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龙惊唐-第3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试问,长孙无忌能答应吗?
就在长孙无忌沉默的当口。
李世民突然开口说话了。
“朕以为,吴王所谏甚好。朕知道太尉心系家国,自然能体恤朕的难处。故朕有一提议,双方罢兵之后,一切维持现状,双方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追索对方,当然,也包括朕在内。此议吴王、太尉以为如何?”
李世民的话引得城上城下一片叫好声。
可按道理,做为皇帝,在今日谈判中是为裁判的角色,如今裁判下场亲自踢球了。
这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要么答应,要么拒绝。
拒绝你得背上抗旨的罪名。
长孙无忌为难了,他明白李世民的急不可耐。
也听懂了李世民的意思,确实李世民这个提议还是有维护他的。
一切保持现状,就是说所有参与叛乱的官员,将那不被追究,且官职不变,这其中也包括他长孙无忌。
可长孙无忌心中深知,自己无论在李沐那,还是李世民那都已被视为死人。
太尉之职虽然尊贵,但只是个虚职。
自己之所以能掌控整个朝堂,关键在于皇帝的信任和放权,加上自己多年培植势力所至。
可现在失去了李世民的信任,若和谈成功,恐怕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李沐一脚踩进泥里。
然后轻轻一碾,如同碾死一只臭虫一般。
长孙无忌犹想不应该,可刚想开口,就迎上了李世民犀利的眼神,长孙无忌心中一惊,李世民自从被自己圈禁起来之后,从无如此与自己针锋相对过。
长孙无忌向左右一看,正好对上了尉迟恭的眼神。
尉迟恭冷冷地看着自己,如同看着一个死人。
长孙无忌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没有尉迟恭的拥护,长孙无忌已经感到独木难支。
虽然之前已经将宫中左羽林的军权交给了梁仲业。
可尉迟恭从城外带了数万大军撤入宫中。
兵力与左羽林实力相当。
况且,梁仲业是降将,未必能掌控得住左羽林这群天子扈从。
也就是说,在不经意之间,宫中的权力格局已经发生彻底改变。
李世民迟迟没有发动,或许是顾忌到宫中嫔妃和皇子公主们的安全,亦或许是真想给自己留条活路。
只是,这还有用吗?
想到这,长孙无忌的脸上显出一丝苦笑,他心里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如今得罪了两方,自己夹在中间,无疑是被李世民当作了弃子。
虽然败局已定,可长孙无忌不悔。
为了满门血债,必要亲手断送这李唐天下,否则以何面目去见自己那十几个冤死的儿孙?
话到嘴边,长孙无忌便改口了。
“既然陛下心中已有决断,臣遵旨便是。”
长孙无忌松口,令城上城下官员大松一口气。
如此一来,剩下的分岐就不大了。
无非是小部分人的升迁和罢黜而已。
只是长孙无忌突然呵呵一笑,转过身来向李世民道:“臣还有一请,望陛下恩准。”
“太尉讲就是了。”
“臣欲向吴王和神策卫大将军询问一事。”
“准。”
长孙无忌回过身来,冲李沐大声道:“老夫想向吴王殿下和神策卫大将军询问有关小女长孙明月之下落,还望吴王殿下和大将军如实相告。”
李沐心中一惊,回头看了一眼李沂。
李沂猝然闻听,也是一头雾水。
官方的通报中,长孙明月已经在李怀道血洗太尉府时不幸遇难了。
此事早已有了定论,此时长孙无忌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突然说起此事,并直言“下落”二字,显然已经知道内情。
李沂向前凑到李沐耳边,“大哥,如何应对?”
李沐来不及细想,只能答道:“不管他怎么问,你一口咬定长孙明月已经遇难便是了。”
说完,李沐起身道:“太尉此话让本王疑惑,令爱当日已经遇害,今日太尉重提此事,究竟是何居心。”
长孙无忌呵呵一笑,“老夫令仵作查验过当日被烧焦的两具女尸,年龄皆已过摽梅之年,老夫虽然不知道大将军为何指鹿为马,但可以肯定,小女并未在当日遇害。”
这话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李沂,虽然没有指证李沂图谋不规,但话中意思已经很明白,那就是李沂作了假。
第613章 别开生面的谈判(三)()
李沂闻听,上前一步,站在李沐身边,喝道:“太尉此话何意,某有何理由谋害会宁县主?又有何理由向朝廷、向太尉隐瞒会宁县主活着的消息?”
长孙无忌摇摇手道,“大将军误会了,老夫怎会指认大将军谋害小女呢。当初陛下替小女与大将军指婚,论起来,小女该是大将军发妻才是。只是,老夫却听闻,小女此时已经流落至江南,这就让老夫不明白了,当初大将军是如何认定小女遇难,而小女又是如何出京至江南的?还望吴王和大将军给老夫一个解释。”
李沐有些头晕,李沂更是无言以对。
长孙无忌突然厉声道:“小女的婚事,乃陛下所赐。李沂,于公于私,你都不该私下将长孙明月送于李沐,兄及弟媳妇,罔顾伦理,私苟野合,天人共愤,你二人安敢欺君乎?”
于是,城上城下一片哗然。
长孙无忌的指责,在这个时代是相当严重的。
这违背了圣贤的教化,直接上升到君臣、人伦、纲常的地步。
李沂是实心眼,一时心急,没有记起李沐打死不认的叮嘱,而是沉声道:“太尉如此构陷,可有证据?”
