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天子门生-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依旧谈论了不少琐事,还考校了一番学问,这个时候沈耘在赵顼的印象之中已经是一个性格忠厚学识渊博的人了。对于很多文章的解读,都有比较新颖的观点。甚至于那种细微的视角,更是让赵顼感到惊奇。

    原本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下子全部打消。

    “沈卿,前次你在殿试中的文章,苏学士说你述之未尽。我这几日读来,也确实有许多疑惑。很多事情你都只是提了个更改而后一笔带过,今日你我君臣二人,再无旁人打扰,不妨与我详细说说。”

    赵顼很明白为什么沈耘会如此。毕竟朝堂之上,新旧两党的争端是愈演愈烈,他虽然非常支持新政,但是朝政也少不了那群老臣的辅助。

    沈耘躬身一拜:“臣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若是有些冒犯言语,还请陛下宽宥。”

    “放心说吧,今日只要你不是说什么大逆的言论,朕不会降罪于你。”不管接下来沈耘到底要说什么,就凭这个态度,赵顼就对沈耘升起了好感。

    让沈耘重新坐回到绣墩上,这才饶有兴致地听沈耘讲述。而在他的身后,随侍的起居舍人手中则不停地记述着两人的交谈。

    “陛下觉得,自秦以来,这么多朝代,亡国之君定然是昏庸无比么?”

    沈耘并没有直接回答赵顼的问题,而是反问起来。熟读经史的赵顼想也不想便回答:“自然未必。”

    “陛下英明。事实上历数各朝亡国的原因,或是法令严苛,或是皇室暗弱,或是藩镇乱起,或是异族入侵。然归其根本,却只有一个方面,百姓贫困。”

    赵顼默然,随即点点头,露出苦笑:“可是如今莫要说百姓了,便是朕的国库,也是捉襟见肘。朕自继任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这个问题。生怕哪一天忽然就会民乱丛生。沈耘,你且继续往下说。”

    “其实百姓的要求很低。只要能够吃饱肚子,便不会有什么怨忿。因此当王相公提出新政的时候,沈耘心里是赞同的。”

    “可是,你的文章中却并没有完全赞同。”赵顼抓住了这一点,看向沈耘。

    “是的。陛下,本来我是比较赞同王相公的新政的,而且,就算是朝中诸公说有些新政是与民争利,我也没有半点动摇。只是,万事皆是一体两面,我从陛下的眼中看到了对新政的肯定,却没有看到对新政的隐忧。这就是我没有完全赞同新政的原因。”

    见赵顼没有什么表情,沈耘继续说了下去:“陛下是大宋的核心。虽然如今受困于积贫积弱的境况,但是不能因为新政的利好,便急于求成。要知道新政不亚于更迭朝代,是要将往常的体制彻底打破了重建。想必陛下已经看到了,如今在新政面前,挡着一堵坚实的墙。王相公只是把这份阻力推给了陛下,可是陛下有没有想过,打破这堵墙需要付出的代价。”

    赵顼表面上看似神色淡然,其实心中已经翻起了波澜。

    沈耘说的每一句话,都万分契合他的处境。

    “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赵顼悠悠地问出这个问题,便说明他的心里已经接受了沈耘的说辞,甚至将沈耘当作一个重要的幕僚来对待。

    “陛下觉得,古时管仲之才,比王相公如何?”

    古今之论,想来是比较难以评判的。但是管仲的本事,老实说,王安石还真不一定能够比得上。说白了如今朝堂上的大臣,治理国家的很多方式还是借鉴人家管仲来的。

    赵顼没有回答,但是沈耘却继续说着:“齐国不过一隅之地,管仲辅佐桓公,也用了六年时间,才使得国力强盛。这还是建立在外部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大宋幅员辽阔,足以抵得上十数个齐国,陛下若是还想急于求成,那便如揠苗助长了。”

    “一年来,新政政令频频出于朝堂。地方官员一道政令尚未通行,便迎接来下一道。如此一来,如何教地方不怠政懒政?到最后,也不过政令出于中堂,行于京畿,止于河中。”

    “因此以我看来,王相公之新法,每三年施行一套。以三年为期,全部落实到地方。而这三年间,又可寻一地,试验下一套新法,采纳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而非如今三月一出新法,凭几个人臆想便要通行各州,平白惹得朝中诸公攻讦。”

    “此外,陛下应当主动培养年轻一代德行优良,谙熟新政切又忠于陛下的官员。如此就算王相公将来致仕,也有中坚之人替代,以免人亡政息。”

    莫要说是赵顼,就连跟在他身边不停记录着的起居舍人都露出了诧异的目光。

    敢于批驳王安石着急的不止一个,可是沈耘是第一个直言王安石后继无人的。这番言论要是传出去,只怕肯定要引起新党的弹劾。

    只是,

    赵顼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此时居然从龙床上走下来,在沈耘惶恐的眼神中着内侍搬来绣墩,坐到沈耘身前继续追问:“可还有更加详细的东西?沈耘,你且细细说来。比如这个三年施行一套,以如今的成法,到底先施行哪一套?施行到了什么程度,才算是完满。”

    沈耘想都不想,直接回答:“常平新法。”

    “哦?”常平新法就是后世流传甚广的青苗法,在沈耘看来,这一套发令绝对是想当然的典范。要说造福百姓,也是有一些,但相比其弊病,只能说得上利弊各半吧。

    见赵顼一脸惊讶,沈耘仔细解释道:“恕臣冒犯,陛下只听新党说常平新法的好处,却根本不知道施行在地方,到底有多少弊病。首先就说说这个钱粮的来源,常平仓只在州府设置,对于距离州府较远的地方,铺设非常困难。这是其一。”

