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龙惊唐-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有功必赏,否则还有谁愿意效忠于自己,替自己办事?
为上者,必不可以心中好恶驭下。
故李沐不理会心中的恶感,直接以一个高阳县男的爵位,厚赏于许敬宗。
不想许敬宗打蛇上棍,直接求见李沐,并宣誓效忠。
这让李沐骑虎难下,不得不接受了许敬宗的效忠。
仅仅三天时间,许敬宗升迁民部侍郎之职。
一时间,摄政王府门前,车水马龙、人头如潮的景象重现。
而长孙无忌之死迅速被臣民们遗忘。
五天之后,长孙冲携长乐公主李丽质回京奔丧。
得知长孙涣承嗣家业,长孙冲夫妇没有一丝反对之意。
三天之后,长孙无忌被长孙冲、长孙涣两兄弟扶柩至洛阳安葬。
长孙无忌的时代就算过去了。
大唐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部完)
第630章 欲烧三把火(一)()
转眼便是年底。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
好在时间是抹平一切的良剂。
要过年了,京城百姓笑脸遂开。
不管怎么样,日子还是要过的。
变局都是朝堂之上,百姓的生活并未有多大的冲击。
大唐依旧是大唐,皇帝还是那个皇帝。
用百姓的话说,天上神仙打架,与老子何干?
何况,百姓的收入确实成倍的增加。
物资丰富了,口袋有钱了。
笑意自然就涣发出来了嘛。
可与百姓不同的是,京城官员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欢喜的自然是李沐一派的官员。
摄政王掌控朝堂,有道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这好处可不是一丁半点的,再怎么样,说话的底气也硬了不是?
实力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虽然李世民还掌控着三省,名义上也掌控着六部。
可民部韩仲良、工部马周,现在谁都清楚,他们是李沐的人。
还有礼部李道宗,暗中也是李沐辅臣。
也就是说,六部之中,李沐掌控了三部。
除了李道宗之外,李世民心知肚明,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没有把握的时候,李世民便装聋作哑,当作不知道罢了。
忧的那批官员,自然是李世民一派和两不相靠的一派。
这两不相派的是有历史成因的,其中一部分是长孙无忌的附从者,从长孙无忌死了之后,这批官员没有大恶,且官职低微,也就没有人去整他们了。
还有一部分是长孙无忌发动宫变后,一心想从龙,站错了队的。
这批人水性杨花,被李世民和李沐两派同时唾弃。
所以,他们日思夜忧,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李世民和李沐有朝一日想起他们来,杀鸡给猴看。
而李世民一派的官员,忧的是官位和权力。
虽然李世民依旧是皇帝,可大权旁落已成事实。
除了各部主官的任免,其余官位皆掌握在李沐手里。
更关键的是,李沐将魏征送上了御史台大夫一职。
这魏征搞民生不怎么样,玩吏治那可是一把好手。
如今有了摄政王做为靠山,魏征便拿出了口水喷李世民老脸的劲头。
要不是李沐看在年关将近,京城局势刚刚平稳,生生拦着,估计以魏征的个性,至少有一半李世民一派的官员会被他送进大理寺。
官嘛,真要查起来,哪个屁股后面没有点屎?
谁都知道,没有屎的那不叫官,叫公仆。
所以,李世民一派的官员,忧得是年关将近,自己还能不能在家过年。
这天,摄政王府中,李沐与魏征、马周、韩仲良等人商议国事。
既然已经占据了摄政王的位置,自然该做些事了。
以李沐的计划,是想连续推出三项改革。
都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沐有种一朝大权在手,直叫天地改颜色的豪迈。
这三项改革分别是,军制改革、科举改革和农税改革。
大唐现役军队大体可分为三种,禁军、府兵、边军。
大唐的府兵制在起始时,确实适应了变化。
军户制度让百姓亦农亦军。
朝廷得益于节省了大量开支,并且在战时,有兵可用。
而百姓也得到了好处,那就是军户可以免除许多赋税。
本是两厢都有理的良政,只是时过境迁,慢慢地不合时宜了。
父子传承,近三十年,军户已经传了三、四代了。
长久的太平,让第二代、第三代军户忘记了沙场的血腥和残酷。
府兵、边军中四、五十岁的老兵还在服役。
加上近十年土地兼并变得严重,军户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人心思变,由此带来各州府兵空额现象严重,战力低下。
这在边军中,因为时常有胡族袭扰,变得更为突出。
况且,当初府兵制度规定,军户是需要自备武器铠甲的。
刚刚开始时,军户的武器铠甲是崭新的。
可现在呢,家境贫穷,致使武器铠甲无法更新,许多军户还在使用第一套器械,但凡有脑子的都能想到,二十多年了,那套老古董还能上战场杀敌吗?
