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召虎-第3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东莱的百姓也一片哗然,如果说他们对新任青州牧剿灭贼寇拍手称快的话,那对捣毁太平道神坛就褒贬不一了。

    广平县,管氏坞中,张辽看着从各县传来的战报,旁边是青州地形图。

    这几日里,鲍信、关羽和张飞展开大扫荡,鲍信兵强马壮,关羽和张飞勇猛无匹,张辽将自己的亲卫也给他们配了一些,加上连弩和陌刀进攻,威力更增。

    与此同时,他的斥候和暗影也全部配合打探和传递情报,使行动更加顺利,貂蝉女扮男装,在一旁帮他整理情报。

    这时,别驾赵戬疾步进来,抱拳作礼:“使君。”

    赵戬是张辽此次来青州带的唯一文臣,这几日一直带着人在下面县乡暗中查访,了解东莱的民风,以及张辽捣毁神坛所造成的影响。

    他少年时曾与叔父避难青州北海七八年,青州可以说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对这一带的情况很是了解,也认得一些人,这几日寻找了一些故友乡亲,行事比较方便。

    张辽看了一眼赵戬,发现他面带忧色,不由笑道:“叔茂,情况如何?”

    赵戬忧虑道:“剿灭贼寇,人心大快,但捣毁太平道神坛,令很多百姓痛哭流涕,暗中也有人诋毁使君,鼓动百姓,戬恐如此下去,会生乱子。”

    “哦?果然有人暗中生乱。”张辽眼里闪过厉色:“凡是蛊惑百姓作乱的,绝不姑息,告知祝平,全部捉住,反抗者杀,必须刹住东莱这股邪风!”

    “使君三思。”赵戬忙道:“东莱郡信奉太平道的百姓太多了,只恐杀之不绝,引起大乱哪。”

    张辽摇摇头:“叔茂不必担忧,我自有办法。”

    赵戬道:“此事不宜拖延,迟则出乱,使君在东莱将……”

    “我在等不其山的消息。”张辽看向东南的不其山方向,那里是青州东部的最高山,也是未来被道教誉为洞天福地的崂山。

    赵戬点了点头,又叹了口气:“天下自中平元年以来,已乱有十年,而今却不见靖平,反而四方日乱,有秦末逐鹿之势,却不知何时是头。”

    张辽来到窗前,感受着吹来的寒风,慨然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如此,大汉虽强盛四百年,却也难逃衰亡之劫。”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赵戬玩味着这句话,喃喃道:“使君此言大有道理,细思之,自商周春秋战国以来,大势俱不离此言也。”

    他看向张辽:“却不知因何而如此分分合合?”

    “势因利分,一个利字而已。”张辽道。

    “利?”赵戬有些不解。

    人都有长短,赵戬为人正直,处理政事游刃有余,但在远见卓识方面却差了些。

    张辽解释道:“此利非小利,乃群体之利,或为士大夫之利,或为豪族之利,或为庶民之利,所谓分有分利,合有合利,分利大则人心思分,合利大则人心思合。寻常百姓因小利而争,天下大势因大利而分,如此而已。”

    赵戬凝眉沉思。

    张辽手指轻敲着窗棂:“以当世言之,大汉数百年太平治世,世家门阀鼎盛已极,内掌控官吏察举,外掌控盐铁命脉乃至赋税、土地与佃户,利益层层密密难以打破,不过从来都是此消彼长,与世家豪强崛起相对的,则是中央皇权的衰落。当此之时,天子要维护权柄,故而结内宦而行党锢之禁,本在制约士大夫,但宦官不堪任用,反而更乱。士大夫鄙弃宦官残暴,故而结外戚而诛之,此乱之始也。

    张辽声音平淡,却让赵戬如闻雷霆:“乱局一开,从上到下,人心皆思分,皆思乱。

    世家诸侯凡有野心者,无不窥视神器,欲夺取天下,更进一步,此世家思乱!

    寒门与商贾小势力者,久为世家压制,乱世征兆既显,寒门诸小势力者逐高低,角逐朝堂,取世家而代之,此寒门思乱!

    百姓经历数百年太平,久忘乱世之害,易为蛊惑,遇逢灾年或压迫,则为黄巾之流,至于安定郡县,宗族乡亲、草莽市井,则易为州郡守牧所用,此百姓助乱!”

    张辽的这番话听得赵戬神色变幻不定,只感到匪夷所思,但心底又不得不承认张辽说的很有道理,一针见血,振聋发聩。他本以为只要诛灭权臣,平定叛乱,天下就能安定,如今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他神色沉重:“使君,这乱世又该如何平定?”

    “自然是要重新划分天下利益,有两条道路。”张辽伸出两根手指:“一条路如同秦末,项羽聚六国贵族,高祖以白身相争,最终高祖胜出,贵族败退,天下土地与权力重分,利益均衡,是以安定四百年;另一条道路便是世家胜出,继续掌控土地与权柄,盛极一时,不过利益更加偏斜,盛不可久,祸根深伏,迟早会酿成更大祸患。”

    赵戬神色更加沉重。

    张辽声音坚定:“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击败袁绍、袁术这些野心勃勃的世家势力,打破世家对于朝堂的垄断,给予寒门兴起之机,更要度田编户,重新划分田地,为百姓谋一条生路,如此天下才能真正安定数百年。”

    “原来如此。”赵戬长舒了口气,恭谨的拜道:“属下定当竭诚倾力,以助主公安定天下。”

