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姑孰城内南郡公府上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一派喜气洋洋的景像。

    只见一个个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来来往往,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

    桓玄趾高气扬地坐在上首,志得意满地接受众人拜贺。

    随着桓玄进驻姑孰,大部分朝臣也随之迁来,让小小的姑孰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如此一来姑孰成了大晋新的政治中心,至于建康……早没人去理会。

    虽然很多人对这样来回折腾感到分外不爽,却迫于桓氏势大,不敢表露出丝毫不满。

    到了姑孰,桓玄不顾严寒执意登上九井山,缅怀其父桓温曾挖井、驻屯过的地方。

    殷仲文为了拍桓玄马屁,特地吟了二十句《南州桓公九井作诗》。

    这是一首典型的为桓玄歌功颂德的政治拍马诗。

    在仲文笔下,桓玄俨然是一位德行高远的贤哲。

    把他移师姑孰的举动,美化为不与世俗争权夺利的清高行为。

    虽然歪曲事实,厚颜无耻,却寓意深远。

第559章 刘裕想法() 
p

    自打桓玄来了姑孰,南郡公府顿成朝臣议事之所。

    早上,王谧、殷仲文、刘迈、桓修、羊孚等大臣陆陆续续来到南郡公府上。

    趁着南郡公桓玄未现身,众大臣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悄悄说着私房话。

    须臾,南郡公桓玄身着锦袍,神气十足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臣等恭迎太尉。”

    “诸位免礼。”

    桓玄龙行虎步,来到正中主位坐下。

    他呷了一口热茶,让身子暖和几分,嗓音清亮道:“今日,本公请诸位过来,是想商议一下如何封赏刘龙骧一事。”

    骤闻桓玄要封赏刘裕,让司徒王谧不由一阵兴奋、紧张,甚至有些局促不安。

    毕竟他跟刘裕有私下交易存在,若不幸被桓玄获悉,绝不会有好下场。

    再者,在建康时他也曾提过这茬儿,但桓玄似乎并不乐意加封刘裕。

    不知今日桓玄怎么突然转了性,也不知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事已至此,没时间让王谧去探询个中究竟。

    但他一向圆融通便,当下眼珠子一转,便开始竭力吹捧刘裕。

    “刘龙骧乃当代豪杰,又善于用兵,可谓常胜将军。”

    “前些日子,他取得东南大捷,并斩杀贼寇孙恩,为朝廷立下不世之功。”

    “于情于理,朝廷下旨嘉奖也是应该的。”

    “唔~刘裕确实应该嘉奖,也省得老有人叨咕本公薄待功臣。”

    “但怎么嘉奖才合适?不知尔等都有何看法?”

    虽然王谧不太清楚桓玄态度转变原因,但封赏刘裕正如他所愿。

    于是,他建议道:“朝廷可迁刘龙骧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东南诸军事、使持节、徐州牧、兖徐二州刺史。”

    “太尉以为如何?”

    实话实说,王谧这个建议并不过分。

    除了侍中头衔让刘裕从此迈入朝廷重臣行列外,其余官职也不过是承认刘裕现有地位罢了。

    车骑将军也就比龙骧将军高一品,而徐州刺史原本便是刘裕官职。

    因此,王谧此言一出,现场大部分朝臣纷纷颔首,表示朝廷可据此封赏。

    正当王谧暗自欢喜,以为大局已定时,却见殷仲文忽然步出班列。

    王谧看到这一幕,不由暗暗揪心,生怕对方坏事。

    果然,对方一开口,便让王谧心不断往下沉。

    “南郡公,微臣有不同见解。”

    殷仲文不理会王谧耷拉着脸,朗声道:“正如司徒所言,刘龙骧确乃当世豪杰!”

