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昭烈帝-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让战马在春季也保有一定程度的战斗力,每年冬天,护乌桓校尉部和白马义从都会把主力拉到冀州去躲避严寒,用谷物饲养战马,今年也是一样,只有张悦带领一千名骑兵驻留在军都山下,作为蓟城的卫戍部队。

    坚持过暴风雪之后,从居庸关到蓟城的道路几乎完全断绝,关外沮阳城的情况更是没人知晓,张悦担心这两处重镇发生变故,便带领麾下部队携带大量粮草物资北上,并沿途清理道路。

    结果刚到沮阳,部队还没有全部进到城中,就有探子回报,说是城外十里发现乌桓人前来,张悦担心被乌桓人看出沮阳守备空虚,便灵机一动,让部队在白天从西门进城,入夜后悄悄出城,第二天再重新进一遍。

    如此这般,三天时间下来,赫兰干等人便误以为汉军正在源源不绝地进入沮阳,吓得魂不守舍,连入关窥探幽州虚实的想法都没了,一心想着赶回潘县告知难楼。

    赫兰干不知道,张悦手里只有一千名骑兵,就算加上沮阳城的数百名守卫部队、居庸关的一千名守军,满打满算,也才不到三千兵力。

    什么护乌桓校尉部全军北上,什么白马义从在军都山集结,什么汉军要出关帮乌桓人震慑宵小之辈,都是张悦见到赫兰干之后,临时瞎编出来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张悦和麾下将士们制造出了足够多的假象,言语中隐约透露出所谓的兵力调动,甚至提出派人送粮到潘县,充分表现出自己对乌桓的觊觎之心,使这位难楼身边的亲信以为汉军真的是准备趁机攻打潘县。

    “通过试探赫兰干,目前可以确认乌桓人在雪灾中遭受重创,急需通过对外战争弥补损失,我军应当加强北部防线,增添兵力以防万一。”张悦写下最后一个字,又拿起白纸从头阅读了一遍,最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幽州军的主力如今都压到了冀州南部,唯一的机动力量就是护乌桓校尉部,而这支部队的主力也还在河间国驻扎,一旦北方边境发生什么变故,至少半个月的时间内,幽州能够动用的,就是这两千多名将士,再加上蓟城的一千余名郡兵。

    换做以往,关外三强并存,这三四千人就足以遏制乌桓人或是鲜卑人的野心,但如今遭遇了雪灾,胡人很有可能会破釜沉舟,区区数千兵力,就有些不够看了。

    为了确保幽州的安全,张悦觉得,要尽快把护乌桓校尉部的铁骑全部调回来。

第527章 惊疑不定() 
“什么,汉军大规模集结,似乎有攻打我方之意?”听到赫兰干的禀报,难楼又惊又怒,往日里的从容自信荡然无存,“赫兰干,不要危言耸听,欺骗本王可是要杀头的。”

    坐在两侧的乌桓贵族们更是吓得面无人色,不住地左顾右盼,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回禀大王,此事千真万确,小人亲眼见到汉军入城,足足三天时间都看不到头。”赫兰干以头抢地、声音哀切却又斩钉截铁地答道:“其他人也都看到了,他们可以为小人作证。”

    难楼大手一挥,卫士将那些跟随赫兰干前去沮阳的人手带进大堂,经过一番审问,这位乌桓王者和满座的贵族终于确认,沮阳城中至少已经驻扎了四五千名重装铁骑,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紧接着,赫兰干又开始讲述他如何与张悦斗智斗勇,如何掩饰乌桓部族在雪灾中的惨重损失,如何婉拒张悦假借送粮的名义窥探乌桓虚实,又是如何当机立断,放弃继续深入幽州,快马加鞭赶回来报信。

    赫兰干口才原本就不错,否则也不会被难楼派往幽州担任使臣,此时他一番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包括难楼在内的乌桓贵族们连连点头,深感这一次是派对了人。

    “大王,若是事情都如赫兰干所说,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一名乌桓贵族忧心忡忡地问道。

    “一切照旧,所有人都要加快脚步,务必在积雪消融之前做好开战准备。”经过了一开始的惊恐和愤怒,此时难楼脸上又恢复了平静,语气也同样平缓下来。

    看见难楼胸有成竹的模样,其他乌桓贵族也稍稍松了一口气。

    是要加紧备战了,如果能尽快回复实力,让汉军收起吞并乌桓的心思当然最好,如果汉军坚持要打,早早做好准备,至少也比束手待毙要强。

    怀着这样的心思,这些乌桓贵族们纷纷告退,去往各自的岗位上监督了,偌大的厅堂之中,就只剩下了难楼和赫兰干两人。

    “赫兰干,你是怎么想的?”难楼身子后仰,将宽阔的肩背靠在高大华贵的宝座之上,语气平淡地问道。

    “小人觉得——”赫兰干习惯性地又要跪下说话,却被难楼抬手止住。

    “你是功臣,也是本王的心腹,以后说话就不要下跪,坐着就好。”

    赫兰干连忙哽咽着磕了个头,然后才恭恭敬敬地起身,用半个屁股坐在座椅上,恭声答道:“依小人看来,汉军气势汹汹,却未必是冲着我们乌桓人来的,否则那个张长史就不会好酒好肉地招待我们,还把我们放回来了。”

    难楼眉头一皱,眯着眼睛思索起来。

    按照之前的计划,赫兰干一行要从潘县出发,沿途经过涿鹿、沮阳、居庸关、军都、昌平,最后才能抵达刘备的治所蓟城,就算没有大雪阻路,这一来一回也需要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将将赶在三月,也就是乌桓人出兵的时间回到潘县,给难楼提供最后也是最详细的情报。

    塞外一向是苦寒之地,每逢初春还会有一场大风如期而至,对于任何想要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势力来说,三月出兵已经是极限,对乌桓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向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汉军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乌桓真的是汉军的第一攻击目标,那他们应该做的,就是拖慢赫兰干一行人的脚步,让这些乌桓使臣无法赶在汉军出兵之前返回潘县,若是换了个脾气不好的将领,直接把赫兰干一行宰了喂野狗,照样是神不知鬼不觉。

    战火连天,谁还会在意十几个人的性命?

