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快朝廷使节入城的消息就传遍整个长安,顿时街道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隆安元年八月底,原本是很平常的一天,却因一道册封王爵的圣旨,让这一天对河西而言而变得意义重大。

    风尘仆仆的王谧经过一路艰辛,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在这儿他受到了热情欢迎。

    “王大人,欢迎你到长安来。”宋繇代表卫朔专门前来迎接王谧一行。

    “久仰宋长史大名,今日一见果真不凡。”

    王谧笑着拱手回礼,两眼上上下下不断打量着宋繇。

    他深知眼前这位才三十多岁的世家子弟,是最早追随大都护的幕僚。

    并深得大都护卫朔信任与重用,被委以左长史重任。

    “敢问宋长史,不知大都护何在?”

    “在下身负皇命,不敢怠慢,需尽快见到大都护,以宣圣旨。”

    “王大人莫急,且先随某入城!大都护与诸位同僚在宫中恭候天使大驾。”

    其实说起来,与普通百姓热烈期盼不同,卫朔对此次封王不是很热衷。

    他若热衷名利,当初也就不会拒绝世家劝进。

    异姓封王虽然不如自立称帝来得猛烈,但也一样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须知从白马之盟后,历朝历代便再也未册封过异姓王。

    若是朝中出了异姓王,那基本上便意味着改朝换代,如曹操之魏王、司马昭之晋王。

    再说,这种封王更多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但却挡不住其他人对此事上心,无论是以宋繇、崔浩为首等官员,还是各地普通百姓无不对封王一事抱有极大热忱。

    分封制自古有之,汉承秦制,继承了郡县制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高祖又推行了分封制。

    只是汉朝分封制下的诸侯虽仍然拥有巨大权力,但相比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其权力已被削弱很多。

    而魏晋两朝承继汉制,自然亦有分封。

    司马炎篡魏立晋后,更是将分封制推行顶峰,大肆分封亲族子弟为王。

    很快王谧在两边百姓热烈欢呼声中,来到了长安皇宫内,见见到了名震天下的大都护。

    望着眼前雄武不凡的大都护,再想想建康那个连话都讲不利索的白痴天子,王谧不由唏嘘不已。

    “黄门郎王谧,拜见大都护。”

    “哎呀,稚远兄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卫朔面带笑容轻步上前搀起王谧,又上下打量了一番,方对周围介绍道:“早些年,朔曾与稚远兄有一面之缘,其祖父正是有江左管夷吾之称的名相王导王司徒。”

    “稚远出身琅琊王氏,器宇不凡。”

    “见过王大人。”

    “诸位、诸位,王某有礼了,有礼了。”

    “稚远兄远道而来,想必身心极为疲惫,不如先坐下来喝口酒水,休息一二。”

    “有什么事等明日一切准备就绪后再作打算,不知你意下如何?”

    “谨遵大都护吩咐。”

    随后众人纷纷入殿就席,当日宴会进行的热闹而不流俗,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喝酒间隙,卫朔目光渐渐被王谧背后那个年轻雄武的大汉吸引。

    他带着些许酒意,举杯问王谧:“敢问稚远兄,不知你身后这位豪杰是何方神圣?可否为卫某介绍一二?”

    王谧回头看了朱龄石一眼笑道:“大都护有所不知,此人乃殿中将军朱龄石。”

    “哦,原来是朱将军,果然是少年英杰。”

    “大都护过誉了,末将不敢当。”朱龄石激动道。

    “哈哈哈,将军谦虚了,朔看你英武不凡,不知可愿留在河西效力?”

    “末将自是愿意追随大都护建功立业,可”朱龄石为难地看了一眼王谧。

    “诶,将军放心,此乃小事耳,稚远兄你说呢?”

    “这,这好吧!”

    王谧苦笑了几下,便答应下来。

    在他眼中,朱龄石虽然悍勇无双,但也不过是一个小小殿中将军罢了。

    卫朔闻言顿时大喜过望,对又成功拐来一历史名将欣喜不已。

第525章 全面改革() 
隆安元年,八月,天子下旨敕封大都护卫朔为雍王。

    诏命一出,天下哗然。

    虽然这并非大晋第一个异姓王,但之前不管是前燕、还是代国都有一个显著特征。

    即慕容皝、拓跋猗卢都出身胡虏,与卫朔出身炎黄苗裔有本质区别,由此造成的影响也大为不同。

    外界在惊骇之余,更多的还是悲哀和默然。

    一些见识深远之辈已看得分明,时至今日朝廷日渐式微,大晋已是名存实亡。

    而这无疑将助长一些人野心,让他们加快谋逆脚步。

    不管外界是何反应,反正河西上下十分高兴大都护进封雍王。

    而最欣喜者,莫过于敦煌郭氏。

    想当年,郭家迫于无奈才将郭媛嫁与卫朔,谁成想一眨眼卫朔竟已贵为王侯。

    而更让郭家兴奋的是,河西已隐隐有了一统天下之迹象。

    若卫朔最终真成了天下之主,那敦煌郭家必将也跟着水涨船高。

    不理会外界纷纷扰扰,等将崔宏、王谧送走后,卫朔准备借封王机会,进一步推动政务改革。

    说起来,卫朔入主河西以来,已相继推动了数次政务改革。

    不管是军政分离也好,还是推行科举、力行法治也罢,都是为夯实其统治根基。

    而经过十年不断努力,眼下根基已扎牢靠,他终于能大刀阔斧地推行进一步改革。

    目前,河西政务是由都护府处理,并由左、右长史牵头负责。

    这套机构差不多已运行了近十年,为河西强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随着地盘越来越大,都护府已渐渐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严格说,河西政权更像是由权臣独自掌握的“霸府”,而这也是魏晋以来的政治常态。