所以,军制改革势在必行。
科举改革也是此理。
前隋已经倡导科举,可毕竟前无古人,前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科举延至大唐,建国二十多年了,却依旧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大行其道的依然是门荫和举荐。
几年前,李世民还下过这么一道圣旨。
凡州府刺史的任命必须出自李世民,但各县县令,凡七品以上京官皆可举荐一人。
由此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象长孙无忌这样把控朝政者,谁的麾下没有几十上百个县令。
可谓举手一挥,万众响应啊。
所以,李沐认为必须改革推行科举制度,将各地官员的任用规范起来。
至于农税改革,就如李沐在长孙无忌临死前说的一样。
这是打压、铲除世家豪族的利器,当然顺带着也是于民之福利。
当李沐将这三项举措,向在座心腹吐露之后。
场内一片寂静。
连一向激进的马周都怔住了。
他是赞同科举改革的,这在几年前刚任交通监时,马周就与李沐探讨过科举改革。
并向李世民上疏过此事。
只是后面一系列的变化,使得科举改革,半途而废。
可现在,李沐突然抛出三项举措,就如同三颗雷同时炸响,让人措手不及。
看着满屋人沉默不语,李沐也觉得奇怪。
这些人照理都该是自己的拥护者,可现在哪有一点拥护的样子?
连自己人都不赞成,那之后所遇的阻力,就可想而知了。
想到此,李沐不禁有些沮丧起来。
魏征看见李沐脸色不虞。
勉强开口道:“殿下提提之事,确实都是我朝弊端。只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殿下三项改革齐下,不说陛下会不会同意,朝野间所遭遇的阻力便可想而知。臣就单说这府兵制吧,殿下可知大唐在册,有多少府兵?三百六十余州,每州三千至一万人不等,共计有二百万之众。殿下若一朝改革,等于弃二百万军户于不顾,殿下,二百万呐。脱离军户之后,让他们以何安生?”
第631章 欲烧三把火(二)()
ps:感谢书友“574455”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韩仲良补刀道:“殿下,臣只说减免农税之事,去年朝廷岁入近五千万贯,想必今年应该更多一些,可殿下或许不知道,国库存钱不足五百万贯。虽然比当初殿下谏言修筑直道时,翻了一番多,可若是减免农税,臣敢保证,明年国库将再无余钱可用。”
李沐皱眉问道:“那钱都去了何处?”
韩仲良呵呵一声,“殿下难道忘记陛下新生上高句丽了吗?加上之前突厥南下,朝廷数十万大军的开支,还有那就是直道开支,都是大头啊。”
李沐沉默下来。
此时马周开口道:“臣是支持殿下科举改革的,任人唯亲,将天下寒门子弟挡在官场之外,此弊必须改革。”
李沐闻听,长吁了一口气,总算有人支持我了。
不想,马周话风一转,“只是臣以为,殿下三项改革齐下,药性过猛,反伤自身。”
魏征、马周、韩仲良可以说是李沐身边最得力的文臣了。
被他们一致反对,李沐只能打退堂鼓。
好在魏征谏言道:“殿下力图求变之心,臣能体会,不如殿下在三项之中,先选择一项进行改革,待见实效之后,再图其余。”
马周附和道:“臣以为魏公乃老成谋国之言,殿下不如先行改革科举吧?”
这厮真会见缝就钻,李沐没好气地冲马周翻翻白眼。
正如魏征所言,军制改革牵涉着二百万军户。
他们与普通百姓不同,脱离了军户,就需要象普通百姓一样,向官府交纳赋税。
他们如今已经生活拮据,若仓促改变现状,恐怕真会引起大乱。
而科举改革,见效甚慢。
李沐想要的改革,并非仅仅是选官办法的改革。
而是对选官、师资、科目等一系列的改革。
如今大唐还不是李沐的一言堂,有李世民一派对自己虎视眈眈。
巴不得自己犯错呢。
这么考虑下来,也就只有农税改革一个选择了。
至少减免农税,对于天下百姓是个福音。
就算最后失败,也只是朝廷蒙受损失,百姓的利益不会受损。
至少有百姓这个得益者,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这样所遇到的阻力自然要小许多。
所以,李沐思忖之后,说道:“既然诸位都是这意见,那就选农税改革吧。”
马周“喔”地一声,失望地蒙脸闭眼。
可韩仲良不乐意了,三选一,最痛苦的降临在他的头上。
如今韩仲良重掌民部,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减免农税,那等于从他的身上割肉啊。
“殿下且慢,殿下三思,殿下万万不可如此。”
韩仲良有些语无伦次起来。
“殿下容禀,农税关乎社稷,乃朝廷岁入之主流。殿下若一意孤行,那那老臣只有挂官请辞了。”
李沐有些恼了,这摄政王的位置刚坐,不得烧上三把火啊?
否则天下人怎么看待自己?
再说了,这三把火哪把是为了自己享乐或者得益?
还不是为了这江山社稷?
没来由,连自己的心腹都百般阻拦,更何况李世民和他的那伙子人了。
“韩相若是有苦楚,那孤就不为难你了,本王改日重新安排民部尚书人选就是。”
李沐这句话,让魏征、马周严肃起来。
韩仲良也闭上了嘴,倒不是他贪恋民部尚书之位,而是他明白,李沐主意已定。
做臣子的,主公没有决断之前,可以畅所欲言。
可一旦主公有了决断,那么愿做得做,不愿做也得拼了老命地去做。
这点道理,韩仲良还是明白的。
既然上了李沐的船,舵掌握在李沐手中,韩仲良只能认命。
“殿下容臣最后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