一半以上的钱财被世家的钱庄吸去。
而世家钱庄对于朝廷钱庄来说,更具有优势。
因为朝廷钱庄涉及着官员利益、地方利益。
而世家钱庄更具有灵活性和收益性。
世家钱庄吸储利息比朝廷钱庄高,放出的钱款利息比朝廷低。
加上世家在民间的地位,往往百姓更容易接受世家钱庄。
于是,因为利益纠纷,朝廷钱庄与世家钱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双方的揽客争斗,已经在民间越演越烈。
第454章 钱庄之争()
李沐在这其中明面上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在韩仲良和崔尚之间和稀泥。
可私底下拉倒地煽风点火,拉偏架。
世家钱庄因为李沐的帮助,不断地推出新花样。
譬如存十贯钱,送烟花爆竹了。
存一百贯,送一面巴掌大的小镜子了。
或者借贷到一定数目,送套琉璃茶具了等等。
显然,朝廷钱庄明显落入下风。
风暴开始积累、酝酿起来。
。
相对于长安朝堂上的尔虞我诈。
杭、越州可谓是正治清明。
这倒不是因为李沐有多少厉害,可以将从古至今的贪腐问题根治。
而是每个势力在创业阶段,都是齐心协力的。
可这在百姓眼中,却是难能可贵了。
“沐王”这个称呼不是来自于皇帝和朝廷的册封。
而是江南百姓对李沐的昵称,这称呼代表着人心向背,亲切而不失尊重。
李沐在开年初下达了一道政令——发行银币。
这个时代,铸币权没有后世看得那么重。
因为是金属货币,几乎“望”州以上的官府,都会铸造钱币。
所以,作为吴王的李沐自然是有权铸造钱币的。
李沐将囤积的银锭,铸造了一大一小两种银币。
大的净重一两,当千钱。
小的净重一钱,当百钱。
两种银币含银九成三分,这余下的七分中是铜铁,三分是铸币的损耗,四分便是铸币税了。
因为造型精致含量足,一进入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