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他看见卫朔,也不施礼问好,一上来就冷声讥笑起来。

    “怎么个意思?大都护是不是打算将我刘勃勃也绑了,好献给拓跋珪作回礼?”

    刚刚进来的叱干阿利,正好看到这一幕,暗道一声不好,替刘勃勃捏了一把冷汗。

    见卫朔冷着脸不发一言,刘勃勃遂长发一甩,继续高声质问起来。

    “哼,大都护连解释都不解释,可见是被在下说中了心事,而无言以对了吧?”

    看着刘勃勃如此放肆,在场众人恨不得拿刀直接砍死他。

    或者说对于桀骜不驯的刘勃勃,在场除了叱干阿利外,几乎没有一人不盼着他去死。

    以前河西需要打着刘勃勃招牌来收复朔方,眼下朔方已稳定下来,刘勃勃已失去了作用。

    且随他日渐长大,逐步成为河西隐患。

    只不过一直以来,卫朔对他相当看重,才没人找他麻烦。

    如今还敢公然闯都护府,搅扰公事,又当着众人面,大肆指责大都护,可谓是在作死道路上越走越远。

    大堂上,无论是宋繇、张湛、崔宏,还是杜进、王镇恶、康龙等,无不如看待死人一般望着刘勃勃。

    只要卫朔稍稍对其露出一丝不满,立马会有大把人争着将刘勃勃置于死地。

    刘勃勃毕竟才十岁而已,自然看不到这一点。

    不过,幸好他有一个好兄长——叱干阿利,此人见多识广,清醒地意识到刘勃勃处境危险。

    他急忙上前一步,将刘勃勃挡在身后,跪在地上再三向卫朔请罪。

    “大都护,请看在勃勃年幼无知的面上,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假若他有什么地方冒犯了大都护,在下愿代他受过。”

    说着叱干阿利又一扯刘勃勃,呵斥道:“勃勃,见了大都护,怎可无礼?”

    不料,刘勃勃冷哼一声,把脸扭到一旁,把叱干阿利好意当成驴肝肺。

    “哼,大都护与拓跋珪沆瀣一气,就是刘家仇人,既是仇人,我如何肯与他见礼?”

    刘勃勃一句话,把叱干阿利噎了个半死,气地脸色发青,手指连点着对方,半天说不出话来。

    自刘勃勃进来,卫朔始终绷着脸不发一言,静静看着兄弟俩在卖力表演。

    直到此时,他才笑着对叱干阿利道:“叱干校尉,有这么一个混账兄弟,你辛苦啦。”

    “我与勃勃自小是兄弟,眼下他遭了大难,父母兄长都不在了,我自然得看着他,不能让他走上邪路。”

    “嗯,有你这么一个明事理的兄长在,是勃勃之幸,可惜你的好心,人家未必会懂。”

    原本刘勃勃憋了一肚子气,正想找卫朔问个明白,谁知一上来先被侍卫拦在门外,进来后卫朔又不正面接招,搞得他火气越来越大。

    眼下又被卫朔借着叱干阿利一番冷嘲热讽,他再也控制不住内心怒火,瞬间爆发出来。

    “好,就算我不懂好心又怎样?总比某人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强吧?”

    听了这话,卫朔脸上笑容渐渐敛去,起身走向刘勃勃,又伸手将试图说情的叱干阿利划拉到一边,目光如鹰隼一般直勾勾盯着刘勃勃。

    “今儿老子倒也问问你刘勃勃,你凭啥口口声声说我出尔反尔?我是你什么人?有什么义务帮你报仇雪恨?”

    “说句不好听的,当初你孤身求援,若非看着你可怜又无助,你以为老子愿意帮你去打拓跋珪?”

    “你可知,那一仗老子损失数万精锐?你不但从未说过半个谢字,整日里还把这些当成了理所应当。”

    “说实话,长这么大,老子从未见过你这般厚颜无耻之徒。”

    卫朔这一番话虽然有狡辩成分,却足以将尚未成年的刘勃勃说得哑口无言。

    刘勃勃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自己好像真没啥理由要求卫朔更多,相反这些年若不是河西提供庇护,恐怕他早已被拓跋珪杀掉了。

    “怎么啦?你不是很有理吗?怎么不说话啦?”

    “还有,别一天到晚嚷嚷着报仇,你要真本事,现在就去把拓跋珪给杀了。”

    “若是做不得,那就给我老老实实的待着。”

    “你看看叱干阿利,人家同样与拓跋珪有着血海深仇,可从不闹事,反倒进入武备学堂学习本领,只为将来机会来了,好报仇雪恨。”

    “你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将来即便机会来了,我看你也没本事报仇。”

    看着卫朔像训斥孙子一般训刘勃勃,叱干阿利一下子松了口气,他总觉得眼前大都护比刚刚阴沉着脸要可爱多了。

    “如果不是看在你年幼,又不是河西一员,我早让人把你关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再惯下去。”

    说到这儿,卫朔转身对叱干阿利道:“我把他交给你,将他关内府内一月不准出去。”

    “属下遵命。”叱干阿利急忙答应下来。

    “嗯,很好,正好还有一件事需叱干校尉帮忙,不知你可愿意?”