长孙无忌道:“老夫得知长孙明日如今正在越州,这便是证据。”
李沂有些傻了,他相信长孙无忌说的应该是真的。
长孙明月确实是被他暗中送出长安,去江南的。
可长孙明月为何没有去投李沐,而是了无音讯,这让李沐、李沂都想不明白。
而现在,长孙无忌以此指责兄弟罔顾伦理,想必已经与长孙明月联系上了。
李沐此时也组织不起有效的应对。
只是应付道:“长孙明月如何逃脱当日险境,又是怎么去了江南,本王确实不知,太尉若以此来构陷本王和大将军,还请拿出确凿证据来。否则莫怪本王以诬陷宗亲弹劾太尉。”
长孙无忌嘿嘿一声,没有理会李沐。
而是转头厉声对李沂喝道:“李沂,你深受皇恩,却与李沐勾连,攻长安围皇城,是为不忠;你明知李沐是害死你父亲的凶手,不思报仇,反而狼狈为奸,是为不孝;陛下亲自赐下的婚事,你竟将发妻拱手让人,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有何颜面立足于朝堂之上?臣恳请陛下将李沂治罪,以维护朝廷的体面。”
李沂面色惨白。
李沐暗道不妙,原来长孙无忌的攻击方向并不是自己,而是李沂。
养父李英节的死,一直是个悬疑。
究竟是不是被谋害,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而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成为李沂心中的一根刺。
李沐一直以兄弟之情,努力去持平这道裂痕。
另一面,李沂也在作相同的努力。
至少,到现在为止,兄弟俩人看起来是兄友弟恭。
可二人心里都明白,这件事一日不水落石出,这道裂痕便一日不可弥补。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关键是长孙无忌今日将此秘密,当着皇帝和众官员的面,捅破了。
有些事,如果不说破,就无妨。
可一旦说破,就不能回避。
就象长孙无忌说的杀父之仇和兄及弟媳。
这无论在李沐心里,还是在李沂心里,都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在这个时代,订婚远比正式成婚更具有法律效应。
何况还是皇帝亲自证婚,无论长孙明月与李沐之前有多少纠葛,从订婚的那一天起,她就是李沂的妻子。
任何理由,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李沂一是顾念兄弟之情,再则确实同情长孙明月的遭遇。
这才下了决心,放长孙明月远走高飞。
原本这是件好事,可一旦被公之于众,就成了一世的污点。
这对于一个实心眼的少年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因为他过不了自己心坎这一关。
就在李沐、李沂被这杀人不见血的刀深深刺中时。
李世民恼了。
他不是对长孙无忌离间李沐、李沂着恼,这显然是符合他的利益的。
所以他的恼火原因是长孙无忌说的四个字——兄及弟妇。
这四个字同样刺痛了李世民心中的伤疤。
曾经的齐王妃杨珪媚,如今曹王李明的生母,贵妃杨氏。
这在朝廷大臣心中,可谓是公开的秘密。
一直被朝野诟病。
如今被长孙无忌口无遮拦地一语捅出,让李世民心头怒意迸发。
“长孙无忌,你究竟意欲何为?”
李世民骤然暴走,让长孙无忌一怔。
随即反应过来,自己的口误。
可问题是,这事不能辩解,只会越描越黑。
长孙无忌唯一的选择就是低头闭嘴,只是看着李沐兄弟两人的表情,他心中暗呼可惜了。
如果继续添把火,或许兄弟二人会当众闹翻。
李世民见长孙无忌闭上了嘴,也只能将这口恶气咽回了肚子里。
毕竟是丑事,哪能因此当众治长孙无忌的罪?
何况长孙无忌离间李沐兄弟,正合李世民的心意。
此时长孙无忌偃旗息鼓,李世民却不会白白放弃这个机会。
李世民回过头来,“太尉指证神策卫大将军李沂父亲之死,与吴王有关。可吴王忠君爱民、公忠体国,满朝文武皆看在眼里。朕自然是不信的,可既然太尉当众指证,朕又不好不明察。好在当事人梁仲业在场,不妨召来一问,还事情以公道,还吴王以清白。”
长孙无忌听了心中一乐,看来李世民对李沐的忌惮,尤甚于自己。
既然如此,不妨坐观其变。
想到此处,长孙无忌往边上移开两步。
李沂闻听李世民要过问父亲之死,心中更加纠结。
他既怕梁仲业否认谋杀,那么所有对父亲之死的怀疑,便会成为一个笑话。
又怕梁仲业指证李沐,如此,他便要违心去面对大哥,甚至从此决裂。
可他对此连想都不敢想,也不愿想。
而此时,李沐脑子里已经迅速地转动起来。
长孙无忌将李英节之死的秘密公之于众,无非是想重新挑拨自己兄弟两人的关系。
上次是借长孙明月的婚嫁,此次是以天下悠悠之口。
只是这次确实很难化解。
第614章 别开生面的谈判(四)()
人嘛总是要面子、要名声的。
特别是象李沂这样性格执拗的人,若被人在后背指着脊梁骨说道。
那恐怕比杀了他都难受。
如今的李沂已经不再是刚从凉州随李沐来京城时的少年。
那时的李沂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李沐。
但现在,李沂掌控着神策卫,麾下以尉迟环、程处弼等为首的将二代、官二代,已经成长起来,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