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召虎-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辽当时便私下去拜访了廷尉正钟繇,透露出了要救荀攸的意思,有荀棐在其中穿针引线,钟繇与张辽一拍即合,当即便安排张辽手下的亲卫祝平混入了廷尉狱中成为狱吏,与此同时,钟繇也给了张辽一份其他狱吏的资料,张辽自然掌握情况不少。

    张辽在宣德殿中没有反抗,选择下狱,自然也是有一些底气的。

    而钟繇安排的这两个狱吏自然也有因由,朱成贪婪成性,胆大敢为,其家眷情况也被张辽掌握,而另一个狱吏“李全”,赫然就是祝平所扮。

    只是张辽不让祝平泄露身份,要他混在狱吏中随时与外面联系,而祝平也伪装的惟妙惟肖,没有引起搭档朱成的任何怀疑。

    隔壁牢房与张辽这里差不多,晦暗的光线下,只看到里面坐着一人,靠在墙壁上,头发散乱,但借着光线可以看到他大约三十多岁,相貌清雅,微微闭着双目,神情却颇是自在,手指在虚空划着,也不知在思索什么。

    朱成抢着去开门,铁链哗啦啦响动,里面那人却全然无视,仍是在闭目思考。

    “咳!荀攸……先生,”朱成咳了一声,道:“汝有故友来访。”

    那人这才转过头来,睁开眼睛,直接看向张辽,目光深邃而湛然,透露着睿智,转而露出几分疑惑,显然不认得张辽。

    “你二人先出去罢。”张辽回身朝祝平与朱成摆了摆手,祝平还没说话,朱成就二话不说,急忙拉着他退了出去,显然是被张辽恐吓住了。

    张辽看二人远去,这才朝荀攸抱拳呵呵一笑:“公达,汝与我未曾谋面,但我却对公达闻名久矣。”

    荀攸洒然起身,朝张辽回礼:“不知阁下是?”

    “在下张辽,字文远。”

    荀攸不由面色微变:“大败关东,督管迁徙之张文远?”

    张辽呵呵一笑:“正是。”

    荀攸又坐了下来,闭上眼睛,淡淡的道:“汝为董卓党徒,却来作甚?”

    张辽露出苦笑:“在下被人诬陷,如今也下狱,你我可算同病相怜了。”

    荀攸摇摇头,没有说话,显然对张辽不信任。

第三百七十三章 引蛇出洞() 
张辽看到荀攸对自己不信任,索性开门见山,道:“公达,我来之前,曾见过伯辅兄与钟元常,也曾见过令公子缉儿,小小年纪,便行事有度。”

    荀攸一听张辽提到族叔荀棐、朋友钟繇和独子荀缉,登时面色微变,睁开眼睛看着张辽,须臾才淡然问道:“他们一切可好?”

    张辽叹了口气,道:“钟元常身为廷尉正,却苦于不能救友,伯辅兄心伤父亲之亡,颇是颓然,令公子身体孱弱,前些日子大病旬月不起,伯辅兄几乎绝望……”

    “缉……缉儿病重?”荀攸一下子站起来,面色苍白,声音也有些发颤,再也没有了先前的淡定与悠然。

    这个时代的疾病极为厉害,尤其是孩童和少年,一旦染了重病,活下来的几率不足一半,也难怪荀攸担心。父子连心,儿子病重,他这个做父亲的岂能不着急!

    “公达莫急!”张辽拉住他的衣袖,微笑道:“吉人自有天相,当时在下正好登门拜访,请来好友左慈,已将缉儿治好,如今已经跟着我学了数日拳法,他日当身坚体壮,再也不惧疾病。”

    “果真如此?”从淡到惊,从悲到喜,荀攸难得露出不敢置信的神情。

    张辽这才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给了荀攸,道:“此是伯辅兄所书。”

    荀攸急忙接过信,借着小窗上透过来的光线,看完了信,将信收回怀中,整了整衣冠,朝张辽躬身一礼,道:“荀攸多谢阁下救子之恩。”

