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龙惊唐-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何继续说道:“其实臣在事发前就被秦王死士拘禁起来。”
李沐不信,“为何孤听闻秦王在事发前一夜与你密会?”
常何急道:“秦王当时确实来找过臣,可所谈的只是一些寻常之事,绝无一丝与事变有关的,若真有,臣怎会不向太子禀报?如今想来,当日秦王与某会晤,只是障眼之法。”
李沐心中疑惑万分,常何的话刷新了李沐对玄武门事变的认知。
他以眼色向李师、李安俨询问,可李师、李安俨都微微摇头。
常何又道:“殿下应该知道,临湖殿在玄武门之西南,当时太子、齐王并未踏入玄武门,臣怎会有机会参与叛乱呢?”
李沐一下子找不到常何话中的毛病,只能沉默下来。
其实常何方才所说的,李沐也一直想不明白。
宫城由南往北,应该是先到临湖殿,再到玄武门。
而父亲和齐王甚至没有到达临湖殿就察觉事情不对,反身欲逃。
此时秦王现身招呼,被识破,然后引发了血案。
同时,祖父李渊和几个重臣都在北海池船上,其实也在玄武门的西南。
也就是说,两个最重要的事都发生在玄武门外。
和玄武门基本没有关系。
如果长孙无忌死前所说是真,当日事变最重要的是控制李渊,那么常何应该确实不在参与之列。
李沐开口问道:“那为何陛下会将你列入此次功臣名单加以封赏呢?”
常何苦笑道:“殿下的封赏之说不知道从何而来?臣在宫变前,便已经是中郎将,十余年后,到离京前也不过是个右屯兵将军,何来封赏之说?如果臣真如陛下所言,在当日事变时立下大功,至少也该是右屯卫大将军之职了吧?”
第513章 李靖举家南下()
ps:感谢书友“legion”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常何这话倒是说得没错。
如果真以李世民所言,常何立下如此大功,从事变前的中郎将晋升大将军应是题中之意。
并且,这些年也没有听说常何犯下什么错,被贬过职。
只是外放到泾州做了个小州刺史。
前两年刚刚被调入京中做了右屯卫将军。
从这方面来说,确实有疑点。
李沐问道:“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说什么。”
“臣知道得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效忠太子的,还是效忠秦王的,当日参与宫变的仅仅只有秦王的十几个心腹和秦王府数百死士。”
这话李沐倒是相信的,李世民确实为当日宫变,封赏了不少立“大功”之人。
典型的代表者就是李靖和秦琼等人。
他们没有参与,却被参与了。
李世民以此来彰显自己被无数大臣拥戴的假象。
到了此时,李沐对常何已经信了六分。
“臣今日还有一件秘密要禀报殿下。”常何突然说道。
这话让李沐和李安俨眼神一亮。
“讲。”
“请殿下屏退众人。”
李沐微微摇头道:“不必了,他们都是孤的心腹,你不必讳言。”
常何犹豫了一下,再三看了看李师、李安俨。
“殿下,先太子曾经设有一个藏武库,此事除太子之外,仅王珪与臣知道,是太子交代臣一手置办的。”
这话一出,李沐对常何便信了九分。
如果常何真是李世民的人,那么不管是论公论私,他都早应该将这宝藏禀报给李世民。
所以,如果这宝藏还在,那么常何无疑是被参与的另一个“功臣”。
“藏武库中有些什么?”李沐平静地问道,其实如今的他并不在乎什么财宝和武器了,因为就算有金银和军械,对于如今的李沐来说,都没有什么大意义。
而李沐这么问,是在鉴别常何所说的真假。
如果藏武库中财富和军械少,那么就极有可能常何与李世民串通制造了这个局,用意无非是将常何打入自己的核心罢了。
可如果这宝藏中的财富巨大,那么常何就是可信的。
因为如今朝廷经过钱庄挤兑、李承乾、李祐谋反和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后,财力捉襟见肘,李世民的眼珠子里最渴望的就是钱了,哪还会拿得出巨额财富来设这个局。
当然,这宝藏经过了十几年了,东西的陈旧度也能分辨得出来。
所以,只要这宝藏是真,那基本可以肯定常何所言是真。
常何回答道:“库中有金银约值三百万贯之巨,且有储粮二十万石,另外军械无数。”
李沐问道:“此库在何处?”
常何看看李师、李安俨二人不说话。
李沐道:“但说无妨。”
常何这才说道:“荥阳城西北约三十里处的一座山腹中。”
李沐微微皱眉,荥阳属郑州,河南道。
父亲怎会将宝藏设置得这么远,难道不应该设在京畿,更方便取用吗?
常何象是看穿了李沐心中所想。
“先太子当时实力远胜于秦王,根本用不到这些,太子的用意在于,为防不测时,以洛阳为据点,与秦王抗衡。况且,荥阳是太子妃的娘家,郑氏世家在荥阳可以说一不二,取用起来方便。”
李沐微微点头,这就有些意思了,郑州距洛阳不远,又是郑观音的娘家。
“这么说来,太子妃是知晓这宝藏的存在了?”
“不,不。”常何摇摇头道,“臣方才说过,此宝藏除了太子,只有王珪与臣知晓。”
李沐瞥了李安俨一眼。
李安俨道:“某也知晓此事。已经禀报给殿下了。”
常何大惊,问道:“你是从何处得知此事的?”