    “新法一年两次借贷,往往收息和贷款的时间重合,百姓不仅没有尝到其中好处,还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与新法本来的意愿大相径庭。更何况其利钱没有定制,使得地方官员找种种理由增息,说是与民争利,也没有什么冤枉的。此为其二。”

    “而且百姓借贷时不论借钱还是借粮,到最后都是以银钱还债。从粮食到银钱,其中变数非常大,有人借机压低粮价对百姓进行盘剥,官府却不闻不问,越发加重百姓负担。此为其三。”

    “而借贷时十户一保,上户不愿借贷,下户无力偿还,地方强行摊派,渐渐变成搜刮的形势。而且常平新法获取的钱粮被三司和转运使移作他用,使得天下人只能看到新法的坏处,却看不到新法的好处。陛下,这些事情,不得不防啊。”

    说到这里沈耘充满了担心,本来新政的意愿是好的。甚至长远来看,增强国力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不说其他,单就新政期间对外作战取得的成果,就让沈耘这个骨子里还有点愤青的家伙感到满意。如果就因为这些漏洞将新法废弛,那真的很遗憾。

    对于青苗法赵顼本来是自信满满的,这会儿被沈耘指出了这么多漏洞,霎时间脸色都白了。强忍着内心的震撼。

    “那你说,朕该怎么办?”

    赵顼一瞬间都有了想要废除新法的打算。如沈耘所讲,青苗法简直就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只是心中还残留着一丝不敢,才促使他向沈耘问出这一句话来。

第九十五章 中书省内的震撼() 
沈耘默默地离开。

    离开时沈耘还是没有给赵顼什么确定的答案。因为就这么简简单单一件事情,同样是一盘大棋。下的好了,自然圣眷有加名耀千古。可是一旦出错,立马生死名灭。

    沈耘还需要思考,将心中所想勾勒得更加详细一些。因此就算是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借鉴的东西,却依然没有直接告诉赵顼。

    升平楼内一片幽静,随即传出一声低低的叹息。

    回到客栈,沈耘的表情变得越发严肃起来。本来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个小官,然后挽救自己家中的困境,谁料到自己不想找麻烦,麻烦却自动找上了门来。回来的路上沈耘一直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将那些构思拿出来。

    当马车将自己送到门口的时候,终于有了决断。

    在此之前,他是没有什么远大报复的。如果说有,那无非就是让自己家境好一些。所以就算是做官,也只是想着做个小官,不用被宗族压迫。然后,将沈母侍奉终老。如果条件允许,再让姐姐沈桂一家过得好些。

    至于做多大的官,做什么样的官,这些沈耘都还没有好好考虑过。

    可是今天赵顼的一番问话,让他的心里有了些头绪。他既然来了,就要让这个国家国富民强。不用再让这片热土被辽夏金蒙的铁蹄践踏,不用让汉家儿女泪尽胡尘,不用让那些对这个国家饱含热忱的志士江山北望。

    想要实现这个理想,便要做大官,做能够如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的大官。

    神思不属的答应着赵文清几人的询问,沈耘径直回到了房中。前堂里,李之仪看着沈耘那失魂的模样,表情有些严肃:“看来,沈兄这趟出行并没有咱们想的那么乐观啊。往常无论如何,看到咱们都会打声这户,今日却这般失魂落魄。”

    唤沈耘出门的人他们虽然不认识,可是那一身标志性的衣服却识得。况且沈耘出门的时候还特意换了公服,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朝中的哪位想要找沈耘叙话。到现在为止,他们还不知道要见沈耘的居然是官家。

    “难道,是苏学士叫他?”这个理由似乎非常靠谱。

    自从苏昧来过那一次,这些人就纷纷猜测这两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难道是东窗事发,沈耘被苏学士叫过去训斥了一遍。然后,拒绝两家的婚姻?

    这话是周青云说的,不过却引起了赵文清和曾明礼的强烈赞同。见李之仪一脸不解,三人登时七嘴八舌地将苏昧来时的情形说了一遍。听完之后的李之仪一阵叹息:“沈兄看来是遭了无妄之灾,连佳人当面都不知道,却平白被拒绝。唉。当真是为难沈兄了。”

    而被四人议论着的沈耘,此时坐在房中,面前摊开了一张纸,手中提笔,却压根不知道要从何写起。青苗法的运作模式,让他想到了后世的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沈耘对于银行的运作模式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就已知的这些,事实上已经够用了。现在难办的,无非就是怎样完美移植到这个时代。有时候,先进的制度并不代表能有良好的效果,如果不能适应时代,再先进的制度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对于这点有着深刻认识的沈耘,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他要将脑海中复杂的思绪整理清楚,然后将其汇总成一套完善可行的办法。

    三天之后。

    赵顼对于沈耘的期待已经降到了最低点,虽然他也承认沈耘说的对,可是空口说这些话,到底还是无用的。

    而此时的中书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升之与参知政事曾公亮,以及王安石两位,正不停翻阅着一份又一份札子。

    “砰”一声。陈升之与曾公亮两位老人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声音,一年多来,在中书省里每天都要响起好几次这样拍桌子的声音。没有作声,只是抬起头,用还围成浑浊的双眼看着这位士林名儒,听他操着一口临川口音,怒不可遏地骂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