    张辽忙扶起他,道:“公达又何须客气,见死不救非我辈所为,何况缉儿聪慧灵动,行事有度,我也很喜欢。”

    荀攸听到张辽夸赞自己的儿子,露出一丝笑容,却摆摆手,道:“阁下过誉了。”

    张辽笑道:“公达但唤我文远便是,况公达有所不知,如今荀氏满门都被我接在河东郡,我与荀文若、友若、休若都是好友。”

    荀攸更是诧异了,他可是知道自己那个族叔荀彧的眼光和品性,若真能与眼前这张文远交友,别的不说,这张文远品性绝不会差了。

    他看向张辽的眼神多了几分亲近,言辞虽然依旧谨慎,却显然少了几份戒心。

    张辽趁机便与荀攸一番详谈,好在这牢房隔音甚好,不虞刘嚣听到。

    二人这一谈就是一个多时辰,张辽从自己当初募兵回来说起,直到此次长安之行,荀攸听后,也是一阵发呆,张辽的经历确实非常精彩,不过两年的经历,却几乎相当于常人一辈子了。

    与此同时,张辽提到的一些观点和政令,也令荀攸久久思索,肃然起敬。他明白了自己的族叔荀彧为何选择了眼前这张辽了,此人确有大志,而且见解和气度皆是数百年难得一见。

    张辽谈罢,看到荀攸在思索,随口又问了句:“公达,我听闻何伯求与汝一道被关进来,却不知他在何处?”

    荀攸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何伯求忧愤而去,已有月余。”

    张辽闻言不由愕然,何颙曾与陈蕃、李膺交好,名满天下,没想到竟然忧愤而亡,不过在这种地方呆一年半载,确实令人绝望,恐怕也只有荀攸这般豁达之人才能安然自若了。

    荀攸似乎不愿意再提何颙,询问张辽:“文远此番入狱,却不知是被何人构陷?”

    张辽皱眉摇头道:“董璜、刘嚣、杨定、刘艾皆与我有旧怨,皆有可能,还有董卓麾下李傕郭汜,不过此二人尚在关东,他们不过校尉之职,尚不能干涉长安之事,可能性不大。”

    荀攸当即细细询问了歌舞坊之事,还有董璜、杨定、刘嚣几人的情况,思索片刻,沉吟道:“董璜虽然阴险,但不过凭借董卓之威耳,智术有限,何况当日策划车师王侍子之事,与歌舞坊全无勾连,此时多半不是他所为。杨定气量狭小,有恨难忍,城府不足,刘嚣凶暴无谋之辈,碌碌之徒,难以出此狠计,否则早已露出破绽。刘艾素爱名声,又是宗亲,更不会为此凶恶之事,连害王端,得罪于天子。”

    “此事,多半另有他人所为,且地位不差,城府颇深,否则何以掌握王端行踪。”荀攸作了结论,又问道:“不知文远还有何仇敌?”

    张辽皱起眉头,想了片刻,终是摇头:“我素来与人为善,哪有那么多仇敌。”

    荀攸闻言,笑而不语。张辽在董卓麾下就得罪了这么多人,哪能说是与人为善。

    他却不知道,张辽说的也是实话,他喜欢交朋友,如果别人不先算计他或是欺辱他的朋友,他是绝不会轻易树敌的,否则他哪能与李儒、田仪和牛辅交好,要知道这几人的名声都不怎样。

    只是张辽怎么也想不出此次算计自己仇敌,他无奈的看向荀攸:“不知公达可有计策揪出那凶恶阴险之徒?”

    荀攸笑了笑,看着张辽,道:“想必文远此番入狱,也有思量吧?”

    张辽不由诧异的看向荀攸,啧啧道:“公达怎知?”

    荀攸看了看张辽,道:“汝能进到这里,吾便可知晓。”

    张辽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便明白荀攸说的是自己摆平狱吏之事,并从狱吏之事上看出自己早有谋划。

    果然不愧是被曹操誉为谋主之人,心思缜密,眼光独到。

    他摸着下巴道:“实不相瞒,此番入狱,一半是被逼迫,另一半却是想要引蛇出洞。”

    荀攸点头道:“文远既有此举,想必早已在外面不知好了人手暗中查探罢?”