    “请大都护直言,在下定当效犬马之劳。”

    “朔意在在朔方推行汉化改革,其中有一项是取汉名、说汉话,我想让叱干校尉带个头,不知……”

    听到汉化二字,叱干阿利本能的想拒绝,可一想眼前形势,恐怕只要他稍有迟疑,也许过不了几日,连同刘勃勃在内的铁弗部残余贵族就会莫名其妙消失。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跪倒在地,指天发誓道:“末将愿意,敢请大都护赐姓名。”

    “叱干二字才过拗口,朔有意让你改姓薛,取名礼,寓意尊崇华夏礼仪。”

    “谢大都护赐名。”薛礼(叱干阿利)此时可不敢有丝毫疑问,迅速答应下来。

    ……

    出了都护府,叱干阿利语气凝重道:“贤弟,别怪兄长多嘴。”

    “今时不同以往,你不再是什么铁弗部小王子,不过是个国破家亡的可怜虫。”

    “再这么口无遮拦下去,小心惹来杀身之祸。”

    “怎么?大都护还真敢杀我?”

    “怎么不敢?你以为你是谁?以前出于征讨朔方需要,大都护或许会高看你一眼。”

    “可如今河西已在朔方站稳脚跟,你对大都护而言,已是可有可无。”

    “我……我只是不甘心。”

    刘勃勃脸部肌肉抽动,显示内心极为激动。

    刚开始刘勃勃借河西之手,将拓跋珪驱除出朔方,还挺兴奋。

    可今天看到河西又跟北魏眉来眼去,心理难免会不痛快。

    看到这一幕,薛礼轻叹口气,劝道:“不甘心又如何?”

    “当初如果不是大都护插手,凭咱俩打得过拓跋珪?”

    “更别说大都护还将拓跋仪交由你处置,也算对得起咱们。”

    “至于说眼下和解,不过是形势需要,未来双方早晚会翻脸,那时才是兄弟复仇之时。”

    “唉,只能这样啦。”

第185章 化胡为夏() 
望着刘勃勃、叱干阿利逐渐远去背影,宋繇眉头紧皱,他想不明白卫朔为何还留着刘勃勃。

    在宋繇眼中,其实在夺取朔方后,刘勃勃就该被除掉,哪还容得对方隔三差五来找事?

    “体业欲言又止,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还请直言相告,朔洗耳恭听便是。”

    “主公,刘勃勃此人薄情寡义,今日又大闹都护府,您为何不趁机除掉他?”

    “体业有所不知,朔以前优容他,乃是因为此人还算是个人才,打算培养一下收为己用。”

    “且当时欲夺朔方,还需拉他做幌子,因此不能薄待对方。”

    “而眼下不重惩他,是需要用他以及叱干阿利做表率,以方便在朔方推行汉化改革。”

    “大半年来,伯渊一手推行新政,一手扶持新天师道,总算在朔方成功站稳脚跟。”

    “但离真正将朔方变成河西根基之地,还相距甚远。”

    “如今羌胡叛乱已被镇压,北魏又遣使来和,内外条件已然成熟,到了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的时机。”

    “原来如此,怪不得主公勒令叱干阿利改汉姓,原来是为了推动汉化改革。”

    很快这场由卫朔推动、崔浩具体实施的伟大改革,率先在朔方全面推行开来。

    第一项改革:穿汉服。

    公元391年,十月,卫朔以大都护名义下令改革服饰制度。

    规定河西臣民(厢军府兵除外)一律改穿宽袍大袖的汉服,不得再穿束身窄袖的胡服。

    胡族自进入中原以来,一直沿用各自服饰,并且在胡人统治下,命运多舛的北方汉人也俱都穿着各色胡族服饰,甚至有时候胡族服饰乃是“国服”地位。

    卫朔推行的汉化改革,首先拿服饰开刀,自有其道理。

    在古代,服饰也即“衣冠”,它并非简简单单地是一件衣服。

    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料上,附加着很多额外的精神价值,既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特征,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直接体现。

    中国人一向自称“华夏”。

    而《尚书》对其解释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服章也,即指服饰,衣冠。

    而如今河西推行的服饰改革,就是让象征着野蛮和落后的胡虏服饰完全消失,让象征着文明和进步的汉族服饰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除此之外,让胡人改穿汉服也能减少民族矛盾,增强胡人对华夏的认同感。

    第二项改革:说汉语。

    西方有句名言,即若想消灭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承载它的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特征,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所以,语言改革也是汉化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

    对此,卫朔亲自定下规定:从各级官吏开始,逐步消除其他诸胡语言,全部改说汉语。

    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卫朔还跟臣下演了一场戏。

    当时在会上,卫朔提出要短时间内消除胡语,并给出了具体方案。

    “自今日起,河西当断绝胡语,一律习从正音(即汉语)。”

    “年三十以上者,因习性难改,容许慢慢学说汉语。”

    “三十以下,凡在朝廷之人,应一律立即改说汉语;若有明知故犯,当降爵罢官。”

    “如此循序渐进,风化可焕然一新!”

    “朔可不想数世之后,中原全是被发左衽之辈。”

    这时,早得授意的宗敞立马站出来反驳道:“天下四方语言很多,有谁规定它是正音呢?哪种语言方便,哪种语言就是正音!何必还要改旧从新。”

    此番言论一下子触怒卫朔,其当即对宗敞表示:“卿太让本都护失望了,应当让御史拿你治罪。”

    宗敞闻言急忙摘下帽冠谢罪,承认自己错了。

    这本就是一场戏,卫朔哪舍得真杀了宗敞?

    只要达到杀鸡儆猴的目就可以了,因此他顺势赦免了宗敞,并下令推行汉语。

    第三项改革:改汉姓。

    服饰变了,语言变了,卫朔接下来要做的是更改“名份”。

    在改穿汉服之后,卫朔以大都护名义行文朔方,要求所有胡人全都改原有姓氏为汉姓。

    叱干阿利年长几分,早看出了汉化改革的厉害之处,而刘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