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龙惊唐-第4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沐沉吟起来,李师的计策确实可行,自己不用做什么,只要在南线对高句丽施加适当的压力,那么李师所说,高句丽很有可能破釜沉舟,对安市城发起决死一战。
自己只要当作不曾听闻,在此地坐视就行。
天下的指责都会指向李世民。
更重要的是辽东所有的军队,都会对李世民产生怨恨之心。
没有人会容忍背后捅刀子的自己人。
到时,自己就可以此为借口,率大军南返,逼迫李世民让位了。
可问题是,李勣麾下二十万大军,经此战之后,还会幸存多少?
李沐无法拿数万甚至十几万将士的命,去换取自己登顶的机会。
“我做不到。”李沐微微摇头,但很坚定。
李师叹息,他知道李沐在犹豫什么。
李师能想出这计策,自然知道这计策带来的将是什么。
他对李沐的拒绝,失望的同时,又感到庆幸。
失望的是李沐的优柔寡断。
庆幸的是李沐有原则、有底线,是可以托付此生的明主。
李师道:“其实殿下不必纠结,英国公所部或许会有损失,但损失绝不会大。只要事先殿下向英国公传信,让他做一些准备,以英国公之能为,肯定能将此事安排妥当。这些日子以来,想必英国公那边捕获的高句丽俘虏不少,将他们装扮成阵亡将士应该不难吧。”
第743章 占领汉州()
李师的建议让李沐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个方法。
如果李勣事先有准备,那故意打个败仗,应该伤不了大军元气。
也就是说,安排出一场有准备的败仗。
为得就是将这盆脏水泼在李世民的头上。
可问题依旧来了,如果实行这个计划,自己就要放弃之前的计划。
原本自己是想在辽东囤积大军,灭亡高句丽之后。
携新胜之威,回师长安,逼迫李世民让位。
可如果现在按李师的计划,就要在诈败之后,趁将士心中怨恨之际,马上回师长安。
先不说放弃了征服高句丽的机会,令这场动用四十万军队的远征前功尽弃。
就说李世民,他也不会甘心背着黑锅让位。
没了平定辽东的功劳,而李世民也依旧掌握着大量军队。
最后的结果,还是避免不了一场血战。
这完全不合李沐的意图。
李沐摇摇头道:“不行。”
李师无奈地叹气道:“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李沐道:“李师,孤的初心是为平定辽东,逼迫陛下退位排在其次。若真不能如愿以偿,那就先平定辽东。你不必再为此纠结,先想想如何为大唐开疆拓土吧。孤已经决定,明日由你、席君买、程名振分别率一万人,攻击汉州城。”
李师长揖道:“臣遵命。”
“不过,西、北两路的求援折子,还得每隔两天就往朝廷送。把困难夸大些,处境说惨点。”
“呃。”
。
次日。
三路大军齐出。
这次李沐没有任何想放水的念头。
原因有三,一是汉州是高句丽南部重镇,拿下它是既定目标,只是现在把时间略微提前了,原本李沐还想等“搬空”汉州以南的高句丽人口再拿下此城,然后悉心经营的。
其二,李沐短时间确实陷入了战略迷茫,李世民这么快不派援兵、不接招,让李沐有了迟疑,怀疑起自己之前的计划会不会无法实现。如果不能实现首要目标,那么荡平高句丽这个次要目标就顺势递进上来了,总不能大军北征,与之前李世民一样,无功而返吧?
其三,唐军北、西、南三路同时“消极怠战”,使得高句丽的压力骤然减轻,他们有了喘息的时间,去应对东面新罗两路大军北上,这让新罗大军承受的压力大增,连续两战让新罗损兵折将,丢失了两城。
金胜曼已经连续三次派使者前来交涉,希望唐军继续发动对高句丽作战,减少新罗军的压力。
做为盟军,这个请求李沐不得不考虑。
所以,综合以上三个原因,让李沐提前了占领汉州城的时间。
攻城开始了。
李沐的动员工作很简单,四个字,那就是“不惜代价。”
敢这么说,不是李沐开始转变一贯不舍神机卫伤亡的思路。
而是现在汉州城中的数万敌军,在之前旷野遭遇地雷袭击之后,已经彻底成了惊弓之鸟。
士气低落不说,关键是他们已经有了“恐唐症”。
这场战斗,与其说是作战,更准确的说,更象是演练。
无论渊盖苏文怎么动员,奈何高句丽士兵已经胆寒。
当唐军近前,城墙上射下的箭矢都是软飘飘的,落在将士的马蹄前,连土都射不进去。
横着跌落在地上。
没有任何悬念,在炸毁汉州城南门之后,渊盖苏文率大军撤退了。
走得慌张,甚至来不及烧毁城中的粮仓、带走库中的财物。
汉州城除了南门被毁,其它什么都没有改变。
只是,城头上的大王旗,换成了神机卫的军旗,随风飘扬,“略略”作响。
汉州城,是高句丽六大重镇之一,有着近三十万的人口。
虽说被高句丽朝廷征了一轮兵,但目前依旧有二十余万人口,只是壮丁比例少了些。
而国内马周来信,修建直道需要的俘虏已经饱和。
于是李沐不再延续“人口大搬运”的工作。
征募高句丽百姓,修建汉州至熊津的直道,为了迅速完成直道修建,这条直道的宽度,只有大唐直道的一半。
但对于军事使用,已经足够了。
李沐同时令李师、席君买、程名振各率五千骑兵,占领汉州以西,长堤、栗津、獐口三座小城。
这长堤在后世有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叫仁川。
