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缔-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幕在北京城中不断的上演,即便城中寒冷也无妨,只需在南门吉庆街上买个铁炉子回去,装好铁皮管子,在炉中烧上石炭,没过一会房子便暖和起来,还不用担心烟气熏人,让人能挨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铁炉是贫穷人家用的法子,真正的富贵之家是不喜的,毕竟铁炉再好也要不时的添加炭火才是,烟气不逊人,石炭却会把屋里弄脏,有钱人家都用的暖炕,这暖炕一旦烧起来,整个房间温暖如春,又不见明火和烟气,谁家不喜,只不过请人盘炕费时费力些。

    但却带动了城中的一项产业,养活了不少的闲人,如今的北京城和东京一样,只要你肯吃苦有力气,便绝对饿不死。

    在赵祯和朝臣们眼中,如今的北京城乃至北平府都步入了正轨,粮食不断从各地以公路运输过来,而火车这样的运输怪物却在运输富贵人家,本应自己雇车前来的他们在付出大量钱财之后便拥有了乘坐火车的权利,这是唯一让赵祯不忙的地方,但朝中官员的意思是,大宋粮食颇多,不在乎路上运输的损耗,还是要以人为本,先把人弄来再说。

    支持的官员很多,赵祯只得无奈同意。有的时候皇权也不是那么好使,尤其是当你想做一个明君,仁君的时候……

    隆隆的火车载着大宋的“希望”抵达北平府,赵祯不得不说这些富人的抵达的确为北京城带来了飞速发展,各种娱乐生活开始充斥于这座兴起的城市,而北京城的工厂建设也加快了,因为富人带来了资金,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有钱却能使北京城的匠人在冬天里加快工厂的建设。

    这个时代的人们总喜欢在国都附近创业,并把产业想方设法的转移到国都,在他们眼中天子脚下便是最好的地方。

    但蔡记却考虑到了成本问题开始把自己的工厂往人口稠密,但消费不高的地方转移,蔡伯希很聪明的发现廉价劳动力能减少成本。

    距离辽夏之战已经过去了小半年,但这场战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一战让辽朝重新树立了他的王朝威仪,大国风范,也给了辽朝重新站起来的资本,这是赵祯不愿看到的事情,他本来认为李元昊的十万大军即便不能夺取整个河套之地,也能重创辽朝,让它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谁想到李元昊居然能如此怕死懦弱,活生生的抛下千军后军约五万将士自己率中军跑路?

    李元昊没死,辽朝保住了前套之地,并且树立国威,赵祯怎么算都觉得自己没占到便宜……不断自语:又吃亏了!有吃亏了……后续最新章节,请关注

第七百九十一章与智者同行() 
    当全天下人都赞叹辽朝的力量与国威时,赵祯不在乎,当全天下都在唾弃西夏那个无德君主时,赵祯也不在乎。

    辽朝这一战别人不知道赵祯自己却知道,辽朝几乎倾尽了国力,单单是从上京城绕道奉圣州前往榆林便是困难重重,与以往不同辽朝的大军根本无法直接穿过奉圣州抵达榆林,而是要从北方绕一个大圈。

    这对辽朝来说简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急行军,更为重要的是太后萧挞里亲自率军迁往榆林增援,一个国家居然要让一个女人领兵出征,这本就是这个国家疲软的象征,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还好有萧太后的先例在前,这也没什么,毕竟萧挞里赢得了战争。

    而西夏在赵祯眼中本就已经完蛋了,羊毛的计策在西夏大获成功,当李元昊的皇庄也开始圈地养羊的时候,赵祯便明白李元昊自己也掉进了大宋的全套之中,占据良田千顷,水源充沛的西套之地,肥沃的宁夏平原居然开始退耕畜牧,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在北京城漫步,突然赵祯看着极具犹太人建筑风格的寺庙大为感叹,这建筑在大宋罕见的采用了卷、拱等式样,主要特征很是明显,厚实的墙壁、窄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顶、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并大量使用砖石材料。

    充满异域特色的建筑自然也让人好奇,但在北京城的百姓眼中,这样的寺庙和袄教基本一样,只不过是番人的寺庙的造型奇特一点罢了。

    但他们不知道,就是眼前独特建筑中的人才为大宋的金融提供了大量帮助,无论这种帮助是一赐乐业人主动的或是被迫的。

    赵祯不得不承认犹太人天生就长着一颗经济头脑,并且兼具了政治智慧在其中,但他们文明的战斗力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对于犹太人的历史,赵祯了解的并不比拉比这个年老的智者要少。

    所以在赵祯面前,拉比总是睿智的不去和赵祯争辩所谓的历史,因为他发现自己说的越多,大宋皇帝给出的答案便越多,自己发现本族的黑历史便越多,以至于他不愿与赵祯谈论一赐乐业人的过往。

    特殊的建筑自然有着特殊的花园,这里的花园种植着一赐乐业人最喜爱的银莲花,甚至有几个少见的戴胜鸟出现在花园之中,头上如凤冠般的羽冠让这只鸟变得无比高贵。

    “怎么样,大宋提供的武器与军备已经在明州装船很快就会运送到阿巴斯,朕信守承诺。”

    拉比躬身行礼道:“官家的守信如金子般宝贵,我一赐乐业人感谢陛下,复国之后便会定期还款……只不过我一赐乐业人能参与大宋的羊毛战争吗?”

