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龙惊唐-第5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到之前李恪伙同段志玄的叛乱,莫非卫国公与李恪也有牵连?
一时间,朝野猜测之声响起,人心浮动,物议纷纷。
。
卫国公府后院。
重伤初癒的李师,此时跪在祖父的膝前。
“祖父,师儿是真不明白,祖父为何要执意请辞,莫非这其中有误会?真要有误会,孙儿即刻进宫,向陛下解释清楚也就是了。”
李师是真有些惶恐,在他心里,祖父就是神,李沐也是神。
这二人对于他来说,就是人生的全部。
可这二人要是起了纠葛,就让李师这伤养不成了。
李靖脸色如常,轻轻抬手,拂去面前一片绿叶上的尘埃。
“误会?呵呵!”李靖一声笑,却全无笑意,“君臣之间,有何误会可言?”
这话说得对,只有那些愚民才会觉得君臣之间会有误会。
君臣之间,只有旨意和服从。
何来误会二字?
李师不敢接话,李靖的语气和神情,让李师感觉到君臣之间,真有误会。
因为二人从来不只是君臣。
李师自认自己与李沐之间,也不仅是君臣,他们之间还有,情,意。
李靖回过头来,看着他钟爱的长孙。
“你还年轻,有着远大的前程。”李靖微笑起来,二十二岁的李师,已经以军功晋为大唐郡公,以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假以时日,国公之位指日可待。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长辈舒心的呢?
“祖父老了,就不该挡你的路。”
这句话道出了李靖的心酸。
也引出了李师的泪。
他突然明白了祖父的用意,不是君臣之间起了杯葛,也是祖父在为自己让路。
大唐军机阁,七个阁臣,卫国公祖孙占两席?
李师心中大恸,“祖父,孙儿不用你如此,真不用如此。”
李靖瞪眼道:“哭什么?如今大唐四周,都已被陛下扫平。或许日后会有星点叛乱,但这对大唐而言,已经是肘腋之患。天下要承平了哎!”
这一声叹息,让人听得心酸。
李靖不是在叹息天下承平,而是在叹息,自己老了,再无用武之地。
天下承平,人人高兴。
可没人能体会到那些从军数十年老兵的心境。
时代不再需要他们了。
谁都知道,太平盛世,军人的荣誉和权利,都会降到最低。
裁撤军队,减少支出,朝廷财力转向民生,是题中之意。
历经三朝的李靖,岂能不明白?
这不是谁,某一个人能阻挡的。
皇帝也一样。
李靖舔了舔并不干燥的嘴唇,说道:“你不必觉得愧疚,祖父请辞也不完全是为你让路。”
李师抬着泪眼看向李靖。
“陛下是个雄主,年轻圣明,之前是外有强敌,内有叛乱,不得不将前朝旧臣留任使用。如今外敌已尽,接下来,便是整治朝内。”
李师有些听不明白,问道:“要政令通畅,自然该整治朝廷重臣,可这,和祖父又有何干系?”
“傻小子。”李靖笑骂道,“任何变革,总有一个人或一件事,做为开端。祖父得大唐三朝帝王恩宠,自然该为大唐尽一份力。”
李师听懂了,祖父这是甘愿做那只警猴的鸡啊。
这时,府中侍卫匆匆来报,“陛下陛下微服来访,已经进了中厅。”
李靖笑了。
李师急道:“祖父,快迎啊。”
“不必了,朕已经来了。”李沐微笑着进来。
“臣等恭迎陛下,不曾远迎,望陛下恕罪。”
“免礼,都起来吧。”李沐随意地坐在这亭子石凳上,指着李师道:“朕一大早就打了好几个喷嚏,想必是你在心中骂朕吧?”
李师连忙否认道:“臣哪敢!”
“敢不敢,只有你心里明白。”李沐意味深长地说道,“就算你心里骂朕,朕也不能凭着揣测而降罪于人,对吧?”
李师一惊,他突然明白,李沐的话不是冲他说的,而是冲祖父而去。
他开口道:“陛下容禀!”
李沐挥挥手道:“朕要和卫国公聊聊,你且先退下吧,好好养伤。”
李师看看李靖,李靖微微颌首。
李师躬身道:“臣遵旨,那臣在院外静候。”
李沐不置可否,随意地挥了挥手。
园中只剩下李沐二人默默相对。
“卫国公就这么认为朕无容人之雅量?”
李沐打破沉默,经过一夜的思考,李沐自信摸准了李靖的心思。
李靖微微欠身道:“臣知道瞒不过陛下。”
第962章 老兵李靖()
李沐叹道:“旧臣新臣的更替,朕其实一直在做。为何不潜移默化地去完成此事呢?京城中千多人的朝官,有半数年龄已近花甲。就算等上十年八载,也该乞骸骨了。”
李靖平静地说道:“陛下在登基之前,就立意改革。如今各项新政已经在各州铺开,可新政施行的成败,在于新人、新观念。用旧臣施新政,弊大于利。人的观念很难转变,特别是象臣等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的人,陛下若真有意让大唐翻天覆地,何不趁此时灭突厥之威,一战毕其功呢?”
