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昭烈帝-第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炔懿倩鼗埃ね繁阃较伦呷ァ

    望着曹彬的背影,曹操摇了摇头,低低叹息一声。

    荀彧轻笑着问道:“使君可是在担心兖州不稳?”

    “有陈公台和张孟卓在,我有什么可担心的?”曹操笑道:“只是边让死后,兖州本地世家豪强跟我们疏远了许多,今年的税收和田赋恐怕要少许多,需要整治整治。”

    陈公台就是陈宫,当初鲍信劝说众人将曹操迎为兖州刺史,正是陈宫多方游走,劝说本地豪强、尤其是东郡豪强支持,曹操的入兖之路才会无比顺利,而他自己也作为兖州士人的代表,成为与荀彧平起平坐的重要人物,深得曹操信赖。

    张孟卓则是陈留太守张邈,此人与曹操自幼相识,起兵反董之时也共同进退,如今更是兖州诸郡太守之中数一数二的实力派,曹操今年在以疲惫之师奔袭陶谦的时候,甚至说过如果自己战败身亡,就让丁夫人带着几个孩子去投奔张邈,两人之间的交情可见一斑。

    有这两个人支持,曹操相当有信心稳住兖州。

    荀彧眼神游移,似乎有不同意见,但他见曹操信心满满的模样,便也不再多说。

第563章 年轻一代登场() 
不知不觉间,初平四年已经来到尾声,天下诸侯要么继续韬光隐晦,要么在战争之后喘息,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景象。

    但是,被刘表逐出荆州、又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的袁术,却是这个时节仅有的活跃分子。

    自从逃亡扬州九江郡,驱逐扬州刺史陈瑀之后,袁术在寿春站稳了脚跟,由于九江横亘在中原与江东之间的咽喉位置,人口相对稠密,经济发达,又有孙贲率领旧部前来投效,袁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便迅速恢复了元气,开始在扬州大施拳脚。

    不得不说的是,袁术还算是有本事的人,虽然在面对曹操的时候显得无能至极,但到了扬州这个遍地弱鸡的地方,他就成了矬子里面的高个,形象陡然高大起来。

    袁术先是表奏骑都尉吴景为丹阳太守,渡江攻打丹阳,这吴景也不是什么等闲人物,他是孙坚的妻弟、孙策和孙权的舅舅,跟着姐夫打了半辈子仗,是尸山血海里面杀出来的,收拾一个袁绍任命的丹阳太守周昕还是绰绰有余,很快就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袁术命令孙坚的侄儿孙贲和族子孙香征募士卒并严加操练,又让心腹舒仲应前去豫州沛国等地招募壮士,试探各方势力的反应,俨然一副虎踞江淮的架势。

    可是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中,却有一件小小的烦心事,让袁术觉得心情不是那么舒坦。

    “启禀使君,州府门外来了一位年轻人,自称是孙文台之子孙策,想要求见使君。”一名亲随匆匆走入前堂,对正在伏案沉思的袁术轻声说道。

    袁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这个小子来到寿春已有几日,非但没有第一时间谒见,还在暗中串联孙坚旧部,难道以为我这个徐州牧什么都不知道吗?让他等着,就说我正在处理公务。”

    这名亲随应声而去。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袁术才调整好心情,起身来到门外,吩咐下人去大门那边看看,如果孙策还在就带进来。

    片刻之后,一阵脚步声传入袁术耳中,这位自封的徐州牧连忙换上一副和煦的笑容,看着出现在门口的年轻人。

    “孙策拜见使君。”这位年轻人正是孙坚长子孙策,今年刚满十八岁,按照二十岁加冠的惯例来说,他还是个娃娃。

    但在袁术看来,这小子生得虎背熊腰,眉眼中锋芒毕现,颇有其父孙坚孙文台之遗风,再想想当年孙坚在自己麾下披坚执锐的岁月,袁术的心也有些软了。

    “贤侄何须如此多礼,快快请起,快快请起。”袁术本就是好面子的人,见对方一进门就行了个大礼,顿时欢喜无比,心中那点不快也荡然无存,连忙上前扶起孙策,一口一个贤侄,叫得相当亲切。

    孙策也是个顺杆子就爬的机灵人,在下首落座之后,便再度拱手说道:“自从先父战死,孙氏族人多蒙伯父庇佑,小侄此次前来,正是受了族人之托拜谢伯父。”

    “哎,这些小事何足挂齿?”袁术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然后好奇地问道:“之前听伯阳提起,说是贤侄已经加冠了?”

    “确有此事。”孙策诚恳地答道:“小侄虽然年幼无知,却也听过衔草结环的故事,一心想着投效伯父,以答谢庇护之恩,故而请家母与舅父做主,提前加冠取了字号,前来为伯父效力。”

    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袁术轻抚颌下长须,认可了这个说法。

    在这个时代,二十岁加冠是男子成年的标志,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分界线,冠礼不仅仅代表着男人可以成家立户、娶妻生子,更代表着他具备了担任官职,为国效力的资格。

    如今孙策刚满十八岁就急不可耐地举行了冠礼,肯定不是为了结婚生孩子,他是铆足了心思要成就一番事业的。

    “既然如此,贤侄就在我麾下当个军司马吧,不要嫌这个职位低,你父亲当年起兵之时也是从这个职位一步步上去的。”袁术笑得有如春风拂面,心中也已经打好了主意,要把孙策安排到自己心腹大将纪灵那里,让纪灵对他严加教导,尽快将璞玉打磨出光彩。

    面对袁术的一片好意,孙策却是不怎么开心,而是低声说道:“伯父好意,小侄心领了,只是家中尚有寡母幼弟难以割舍,只怕难以从命”

    袁术一愣,“那贤侄是什么打算?”

