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说起来沈穆夫这个人也没多大本事,但他几个儿子却十分厉害。

    尤其虚岁才十一的四子沈林子,是历史上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

    借着击败北府兵之威,短短不到数日,吴兴、义兴等大部郡县又相继沦陷。

    连局势稳定的吴郡也受到影响,除了沪渎垒一带外,其余地方也有叛乱发生。

    刘牢之既死,天师道彻底去掉了心腹之患。

    孙泰、孙恩、徐道覆等人志得意满,他们根本没有把谢琰、袁山松两支军队放心上。

    甚至孙泰等人认为,只需派大军渡过海湾,就足以扫灭吴郡。

    而眼下他们之所以没对吴郡下手,除了其中有河西人影响外,其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开基建国上。

    在灭掉北府兵后,孙恩、徐道覆、卢循等人纷纷蛊惑孙泰,要求他称帝建国。

    孙泰虽然觉得时机未至,却架不住教众上下一致劝谏。

    于是乎,刘牢之阵亡数日后,孙泰在会稽宣布建立长生国。

    他以天师道为国教,建都于会稽,并大封功臣。

    “父亲!”

    “舅父!”

    在东阳郡一片无名山林中,两个雄武大汉正抱头痛哭,周围站着数百名骑兵。

    这两人非是旁人,正是刘敬宣与何无忌。

    当日两人突出重围,一路向南疾驰,直到出了会稽郡,进入东阳地界才停下来。

    由于两人挂念刘牢之安危,故一直未曾渡浙江北上,而是停留在东阳打探消息。

    结果今日传来了刘牢之阵亡的不幸消息,两人一听立即哭拜在地。

    过了许久,何无忌渐渐止住悲戚。

    他一把抹去眼泪,瞪着一双牛眼,闷声问道:“敬宣,眼下舅父不幸阵亡,其余北府众将也悉数遇难,接下来我俩该何去何从?”

    刘敬宣语气哽咽道:“有些话我之前一直没有说,不是有意瞒着,而是当时形势紧急,根本来不及讲。”

    “如今咱们总算逃了出来,有些话就可以明着说出来了。”

    “临走之前,父亲曾嘱咐过我,让我突出重围后,去北上投奔刘裕。”

    何无忌点点头附和道:“投奔刘裕?嗯,舅父所言甚是妥当。”

    不管怎么说,刘裕与他们同属北府一脉,投奔刘裕要比他人强得多。

    当下,何无忌与刘敬宣计议已定,带着残余骑兵,迅速渡浙江北上。

    数日后,北府兵全灭、刘牢之阵亡等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江东大地。

    消息传到建康,朝野上下仿佛末日来临,全城士庶人心惶惶。

    尽管大多数世家朝臣打从心眼里瞧不起刘牢之,但谁也无法否认,刘牢之及其麾下北府兵一直被东晋朝廷视为中流砥柱。

    如今骤然传来刘牢之兵败身亡的噩耗,顿时震惊了朝野上下。

    司马道子又急又气,紧急召集重臣商议应对之策。

    王珣虽然与司马道子不对付,可眼下众人是一根绳上蚂蚱,只好暂时先放下成见。

    他看了一眼面如死灰的司马道子,出言安慰道:“相王也不必过于忧虑,刘牢之虽然兵败身死,但谢琰、袁山松两位大人还在,三吴局势暂时不至于完全糜烂。”

    旁边王谧也出列道:“相王,王大人所言甚是,眼下须尽快从别处调集兵马南下。”

    “数万北府兵一战尽没,哪儿还有兵马可调?”司马道子绝望道。

    “大王,您忘了徐州刘裕麾下还有一支精锐大军。”王谧提醒道。

    嗯?!等等!司马道子好似想起了什么,不由精神一震。

    “对呀,寡人怎么把刘寄奴给忘了!他可是名震天下的无敌猛将。”

    司马道子好似抓着了救命稻草,连声道:“寡人这就下旨让刘裕带精兵南下平叛,敢请稚远兄亲自赶赴淮阴宣旨。”

    数日后,刘裕与麾下众将齐聚淮阴城外,迎接朝廷使臣。

    索承明、刘钟、刘怀肃、向靖、赵伦之等一众文武,各个面带兴奋之色。

    众人都清楚这一次刘裕恐怕真要飞黄腾达,而他们作为部下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与其他人早兴奋地不知所以不同,刘裕却始终还保持着冷静。

    他扭头看向身边索承明,低声问道:“承明啊,从今以后,你我恐怕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悠闲自在,每时每刻都得保持头脑清醒。”

    “是呀!所谓高处不胜寒嘛,主公既然决定走向前台,自然就需承担风险与压力。”

    “以前有刘牢之在前面遮风挡雨,外界只会把主公当做北府兵中后起之秀。”

    “而今随着刘牢之与大量元老将军不幸战死,让主公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

    “不管是原北府兵中不服主公之辈,还是外界敌视主公者,都不会轻易放过咱们。”

    “是呀,世道艰险,我辈要更加小心应对。”

    刘裕感叹过后,又问:“以承明之见,欲首先该如何做才合适?”

    索承明思索片刻道:“臣以为主公当以掌控北府兵为先,不管怎么说,北府兵才是主公立身成事之本。”

    “眼下刘牢之、孙无终、竺谦之等一干元老大将战死,北府上下正值人心惶惶。”

    “若能一举收揽北府人心,主公才能在云诡波诀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当如何做呢?”

    “祭奠刘牢之、结交刘敬宣!”

