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缔-第5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没被怼死也差不多了

    赵祯并不说什么,耶律贾就如波涛汹涌中的一叶扁舟,不断的被殿中朝臣的话所“拍打”,赵祯却看的津津有味,要论辩才,大宋的文臣还真不是盖得,简单的三言两语便能把耶律贾反驳的无言以对。

    最后赵祯挥了挥手道:“也罢,若是你辽朝愿意,朕便命人在景州开设榷场,以增两国通商之便。”这已经是赵祯能做出最多的让步了。

    燕云之地中,唯有景州发展不利,此地与辽朝滦河城相对,宋辽之间摩擦不断,或是侵占土地,或是边军摩擦,两国百姓受苦,若是有了榷场通商,两国戍边将士都将有所收敛,可让百姓安定下来,通商也会促进两地的发展以安民心。

    耶律贾无奈的点了点头,躬身施礼道:“官家仁慈,外臣叹服!”

    “若是无事,辽使早些回都亭驿休息去吧。”

    “外臣告退!”

    耶律贾走了,本是要与大宋和亲,谁知道最后居然变成互市这样的结果根本就本末倒置,与自己这次出使完全不符啊!

    郁闷中的耶律贾在乾宇殿朝臣的上奏声中离开,因为这里已经不再是接待他的地方,而是大朝会举行之所,乾宇殿外等候的低价官正在有序的进入恢宏的宫殿之中,手中更是拿着写满摘要的朝板,一个个神态自信,气质昂扬。

    如此年轻的臣子便有机会得到天子召见,并且得到提拔重用,耶律贾只觉得压在心头的巨石越来越重,甚至快不能呼吸

    

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 
选拔年轻官员,这是赵祯最喜欢做的事情。

    在官员的任用上,他特别的喜欢年轻人,因为在他看来,年轻人没那么多利益算计,年轻人不容易苟且,年轻人不愿浑浑噩噩,麻木不仁,得过且过!

    赵祯亲手给了读书人希望,完善了教育制度,完善了科举制度,并且给年轻人得到磨砺的机会,而同样的,赵祯也得到了回报,朝堂之中涌现出了大量年轻且有才干的能臣。

    今年又到了科举的大比之年,自从科举取士当道之后,这种公开考试,取士不问家世的查举制度一下成为了大宋的主流。

    之前的世卿世禄与察举制度,都是根据家世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做官的。应科举无需推荐,故做官无需地方上的推荐,科举的资格限制甚少,大宋百姓中大多数成年男人都可以来参加科举考试。

    况且科举还是一步登天的机会,从白身一下变为官身,两者之间的区别可谓是天地之差,百姓也常常把中举比作鱼跃龙门,甚至一切吉祥瑞意的词语都往上面堆砌。

    昨日赵祯在批阅奏疏的时候就发现了欧阳修的上疏,同时也有礼部的上疏,显然对于这次科举欧阳修是另有打算,上疏之时对太学体大加驳斥。

    在他看来,生僻字,晦涩难懂根本就不应该提倡,而且同是一个意思为何不能用简单的字来代替,这样才能增加朝廷的办事效率。

    同时欧阳修对应用文非常重视,在他看来,文章写的再好,也不及一篇上佳的策论,因为策论是考察学子能力的重要渠道,而文章只是文化素养,艺术修养,不能对做官有太大帮助。

    当然文章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考察举子的品行。

    在科举上,欧阳修的想法与赵祯的不谋而合,科举就应该是考察学子能力的测试,文章写得好不好,同样也能反映出学子的能力,见识和表达等等。

    而策论便更加直观了,策论是议论当前时政并向朝廷献策,有无治理才能一眼便可看出,高下立判之时,瞬间把才能卓越者与那些庸才划分开。

    所以欧阳修建议,今年的科举以策论为主,文章为辅,诗赋为体察品行之用,欧阳修以冯拯的话为引:“起奏陛下,冯拯与王旦论选举帝前。冯拯请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进退。今臣下亦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策论辨高低,以诗赋查品行,此当大善矣!”

    赵祯自然是同意这样的话,欧阳修深的自己心意,且推行平实文风,赵祯早就中意与他,太学体的奏折赵祯也见过,生僻字繁多,但意思却简单的很,完全是在浪费自己批阅奏折的时间,言简意赅岂不更好?!

    赵祯提笔在空白的行文纸张上写下词头:“着翰林学士欧阳修为礼部贡举主考,科举制是一切寻规,不得废公赐绯袍紫带。”

    对于欧阳修,赵祯有着充分的信任与把握,他的才学和能力完全有能力担当得起主考官这一职位,更重要的是,赵祯需要改变大宋的文风,平实文风,通达平易,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如此文章才算是文章。

    否则一篇文章写的古奥难懂,其实就是别扭的生僻字词用多了,组合起来让人觉得难受,除此之外一点意义也没有,若非要强辩,那就是作者是在人前炫耀自己所谓的“学识”。

    赵祯身为皇帝已经数次见过这样没用的太学体,每次看到这种生僻字文章之后,赵祯都要让三才去拿古籍搜寻,也不知这些人是怎么从字海中词山找出这些个生僻字的,更为要命的是,身为皇帝的赵祯还不能不知道

    赵祯相信,若是以欧阳修作为开春的主考官,定能扫清一切鬼蜮伎俩,狠狠的惩治那些玩弄生僻字并引以为道的读书人!