李沐心里有些触动,李靖说得对,长疼不如短疼,改变得越快,大唐受到的创痛越少。
其实李沐从段志玄叛乱平息之后,向朝廷隐瞒自己生死消息,绕过朝廷发动这一场国战,就有这个想法。
“只是如此一来,就委屈卫国公了。”李沐一叹。
这话没错,从李沐设内阁、军机,文辅政,武辅弼,李靖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样的位置,说退就退,何等坦然,何等胸襟?
李靖呵呵一笑道:“陛下言重了,臣是唐想,为大唐计,实属应份,何来委屈二字?能看着大唐在陛下手中,威加四海,臣何等荣幸?臣不委屈!”
君臣二人相视而笑。
一笑尽释疑。
。
李靖都能想到的,房玄龄自然能想到。
从李沐在邠州对朝廷封锁消息那一刻,房玄龄就猜到了李沐的用意。
可房玄龄不想离开朝堂。
从李沐登基时的主动请辞,到现在不想离开。
中间经过了怎样的改变,房玄龄自己也说不清。
甚至在李世民时,房玄龄都主动退隐。
不过那时是因为急流勇退,保全一世英名。
但有一点房玄龄可以肯定。
他首辅当得很开心。
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舒畅感。
还有什么能看到大唐的强大和万邦臣服,更让为官者,特别是首辅者更畅快的呢?
心中的成就感,心灵的自豪感,这让房玄龄不舍离开。
所以,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此事。
所以,房玄龄装傻。
房玄龄自认不是贪恋权力。
他是想看着大唐千古盛世。
新政地铺开,国内繁荣已经初露征兆。
大胜之势下,民众人心所产生的强烈自豪感急剧上升。
连一个坊间小厮,面对身着貂皮裘袱的胡商,也能直起腰杆告诉对方,咱是唐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豪感?
这是一种对祖国什么样的认同?
这次李靖三次请辞,房玄龄自然明白李靖的用意。
说实话,房玄龄很触动、很感动。
卫国公的隐忍,一直是他所认同和钦佩的。
可房玄龄依旧不改。
他对自己说,卫国公老了,可他还不老,二人差九岁呢。
再怎么着,自己还能再干上几年。
可房玄龄心中清楚,李沐批准李靖请辞,那么,朝堂的变革就此开始了。
房玄龄决定向李沐明言,为自己求得接下来几年的连任。
当房玄龄奉诏来到甘露殿。
面对着李沐跪下道:“臣恳请陛下,让臣再任一届。臣并非恋栈权位,只想为这天下,再尽一份心,再尽一次力。望吾皇成全!”
李沐心里震动了。
说实话,他确实考虑过换掉房玄龄。
不,应该说,从一开始,李沐就想让房玄龄做为一个过渡。
可用过此人之后,李沐发现,房玄龄做得真不错。
最让李沐欣赏的是,房玄龄有一种识人善用和懂得分寸的本事。
分寸二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既要尽职,又要不僭越。
这没有数十年的浸润,根本无法掌握。
都说培养一个高官需要很长的时间。
世间有才之人多了去了,培养什么?
就是培养分寸二字。
该做的一样不少做,不该说的,一字不多说。
是为,分寸。
如今房玄龄可以说,不顾颜面向自己挑明了。
李沐启口道:“房爱卿立足朝堂二十年有余。虽说行事极有分寸,但这二十年下来,门生故旧想来不少。朕是担心,卿到时抹不开脸啊。”
李沐的话,不管是语气,还是意思,都听不出应承来。
可房玄龄反而感动了。
身在官场沉浮数十年,应对敷衍之道,见识得太多了。
拒绝人,就是官员最首要的修练之道。
李沐若要敷衍,尽可说得更堂皇些。
能这么说,表示李沐在向他交心。
房玄龄岂能不感动?
他泣声道:“臣不敢保证不徇私,但臣能保证,一切皆按律法行事,若有一事枉法,臣自缚双手,向陛下请罪。”
这话也是实话。
让官员不徇一丝私情,那就不是人了。
那是神。
首先是人,再是臣,而后是官员。
是人这有七情六欲,再清的官,也是人。
譬如说亲朋好友犯了法,依法处置是一回事,徇私枉法是另一回事。
可依法处置中也有一个度。
就象盗窃,可以笞责,也可流放,甚至重则可处以极刑。
这个度就是官员的权力范围。
同样是流放,有一千里、三千里。
一千里是依法处置,三千里也是依法处置。
房玄龄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那就是我做不到不徇一丝私情,但我能保证,不超过这个度。
度,就是分寸。
房玄龄敢这么说,就是相信李沐一来认可他的品性,二来,房玄龄认为李沐务实。
能从一个凉州无名小子,登上大唐的至尊之位,仅仅靠热血是不行的。
还得有肚量。
忍人所不能忍,就是肚量。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是为城府。
李沐有城府。
他知道水至清则无渔,更知道房玄龄此话,用意还在于提醒自己,人,无所求,则不可用。
完人,可以捧,却不可以用。
这道理,李沐也懂。
帝皇心术,在与李世民无数次地奏对中,李沐无师自通。
看着一脸至诚的房玄龄,李沐问道:“以卿之见,在卫国公退隐之后,该由谁来入主军机?”
房玄龄躬身应道:“臣不知道,也不敢置喙,若陛下问臣内阁之事,臣当仁不让。”
第963章 传说中的孙思邈()
李沐哈哈大笑道:“这么说来,卿对首辅之职,是志在必得了?”
房玄龄拜伏道:“臣不奢望陛下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