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都护府又从朔方紧急调来无数牛马牲畜,以协助关中百姓耕作。
在新官府组织带领下,关中百姓迸发出巨大热情,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劳作。
历史上,关中在后秦灭亡后,还要乱上百十年。
直到西魏立国关中,才会慢慢恢复元气,到了隋唐之际又重放光彩。
如今后秦这么快被河西平定,不由得让卫朔感到些许庆幸。
而关中平定,将给未来河西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卫朔相信,用不了几年,等关中复兴,河西就正式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长安皇宫内,崔宏、姜纪、郭逸、韦道福等忙得满头是汗。
他们正汇集各地调查情况,以便找出关中衰落缘由,从中寻找到振兴关中的办法。
“怎么样?尔等是否已有头绪?”
众人循声望去,却见大都护龙行虎步般走了进来。
卫朔一屁股坐在上首,看了众人一眼问:“这些天,大家一直埋头于案牍之中,查阅无数资料,不知可有收获?”
“回主公,臣等不辱使命,查阅了汉以来各种资料后,已经找到关中衰败之原因。”
“哦,是吗?请玄伯公赶紧讲来,朔洗耳恭听。”卫朔迫不及待道。
“欲辨关中之兴衰,需先明关中水利之兴废。”
崔宏侃侃而谈道:“通过调查,臣等发现水利之治与关中之治关系十分密切。”
“可谓是唯知水利,方可懂关中。”
“自汉以降,关中战事不断,使得关中水利条件,自秦汉之后就不断下降。”
“关中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战国时秦国建设的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北农田的大型灌溉渠道。”
“郑国渠建成后,政治、经济效益显著。”
“是以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自此以后,郑国渠一直使用了数百年,直至毁于战火。”
“汉高定鼎关中后,同样重视农田水利发展。”
“武帝时期,朝廷又相继开挖了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据说白渠建成后,谷口、池阳一带因有郑白两渠灌溉,竟成为不知旱涝的高产区。”
“当时当地,曾流行一首民谣,以歌颂两渠。”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在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可以说早在秦汉之际,关中水利就以形成了以泾水、渭水、洛水为主的三大渠系。”
“这些水利工程,保证了关中富庶,是关中富甲天下的重要基础。”
“然汉末以来,关中水利工程不仅再没有增加,反倒一次次被毁于战火。”
“近百十年来,因政局动荡不安,关中农田水利,或无暇维修,无毁于战乱,最终使关中一直出于疲敝状态。”
“前秦统治时,丞相王猛奉命治理关中。”
“虽然其下令整修部分水利,但灌溉效果尚远远不如郑国渠,更遑论白渠、六辅渠?”
“因此,臣等以为,关中衰落之关键因素,便在于水利条件大幅度下降。”
“如此说来,只要恢复当地水利条件,就有望复兴关中?”卫朔激动道。
“唔……差不多是这样。”
“怎么?还有其他原因?”
“嗯,这个,臣等也不是太清楚。”
崔宏稍显犹豫道:“臣查阅资料时,发现关中地理环境比秦汉时要差。”
“原先秦岭边缘一带全是原始森林,而今除了秦岭大山深处以外,关中腹地已很少看到成片树林。”
“臣也不晓得,这是不是关中衰落的原因之一。”
“不过,据调查,树木减少后,关中气候条件比往年更恶劣,渭水、泾水、洛水等几大河流更是频频爆发水患。”
“嗯,玄伯公猜测很有道理,关中植被被破坏肯定也是关中衰落的原因之一”
“既然大家已找到了关中衰落的根本原因,不知有什么对策?”
“回主公,臣等打算从两方面着手,其中一个自然是大力整修关中水利。”
“经过初步勘测,臣等决定从整修成国渠,着手恢复关中水利工程。”
“成国渠?”卫朔若有所思道。
“然也!虽说成国渠修建于前汉中期,距今稍显年代久远。”
“但曹魏时期,因关中是对蜀战争之基地,出于军粮、漕运需求,曹魏曾对成国渠进行了两次扩建。”
“只可惜曹魏国祚很短,且其整修渠道不是为了农业生产,更多是出于军事需求。”
“故而效果并十分不理想,但却给河西复兴关中,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具体怎么做?”