    魏晋两朝都是由手握军事力量的权臣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们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以外,自由行使职权。

    自从魏晋开此先例,直到南北朝,一般制度都是由临时措置而逐渐成为习惯的。

    不然,卫朔那样在河西折腾,竟也没引起多大波澜,正是因为大家已早见怪不怪。

    但今日随着卫朔封王,疆域又扩大到了一定程度,再像以前那样显然不行。

    可以说今天卫朔此举几乎是在为日后新帝国设计政权组织,由不得他不尽心、小心。

    在正式调整机构前,卫朔先要跟崔浩、宋繇、张湛、崔宏、宗畅、史暠等几名重要心腹通通气。

    这天,在偏殿内,卫朔与一众心腹齐聚一堂,热烈讨论着调整机构事宜。

    机构调整不单单是简单的人事任免,更多地将牵扯太多利益纠纷,当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东西。

    “孤仔细考虑了一下,我们可以吸收汉魏晋等朝某些长处,再结合自身优点,最终再拿出符合河西实际的组织机构。”

    “不提其他,其实三省制就很不错。”

    “曹魏时期,尚书不再是丞相属官,而成为独立的政务机关。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且由于中书省的设立,尚书省不再决定政策,改为负责具体国务的处置,与都护府职责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规定,尚书省下设五曹,即吏曹(掌官员迁调)、左民(掌人民户籍、税赋)、客曹(掌属国、邦交事务)、五兵(掌军官选任与军队训练)、度支(掌国库)治事。”

    “每曹设尚书一人,尚书之下设侍郎、郎中等官。”

    “并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别兵、骑兵、考工、定科等二十五郎,以协助尚书分领诸务。”

    “朔以为可在曹魏尚书省基础上,进行增减、修改,以满足河西需求。”

    “比如曹魏尚书省下设诸曹太少,分工也不明确,这些都需要彻底推倒重设。”

    “另外,曹与部的称呼纠缠在一起,需要进一步划分清晰。”

    “经初步考虑,新尚书省将设吏、度支、户、农、工商、学、转运、外务等八部。”

    “从今以后,尚书省各曹一律改称部,各部主官为尚书、副手为左右侍郎。”

    在场众人闻言顿时明了,大都护这是把都护府那一套换个牌子弄到了尚书省名下,看来以后尚书省将主管全部政务。

    想到这儿,众人内心一下子火热起来,纷纷盯上了各部尚书之职。

    至于尚书左右仆射,不出意外,自然将落到两大长史手上。

    卫朔似乎洞悉了众人心思,他接着道:“鉴于尚书省权重,为了给予制衡,朔将增加门下省职权,赋予其审计、督察之责。”

    “门下省设左右散骑常侍,下领审计部及数量庞大的议郎,议郎分户、学等曹,分别对应尚书省各部,其日常职责是对各部进行审计、监督。”

    “说得通俗一点,便是尚书省决定钱怎么花、花哪里,而门下省则决定钱该不该花、花得对不对。”

    “也就是说,尚书省每花出一笔钱财,都必须得到门下省同意与监督。”

    此言一出,让原本对眼热尚书省的官员顿时犹豫起来。

    因为他们发现尚书省并非有想象中那么好,干什么事都有人看着,一不小心还会弄自己一身骚。

    崔浩、宋繇、史暠、宗畅、张湛等人则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在他们看来,雍王将传统尚书省、门下省改的面目全非,完全是在贯彻其分权、制衡思想。

    然而卫朔依然不罢休,他又开始对中书省大动干戈。

    魏晋以后,对中书省的官员特别看重,皇帝常委以机要重任,于是中央机关的主要权力便逐渐移到中书省了。

    而尚书省逐渐被疏远,尚书令只执行日常政务而已,不能参与机要。

    今卫朔将权重归尚书省,等于削弱了中书省权柄。

    于是,中书省被卫朔赋予了立法大权。

    “从今以后,河西治下中书省才有权颁布法律、法规。”

    “除此之外,任何部门或者人包括本王在内,都无权私自推行新律法、更改税率。”

    “中书省主官为左右中书侍郎,下领名额为单数的郎中。”

    “任何一项法律颁布,都必须获得半数以上郎中同意。”

    “而有资格担任郎中者,必须是拥有勋位之人,不然哪怕你出身豪门,也无权进入中书省任郎中。”

    “如今河西治下至少有数千名获得勋位的人,为了保证公平,须按地域、职位等不同尽可能的从中挑出涵盖范围最广的人群担任郎中,名额暂定为三百六十五个。”

    卫朔将立法权赋给中书省,却又担心被世家贵族把持,这才定下上述规矩。

    目前,获得河西勋位者大部分为寒门庶族出身,其中既有作战勇敢的士卒,又有种地技术高的农户,还有认真缴纳税赋的个体户。

    甚至包括、教书育人的先生,创新技术的工匠等等,几乎是各行各业代表,但偏偏没有世家子弟在其中。

    “最后,除了三省之外,尚有监察总署、大理寺、巡检总署等监察、司法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