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龙惊唐-第4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安乱了。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长安百姓此时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仁慈。
他们在积极地收纳难民,拿出自己不多的粮食、将难民安置进自己的院落和柴房。
虽然拥挤,但出乎意料的是,治安并没有变得如想象中那般不堪。
礼乐尚未崩坏。
大规模的骚乱、抢劫等恶性案件没有发生。
一手粮食。
一手横刀。
是为牧民。
这个时候,粮食就是生命,粮食就是军队。
不愿抗敌,就不该留下浪费粮食。
面对此中血腥,李沐已经麻木了。
他无法去阻止李靖、李勣这么做。
当他累瘫在甘露殿中,无力接过常绿云递上的茶杯时。
李沐心里有一种浓浓的后悔。
自己确实太鲁莽了。
李沐不是神仙,就算是个穿越者,也无法有能力真正掌控这个时代。
许多的变数不以李沐的意志为转移。
如吐蕃的毁盟入侵,如突厥人的悍然南下。
李沐觉得人累,心更累。
城中的新军已经招募了三十万之数。
可经过训练的才不足十万,其余二十万,不过就是拿着横刀的农夫。
面对越来越大的用兵缺口,李沐能盼望的只有东北回师的李沂。
。
如果说长安城乱了,是因为难民涌入。
那么西南边疆的混乱,却是因为民众的奋起抵抗。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发抵抗,各州涌现出无数支民军。
多则数百人,少则十数人。
李慎、尉迟恭、周道务麾下的军队,十日之间,逃亡了三成。
事实上,这三支军队,并没有与唐军真正作过战。
一来是韩威不停地逃,他们追不上。
二来是逃兵太多,根本无士气作战。
尉迟恭带来的禁军逃得最多,三万大军此时不足一半人了。
羽林军战力低下没错。
忠诚于李世民,也是事实。
可他们毕竟是唐人。
不但是唐人,大多都是京官膝下的子侄。
就算再想获得拥立之功,但看见吐蕃人如此屠杀、劫掠大唐百姓,也会产生一种愤慨。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
没有多少人,会欣赏外族屠杀、劫掠自己的同胞。
所以,逃跑成了许多人的必选项。
开始是一个个地逃,到后来,是一队队地逃跑了。
刚开始,尉迟恭等人有下令去追捕,可发现派出去追捕的,也跟着逃了。
这下,尉迟恭等人只能停止了进军脚步,原地驻守了。
而那些逃跑的将士,在遇到自发抵抗的民军时,两者自然而然地合二为一。
实力骤然爆涨,使得一支支抵抗军有了向小股党项、吐蕃军发起进攻和歼灭的能力。
于是,联军后方开始不稳。
而尉迟恭、李慎、周道务已经很难指挥得动麾下军队了。
军心已散,队伍不好带了。
三支军队合拢在一起,已经不足三万人。
不用说作战,连防御能力也已经丧失。
吐蕃人、党项人已经看不起这三支军队,让他们留在后面守护粮食,剿灭民军。
可这连这一点,三人也做不到了。
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或许举兵易帜,不是个好主意。
。
真正在与西南军团打得不可开交的是吐蕃和党项大军。
二者在大散关会合之后,有了向大散关进攻的实力和勇气。
十多天的轮战,大散关还在唐军手里。
可战况的血腥已经到了难以语言的程度。
百丈城墙上,已经找不出没有伤痕的地方了。
六丈高的城楼下,尸体已经堆积到了二、三丈高。
几乎掩盖住城门。
可联军依旧在发疯似的进攻,唐军依旧在咬着牙抵抗。
韩威甚至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如果不是迅速到来的四万禁军援兵,党项和吐蕃联军很有可能真得攻下大散关。
这也是联军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第830章 杀尉迟者李恪()
ps:感谢书友“hugo”、“南川小人物”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从四万援兵到达之后,大散关就彻底安全了。
倒不是说四万禁军有多么了不起的战斗力。
而是联军的大后方,突然间乱了。
四万禁军的到来,正好是这个局势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在许多年后,大唐史官们一直有争执。
有的说,是蜀王李恪的临阵倒戈,扭转了西南战局。或者说,是李恪的反戈一击,彻底使得联军丧失了稳定的后方。
也有的说,李恪只是竖起了一面旗帜,真正扭转西南战局的,是无数的民间抵抗势力,正是由于他们坚韧顽强的抵抗,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迫使联军无法对大散关发起全力总攻。
两种说法,各有证据、各有道理。
李恪确实在西南战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一笔。
在松州至大散关这一路十数州之地,民军声势逐渐壮大之际。
李恪举兵了。
他举兵伐唐,一万五千人离开安州东进。
与尉迟恭部相遇之际,他却临阵倒戈,向尉迟恭部骤然发起了突击。
迅速击溃了尉迟恭此时已经不足一万的羽林军。
战斗结束之后,李恪收留了溃败的禁军,一日之内,李恪麾下有了二万二千人。
此时,尉迟恭的双目圆睁,面色狰狞。
他的眼睛直直地瞪着李恪。
怎么抚,都不肯闭上。
因为他正被李恪的右手拎着。
拎得自然不是身体,而是尉迟恭的人头。
刘范双手张着口袋,在李沐马前躬身,道:“恭喜都督,有了尉迟恭的人头,都督重新封王已无阻碍。”
李恪将人头往口袋中一丢道:“尉迟恭的人头,只能让本都督进入朝堂,真要站稳,恐怕还须另外一个人头。”
刘范问道:“何人?”