    “正是!”张辽点了点头。

    事实上,昨日得知自己被算计后,他估摸着幕后黑手很快还有更加毒辣的手段,董卓不在长安,事情只要闹大了,自己很有可能入狱。是以他索性将计就计,做好了入狱的准备,一方面趁机结识荀攸,另一方面安排左慈、史阿、古采英等人在外面查探,自己入狱后,幕后之人多半会放松警惕,只要再有下一步手段,就会露出蛛丝马迹,一旦被左慈等人察觉,那就能确定那幕后黑手的身份!只是他没想到幕后黑手竟然如此大胆,杀害了天子的表兄来嫁祸自己。

    荀攸猜知了张辽的想法,微微摇头道:“引蛇出洞,此计虽妙,却还有一破绽。”

    张辽不由一怔,忙问道:“不知有何破绽。”

    荀攸道:“破绽正在于董卓,汝今为董卓亲信,想必那幕后之人也知道要置汝于死地,必须要董卓下令才行,是以不挑得汝与董卓决裂,他便不会轻易露出破绽,何况长安出了如此大事,王子师必然已命人去报知董卓,董卓回长安不过一日功夫,他回来后汝便要出狱,又如何引蛇出洞?”

    张辽闻言,不由苦笑,他怎么忘了董卓,只能看向荀攸:“不知公达有何计策?”

    荀攸低声道:“文远只需如此……”

    张辽听罢,不由眼睛一亮,赞道:“公达真妙计也!”

    荀攸却叹了口气,道:“文远,此次汝纵然能从朝廷获得清白,但想必那幕后之人早已将汝行凶之事传遍长安,三人成虎,汝的名声怕要大坏,执金吾也未必能做了,此人手段真是狠辣。”

    张辽闻言,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他一直想着自己最终能被平反,但却没想到这件事的恶劣影响,竟荀攸一提醒,他才陡然醒悟。

    他两世为人,又怎能不知道谣言的可怕!如此血案在长安传扬开来,必然是纷纷扬扬,千奇百怪,便是真相出来,自己的名声恐怕也要坏了,至少别人一提到血案,就会想到自己,甚至别有心思的人永远不会相信自己的清白。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能阻止这一切?

    至少他没有办法,这恐怕才是那幕后黑手出计的狠辣之处。

第三百七十四章 狱外()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从来都是谣言传播最快。

    不过一日之间,执金吾张辽夤夜血洗歌舞坊,又杀死天子表兄的流言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数不清的人对张辽痛骂不绝于口,连张辽如何残杀无辜的细节都传的犹如身临其境,也有不少曾受过张辽恩惠的迁徙百姓纷纷出口为“小张司马”辩解,但他们没有证据,辩解是那么无力。甚至有不少迁徙百姓在“有理有据”的流言面前,也不得不相信了小张司马行凶的“事实”。

    张辽转眼之间在长安就成了大恶徒,凶名远扬,连他在关东战场上残杀俘虏的传言也出来了。

    连太学生也群情激奋起来,要求诛杀张辽。

    而太师董卓,还在四百多里外的郿坞,没有回来。

    未央宫,天子刘协与王允再次召集朝臣,商议歌舞坊血案之事。

    只是往日朝臣前的“三独坐”少了俾睨众臣的司隶校尉刘嚣,只余下了尚书令王允和御史中丞皇甫嵩,不过在董卓一手遮天的朝堂,御史中丞也不过是个摆设而已。

    但董卓和刘嚣不在,众朝臣无疑轻松了许多,对于血案一番议论,有不少猜测,却不得结果。民间谣言四处传播,但只有他们这些人才知道,截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张辽是凶手,只是因为天子表兄被杀,事体太大,才将张辽暂时关押了起来。

    除此之外,因为张辽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