    “也是幸赖刘龙骧之功,朝廷才算保住东南半壁江山。”

    “对如此有功之臣,朝廷一定要大大嘉奖。”

    “但仅仅敕封刘裕一人还不够,微臣建议太尉不妨也嘉奖一下其余北府众将。”

    王谧原以为桓玄不会同意殷仲文所请,殊料桓玄竟笑眯眯点头表示可行。

    这下他眨巴了半天眼睛,也没搞明白桓玄为何一反常态对刘裕及其部下这么大方。

    须知,这位南郡公一向对刘裕防范甚深。

    于是乎,当王谧还在稀里糊涂当中时,大封北府众将的决议就这么通过了。

    “除了诏封北府众将外,微臣还建议趁东南大胜之机,派出使者招抚天师道叛匪。”

    “什么?招抚天师道?”

    王谧等其他人完全被殷仲文、桓玄两人搞蒙头,不知两人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至于为何招抚天师道?实因叛匪远蹿岭南,朝廷剿之不不易。”

    “与其将来劳师远征,不如以一道圣旨招抚对方为上,也好让江东彻底恢复和平。”

    “嗯,仲文提议甚合孤意!”

    ……

    “来,诸位!裕以薄酒一杯敬大家,干!”

    刘裕扬起脖子,将慢慢一大杯酒全倒进肚里。

    其他人也忙不迭地端起酒盏一饮而尽,饮罢将酒盏重重搁在案几上。

    酒水一下肚,屋内气氛顿时高涨。

    这一次成功把天师道逐出东南,让北府上下喜气洋洋。

    刘裕特地在刚刚收复的山阴城内设宴,以款待北府众将。

    宴席中间,刘裕将目光投向了孟龙符、向靖、刘钟、赵伦之等一众爱将。

    “前些天,王谧送来一封密信,称桓玄有意加封众将,意欲离间本将与尔等关系。”

    “哼!桓玄此举不过是白费心机,他以为北府众将皆是贪财好利之辈么?”

    “没错!主公无需多虑,臣等不是傻子,放着您这么英明神武的主公不投靠,还能去跟他桓玄不成?”

    “桓玄除了出身好,又有哪里比得上主公您?”

    “正是,正是!我等跟着主公吃香的、喝辣的,傻子才会去投靠桓玄。”

    众人纷纷拍着胸脯向刘裕表忠心,而刘裕对此也十分满意。

    刘裕此举自不是疑心众人,而是将话挑明省得将来麻烦。

    当下他摆摆手,止住众将聒噪。

    众人闻言纷纷停下喝酒、打闹,做出倾心聆听状。

    “桓玄狼子野心,一心欲吞灭我北府,好扫清他颠覆晋室的障碍。”

    “但晋室江山传自孝宣帝、孝文帝,已传承百十年,岂是那么好颠覆?”

    “我朝南渡百年间,虽屡有强藩凌迫朝廷,但朝廷始终能转危为安,这其中多赖忠贞之士从旁护佑。”

    “当年王敦举兵东进,有郗鉴、庾亮、王导等一干正直之士护翼孝元皇帝左右。”

    “及至庾亮以国舅身份挟幼主乱政妄为,又有王导联结郗鉴、陶侃居中掣肘,令其始终不能独大。”

    “再到桓温历数十年经营,每欲窥伺神器,则有谢安、王坦之等与之周旋。”

    “今日桓玄若敢行代禅之举,我北府上下第一个不答应。”

    “对!不答应。”

    在刘裕煽动下,宴席上众将群情激愤,恨不得马上把桓玄转起来,绳之以法。

    刘裕这样做是想把自己打造成晋室保护者,这是他跟谢晦、索承明、魏咏之等心腹幕僚商议后做出的决定。

    众人一致认为,在桓玄有意篡位夺权下,刘裕必须与其划清界限。

    如今看似桓玄已掌握了江东大权,其实各地还有不少反对者。

    只要将来桓玄敢迈出那一步,其他人势必要起兵勤王。

    届时刘裕便可顺势将散落在各地的皇室宗亲,以及忠于晋室的藩镇,会统统聚麾下。

    只要能带着他们像桓玄对待会稽王父子那样,把桓玄灭杀掉,刘裕就能趁机独揽大权。

    接下来他会被大权还给世家与皇室吗?当然不会!

