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叩心-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边无际?“。狄同陷入沉思,看来敌军应该已经过万。转念一想又感觉有问题,下游伊山率领十二万大军猛攻,需要他们发大军,前去迎敌。为避免疏漏,又让昌宁领军三万,突袭中游,立下水寨。这算来算去,敌方应该无兵可派。难道他们是在虚张声势,想通过这种方式,拖延本将军,想到这里一挥手,五万大军向前方奔驰而去。

    一名士兵从前方快速跑来,对着骑在马上的刘盛一礼“启禀将军,前方有敌军,一路奔驰而来。看情形敌军,好似打算,一鼓作气击溃我军“。

    此时前方传来马蹄轰鸣之声,刘盛来不及多想,对着旁边的乙浑吩咐“传令下去,此战生死一线,唯有死战方有一线生机“。

    “领命“。乙浑调转马头,扬起马鞭,跑向后面的大军之中。

    步卒上前,一个个顶着巨大的盾牌,组成一道人墙。一根根长枪,从盾牌和盾牌,连接的缝隙伸出来,在漆黑的夜晚,发出一道道寒光。

    刘盛看着眼前的士卒,满意的点了点头。土坡一战之后,不仅士气大增,更得到了水寨之中的武器和铠甲。此时立下阵势,倒也有了几分威势。

    交趾**队,以骑兵为先锋,狠狠的撞了上去。

    战马悲鸣,用血肉堵住了长枪。

    后面的骑兵,如海浪一般,一浪高过一浪。盾牌组成的人墙,在这冲击之下,如即将破碎的玻璃,泛起一道道裂痕。

    人墙之后的弓箭手,在将领的呼喝之声中,纷纷弯弓,向天上抛射。

    箭矢如雨,一**的扑向人墙外的,交趾国士兵。

    狄同在前方观看,微微邹起眉头,手一扬起。

    后方军队之中,突然让开一条道路。几辆大车,各自绑着削尖的巨木。在士兵们奋力的猛推之下,狠狠的往人墙撞去。

    人墙出现一道道巨大的缺口,举着巨盾的士兵,倒在血泊之中。

    狄同见机不可失,再次以挥手。

    交趾国大军之中,号角之声突然大起。

    前方阵地之上,两万敌军,沿着人墙的缺口,猛的扑了过去。

    两军展开肉搏,一方人多,一方刚刚大胜,士气正盛。双方渐渐,陷入焦灼。

    狄同看了看天色,脸上渐渐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此来本就是打算,偷袭敌军大本营。在心理上自然也就,有些多疑。但是就凭眼前的局面,想让自己无功而返,还是有些不甘。想到这里,索性直接下令全军出击。

    就在狄同,即将下令的时候。从两军交战的侧面,突然出来震天的马蹄之声,无数大理骑兵,扑向交战之地。

    狄同本来就有些犹豫,又见到如此情景,也就放弃了全军出击的决定,对着士兵一阵吩咐。

    鸣金之声从交趾国大军的后方传来,一名名交趾国士兵,飞快的退出交战之地,两军开始对持。

    刘盛在心中,大舒一口气,看来自己又赢了。只是不知,周兄到底什么时候来。

    一轮朝阳,出现在天际,驱散无尽的夜幕。

    狄同看着眼前的敌军,大吃一惊,慌忙对着士兵大吼“快撤“。

    交趾国士兵面面相窥,虽然不明所以,但见主将大怒,不敢怠慢,随即齐刷刷转身,后队变前队,往襄河上游撤去。

    狄同带着军队,在最前面骑马狂奔,刚到襄河上游,看见空空如也的河面,心中突然升起一股不详。留守的军队和船只,消失的无影无踪。

    交趾**队赶到,看着河面,一阵不解。紧接着无声的危机,笼罩到数万大军的心头。

    一艘小船,从河面飘来。琴声悠扬,带着丝丝杀伐之气。

    狄同看着河中,那搜船上的白衣男子,咬牙切齿。对着河面,就是一声大吼“周勃“。

    “大将军多年未见,一向可好“。狄同的怒吼,打断了琴音。周勃站起来,对着河岸上躬身一礼。

    狄同看着周勃,温文尔雅的样子,怒极反笑“好、好的很。你这个在战场,不知所踪之人,都活的这么好,本将又怎么能活的不好“。

    “既然大将军这些年,过的很好,那我也就放心了。只是不知道将军,还有没有什么遗憾,要是力所能及的,念在我们相识一场的份上,我愿意一帮“。周勃好像没有听明白那话中之话,对着狄同又是一阵询问。

    狄同目光中渐渐寒冷,死死的盯向河面“好你个周勃,先用一万兵马,拖住我大军五万。在乘机攻破原襄城,挥军直奔上游,剿灭本将留下的守军,俘获船只设下埋伏。只是你好像忘了,下游的大战,中游的水寨。不知此时,你周勃拿下原襄城后。还剩下多少兵马,可以用来绞杀本大将军“。

    “七万兵马够不够“。周勃话音一落,一盏百花灯,从船上飞向天空。

    此时正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之际,一盏百花灯在天空中,格外显眼。

    就在周勃仰着头,看着天空上的百花灯之时。震天的喊杀声,铺天盖地的传来。

    无数大理士兵,从四面八方,杀向交趾国大军之中。

    一个时辰之后,交趾国的士兵,全部倒在血泊之中。

    此时刘盛带着军队缓缓而来,由于半夜的激战,一万兵马早就虚弱不堪,仅凭借着一股意志,这才坚持了下来。

    当狄同率军撤退的时候,士兵们一个个脱虚的坐在地下。无奈之下,只能下令修整。

    周勃让船夫,把船靠向河岸。看着骑着马上发愣的刘盛,露出微笑。

    刘盛看着熟悉的笑容,随即反应过来,微微一叹“周兄“。

    “回去吧,去大周、入朝为官。为兄知道的心中的志向,为兄希望有朝一日。我以大理使节的身份,前往周国的时候,你能以大周丞相的身份相迎。不要推辞,不要推脱。为兄知道这就是,贤弟、你的心“。周勃打断了刘盛的话语,微微摇了摇头。

