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得不说,卞范之这一计走得妙啊,直接打在了朝廷软肋上。

    当天晚上,桓玄将麾下一众心腹全都召集起来,宣布将起兵清君侧。

    大家对这事早有预感,故而也没多大吃惊,领命后纷纷开始忙活起来。

第537章 大势成矣() 
p

    隆安元年十月,趁谢琰兵败身亡、朝廷声威大坠,桓玄在心腹鼓动下,遂起兵造反。

    于是,一场事关晋室存亡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江陵誓师后,桓玄亲自操刀,撰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檄文。

    他让人四下传檄,历数会稽王父子罪恶。

    “元显父子为政多年,兵连祸结,天怒人怨。”

    “二竖不思己过,怙恶不悛,玩天子于股掌之上,嫉贤能于朝野之间。”

    “桓公英明果断,仁义布于四海,恩德惠及三湘。”

    “起义兵,清君侧,肃朝纲。”

    “所到之处,无不披靡。”

    “若有擒拿凶魁者,赏千金,封万户侯。”

    檄文发布后,引起朝野内外强烈反响。

    不得不说,会稽王父子专权已惹得天怒人怨。

    尤其当东南叛乱以来,更是激起无数仁人志士愤慨。

    因此,从某一角度来说,桓玄造反很是‘得’人心。

    假若他有其父桓温一半手段,最终说不定还真能成事。

    但很可惜,桓玄志大才疏,做事瞻前顾后。

    按说誓师后,大军应趁着敌人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建康。

    可桓玄不知怎么想的,或许是出于谨慎,或许有其他考虑。

    总之,荆州军行动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简直比蜗牛还慢,一天才前行不过数里。

    桓玄行动迟缓,等于给了对手反应时间。

    司马元显一边下令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出战迎敌,一边下令戒严建康。

    而随着荆扬大战一触即发,建康内外人心惶惶。

    一些世家权贵、庶民百姓担心被战火波及,纷纷向西逃亡京口。

    但大多数人自知无法置身事外,只好听天由命般待在建康。

    也有极少数人不甘心坐视战火燃起,想要凭一己之力平息荆扬冲突。

    ……

    “先生,先生,大事不好了!”

    这天,司马德文神色慌张地闯入驿馆,面色苍白地看着刘穆之。

    与司马元显行事激进不同,琅琊王要稳重得多。

    他一获悉桓玄起兵造反,便立即意识到风雨飘摇的晋室即将面临一场空前劫难。

    眼下天子像个木偶,不管是能力还是权力都无法化解眼前危局。

    而他又对司马元显战胜桓玄没有信心,只好跑到刘穆之这里来求援。

    “殿下莫急,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何事?”刘穆之神色沉稳道。

    “先生有所不知,孤刚刚接到消息,称桓玄已在江陵誓师,并发布了讨伐檄文,正举兵向建康而来。”

    “桓玄起兵了?”

    刘穆之强忍内心喜悦,不动声色地问:“什么时候的事?现如今局势如何了?”

    “司马元显已派豫州刺史前往迎敌,他本人正在布置京城防务。”

    司马德文三言两语便将当前形势与朝廷布置一一告诉给了刘穆之。

    刘穆之沉吟片刻问:“殿下怎不去召集朝臣商议对策?”

    “唉,别提啦!”

    “今日一早已有百名官员向朝廷请辞,还有一大半人称病不上朝。”

    “而会稽王府上下一片喊打喊杀声,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

    “孤实在是没辙,只好来找先生请教对策。”

    “万望先生看在雍王面上,救一救天子和朝廷。”说着琅琊王对着刘穆之长长一揖。

    “诶,殿下言重了,在下岂会袖手旁观?!”刘穆之信誓旦旦道。

    刘穆之愿出手相助,多少让司马德文放下心来。

    这些天来,他可是亲身领教到了刘穆之厉害之处。

    甚至司马元显忍不住幻想,假若刘裕也在,配合刘穆之计谋,桓玄又何足挂齿?

    “殿下,如今形势危急,而北府兵又深陷东南,暂时无暇顾及建康。”

    “为今之计,只有设法先稳住桓玄,等刘裕回师才有望彻底解决桓玄。”

    “唉,孤也是这样想的,但……”

    司马德文一想到一意孤行的司马元显,气都不打一处来。

    眼下朝中大权由司马元显把持,司马德文虽然精明,背后又有刘穆之出招,但也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而这一次司马元显踌躇满志,一心欲拿桓玄建功立业,哪里听得进其他劝谏?

    刘穆之低头沉吟半响,语气凝重道:“殿下,今朝廷势弱,必须尽量避免与荆州冲突。”

    “不若您暗中遣一使者,暗携天子旨意,秘密会见桓玄,设法劝其罢兵。”

    “这桓玄能同意议和吗?”

    “不管结果如何,您总要试一试。”

    “不然等桓玄打败谯王,届时再想议和,恐悔之晚矣。”

    闻言,司马德文起身在大厅来回踱步,想了半天想不出一个出万全之策。

    从根本上来讲,司马元显削藩荆州,符合皇室利益。

    若是时机成熟,琅琊王定不会跟桓玄讲和,只会将桓氏连根拔除。

    但眼前形势很明显,朝廷没有实力对付桓玄,那就只能选择议和。

    与桓玄议和无疑是与虎谋皮,且其气势正盛,会坐下来和谈呢?

    可不议和又能怎样?难不成眼睁睁看着荆州兵打来?