    “先父不幸被黄祖所害,此仇不报,小侄寝食难安,但伯父之恩又不得不报,故而小侄想着率领先父旧部为伯父扫平扬州,再回首西向,为先父报仇雪恨。”孙策想到在砚山遭伏,被射城筛子一样的老爹孙坚,不禁悲从心起,眼中热泪滚滚而下。

    看着孙策声情并茂的表演,袁术非但没有生出半点同情,反倒是沉吟不语,脸色也慢慢冷了下来。

    这条狼崽子,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说什么为父报仇,什么为我报恩,归根到底,还是惦记他老子生前的几千旧部!

    孙坚那个就算是腿断了,也要用双手撑着直起腰杆的铁骨硬汉,怎么会生出这种满口花言巧语的狡猾儿子?

    ******

    走出州府大门,孙策瞬间收起悲戚的神情,咬紧牙关向借宿之地走去。

    这个袁术好生狡猾,自己都哭成那样了,居然换不来一兵一卒。

    回想起袁术的托辞,孙策英俊的脸庞上不禁露出一丝愤怒。

    “扬州初定,周边诸侯虎视眈眈,实在是一兵一卒都不能轻易调动,贤侄这个要求,可真是太为难老夫了。”

    “诶?老夫想起来了,老夫已经任命你那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族兄孙贲为丹阳都尉,丹阳可是出精兵的地方,贤侄不妨前去投奔他们,招募兵勇。”

    “年轻人不要总惦记先辈的余荫,文台当年那些旧部多是骄兵悍将,老夫压制他们都颇为费力,你一个娃儿如何制得住?还是多磨练几年,有了经验再说吧。”

    孙策一路走一路想,时不时发出两声冷笑。

    “袁术,我就先把兵卒寄存在你那里,来日方长,你我走着瞧!”

第564章 抄书大业() 
幽州,蓟城。

    州府后院的某间客房里,诸葛亮正趴在书桌上奋笔疾书,但从他的表情来看,似乎是不太高兴。

    没过片刻,有人推开房门走了进来,诸葛亮抬头望去,只见来人正是自己的师父,这座州府的主人,大汉幽州牧刘备。

    “怎么样,房间改造得还满意吧?”刘备迈着方步在屋里走了一圈,仔细端详了各处的摆设,又把桌椅板凳、书柜床铺那些物件挨个拍了拍,确保用料和作工都能达到要求,这才转过头来对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恭恭敬敬地跟在刘备身后,见他开口发问,连忙俯首答道:“非常满意,如此一来,小徒便可专心于学术了。”

    自从来到幽州之后,诸葛亮就一头钻进了书院的藏书馆,这名少年像是块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绝大多数藏书都读了个遍,见到自家弟子如此热爱学习,刘备便将诸葛亮带回了州府,开始让他接触那些被历代统治者都视为珍宝、记载着治理国家、行军作战等知识的专业书籍。

    由于诸葛亮经常秉烛夜读,原本专门辟出来供他住宿的客房也有些满足不了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于是刘备找来工匠,把隔壁的两间房屋一并打通,分别用于住宿和学习,还专门在地下挖了孔道,用于冬季供暖。

    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来说,这种待遇已经算是超越规格,即便是王公贵胄家的子嗣,也未必拥有如此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了。

    “那就好。”刘备满意地笑了笑,坐到书桌前方,伸手拿起诸葛亮正在抄写的纸张看了起来,发现这是西汉贾谊所著的论积贮疏,他见到洁白纸张上的字迹工整清晰,一丝不苟,便再度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无论做事还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认真。”

    “小徒有一事不明,还望先生指点迷津。”诸葛亮却没有刘备这样的好心情,当即诉起苦来。

    他一直以来看书都是观其大略,并不执着于精读细读,乃至于咬文嚼字,而刘备也一直没有表现出对这种读书方式的排斥,甚至是持鼓励态度。

    但是,自从离开书院内的藏书馆,来到州府之后,刘备就一改往日里的作风,对诸葛亮严格要求,不但让他熟读每一本藏书,甚至会不定时抽查背诵情况,如今更是变本加厉,要求诸葛亮把书架上的各类兵书都誊写一遍。

    这样的教学方式,刘备乐在其中,诸葛亮却叫苦不迭,此时得到机会,马上就是一番控诉。

    诸葛亮在那边痛心疾首地控诉,刘备却听得不住发笑,直到诸葛亮说得累了,停下来喝水喘气,他才悠然开口,“说了这么多,就是不想抄书,对吧?”

    “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读几本书呢。”诸葛亮点点头。

    “这你就理解错了。”刘备起身到书架前站定,看着那些被他从各种渠道搜集而来,经过重新抄录,从竹简和丝帛变成纸质,如今又从自己书房搬到诸葛亮书房的一本本书籍,“书院的藏书馆里多为圣贤经典和书院学子们总结出的新知识,这里面的书籍却一本没有,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有些茫然地摇了摇头。

    “那些放在外面给人看的书,除了能教人断文识字、规范日常行为准则之外,就再没有半点实际用途,别说是观其大略,就算不读,也没有什么坏处。”刘备不屑地笑着,然后指了指书架,继续说道:“可是这屋里的书不一样,这些书记载了治国理政、经世济民、乃至于纵横天下的各种学问,即便花上一生时间来钻研都不过分。”

    一边说着话,刘备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蓝色封皮的书,炫耀般地展示给诸葛亮看,“这本盐铁论,乃是先汉桓宽整理而成,记载了昭帝始元六年时的盐铁之议,期间耗时数月,双方辩论数十次,辩论内容涉及到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政策,同时还有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