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龙惊唐-第5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度信任,有时就是一种毒药。
杀人于无形。
第864章 多么痛的领悟()
在李沐看来,李沂的心性不适合做这种事。
但这事除了李沂,李沐还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做。
因为这个度,很难把握。
如果交给一个信不过的或者不合适的人去做,很可能会将事情演变成极端,逼反苏定方或者屈杀了苏定方。
李沐只能仰仗李沂,因为李沂与苏定方有太长时间的战场情义。
李沂了解苏定方、懂苏定方。
他去,不会冤枉了苏定方。
而且,李沐相信,李沂的坚定,如果苏定方真有不臣之心,李沂会毫不犹豫地砍下他的头颅。
李沐听了李沂的回答,艰难地说道:“如果放他一条生路吧,告诉他,别再回大唐,否则我依旧会杀了他。”
李沂沉声应道:“大哥放心,我记下了。”
。
苏定方此时正率大军驰骋在北国林海雪原之上。
手底下有足够的兵员,可以任他挥洒心中的宿愿。
如割草般屠戮着靺鞨人,将他们的头颅堆砌在行军的道路两侧。
垒成一座座景观,苏定方,他杀红了眼。
麾下的归义军,一样杀红了眼,在他们眼里,那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绺绺铜钱。
如果不是苏定方强硬下令,不得屠戮妇孺,靺鞨数千里之地,还真有可能如李沐所想的,成为千里无人烟的荒原。
胜利能让人自大,特别是战场上的胜利,将敌人彻底击垮,令敌人匍匐在自己脚下,睥睨众生,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满足。
此时的苏定方很自豪,每每眼光从道路两侧的景观掠过,他便有一种畅快的感觉。
似乎把十数年心中的憋屈发泄出来的畅快。
当苏定方坐在马背上,用马鞭指点江山时,或许在心中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也曾经幻想过,如果自己是这一批土地的主宰,那会是更美妙的事啊?
这种想法一旦出现,就会肆无忌惮的成长。
好在苏定方不是毛头小伙,他已经四十三岁了。
他更懂得什么是自己能抓在手里的,什么是都想都不能去想的。
世间很多事,都是由一个奇思妙想引发的。
成王,败寇!
苏定方在李沐密信的时候,起初是委屈,大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而后沉默。
直至流泪。
他明白,他错了。
从征发三十万归义军的时候起,他便错了。
忠诚,不在于心,而在于行。
在事实面前,一切的表白都是苍白的。
苏定方心里很清楚,李沂接手九万唐军的指挥权,那是皇帝和朝廷给他最有力、也是最后的警告。
敢于向唐军挥刀吗?这个问题让苏定方在雪原中,问了自己八百次,一整夜。
想到自己为那五千骑所立的誓言,苏定方终于嚎哭起来。
人有时候,总是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清晨第一缕阳光出现的时候,苏定方拍拍的雪,神清气爽地回营,下了他深思熟虑之后的第一道军令。
全军突进,三个月饮马北海。
苏定方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准确地说,皇帝和朝廷的耐心不多了。
这或许是自己此生能指挥的最大、最后的一场战争。
自己要做的是,在皇帝和朝廷的耐心消失之前,为自己的人生画上最圆满的句号。
接下来的时间里,苏定方率领着三十万归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北方。
兵锋一直到达黑水。
最后一战击破思慕部、郡利部和慕曳皆部三万联军。
靺鞨彻底被击垮,少量残部向西渡乌第河,遁于极北苦寒之地。
至此,靺鞨灭亡,所余百姓沦为奴工,被苏定方勒修建新城至北海数千里的直道。
苏定方率部追击靺鞨残部至乌第河之后,不再追击。
随后苏定方率军西进至望建河,然后再次挥师南下,与扶余城三万唐军南北夹击,顺手灭亡了室韦。
而由此被苏定方征发修建直道的靺鞨、室韦苦力,已达三十万人。
扶余城中。
苏定方与李沂面对面坐着。
“李大将军,今日起,辽东以北之地和归义军就交给你了。”
“苏大将军放心,某定全力以赴。”
“我最不放心的就是新城至北海的直道。”
“苏大将军放心,一切都将如你所愿。”李沂打断道。
苏定方一愣,遂叹道:“看来,陛下是真的在怪我了。”
李沂道:“苏大将军多虑了。”
“哎。”苏定方轻叹道,“人之贪念无穷无尽,一步错便步步错。”
李沂看着苏定方那张憔悴的脸,心中终究不忍,“苏大将军能迷途知返、悬崖勒马,也不负陛下一片拳拳爱护之心。”
苏定方脸色有些痛苦,说道:“臣当初只是一个郎将,追随陛下刚刚八年,便已是一方主帅,忝为军机大臣。臣有负陛下啊!”