    随着拉比的话赵祯骤然起身,而护卫在赵祯身边的亲卫迅速而整齐的拔出腰间的横刀,刀光乍起声音如一,直直的伸向毫无反抗能力的拉比以及目瞪口呆的塔利班,他不知道为何拉比的一句话就把他和自己推向了地狱的大门。

    拉比并没有一点变化,依然气定神闲的坐在原地一动不动,显然他知道赵祯不会真的杀了他。

    即便是被拉比吃的死死的,赵祯也只能无奈的挥了挥手,待亲卫退下,赵祯才再次开口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难怪赵祯惊讶,羊毛之计乃是大宋的绝密,虽然声势浩大,商贾也是大张旗鼓的收购羊毛,但知道这是对付党项计策的人,在大宋绝不会超过五个,其中还包括赵祯本人。

    拉比微笑着抬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上帝赐予了我们经商的脑袋,对于财货之道,一赐乐业人拥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就如人对香臭的区别一样。西夏人占据了大片的草原,原本养羊也不过是满足他们的需要,但大宋对羊毛的重金购买却使得西夏开始大规模的圈养本不需要的东西。恰恰又是山羊而非绵羊。”

    话已经说的足够明白了,党项人大量养殖不需要的东西,必然会影响他们原本需要的东西,草场再大都是有定数的,羊的数量多了,自然会影响马的数量,山羊这种温顺的动物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往往是毁灭性的,它虽然性格温顺,但却会用坚硬的蹄子刨开冬日里僵硬的土地,咀嚼草根,待第二年开春,青草便不会再次生长。

    而山羊身上的山羊绒却是大宋商人最为青睐的“宝物”,价格高的吓人。破坏是缓慢的,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来,而拉比却看到了表面便明白内里。

    赵祯缓缓坐下,自己还正是小看了拉比的智慧,或者说拉比善于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

    “你觉得党项人多久会发现这个问题?”被拉比这么一说赵祯突然觉得心中没底,稍稍忐忑的闻到。

    “成数之低犹如在浩瀚的沙漠之中遇到绿洲。人总是会被眼前的东西蒙蔽,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党项人不会也不能舍弃这个好机会,如果我猜的没错,大宋应该已经大量囤积毛线了吧?”

    赵祯再次捏了捏手指,真想杀了眼前这个老狐狸啊!第一次觉得聪明人很讨厌……

    但从智者的身上却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需要智者的原因,拉比分析的没错,别说是西夏的普通百姓,就连西夏的贵族,甚至是皇帝李元昊本人都对圈地养羊趋之若鹜。

    谁和钱过不去?西夏与辽朝和大宋的环境不同,往往是通过掠夺的手段让本国繁荣富裕起来,所以这种财富挥霍起来很快,渐渐地有人发现,西域已经被掠夺的差不多了,可财富的消耗非常惊人,如果没有新的收入,那自己习惯了的好日子便会很快到头。

    谁也不愿再回到原先的日子,这时大宋采购羊毛便成了瞌睡送枕头,也是党项人的救命稻草。

    西夏人怎么会放弃这种轻松发财致富的机会,再说羊群多了也是在为西夏储备粮草不是吗?

    身穿窄边细柳花纹的皇城司官员走进一赐乐业人的街区,把手中的密信交给了亲卫转身就走。

    圈地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据皇城司的密谍回报,兴庆府周边已经有大半的土地变成了草场。这还是西夏的京畿之地,别的地方便更加不堪了,尤其是距离大宋较近的州城,圈地养羊之风愈演愈烈,有些州府连一块农田也没有。

第七百九十二章包拯的两面() 
    冬日里的寒风最是凛冽,所到之处百草枯萎万物凋零,地上的薄薄干干的积雪在寒风的吹拂下形成一阵狂暴的雾霭,在空中狰狞的飞舞着。

    如此寒冷的天气里赵祯的乾宇殿却温暖如春,六个巨大的铜炉树立在大殿之中不断的向外散发着惊人的热量,没办法,乾宇殿实在太大了些,要是现在这里进行朝会,就只能用上这种办法。

    为此赵祯不得不在今天的超会上宣布,冬日里的大朝会全部改在文德殿进行,瞥了一眼包拯,果然这货连连点头,三司的节流差点被他做到极致,而蔡伯希的开源亦是如此。

    朝臣们表面上说蔡伯希这一外戚不该任职三司副使,但在背后夸赞他干得不错,最少朝廷的钱包鼓了,但对于包拯……朝臣们则是表面上夸他一丝不苟,铁面无私,在背地里却说他是冷面无情,榆木不开窍。

    往日里的包拯即便古板也不是不会变通,怎么担任三司使一职就如此木讷了呢?

    文德殿本就是留身奏事的地方,大朝会散了之后赵祯就直接点名留身奏事的朝臣。

    “三司使包拯,副使蔡伯希留下,朕有事和你们二人详议。”

    朝臣们都知道这是一定的,最近的三司可是出尽了风头,节流之事遭到朝臣非议,开源之事使得大宋富裕的同时也带动了西夏的富裕,朝臣们不理解,为何要让西夏如此受益。

    大宋的朝堂之中不缺乏聪明人,既然官家这么做必有其中的道理,某些聪慧过人的,如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隐隐揣测这是官家的疲敌之计。但他们自然不会上疏,赵祯也没有在朝堂中解释。

    三才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仿佛一座木雕似得,这是官家在训斥朝臣,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一丝的表情,否则得罪朝臣的内侍可没有好下场,朝臣的数次参奏就会让官家把宫人训斥一顿,重则责罚,谁没事找这罪受?

    但不得不承认,官家骂人……还是很有新意的……

    “包拯你是榆木做的脑袋吗?瞧瞧这些奏疏,小山似得都快比朕高了,全都是参奏你的!旁的事情也就罢了…你怎么连人家翰林院的公事钱都克扣了?”

    包拯古板的说道:“启奏陛下,所谓的公事钱就是翰林院去蔡记吃吃喝喝的钱,臣在蔡记的账册上看到,付钱的人是……”

    “朕不想知道是谁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