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盛唐金手指-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五国,京畿之外的其他领土则仿唐制,共分七道。五畿七道制度自奈良时代开始实施,直到明治初期的废藩置县为止,但部分道名仍沿用至今。

    “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五个令制国,又称“畿内”或“五畿内”。具体指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七道”指京畿之外的倭国全土,因仿唐制,皆以“道”称之,共分七道: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阳道、山****南海道、西海道。

    七道被倭国境内的大家族控制,更小的家族控制着大大小小的“国”,倭国的道相当于唐代的州,国相当于唐代的县,和唐代县望乡绅影响州县不一样,倭国的道、国和周代的分封制差不多,名义上属于天皇管辖,但国内一旦不稳,立即就会分崩离析。

    (本章完)

第179章 狐朋狗友() 
唐代三十里设一驿站,鹿泉县距离真定百余里设有两座驿站,一行人经过一天的赶路在距离真定不到三十里的驿站停了下来,通常官府直接征用当地富户充当驿站的负责人,称“捉驿”制度。

    在捉驿制度下驿站的负责人称为驿将,听起来挺威风的,其实就是一名最低级的军官,也称驿吏,自然算不上有什么编制,属于徭役一种,百姓都唯恐避之不及。

    驿站建立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传递朝廷的文书和军报,来往的客商也都喜欢在此停留落脚,就是图一个安全。

    毕竟没多少商贾愿意在偏僻之处开设客栈,这和后世喜欢在主要干道上开店经商观念完全不同,就算官道上平时客流也很稀少,大多数都是往来穿梭的商贾,没事出门旅游走亲访友在唐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本门可罗雀的驿站门口横七竖八的躺着不少南下的流民,看见甄乾车马停靠在驿站门口,颤巍巍的直起身子想靠前讨一口饭吃,立即被护卫阻拦下来。

    “甄郎,这一路上的流民为什么越来越多?”

    藤原刷雄大发善心的散了一把铜钱,引起了流民的哄抢,一时间驿站门口鸡飞狗叫好不热闹。

    “天宝九年关中大旱,翌年河南蝗灾,今天北方大雪来的早,北方粮食歉收,可朝廷却没有减免税赋,这些人不逃难还能怎么样!”

    历史上开元、天宝年间气候温暖潮湿,平均温度要高于同期一度以上,这种气候显著的结果就是容易发现水旱灾害,而伴随着旱灾,蝗虫就会大量的繁殖,引发连锁效应。

    蝗虫在后世人眼里属于害虫,产卵很厉害,尤其是在干旱的环境里,蝗虫繁殖、生长发育更加有益,较干旱的季节里,土壤坚实含水量少,最适合他们产卵,而且干旱使得蝗虫能大量繁殖迅速生长,数量集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蝗灾。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之说,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灾害天谴说”,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现实政治的过失是有关联的,乃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这成为后世中国士大夫一以贯之的基本政治伦理。

    开元时期,张九龄任宰相前后,水、旱、地震等灾害不断。还没等他主动辞职,一位名叫王冷然的小官吏已经忍不住愤然上书,要求宰相辞职:“今岁大旱,黎人阻饥,公何不固辞金银,请赈仓廪。怀宝衣锦,于相公安乎?”最后还声色俱厉地质问:“百姓饿欲死,公何不举贤自代,让位请归?”

    “灾害天谴说”虽然虚妄,但天灾发生时官府应对无方,引发饥荒、流民、盗贼等人祸而不治,则应当追究人为责任。而且,作为一种具有强烈道德色彩、令官员产生敬畏感的政治伦理,其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从这一点上看,在没有现代制度的约束下,灾害天谴说也能让很多官员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开元三年,山东蝗虫大起,那时候蝗虫因为和“皇”字因相近,蝗起就是皇起,当时的人不敢捕杀,甚至还烧香祈福希望蝗虫吃饱后飞升。宰相卢怀慎和皇帝都有点信这个,还是姚崇力排众议,一定坚持杀蝗虫才把蝗虫给灭了。

    翌年,山东蝗虫又起,姚崇再次下令捕杀。这次有个刺史倪若水上书说这蝗虫是天灾不是人为能解决的,拒绝服从中央的命令。之后,姚崇又给倪若水写了封公文,劝服他之后,才重新灭杀蝗虫。

    古人对于蝗虫的认知不多,反而有蝗神的说法,遇蝗灾还要拜蝗神。又有蝗鱼互化的说话,说蝗是鱼卵所化,称旱涸则鱼、虾子化为蝗,故多鱼兆丰年。还说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据官方的史料所记载,秦汉之时,蝗灾几年是平均八九年就爆发一次。而到了隋唐之时,差不多五年左右爆发一次,到两宋时,三年半就爆发一次,元代一点六年一次,明清二点八年一次。

    蝗灾迭起,受灾的地方多集中在中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在江淮和江汉地区亦有分布,严重的时候,关中地区也会爆发,甚至会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而最容易爆发蝗灾的地方,还是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流域,每当大水泛滥之后,就接着会是严重的旱灾。水旱灾交替发生,就会使得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和抛荒地。

    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了蝗灾发生并猖獗的条件。

    这些都是后世人早就耳熟能详的常识,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多数古人来讲,他们都搞不明白蝗虫发生的原因。

    只是一味的认为蝗虫是没有规律可言的,还披上了迷信的外衣,是上天的责罚和警示等等。

    “甄郎,你的意思是说水旱灾害之后,都会爆发蝗灾?”