李恪将手往马背上擦了擦,垂下狭长的眼睑,抿了抿他那薄薄的嘴唇道:“本都督的好弟弟,李慎。”
。
凉州。
姑臧城。
大唐三大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西北重镇。
李大亮守不住甘州,只能退守凉州。
然凉州是南下最后一道屏障,再无可退。
既然退无可退,便只能固守。
八万对三十万,李大亮就算是神仙,也无法胜之。
可李大亮决定固守凉州。
不为别的,就为身后中原大地。
李大亮无畏无惧。
凉州乃雄城,易守难攻,是为无惧。
大唐人口众多,仅长安城,一户抽一丁,可得百万军,是为无畏。
无畏无惧,便可死战。
李大亮不顾将领劝谏,赶在突厥到达之前,向姑臧城外派出了两支奇兵。
二万骑兵。
东、西各一。
不为杀敌,只为拢敌、袭敌。
一支一万人的骑兵,不求决战,只求袭扰。
便可动若脱兔,敌军想要歼灭,除非数倍,甚至十倍之人进行包抄围剿。
可如果真这么干了,那么突厥主力进攻凉州的时间就会被拖延。
这便是李大亮的目的。
事无不可对人言,李大亮不怕被朱邪克勒知道他的目的。
所以,此计为阳谋。
两支孤军陷入敌军重围,九死一生,绝无幸存之理。
然,李大亮认为值得。
慈不掌兵,这道理二十年前,李大亮就懂。
以二万将士的性命为大唐换得十天半月的应对时间,值!
送大军出城的那天,李大亮与将士们拜别。
跪而磕首,是为拜别。
受某一拜,安心上路。
二万将士虎目淌泪,跪拜还礼。
向南叩首,与国诀别。
愿大唐永存!
萧瑟古道风,铿锵汉儿郎。
毅然北向,再无归期。
。
都说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敌人,这话他娘的太有道理了。
双方在西北对峙相伴这么多年,朱邪克勒太了解李大亮了。
自然能看明白李大亮派出这两支骑兵的用意。
光天化日之下,如此规模的两支军队出凉州城,就算是瞎子也知道了。
但,这是阳谋。
知道是一回事,如何应对是另一回事。
所以,朱邪克勒避无可避。
既然不能避,那么只有应对。
如何应对?
朱邪克勒停下大军前进的脚步,派出两部东西各八万大军,围剿这两支孤军。
既然我敢来,便不惧你任何手段。
朱邪克勒记得李沐曾经在凉州说过的一句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
对此话,朱邪克勒奉为金科玉律,谨记且坚信不疑。
所以,他要用实力辗碎这两只不安份的苍蝇,然后再堂堂正正地击破姑臧城,挥师南下。
告诉李沐,自己已经将他说过话,融汇贯通到了极致。
朱邪克勒不担心时间。
据可靠的线报,大唐东北战局未了,西南更是一片糜烂。
而长安,很可能生变,继而乱成一团粥。
就算给李沐再多的时间,也无法从这一团烂泥沼中翻过身来。
而自己不过是帮助兄弟,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唐人为何要拒绝?
如何拒绝?
怎敢拒绝?
朱邪克勒摇摇头,马鞭指向南方,“他们怎敢拒绝我的好意?”
。
七日后,孤军深入的东路唐骑,被数倍于己的突厥骑兵围堵在猪野。
猪野,姑臧城东北三百里的一个浅水塘,名字很难听,至少不甚入耳。
但在荒漠,却是一汪希望,一处生机。
可依旧拯救不了被围困的唐军。
两日一夜的血战,唐骑全军尽没,无一人被俘,无一人投降。
涓涓血流汇入水泽,染红了猪壄泽,红色历经数月不退。
又三日,另外一支唐军骑兵也没有摆脱噩运,被突厥大军围堵在姑臧城西约四百里的林中。
同样全军尽没,一万将士皆殉国,无一人被俘,无一人投降。
突厥主力面前,再无任何阻挡者。
朱邪克勒由此率大军兵临姑臧城下。
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城战。
三面攻城,姑臧城危急!大唐危急!
仅仅三天时间。
城内六万守军伤亡过半。
突厥人的疯狂点燃了守军的疯狂。
双方都在疯狂的燃烧生命。
战争,本就是疯狂的。
但李大亮的拖延确实起到了效果。
二万唐骑阻滞了突厥大军十天的时间,让李师能率三万神机卫及时赶到姑臧城。
三万援兵,杯水车薪。
但却给了守军极大的士气,给了他们必胜的信心。
第831章 勇者无泪()
唐有直道,既然第一支援兵到了,第二支还会远吗?
况且,三万神机卫,可当十万兵。
这是大唐人人知道的谚语。
李师的到来,让李大亮松了一口气。
李大亮是最早接触到天雷的大唐将领,当年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