李沐随之下令,在长堤修筑一个港口,并且修建直道与汉州相通。
并且在汉山河(也就是后世的汉江)南岸囤兵,与高句丽军队隔江对峙。
李沐不再主动进攻,渊盖苏文新败,也需要喘息。
由此,高句丽南部正式稳定下来,进入了战略僵持。
。
唐军占领汉州,振奋了新罗军的士气。
他们一鼓作气,再次北攻,将之前丢失的两城夺回。
只是随着唐军作战的再次沉寂,高句丽再次对新罗朝廷反击。
两城得而复失。
十万新罗军,开战至此,已经折损三成,没有了继续北上的锐气。
而高句丽也没有能力再发动新一轮的反击。
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固守占领区域,积蓄实力、舔舐伤口。
金城,新罗国的首都。
它的建筑大都采用的是拱顶,或许是因为女王的缘故。
透着一股子脂粉味。
此时皇宫中。
新罗王金德曼正看着她的王妹金胜曼。
“唐军裹足不前,高句丽大部分的压力都集中到我军身上,大唐究竟想干什么?”金德曼有些恼火。
这些年与大唐的联系,不可谓不频繁。
无数的军械和民生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大唐运进新罗。
新罗国内的金、银、铜也如水泄一般地外流。
新罗国力确实强大了,特别是军事实力方面,但金德曼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那就是新罗越来越离不开大唐了。
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生,吃穿住行,朝野无不以拥有大唐所造为荣。
新罗从一个农耕和狩猎各半的民族,完全成为了一个农耕国家。
为得就是用产出的稻谷,去换回大唐的货物。
金银总有尽时,可稻谷却年年收获,无穷无尽。
难道新罗真要成为大唐的粮食产地吗?
第744章 新罗女王不甘心()
金德曼已经登基十几年,她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已经无力改变。
就象温水煮青蛙,等到发现问题时,晚了。
她不得不屈身于大唐之下,成为大唐的附庸,但她却不甘心。
她要瞅准时间,为新罗摆脱掉大唐的控制。
现在,她认为,正是时候。
以唐军背弃盟友为借口,煽动朝野对大唐的敌意。
可王妹金胜曼是最大的阻力。
金胜曼是铁杆拥唐者,这些年与大唐的外交、商贸,成了她的禁脔,容不得任何人插手其中。
“大王,臣以为唐军裹足不前,并非有意为之。大唐三路齐进攻打高句丽,足以见其灭高句丽之决心。只是高句丽与靺鞨联军,兵力众多,实力强大,臣听说辽东之战,战况惨烈,新城几度易手。”
“可唐国摄政王李沐在南部,分明已经掌控局势,却迟迟不见其对北方用兵,以致我军遭受巨大损失。此事,王妹如何解释?”
“大王,李沐为何如此行事,有何用意,臣确实不知,但以臣私见,这或许是李沐稳扎稳打的策略。大王想必知道,李沐用兵一向不俗,刚刚汉州城一战,攻克如此重镇,竟不损一兵一卒,其用兵之神,叹为观之。如果大王要以此见责于唐国,恐怕会引起两国纷争,这对我新罗不利。”
金德曼的眼神闪烁,她听出了金胜曼话中隐含的威胁。
确实,自己无法对抗大唐,甚至连眼前这个王妹,她都无法收拾。
金胜曼从李沐那得到五百领重甲,组建了五百重甲兵,随戍左右。
寻常军队根本奈何她不得。
“既然如此,依王妹之见,该如此应对,总不能让新罗独抗高句丽举国之力吧?”
金胜曼巧笑道:“大王莫急,臣以为只要唐军不动,我军也可不动,如今虽然失了两城,但尚有十一城在手,其中还有北原京重镇,新罗并不吃亏。”
“王妹言之有理,那就依王妹所言,大军据城而守,坐观其变吧。”
“大王英明。”
“王妹,替孤传讯李沐,就说孤要当面与他会晤。”
金胜曼脸色一凝,然后立即舒展道:“臣领命。”
。
长安,太极宫。
十五岁的李治,被李世民安排听政。
李世民是真急了。
辽东的局势,北部虽然危险,但西、南两路却稳操胜券。
北部李勣的救援奏折,已经不下十道。
朝野已经对开始对自己不发兵救援,颇有微词。
说实话,李世民也想救。
可问题是,他不能救。
李世民久经沙场,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军事的敏感性还在。
李沐的排兵布阵显然很有问题。
北路大军,李勣所部听起来是最大的军队,人数众多。
可战力却最低下,除了几万禁军,就是府兵和边军,还有就是临时征募的新兵。
而他们却承受着此战最大的压力,那就是高句丽和靺鞨的三十五万联军。
刚开始,联军被唐军猝不及防一击,丢失了新城和安市城。
可联军一稳定下来,马上一个反击,夺回了新城,若不是西路苏定方部救援快,安市城也怕是保不住。
这些可以解释为李沐事前预判有错,那么新城、安市城之危以后,李沐做为主帅,应该引起重视了吧?
可问题是,到现在李沐依旧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占领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