    算了,还是抓紧和谈吧,或许这样才能让朝廷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当下司马德文得了刘穆之指点,立即回宫向天子要了一道息兵罢战的圣旨。

    而后他以齐王司马柔之密使,让其悄悄离开建康西行,准备与桓玄讲和。

    ……

    “大人,您为何仗义帮琅琊王,这不是有违河西利益吗?”

    当司马德文一离开,中郎将薛彤就向刘穆之表达了不满。

    在薛彤看来,江东自是越乱越好,如何能让荆扬两方轻易罢兵呢?

    他可是很清楚,接下来河西目标是哪里,当然希望江东越乱越好。

    如今他看到刘穆之对司马德文倾心辅佐,不由心生不满。

    “哈哈哈,薛中郎以为我是在帮朝廷吗?”

    “非也非也,我是在火上浇油。”

    “属下不明白。”

    “薛中郎可知桓玄其人?他这个人色内厉荏,缺胆少谋,又优柔寡断。”

    “假若朝廷表现出强硬态度,桓玄十有八九会选择中途罢手。”

    “相反,若是朝廷稍微一示弱,桓玄则立马将会嚣张起来,不将朝廷放眼里。”

    “我让琅琊王去讲和,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桓玄:朝廷很虚弱,快点打来吧!”

    “那……那万一桓玄真跟朝廷讲和了咋办?”

    “不会!”刘穆之斩钉截铁道。

    “啊?大人如何会如此有信心?”

    “哈哈哈,不是某有信心,而是某对桓玄有信心。”

    “以桓玄过往表现来看,他绝无可能与朝廷讲和。”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桓玄愿意,卞范之一定会阻止他。”

    “这叫大势所趋,由不得桓玄退缩、犹豫,不然他那些文武逼也会把他逼到建康来。”

    后来事情果如刘穆之预料的那样,齐王司马柔之虽然成功见到了桓玄。

    可他不仅未能完成议和使命,还把自家性命丢在了荆州。

    当齐王那颗血淋淋的人头被送还建康后,所有人都意识到荆扬之间再无缓和余地。

    薛彤则满脸钦佩地看着刘穆之,对其所谋佩服的五体投地。

    而刘穆之正喃喃自语道:“大势成矣!”

    荆扬爆发冲突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一时之间江东各地人心惶惶,赫然分成了三派。

    一派自然是忠于皇室的力量,他们纷纷响应朝廷号召,积极起兵勤王。

    而另一派则支持桓玄,在各地纷纷为桓玄摇旗呐喊。

    还有最后一派则保持中立,谁也不支持,安安静静待在一边看热闹。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次桓玄起兵造成的影响,要远远超出上次王恭作乱。

    无数人或者势力,都在关注这场荆扬冲突,都想从中牟取利益,连河西也不例外。

第538章 河渠竣工() 
p

    六百多年以前,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并不是建康,也不是洛阳,而是咸阳北原。

    这一区域自泾渭交汇处向西,穿越咸阳原,西至今兴平界,北到泾河,南达渭水。

    咸阳北原,曾是秦朝政治中心,曾经宫殿嵯峨、鳞次栉比。

    可惜秦亡时,项羽一把大火将秦都咸阳化为焦土。

    据说,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

    破坏是容易的,建设却是困难的。

    汉朝诞生以后,不能享用秦朝宫殿,只好把都城向南迁一点。

    从咸阳原下降到渭河南岸,也就是现在的长安。

    然而,咸阳原这一处风土宝地怎么能够任它荒芜呢?

    汉高帝刘邦,首开先河,将自己的陵寝选在了咸阳原上,并且正对着长安的北大门,以确保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关注并统治着他的王朝。

    此后,西汉王朝共有九位帝王葬在咸阳原上,他们自东向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平帝康陵、成帝延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并且还配套建设了五座帝陵陵邑,长陵邑、安陵邑、阳陵邑、平陵邑、茂陵邑,广迁关东豪族入驻,充实人口,繁荣城邑。

    从此,咸阳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五陵原”。

    汉朝统治者很智慧地利用了五陵原,把帝陵邑建在长安西北的原上,防御匈奴是个很好的屏障;把六国豪族搬到皇帝眼皮子底下,顺便还给汉朝看守祖陵,可谓两全其美。

    一方面便于监控这些贵族,另一方面让他们效力于皇室。

    因此,那时侯的高干子弟被叫做“五陵少年”。

    所谓“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好不风光潇洒。

    为了在这片沃土上发展农业,滋养长安,汉武帝还开凿了成国渠,实施人工灌溉。

    自今眉县渭水北岸,引渭水东流,经今扶风南,武功、兴平、咸阳北,至灞、渭汇合处东注入渭水。

    从秦都废墟到汉家陵邑,五陵原经历了一次重生。

    及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又经魏晋末年,五胡乱华。

    到了今日南北朝初,曾经繁荣的五陵原已成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落寂景象了。

    为了让咸阳北原再获新生,雍王一入主长安,便提出重修成国渠、振兴关中大计。

    当时成国渠年久淤堵,渠道狭窄,最多只能灌溉不过数万农田。

    为了疏通成国渠,从五月底开始,官府前后投入近六十万贯金钱,雇佣三万余青壮。

    经近四个月紧张施工,今终于要大功告成,河西上下十分重视此事。

    在雍王卫朔带领下,以九位内阁学士为首的数百名文武官员齐聚渭北,参加河渠竣工仪式。

    如今新成国渠溉田面积已全面超越了郑白渠,成为目前关中灌溉面积最大、渠道最长的水利工程。

    为彻底解决成国渠水源不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