“首先要整治成国渠渠道,该延长延长,该重建重建,争取让渠道恢复作用。”
“其次要设法增加成国渠水源,提升其灌溉能力。”
“为此臣等有两个设想,其一是引武安水入渠。”
“其二是大修六门堰,增引莫谷、香谷等水,以进一步丰富成国渠水量。”
“据估计,若此项工程顺利竣工,将可满足武功、咸阳、高陆等县农业生产。”
“今后关中将至少增加两万余顷良田,灌溉面积更将超越郑、白两渠。”
“好!就依诸位建议,朔这就给都护府去函,要求尽快调水利技术人员入关。”
“除了成国渠外,臣等还打算整修郑国渠、白渠。”
“不过,由于当下泾水含沙量大,整修效果估计不太理想,很难恢复到秦汉时辉煌。”
“即使如此,臣觉得至少也能增加一万顷可灌良田。”
“除了大力整修水利工程外,臣建议主公即刻下达禁止砍伐树木令。”
“为了进一步改善关中地理环境,臣还建议主公禁止在泾水、渭水、洛水等水道两侧开垦农田。”
“禁止开垦农田后,水道两侧土地应全种上树木,以此来预防水患爆发。”
“准,准,准!一切都依卿等意见来办。”
第481章 争夺邺城()
p
眼下对河西而言,如何重现秦汉时关中水利之盛况,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与崔宏等人初步商议后,卫朔即刻下达了两条最新政令。
其一整修水利令;其二禁止砍伐树木令。
关中百姓对两条新政令反应不一,整修水利自是大得人心,无数百姓为之欢欣鼓舞。
可对于禁止私下砍伐树木则颇有怨言,在古代,树木是最重要的物资。
无论是烧火、制作家具、工具,还是建筑房屋、宫殿、炼钢等等,都要用木材。
一旦禁止砍伐木材,将大大影响百姓生活。
不过,为了不使关中环境进一步恶化,卫朔不得不违背民心下达禁伐令。
幸好他不是那种顾头不顾尾的人,在禁止砍伐树木同时,卫朔又行文都护府,下令将河东煤炭运往关中。
另外,得益于冶炼业发展,大量铁质工具已取代了原木质结构。
还有用水泥取代木材建筑房屋等等,总之,卫朔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降低木材需求。
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木材消耗,但起码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毫无节制的砍伐树木。
从收复长安后,卫朔一直出于忙碌状态,直到以贾虔为首的刺史府开始运转,他才从繁忙的政务中解脱出来。
结果还不等他喘口气,并州都督府又送来了急报,称邺城形势将大变。
随着关中大局已定,眼下属邺城局势最让他忧心。
眼下魏国已拿下了除赵郡以外的冀州郡县,正虎视邺城,时刻准备南下。
“禀主公,据朔州都督府上报,眼下慕容德正暗中将物资、兵力往滑台转移。”
“慕容德干嘛这样做?难得他要放弃邺城不成?”卫朔面色难堪道。
“十有八九是如此。”崔宏凝眉道。
“东燕灭亡后,邺城压力倍增,慕容德选择南下倒也不算意外。”
“可他这样一撤,等于拱手让开中原北大门,将使魏军把影响力深入中原。”
“邺城位于中原、河北交界之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若其归我,则河西将能向北窥视河北。”
“反之,魏国就能向南威胁中原。”
“可以说,对河西、北魏而言,谁先抢到手上,谁就将在以后占据主动。”
“绝不能眼睁睁看着邺城被魏国占据,必须设法弄到手。”
见大都护对邺城动了心,崔宏不得不提醒道:“主公,欲争邺城,必与魏国冲突。”
“冲突既已不可避免,那只能迎难而上。”卫朔斩钉截铁道。
“唔”崔宏沉吟片刻道:“关中之战,河西损失甚微,倒也有余力插手邺城之争。”
“不过,考虑到河北大战已经结束,魏军同样也腾出手来。”
“拓跋珪手下有不少能人,肯定也能看出邺城的重要性。”
“不出所料,这场邺城之争将十分激烈,损失甚至比关中大战还要惨烈。”
卫朔面色凝重地点点头,十分赞同崔宏判断。
鉴于邺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无论拓跋珪还是他本人,都不可能任由对方夺取。
除非一方承受不住损失,才会被迫放弃,不然这场纷争恐将一直持续下去。
对河西而言,唯一利好之处在于,慕容德暂时依附河西。
凭此一点,足以让河西在邺城之争中,占据一定先手。
“朔决定了,即日起再向并州调配六厢步骑。”
“除开原有将校外,檀道济、蒯恩、薛辩等将也暂调朔州都督府任职。”
随着卫朔一声令下,河西军开始大规模东移,拉开了河西、北魏间邺城争夺战的序幕。
与此同时,魏王拓跋珪也在关注邺城形势。
平定了东燕、驱走了北燕,魏国总算成功占据了幽冀二州。
但拓跋珪野心勃勃,自然不会满足这些,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南方邺城。
他看得十分清楚,邺城乃魏军南下中原之咽喉,必须尽快占据。
为了方便掌握当前局势,拿下冀州后,拓跋珪没有返回代北休整,而是进驻了蓟城。
这天清晨,拓跋珪在院子中练习射箭,这是拓跋人祖上遗留下来的传统。
每一个部落首领几乎都精于骑射,拓跋珪自然也不例外。
正当他练得入神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脚步声,紧接着他就听见张兖略带焦急的声音传入耳中。
“我有要事求见魏王。”
当拓跋珪收起弓箭时,张兖已经走到了院门口。
拓跋珪回头瞥了张兖一眼问:“究竟发生了何事,竟让洪龙如此惊慌?”
“大王,姚泓投降了,后秦完了。”
闻言拓跋珪只是淡淡一笑,姚泓投降河西他并不奇怪。
自打开春,河西军大举入关,他就料到会有今日。
“大王,关中大势底定,卫朔就能抽调兵力部署在并州一线,我们南下攻打邺城计划恐怕不得不中止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