    “嗯,裕明白了。”

    “除此之外,主公还应借机去建康一趟,向天子表表忠心。”

    索承明一番话说得刘裕连连点头,正当两人窃窃私语时,朝廷使臣终于出现了。

    刘裕与王谧是老相识了,故而刘裕一眼王谧来了,满眼笑意怎么也遮不住。

    只见王谧润了润嗓子,声音清亮地宣读:“天子诏曰:孙贼汹汹,毁城略地,朕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龙骧将军裕天纵神武,剿贼有功,遍览宇内,英雄无出其右。”

    “朕特命黄门郎王谧,宣其为都督三吴诸军事,领部下南下追歼叛军,钦此。”

    “谢皇上恩典。”刘裕叩首拜谢。

    “恭喜将军。”

    王谧抱拳恭贺刘裕道:“谧早知将军乃一代豪杰,今果不其然。”

    说来也怪,王谧虽然出身高门甲族,却偏偏对刘裕这个寒门子弟青眼有加。

    如今朝中许多世家大臣完全看不起刘裕,只有王谧非常推崇、赏识刘裕。

    刘裕也十分感激王谧,甚至将其当做他在朝中的盟友。

    而此次能够充任要职,除了他本身威名远扬外,但更主要也是得益于王谧大力推荐。

    想到这里,刘裕笑容愈发亲切,发自肺腑道:“寄奴能有今日地位,一赖先帝提拔;二赖兄长不吝栽培、提携。”

    “诶,贤弟太客气了。”王谧笑呵呵道。

    王谧这个人虽然没什么本事,但看人眼光却是一流。

    他早发现刘裕这个人不简单,眼下局势不稳,指不定哪天朝廷完蛋了,他还得靠刘裕。

    王谧亲切地拍拍刘裕肩膀说:“贤弟终非池中之物,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为兄。”

    尽管这些年刘裕早历练地宠辱不惊,可面对王谧极力褒奖,心中仍止不住猛地一跳。

    咳咳!刘裕轻咳几声,以掩饰自己窘相,谦虚说:“稚远兄过奖,寄奴担当不起。”

    “日后徜若稚远兄有用得着在下之处,还请明言,弟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第492章 扩建长安() 
p

    “没想到长安竟如此破败。”

    视察过长安城,让卫朔大失所望。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座狭小、破败的城池,竟是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的八水长安?

    隆安元年五月,当刘牢之率军南下平叛之际,关中却悄然拉开了大建设序幕。

    除了整修成国渠等多项水利工程外,其中扩建长安城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更准确了解长安,卫朔不顾酷日炎炎,带着崔宏来了个实地勘察。

    结果大出意外,长安城不仅残破,且面积狭小,完全与名都地位不相匹配。

    见状,旁边崔宏不由笑道:“主公看起来很失望?”

    “确实有点儿出乎预料,朔没想到长安竟残破至此。”卫朔唏嘘道。

    “没办法,从汉室东移,失去国都地位始,长安就不断衰落。”

    “除了前秦统治时,有过短暂复兴外,长安已衰落了数百年。”

    “原本富丽堂皇的宫殿,早毁于战火当中。”

    众人围绕着长安城转了一圈,最后来到了城东南。

    卫朔站在一处微微隆起的高坡处,凝眉沉思起来,忽然他的目光被坡南大片开阔地吸引。

    “玄伯公,你说将来我们在那里建一座新长安如何?”

    “哪里?龙首原以南?”

    “龙首原?原来这里就是龙首原?!”卫朔若有所思道。

    一提起龙首原,他倒是回忆起来有关长安城的历史。

    说起来,汉长安和唐长安并非同一座城。

    其中汉长安在渭水以南、龙首原以北,而唐长安却在龙首原以南、汉长安东南。

    上大学期间,他曾去西安旅游,曾听导游介绍过这段历史。

    据说,当年隋文帝杨坚嫌汉长安历时过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等日常设施严重不畅,又不易修复。

    于是,隋文帝就命人在龙首原以南另建了一座新城,号大兴城。

    想到这儿,卫朔一下子兴奋起来,决心效仿隋文帝。

    “长安旧城临近渭水,范围狭促,难以扩大城区规模。”

    “而龙首原南侧,地形开阔高爽,引水交通都很方便,完全可以作为新城城址。”

    “嗯,主公所言倒也在理。”崔宏暗暗一琢磨,觉得卫朔提议十分可行。

    “反正都要扩建长安,与其费尽心机对旧城大动干戈,不如另建新城。”

    “旧城改造也不能放松,不过正如玄伯公所言,有了新城,旧城确实无需再大动干戈。”

    “按朔设想,未来旧长安、霸城、咸阳乃新城之卫星城。”

    “卫星城?何为卫星城?”崔宏对大都护口中时而冒出几个新鲜名词早见怪不怪。

    “所谓卫星城,即中心城市周边具有单一功能的城池。”

    “以咸阳为例,由于其跨渭水两岸,有水利之便,将来可打造成关中工业基地。”

    “长安旧城则可改造成民居、商业活动中心,而霸城则是未来学堂城。”

    ……

    隆安元年五月,在江东局势风云突变时,关中却是一片难得的和平景象。

    在关陇世家支持下,加上多项利民政策,河西已逐渐在关中站稳脚跟。

    而移镇长安这个话题,也随之被不断提起。

    其背后推手,自然是一众关陇世家。

    在很多人眼中,姑臧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接下来该长安肩负起责任。

    当然了,即便关陇世家不提,移镇长安也在卫朔计划当中。

    不过,那必须是在完成长安扩建之后。

    在考察结束后,卫朔立即召集众人商议新城建设事宜。

    因为以宋繇、崔浩为首的都护府官员尚未迁入关中,卫朔只好暂时让崔宏、贾虔等刺史府官员协助他处理公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