    “送去翰林制诰处,拟成圣旨发于朝堂。”

    三才恭敬的接过行文上的词头,快步向御药院走去,其实北京城的皇宫与东京城的也差不多,只不过规模更加宏大,宫殿更多而已,但那些基础的地方还在,御药院,内侍省,太子东宫,正宫,等等这些都还没变。

    同样的,在赵祯翻开礼部的奏疏也是说的科举之事,只不过相比欧阳修直接去怼太学体,礼部的奏折就要小心的多,礼部尚书杨国安战战兢兢的在奏疏上写下了“文风当变”四字。

    这就是他对太学体不满的表达,赵祯微微苦笑,杨国安为人老实,总是不愿得罪人或是批评人,甚至连太学生都不愿去批评,现在看来他做礼部尚书还真是“克己复礼”。

    但他的奏疏中却是写了非常重要,或者说赵祯非常关注其中的一段。

    杨国安提议,格物科应当正式进入大宋科举制度的疑议,文中把格物给大宋带来的便利与进步写的颇为详实,甚至有些内容和实例都是他亲自去查探的。

    这便是老实人办老实事,赵祯对杨国安也不知该说什么,就是对他的“胆小”怒其不争,总是这也不愿得罪,那也不愿得罪,最后反而让自己显得像个和事佬。

    要不是赵祯看出他是不愿站队,不愿和不相干的人交集,赵祯绝不会给他礼部尚书这样的高位。

    礼部所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样样都需要稳妥之人。

    杨国安便是赵祯心中的不二之选,当今朝堂中的和事佬,却有着一丝不苟,心细如发的品质,并且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老好人也就没人拉拢他,反而使得他清静许多,于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处理问题。

    格物科是否应该纳入科举之列,而非单独一科的问题,杨国安考虑的非常细致,最后他还是上疏赵祯提议。

    在奏疏中,杨国安详细的列举格物入进士科的原因,他担心格物会如同明经科,或是明字,明算二科一样成为大家都不愿考的存在,所有人都冲着进士科而去,那格物不就被荒废了吗?

    若是能把格物变成策论或是诗赋一样,那无论是谁,无论他喜不喜欢格物,都要在参与科举之前好生学习一二,不至于一问三不知。

    赵祯一口气看完杨国安的上疏,轻轻放下奏疏之后,端起茶水一饮而尽,这简直就是他赵祯的半个知己!

    没想到他杨国安居然还有如此辅弼之才,这样的远见显然要领先于普通的朝臣赵祯稍稍平复心情,他要利用这次欧阳修主考的机会,利用杨国安上疏的机会,把格物科彻底定为大宋进士科的一项!

    

第九百四十六章格物致知,儒家不解之谜() 
格物对大宋的影响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种学问对世间的改变如格物这般如此巨大,如今的大宋已经与格物这东西完全分不开,甚至有些人一边诋毁格物之道是礼崩乐坏,一边又享受着格物带来的便利。

    对于这种人赵祯极为不耻,但大宋是言论自由的时代,赵祯不能开了因言之罪这口子,更不能因为格物而治罪于非议者,这反而会让人觉得是在报复,帝王气量狭小。

    于是赵祯只能让所有人都了解什么是格物之道,什么是格物学。先贤早已经给赵祯指明了道路,“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既然不教而诛是不对的,赵祯教给世人,然后再慢慢收拾反对的声音,在赵祯看来,反对格物就是反智,格物既然能给人带来便利,带来社会的进步,那为何还要抵触格物?

    显然这是有些人担心自己过时,跟不上格物出现对现实的冲击,他肚子里的之乎者也不能解释格物之道,甚至不如格物之道,这是最让他们恐惧的地方。为了保持自己肚子里的“学问”有用,不会被淘汰,于是他们便把格物打上奇技淫巧的标签。

    赵祯对此很是不耻,因为这些人往往是所谓的得道大儒,甚至还有所谓的高僧大德也参与其中,赵祯在为这么多年,对佛教的打压不可谓不大,但却依然涌现出不少高僧大德,声称朝廷越是打压佛教,佛法便越会壮硕。

    而这些高僧大德在民间基本上找不到立足点,因为百姓们没有时间去礼佛,大家还要忙着工作,一旦人变得充实起来,收入变高的同时,生活质量提升,谁还没事求神拜佛?

    百姓家中,供奉最多的不是佛龛神龛,而是大宋皇帝赵祯的长生牌位……

    既然在百姓当中找不到立足点,那就把手脚伸到那些不喜欢格物的人家中,于是一些高僧大德常常往来于得道大儒之家,这是在形成一种抱团取暖的方式,对抗朝廷的政策。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策略非常好,抱团取暖的他们很快就把一些“该团结”的人团结了起来,形成利益集团,不断的蛊惑官宦之家,或是官宦被蛊惑,或是觉得他们的禅机有道理,或是家中的女眷被蛊惑。

    所以许多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往往最容易被蛊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学的东西与格物相对立,格物便是破坏礼制的东西。

    赵祯现在急需一位在格物之道上精通,又开明的人主持对格物典籍的修缮,而目前看来曾公亮是最好的选择,他和丁度两人主持将作监如此之久,积累下来的格物知识肯定不少,作为文人的他们又善于归纳总结,让他们编写有关格物之学的书册最好不过。

    明年二月是把格物纳入进士科的第一年,在此之前便要把格物的相关知识推广出去,否则便有些不教而诛的意思了。

    赵祯下旨,给予曾公亮以及丁度二人编篡格物书籍之权,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把格物的知识印刷出来,并颁布天下,当然因为是第一年,又赶时间,所以让二人搜寻浅显易懂的格物,暂时用在明年科举之中。

    质量高低无所谓,知识多少无所谓,赵祯只需要这些格物知识造势,让格物对科举产生影响,如此一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