    他不仅不会,还会像垃圾一样把他们统统踢走,然后把桓玄没做完的事继续下去。

    到那时,世家大族、皇室宗亲早已被桓玄与天师道折腾了半死,还拿什么来阻止他刘裕?

    如此一来,等于桓玄忙活了大半天,最后好处全让他占去。

    所以,眼下刘裕虽然早已对晋室不屑一顾,却还不得不先装成晋室大忠臣。

    而这也是刘裕不得已而为之,毕竟江东世家势力太大,刘裕不得不先隐忍下来。

    但眼下刘裕已拿到主动权,那些忠于晋室的世家、皇室宗亲不敢像对待刘牢之那样,对他呼来喝去,反而不得不低声下气来拉拢他。

    一想到琅琊王、武陵王、王珣等人来信中的谄媚语气,刘裕便忍不住冷笑起来。

    他刘裕可不是刘牢之,他是一头嗜人猛虎,任何人敢阻挡他前进,都将被他撕成碎片。

    “主公,桓玄招抚天师道可没安好心呐!”魏咏之提醒道。

    “哼!无非想用来牵制我北府罢了。”刘裕不以为然道。

    “但桓玄或许忘了,天师道可不是一般叛匪,他们有着狂热信仰,岂会听桓玄摆布?”

    “即便天师道接受了招抚,那也肯定有其他图谋。”

第560章 租借郁洲() 
p

    卢循、孙泰从会稽败亡后,不得不逃往岭南,以躲避北府兵追杀。

    而当初孙泰采纳徐道覆建议,派兵进袭岭南,原是为天师道谋一退路,如今正好用上。

    徐道覆不负众望,其领兵先攻陷番禺,执住广州刺史吴隐之。

    而后,他又派兵往袭始兴国(今广东韶关南),并攻入城内,拘住了始兴相阮腆之。

    等孙泰、卢循逃来时,徐道覆差不多已占领了整个广州。

    鉴于东南惨败,天师道损失惨重,孙泰来到广州后,经与卢循、徐道覆计议。

    众人一致决定忍辱负重,静待时机。

    接下来天师道只管养精蓄锐,暂不与北府起冲突。

    而此时北府上下也因大战方歇,刘裕忙着整顿东南秩序,也没精力顾及天师道叛军。

    于是乎,天师道竟意外地在岭南得到了生存与发展机会。

    正当天师道上下躲在岭南,小心翼翼积蓄实力时,朝廷招抚圣旨到了广州。

    番禺城内,孙泰、卢循、徐道覆三人均眉心微拧,目光全落在案几上那份圣旨上。

    桓玄出手很大方,不光任命孙泰为广州刺史,还让卢循担任了始兴相、徐道覆任了南海郡太守。

    而三人心动原因并非是获得了这些官职,而是形势逼得他们不得不接受招抚。

    但孙泰却不知该如何向信徒们解释,生怕由此造成信徒思想上混乱。

    好半天,徐道覆才无奈叹道:“自古以来,能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者,无不是大丈夫。”

    “眼下我们立足未稳,不得不向桓玄低头。”

    “但是将来我们一定会向所有信徒证明,今天的委曲求全是为了有更好的明天。”

    卢循点点头,附和道:“道覆所言甚是,桓玄招抚我等,摆明了是为了对付刘裕。”

    “但对天师道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获得休养生息之机?”

    “有了这身官职在,你我算是跟刘裕同殿为臣。”

    “只要咱们不主动惹事,北府兵就不能过来打咱们。”

    “至于如何向信徒解释……这就要靠天师您老人家亲自出马啦。”

    “好吧,此事交给贫道来办。”孙泰强打精神道。

    “接下来只要咱们牢牢占据广州,凭借岭南山地,外人想要打进来没那么容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