李安俨道:“从先太子与王珪交谈时得知。”
常何怔了怔,突然道:“殿下,还须迅速转移宝藏,如果如果王珪已经泄密,那宝藏很可能不保。”
李沐道:“王珪已经死了两年,如果真泄密,朝廷早就得到宝藏了。”
“常何,此事你不用管了,孤自会安排人去处理。至于你嘛,随孤去杭州后再作定夺。”
说完,李沐对李师道:“将常何看管起来,好吃好喝相待。”
“喏。”
常何急道:“殿下,太子曾派数十亲卫在山脚处建了个村子,专门看管宝藏,没有信物根本无法进入。如今十几年过去,臣不知道这村子还在不在。”
李沐心中一动,问道:“什么信物?”
常何想了想道:“好象是一枚先太子的私印。”
“毗沙门之印?”
常何惊诧地望着李沐,应道:“正是。只有凭此印进入村庄,才会由人带入山腹取其中库藏。”
李沐点点头道:“孤知道了,如果验证此事是真,孤会给你一个交待。先委屈你了。”
常何躬身道:“臣不敢言委屈。”
李沐令苏定方先领着郑观音等人率军返回杭州,自己留在苏州等待结果。
。
在李沐离京的第三天,李世民就下旨册封了李治为太子,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长孙无忌的赵国公爵被长孙冲承嗣,长孙无忌其余各子皆有封赏。
许国公高士廉改封申国公,晋为太傅。
长孙无忌的两个兄弟,长孙恒安被封为神策右卫中郎将,长孙安业为神策右卫左郎将。
这在长安城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
毕竟李世民三个嫡子,如今只剩李治一人,不选他为太子,难道去选庶子不成?
而长孙氏的恩宠更是题中之意。
吴王沐当众宣布长孙无忌是与汉王李元昌一起拨乱反正的功臣。
而长孙无忌当场为自己的从逆而悔恨自尽。
从哪一方面来说,李世民重赏长孙氏都不为过。
由此,长孙氏新一代显赫朝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李靖的儿子李德謇因参与李承乾叛乱,被革职流放至西州。
这还是顾及到李靖,否则斩立决是逃不了的。
李靖借此再次上疏请辞。
这次,李世民允准了李靖的请辞,仅保留了李靖卫国公的爵位。
不久,李靖带着次子李德奖在狼牙卫的帮助下,悄悄离开长安,南下杭州。
这件事对朝廷的震动非常大。
第514章 李怀道受封邓王()
李世民闻知李靖去了江南,因而震怒。
在长孙无忌的暗中蛊惑下,开始对朝堂中的官员进行了清洗。
凡是之前与李沐来往密切的官员皆在清洗之列。
一时间,朝堂风声鹤唳,人人闻沐色变。
不过,有三个人是特例,不在清洗之列——李沂、韩仲良。
李沂已经是四万神策卫大将军。
而韩仲良则是皇家银行大总管,手中掌控着大唐近四成的财富,就算李世民也不敢轻易动他。
长安城数百万人口,最不缺的就是新鲜事。
没过一个月,李承乾篡位自立的风波渐渐被淡忘。
另一件新鲜事在坊间渐渐流传开来。
承嗣翼国公的秦怀道,在上朝谢恩时,突然声称自己是皇子,并向皇帝呈上了秦琼的遗书。
李世民在震惊之余,按秦琼的遗书,将时间、地点等关键之处一一核查。
最终得出的结果,秦怀道居然真是自己与沈裳的儿子。
李世民在中年丧子的悲凉情绪下,庆幸自己找回了一个儿子。
于是,立即下旨,册封秦怀道,不,此时起应该叫李怀道,为邓王,并令不之藩。
由此引得朝堂一片哗然。
坊间百姓对宫闱之事自来特别有兴趣,于是越传越玄乎。
承庆殿中。
长孙无忌跪在李世民面前,额头都磕肿了。
李世民喷火的眼睛,铜铃似的瞪着长孙无忌。
“狗贼,竟敢背着朕残害皇妃、皇子,谁给你的胆,欺朕至此?”
“臣有罪,臣罪该万死。”长孙无忌磕头如捣蒜,可这只是表面,从李怀道自称皇子,呈上秦琼遗书的那一刻起,长孙无忌心中如释重负。
一切的担忧和恐惧,从那一刻已经烟消云散。
所有事都是如此,往往认为迈不过去的坎,真正到了揭开谜底的那一刻。
其实不过如此。
长孙无忌此时其实很坦然,他甚至没有任何保留地向李世民陈述了一切。
包括他派人行刺沈氏的用意。
长孙无忌很清楚,李世民就算再恨他,此时也少不了他。
正如长孙无忌所料,李世民怒容满面,对其辱骂殴打,却迟迟没有更进一步的旨意。
甚至连下狱之类的话都没有。
李世民骂累了,打累了,看着鼻青脸肿的长孙无忌,这个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小舅子,李世民还真不忍心喊出一句“拿下”的话来。
说实在的,如果没有长孙无忌派人冒充太子府掳走怀孕的沈氏,自己很可能与李建成一样,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发动宫变。
如此,说不定这皇位不属于自己,而如果李建成登基,自己现在恐怕已经是一堆枯骨。
从这一方面来说,长孙无忌不但无罪反而有功。
最关键的是,李怀道还活着,这让李世民在盛怒之余,感谢上天的恩赐。
至于沈氏,经过了这么十多年,就算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