李沂眼中有些湿润,“这话原本不能告诉你,但我以为,你还是知道的好。”
苏定方一怔,抬眼望向李沂。
李沂道:“离京前,陛下嘱咐我,如果便放他一条生路吧,告诉他,别再回大唐,否则我依旧会杀了他。”
这话隐晦,但苏定方能听懂。
他的脸抽搐起来,突然向西南方向跪倒叩首,“臣叩谢陛下宽仁。”
李沂起身搀扶苏定方,说道:“陛下说了,平定辽东、靺鞨、室韦,苏烈居功至伟。苏大将军,想必回京之后朝廷必有重赏。我在此,先恭贺你了。北地善后之事,我会安排妥帖,你不必再劳心,安心回京吧。”
“谢大将军。”
。
甘露殿中。
苏定方拜伏在李沐脚下。
他的身体在簌簌发抖,不是因为恐惧,是因为激动和莫名的庆欣。
“罪臣苏烈拜见陛下。”
尚未言,先称罪。
苏定方是真悟了。
李沐看着跪在地上的苏定方,心中满满都是欣喜。
苏定方回京,比灭亡靺鞨、室韦更让李沐高兴。
靺鞨、室韦就在那,迟早是要灭亡的。
可一个苏烈,可遇而不可求啊。
培养一个主帅真不容易。
为将者众,一帅难求。
第865章 唐僧辟谣了()
八年时间,从护卫营到如今神机、神策两卫,共计二十余万大军,可为帅者屈指可数,了了几人而已。
成就一名主帅,需要数次大战,都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帅,就需要更多的人命去喂了。
李沐一直内疚,如果苏定方真有了异心,有一半是自己的错,自己不该给他那道无底线的征兵密旨。
帮助一个人,给他权力。
要害一个人,给他权力。
权力让人振奋,也同样令人痴迷。
权力有毒!
都道王莽谦恭未篡时,不是因为人之初,没野心。
而是手中权力还没有大到足够抹去良知、道德,视法律如无物的程度。
任何人,给他足够大的权力,自然会滋生与之匹配的野心。
连五岁稚童,也不例外。
李世民当初给予李沐偌大的权力和荣耀,何尝不是一次次的下毒?
只是李沐明里嚣张跋扈,暗里恪守本份,没有让李世民得逞罢了。
“卿无罪。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大功于朝。”
这话有些无理,但苏定方听懂了。
三十万归义军,只知将不知唐皇,如狼似虎,一旦叛乱,大唐需要多少军队前去平叛?将有多少生灵被其荼毒?
苏定方再磕头请罪,“臣惶恐。”
李沐起身搀扶苏定方道:“不必惶恐。这世间想当皇帝的人多了,若以此论罪,朕得诛尽天下人。”
“既然回来了,朕许你歇息三天,三天后便是军机阁上任吧。另外,朕给你选了个好封号,安国公。如何?”
苏定方的泪“唰”地就这么流下来了。
封国公固然可喜,可苏定方明白,安国公这三字之中的“安”,所谓何意。
“臣臣。”苏定方哽咽到已经言不达意、口齿不灵的地步。
李沐拍拍他的肩膀,宽慰道:“都四十几岁的人了,别在朕面前抹眼泪,回去吧,大唐尚未国泰民安,五年之内,必有大战事,朕还得依仗安国公武功呢?”
苏定方大愕,抬眼看着李沐问道:“陛下之意,还还要用臣?”
“那是自然。怎么,卫国公七十一高龄,还为朕统率禁军,安国公才四十几岁,就想告老还乡不成?”
苏定方再次跪倒,伏拜道:“臣谢陛下信任,此生愿为陛下犬马,供陛下驱策。”
。
西北停战。
西南吐蕃大唐属国。
东北高句丽已入大唐版图。
如今靺鞨、室韦被灭,大唐朝野都在欢庆。
苏定方归来,扫去了朝堂间最后一丝阴霾。
内阁、军机对李沐册封苏烈为安国公,没有一人反对。
只要不反,苏定方的军功在那明摆着,谁人都抢不走,谁人也不能否定。
就连一直看不上苏定方的李孝恭,如今在面对苏定方时,也是客客气气的。
这两年间。
大唐进行的四场战争,也使得李沐税赋、军制两项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
农税的减免,使得百姓再次回归农田。
从弃田务工,再从务工转为农田。
这一个循环中,完成了大唐田地从世家豪族手中至寻常百姓的转变。
也造就了大唐无数工坊林立而起的局面。
更让务工者的薪水水涨船高。
而军制改革,让大量不适合待在军中的人,正式回归农田。
同时将适合的精壮纳入军中,顺利完成了换血。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凭借着这四次战争,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李沐扫清了朝中的反对者,也将李世民儿子的藩地全部收回。
除了李治、李恪,其余八子皆被圈禁在十王府。
这时的大唐,已经尽在李沐控制之下,君临天下,言在法随。
而李沐接下去,就要开始酝酿科举改革了。
但此时,唐僧来了。
唐僧没有带着三徒弟前来,他是一个人来的。
其实玄奘回唐已有半年之久,在长安引起了轰动,无数勋贵名门和寻常百姓,对之趋之若鹜。
这不光是对佛法的崇仰,关键还在于玄奘的卖相好。
长安城内东南西北,时不时地就会开坛讲座,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之人。
也正因为如此,内阁对此已经颇有微词,因为礼佛不事生产,吸引信徒扰乱治安等等。
李沐自然也早就知道玄奘回唐之事。
不过,李沐本身不信佛,自然也就没有把大唐变成佛国的意思。
当然,李沐也不敌视佛教,在他看来,存在即有理,许多时候,百姓需要疏导,特别是那些生活在低层的百姓,官府再怎么有作为,也不可能兼顾众生。
所以,李沐认为佛教可以存在,只是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控制,为己所用。
如果做不到这点,李沐也不在意史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