    刘盛心中狠狠的颤抖了一下,随即陷入沉默。本以为此时周兄,会和自己说这场大战。会说离别,会说不舍,又或者会说,那些春秋卫。可是这些,他统统没有说。

    可是入朝为大周宰相,这真是自己的本心吗?。

    周勃看着陷入沉思的刘盛,没有出言。只是缓缓转身,把手放在背后。

    小船往河中划去,周勃的眼睛渐渐湿润。此处别离,山高水远。此生再见,千难万难。。

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民图() 
长安城外身穿员外服饰的司马昭,从马车中走下来,管家恭恭敬敬的跟在后面。眼前大地干旱,露出一条条干枯的裂缝。

    一名名农民看着自家的田地,眼圈渐渐泛红起来。

    管家见状,面露不忍和忧愁,看向司马昭“老爷如今四国,共同出兵。,意图瓜分我朝,局势本就危急。现在又加上关内大旱,只怕“。

    “陛下亲征,以和西夏、吐蕃两国交战。李渺赴辽,拖延辽国出兵时日。大理长公主返回大理,听说已经出兵交趾。此时战火纷飞,国库早已空虚。天灾突至,为之奈何“。司马昭想到朝廷内外的局势,一声长叹,百姓恐怕,就要受苦了。

    管家蹲下来,用手抓了一把地上的泥土,随即摇了摇头“老爷你看看,这地上的泥土,哪有半点水分。一直对灾情,坐视不理,也不是办法啊“。

    司马昭看向管家手上的泥土,眉宇间泛起忧愁,也不忙着回话,反倒往前面走去。

    几名农民一脸沉重的坐在一起,话语间满是绝望。

    “大地干枯,颗粒无收,这以后可如何是好“。

    “这日子,真的没法子过了“。

    “你们也许还不知道,整个关中,都大旱了“。

    “看来也指望一下朝廷的救助,也许还能让我们,勉强不被饿死“。

    “救助?你知不知道,现在异族都在攻打我朝。朝廷派遣大军迎敌,这国库早就空了“。

    “按理说,前些年也还算,风调雨顺。只是可恨,那帮官吏。执行所谓的青苗法,强行让我们借贷。硬是以此为借口,把我们的粮食,全部抢走了“。

    “你家还好,最少还丰收过。你看看我家,就算遇见了丰年又能如何?两年前,官府强制让我的儿子,前去为富人服役。免疫法说的冠冕堂皇,可这钱全部都到了官老爷的手中,那有我们什么事情“。

    “这些当官的,其实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只要有好处,当官的就立即伸手,结果倒满的就是我们这些平民“

    “本来三年前,我听别人说,我们的太守大人,是难得的好官。由于主张,罢免新法招到改任。起初我还庆幸,可是你们看看,他在这三年,又做了什么?这天还是这个天,我们贫苦人该受的罪,还是继续在受罪。青苗、免疫,以前是什么样,现在仍旧还是什么样“。

    “官官相护,这天下的乌鸦,自然是一般黑“。

    “你们说这些当官的做什么?没意思没有“。

    “我告诉你们,据我所知,这关中大旱,我长安还是受灾最轻的,其余的地方,都快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了“。

    司马昭缓步走来,对着这群农夫一礼“我是长安城中的商贾,听说城外大旱,所以特意来看看“。

    “员外你有所不知,大旱已有三月,寸草不生,更何况庄家。若你有兴趣,继续往西走,不用三日。所看到的景象,只怕会让你,触目惊心“。

    “哎眼看着朝廷,收利息的和赋税的日子,就要到了,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要我说,这天灾之苦,还是比不过,这新法之苦。天灾忍一忍就过了,可这新法,到底如何才是一个头“。

    司马昭的心中猛然一疼,本想继续问下,灾情和新法。可是又听着这群人,开始只顾自的说起来。随即作罢,默默的往马车上走去。

    “老爷这些人,都是一些目不识丁的农夫。言语之间,要是有冲撞的地方,切不可往心里去“。管家看见司马昭神色暗淡,随即劝说。

    司马昭摇了摇头,带着管家走向马车。车夫一甩马鞭,往西疾驰而去。

    大半天之后,马车走出长安地界。司马昭掀起车帘,往外望去。

    无数灾民,携老扶幼,往长安方向赶去。一道道嘈杂的议论之声,传入耳畔。

    “娘、我肚子饿,走了这么久,孩儿累了,实在是走不动,我们能不能歇歇脚“。

    “父亲请您在坚持一会,马上、马上我们就到长安了“。

    “儿啊、乖乖听话,在走一会好不好,等到进入了长安地界,我们就有地方睡,就有饭吃了“。

    “你们看看,这后面有这么多人,长安的善堂,真的可以把我们,全部都安置妥当吗?“。

    “父亲您有所不知,孩儿去年游学,才知道这善堂,并非一地,而是遍布我大周天下。在北方以洛阳、长安两地规模为最,在南方以江陵、金陵两府为大。如果长安安置不下,自然会能把我们,安置到洛阳、江陵以及金陵,甚至是整个天下“。

    “伯父要不是天下还有善堂,我等穷苦人家,只怕早就被这世道,给活活逼死“。

    “儿啊,你书读的多,是一个秀才。但你明白,我们穷苦人家,虽然目不识丁,但我们也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

    “孩儿必会牢记,父亲的教诲“。

    “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