    甄乾也不是生物学家,也就是知道一点皮毛,但在藤原刷雄眼里已经被当成神棍了。

    “我们首先要知道蝗虫大量繁殖的机理和条件,这样就能预判出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应对得当的话,蝗灾也不是不能消灭的!”

    为了让藤原刷雄对自己彻底的信服,甄乾不介意给藤原刷雄上一堂科学知识普及课。

    “蝗虫的特性是畏湿喜干,有植被覆盖的地方,土地一般都会相对湿润,这不利于蝗虫卵的成长。因此它们最喜欢的就是那种平时被水覆盖,但到了干旱时节退水后裸露的河滩地,这种河滩地没有植被,太阳一晒,就会很干。这最适合蝗虫产卵,可正常情况下,河滩地遇降雨等水量又会上涨,水漫过河滩蝗虫卵还没出世便会淹死,那么蝗虫数量也会大减,成不了蝗灾,所以不管是水旱灾害,关键是要看有没有蝗虫繁衍生长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了蝗灾也就来了!”

    倭国也有蝗灾,同样受到蝗灾的困绕,每次蝗灾发生时,天皇都要下“罪己诏”来批评自己在当政时期的失德。

    现在听到甄乾的“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一下子惊为天人,完全颠覆了对蝗灾的认识,也不知道甄乾说的到底对不对。

    要想改变古人的观点没有一点成绩,空口说白话是不成的,甄乾说的也都是理论,自己两世都没有亲眼见过蝗灾,说服力自然不强!

    当然甄乾还不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在藤原刷雄心里埋下了种子,在不久之后,自己因为成功的扑灭了一场蝗灾,被倭国百姓奉为“蝗神!”

    (本章完)

第180章 鸠占鹊巢() 
驿站相当于后世的高速公路服务站,如果是传递往来公文的差役和来访的官员,可以在这里免费的中途休息和换马,普通过路的商贾如果想在这里留宿,付上一笔费用也可以借宿一宿,同时还能借用驿站的厨房吃饭洗漱一番。

    古人大多数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如果不是遇到灾荒年景路上根本就很少看见什么人。

    看在一串黄澄澄的铜钱上,驿吏痛快的把厨房让给了甄乾,还租下了一间独立的院落,“今晚就在这里休息,明天一早继续赶路!”

    “大郎,刚才驿站门口的流民都聚集到我们院子周围了,要不要我把他们都赶走!”

    藤原刷雄的好心给甄乾招惹了麻烦,不是甄乾没有同情心,这年头自己又能救活多少人,反而让流民认为有了希望,还容易引起官员的注意,搞不好被人认为是在“邀买人心”。

    甄乾摆了摆手,准备让王天行把流民赶走,可是话到嘴边改成了:“你烧一锅稀饭,送给这些流民,顺便问一下他们中都有什么手艺,能救几个算几个吧!”

    “甄郎真仁义!”

    藤原刷雄马屁铺天盖地而来,“这日子天寒地冻真不是人受的,流民遇到甄郎也是上辈子的福气,吃顿饭又可以多坚持几天,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不如就把这些流民留下吧!”

    “藤原君真有爱心,不如你帮他一把吧!”

    “我……我是倭人,马上就离开大唐,能帮什么忙!”

    “能帮一天算一天,刚才不是你说的吗?”

    “我说过吗?”

    两人闲聊时,王天行返了回来,“大郎,外面的流民都是土哈哈农民,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还要吗?”

    这年头有点手艺的人基本上还有一口饭吃,农民就惨了,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最多出点体力养家糊口,可是大唐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给他们。

    “外面的流民数量有多少,里面的青壮年和孩子又有多少?”

    王天行板着手指想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道:“大约有三四十人,老人倒是不多,孩子有不少,他们就要一口饭吃,还是留下来吧!”

    “让你多学一点算术,现在连人数都数不清,给他们一点钱,愿意去仙台村的自己走得去,不愿意就算了!”

    “嘿嘿!李太白不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大郎也经常说每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用处,我的用处就是保护好大郎,怎么能说我没有用呢……?”

    “学问没什么长进,嘴皮子倒是学油了!”

    帮助驿站的流民不过是路途上的一段小插曲,甄乾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伟大,那些都是伟人做的事情,自己就想当一个逍遥自在的富翁。

    但是甄乾却忘记了,任何一件决定都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只是一次简单的献宝,没想到最后落到了杨玉环手中,引发了虢国夫人的嫉妒,从而让杨国忠记住了甄乾这个名字。这次也一样,本来想着让这些流民有碗饭吃,但由于告诉了他们仙台村的位置,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带动了大量流民涌入仙台村,这是甄乾当初没有预料到的后果。

    第二天剩下的三十里路程走了半天,中午时分赶到了真定,真定是恒州的治所,人口三万多户,商业繁茂丝毫看不出萧瑟的景象。

    城门口人流穿梭,离开真定一晃已经快一年,高大的城墙依然竖立在那里,熟悉的场景、不熟悉的人流,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大郎,是先回甄府,还是……!”

    “当然是先回甄府”,甄乾从车窗中伸出头,马车缓缓的驶入城口,不由得望了城门一眼,一年半之前自己……应该说是另外一个自己意气奋发经过这里的时候,被一个女子从旁边窜了出来惊吓到马匹,就在那时候自己来到了唐朝!

    时光飞逝,自己在唐朝已经生活了一年半,没有叱咤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