    张辽露出笑意,不说赵戬能力很强,而他更代表着关中的部分群体,他的真正效忠,必然会为自己带来很大助力。

    他又道:“权力的更替、利益的划分,不是一时之功,需要时日,需要我们去杀开一条血路,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还是要定人心,人心定才能天下定,人心思安才能天下安,否则若人心思乱,天下难安。而今我们在青州,就是要先定人心,人心有常,久静思动,久动思静,久安思乱,久乱思安。青州乱之久矣,百姓深受其苦,安人心比之他处更加容易。”

    赵戬神色并不轻松,面带忧色:“东莱素来敬鬼神,当因势利导,缓缓图之,此番主公捣毁神坛,百姓惶恐不安,更兼天平道暗中推波助澜,主公要定人心,事倍功半,大为不易。”

    张辽摇头:“我们哪有时日去缓缓图之,何况天平道在此扎根,时日已久,深入人心,必须以雷霆之势下猛药,才能收奇效。”

    赵戬期待的问道:“主公有何妙法?”

    张辽呵呵笑道:“既然他们崇信太平道,那便破了他们的信仰。”

    “破信仰?”赵戬一怔,沉思起来。

第五百零四章 太平道() 
崂山,又称不其山,位于青州东南沿海,是华夏数千里海岸线第一高峰,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说,山区方圆数十里,有山头数十个,河流二三十条,绕山区东南的海岸线长有近二百里,有十三个海湾,大小岛屿十六个。

    崂山更是道教的发祥地,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史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直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东海仙山”,前汉武帝建元元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此时的崂山还没有后来的灵宝派、上清派、茅山宗等有名教派,但却有着最兴盛的太平道。

    太平道其实起源于黄老学说,黄老学说是先秦百家之一,兼容并包,在以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和名家思想,是一套比较完备的治国思想体系,突出刑德观念,主张恩威并施以巩固政权,在西汉初年,便是以黄老之学治国经世,休养生息,成文景之治,到了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便成为治身养性之学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

    但到了后汉数十年来,一些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祷、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最早的是天师道,取原始巫道淫祠而代之,有教化导善之德,随后兴起的太平道教义也是导人向善,但如今早已失去本意,成了祸乱地方的根源。

    太平道的主要传道方式为是教人叩头思过,以符水咒说治病,蛊惑了很多百姓,被医治的人病好了,是符水灵验,治不好,是心不诚。

    太平道发展极快,信徒无数,总坛却极为隐蔽,整个崂山之中有道家的太乙仙洞、道观十数个,加上一些山头山贼、海贼横行,成为太平道总坛最好的掩护,数十个山头,寻常人根本找不到。

    此时,在崂山东南的一处山腰中,史阿和太史慈带着亲卫隐藏在密林中,遥望着不远处一座并不大的道观。

    就在这座道观之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山洞,开在山腹之中,洞外守卫着三十六个黄巾力士,个个头裹黄巾,身着黄袍,魁梧强壮,是太平道专门挑选出来的护道兵,共有八百人,战斗力比之寻常黄巾兵要强的多。

    山洞中火把通明,有三座巨大雕像,各有数丈之高,分别是黄帝、老子和黄天太乙,黄帝和老子是所有道教尊奉的神灵,而黄天太乙则是太平道所独有尊奉的。除了神像,还有管、笙、坛鼓、云锣、铛子、铙、磬等各种道场乐器,三十六个蒲团。

    这里就是太平道的总坛,平日里太平道的核心成员都在各地传道,但每逢大事或祭神之时,太平道的核心成员便会聚集到这里。

    此时山洞中有二十多人,个个都是道装打扮,坐在蒲团上,为首一人是个鹤发童颜的道士,三绺长髯飘飘,闭着眼睛,看不出年龄。

    他正是太平道的道主宫祟,琅琊于吉的弟子,此人志在兴盛太平道,大约五十多年前顺帝之时,宫祟曾诣阙献《太平清领书》,想要将太平道作为国道,却被有司奏劾所上妖妄不经。其后他在青徐之地传道,以南华为道号,二十多年前曾教授张角太平道,想在中原兴道,不过张角搞出的动静超乎了他的预料。

    宫祟左侧是个妙龄女子,一声米黄道装遮掩着窈窕的身姿,年龄大约在二十六七,容貌极是美丽。她是太平道的圣女,宫祟的族孙女。

    宫祟右侧是个胖道士,一副笑眯眯的神情,眼神却不时望年龄女子身上飘,他是于吉的族人于牙,在太平道中地位很高,只在宫祟之下。

    他们三人地位最高,余下的二十多个道士,也各有男女,不过其中有巫祝打扮的,还有俗装的,各不一样,但神情却是同样的凝重与愤怒。

    “道主。”一个道士恨声道:“这什么青州牧着实可恨,青州这么大,什么地方不好去,偏偏来了东莱,不过几日之间,就捣毁了我们十几处神坛,弟子损失惨重啊,道主快想想办法,这么下去我们可没法传道了。”

    “是啊,道主快想想办法。”几个道士跟着哭叫。

    宫祟身旁的于牙哼道:“若不是三十万教徒在兖州投靠曹操,这区区青州牧,焉敢在东莱放肆!”

    宫祟睁开眼睛,缓缓道:“当初百万教徒都败于朝廷之手,而今形势更艰难,曹操此人不凡,三十万教徒投靠于他,未必不能为我太平道寻一条兴盛之道。”

    于牙道:“如今青州牧逼迫太甚,坏我神坛,我等又该如何?”

    宫祟默然片刻:“还劳诸位发动教徒,这青州牧在东莱失了根基,不足为道,他总不能杀尽东莱黎庶。”

    底下一个道士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