    “照你这么说,确实是有些道理。”难楼缓缓点头,赞同了赫兰干的说法,然后继续问道:“那你觉得,汉人盯上的是谁?”

    “自然是——”赫兰干觉得自家大王简直是不动脑筋,心中好笑却又不敢表现出来,只好用手指了指北方。

    乌桓北面,自然就是鲜卑了。

    可是,在听了赫兰干的解释之后,难楼嗤笑一声,轻轻地摇了摇头。

    鲜卑的王庭在弹汗山,那也是他们民族兴起的圣山,弹汗山地处代郡之外,距离汉人在居庸关外的桥头堡沮阳,也足足有三百里路。

    且不说汉军大举出塞,长途奔袭数百里,能不能抓到鲜卑人的主力,即便是抓到了,能不能打过以逸待劳的鲜卑人也是个问题。

    再退一步来说,汉军能够用两万多骑兵孤军深入,并且击败、击溃、甚至打断鲜卑人的脊梁,使他们一蹶不振,也没有能力控制北方那片辽阔的疆域。

    汉人的手,根本伸不了那么长。

    鲜卑人离开之后,那片土地还会有新的民族兴起,壮大,继续威胁汉人的北部边境,如果机会足够好,乌桓人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把牧场扩张到北方,成为新的草原霸主。

    既然得不到任何实质上的好处,他们何必劳民伤财,用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精锐部队去帮乌桓人做嫁衣?

    按照刘备和简雍的狡猾程度,他们才不会做出这种蠢事。

    “那他们究竟想要做什么?”赫兰干彻底懵了,再也没有之前的胸有成竹,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太年轻,根本无法和老谋深算的大王相比。

    难楼沉吟不语,手指不住地轻轻敲着桌面,这个习惯是他从简雍那里学来的,据说是可以有效地缓解心中烦躁,让人思路变得清晰。

    许久之后,难楼才开口说道:“赫兰干,你去安排一下,派人沿着治水和歠仇水朔流而上,探一探鲜卑和匈奴的动静,我怀疑汉军出塞,和他们两家有些关系。”

    “大王放心,小人这就亲自带人前去。”赫兰干连忙顺势一滑,再次跪在地上答道,这样表忠心的机会不太多,他可要牢牢把握住。

    “区区小事,让别人做就对了,你要留在潘县,替本王盯住那些墙头草。”难楼摆了摆手,让赫兰干站起身来说话,“尤其要盯住东面,记住了吗?”

    赫兰干悚然一惊,压低声音问道:“大王是担心有人会与汉人勾结?”

    “这种事情谁说得准呢?”难楼笑了。

第528章 打起来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已是莺飞草长,万物复苏的季节。

    幽州百姓也已经走出之前那场雪灾的阴影,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轨。

    春耕进行得有条不紊,而积雪融化,也给农田带来了预料之中的水分滋养。

    “三月中旬才开始春耕,比往年晚了一个月的时间,感觉有些不妙啊。”看着忙碌的人群,刘备脸上挂满了喜色,却也有隐藏不住的忧虑。

    他对农业生产的流程相当了解,对于一些基本知识也掌握得很好,深知各种农作物都需要足够的生长期,一旦春耕延迟,势必会影响到整年的各项生产步骤,使作物减产歉收。

    跟在刘备身后的是张同,当初那位对农业充满兴趣,为了自己的好奇心,不惜从库房中偷曲辕犁的毛头小子,在几年的磨砺之后,已经成长为幽州首屈一指的农学大家,走到哪里都会被当地官员奉为上宾。

    与学问和地位的水涨船高想对应,张同原本白净的脸庞被风吹日晒得不成样子,看上去就像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一般。

    此时见刘备忧心忡忡,张同便上前两步,压低声音说道:“启禀使君,只要赶在四月之前完成春耕,保证水肥充足,农夫勤加照料,收成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晚一个月都没问题?”刘备好奇地转过身来望着张同。

    “确实如此,我们已经在扶余故地开展了多次试验,培育耐寒作物,最终发现在那种苦寒之地,恰恰要三四月春耕才是最适合的。”说起自己的老本行,张同顿时信心满满,继续说道:“幽州地处燕山南麓,气候比扶余故地温暖许多,那边可以,这边也没问题。”

    听了张同的解释,刘备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喜色。

    扶余故地位于后世的吉林的松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天然的优良农业区。

    在以往的岁月之中,限制汉人向北定居,拓展疆域的最大困扰,就是食物短缺和漫长寒冷的冬季,如果这两个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其他美好的设想就都是泡影。

    如今通过大规模的羊毛贸易、长白山里源源不断的动物皮毛供应、以及辽东那边巨大的煤炭开采量、巨量的钢铁供应,幽州人已经具备了向北拓展的硬性条件。

    张同等人研究的耐寒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高粱和豆类,如果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那就意味着,另一项困扰汉人的大问题,就也能得到解决了。

    和开发东北平原的巨大诱惑相比,区区一年的粮食减产,根本就是微不足道。

    更何况按照张同的说法,只要百姓们努力耕耘,今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