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昭烈帝-第3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刘备之前就已经发布了公告,民众们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并没有出现什么民众堵着路嚎哭不止,表示对刘使君不舍之情的热闹事,但值此临别之际,还是有数以万计的百姓走出家门,站到了道路两侧,默默地注视着从身边鱼贯而行的车队。

    这一次南下不光是刘备一家人,还有其他官员、包括许多将要在冀州、中原乃至于其他地方长期驻扎的将领家属,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如今即将离开,心中不禁泛起了无尽的留恋,许多女人打开车窗、挑起车帘,拼命地向道路两旁招手,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告别。

    离别之情越来越浓,就在张宁吩咐自己的马车停在蓟城内最繁华,此时也聚拢了最多民众的街头,牵着刘永走到道路中心,向四面八方的民众们各自深鞠一躬之后,许多民众终于无法压抑心中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

    这位州牧夫人身份高贵,却对寻常百姓的疾苦十分关切,她在蓟城这几年里,不但建立起起乡邻互助的组织,还牵头兴建了许多妇科儿科医馆,培养出一大批擅长接生和诊疗新生儿疾病的女医师,甚至发明了产钳,挽救了数以万计难产母子的性命。

    在很多蓟城人眼里,张夫人就是天下最完美的女人,她的声望甚至不亚于给幽州人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刘使君。

    “夫人保重!”

    “夫人保重!”

    张宁每转向一处,那个方向上的人群中就会爆发出夹杂着啜泣声的呼喊声,有些受过她恩惠的百姓还让自家孩儿跪伏在地,对张夫人施以最隆重、也是最真挚的谢意。

    最终,张宁眼含热泪,带着刘永返回马车,放下厚厚的帘子,继续自己的旅程,半晌之后,刘备所在的马车又过来了。

    与其他人不同,刘备这一辆马车没有顶棚,完全是一个露天的台子,刘备也没有坐着,而是把身体站得笔直,不住地朝着道路两旁拱手致意,离别的愁绪在他身上一点也看不见,甚至还有心情跟熟人们高声大气地开玩笑。

    “家乡的父老乡亲,你们都认识我吗?”刘备在之前张宁停车的地方停下,对着还没有擦干眼泪的百姓们大声问道。

    “认识!”

    “刘使君!”

    听见人群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应答声,刘备呵呵一笑,继续说道:“刘某生于幽州,长在幽州,建功立业也在幽州,屈指一算,从当上辽东太守开始已经有十年了,当上这个幽州牧,也足足有七八个年头。

    在这十年时间里,我和数百万幽州人并肩奋斗,共同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建设我们的家园,诸位,你们今天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满意不满意?”

    “满意!”齐整的呼声响彻云霄。

    “可是我不满意!”刘备大声吼道:“如今天下倾覆,群贼并起,割据四方,千百万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解救,我刘玄德就要率领之前已经南下的幽州儿郎,铲除奸贼,让天下人都能过上诸位一样的好日子,你们说,好不好?”

    “好!”

    “好!”

    “好!”

    民众们齐声呼喊,亢奋得难以自控。

    “打仗流血的事情交给我和我的袍泽,幽州的父老乡亲,你们只需要用心劳作,用心抚养家中孩儿,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就把他们送去南方,与我并肩作战,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行不行?”刘备用最大的力气吼道。

    “愿为使君肝脑涂地!”

    本是略显悲伤的离别,被刘备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誓师,在慷慨激昂的话语声中,刘备一行告别了蓟城,踏上了新的征程。

第629章 石磨 才女() 
车队一路南行,由于刘备还要巡视沿途各地农田水利情况,听取当地官员汇报工作,所以渐渐地落在了队伍后面,身边除了五百名卫士之外,就只有裴元绍和诸葛亮两个人陪伴了。

    裴元绍是跑腿带打杂的,不得不带,而诸葛亮是刘备重点要培养的人才,能有这样深入民间,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机会,他自然也要把诸葛亮带在身边时时指导。

    不知不觉间,广阳、涿郡都被他们甩在身后,三月上旬,刘备一行便已经来到中山国与常山国交界处的新市城,受到了当地县令的热烈欢迎。

    简单用过餐后,刘备见天色已经过了中午,便下令在新市歇息一日,然后自己带着十几个人,在城南边走边看起来。

    “这条河叫做滋水,向东几十里就会汇入滹沱河,然后一路流入渤海。”刘备指着面前奔流不息的河流,对诸葛亮讲解起来,“只可惜水流有些湍急,不适合搞航运,最近的好渡口都要在两河交汇处的昔阳亭了,那里也是冀州北部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

    诸葛亮郑重地点了点头,将这些信息全部记在心里,他具有过目不忘的才能,所以刘备也不怕他记不住,遇见什么就讲什么,总之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部往这少年的脑袋里塞。

    滋水虽然水流湍急,无法用于大规模航运,但用来推动水力机械却是再合适不过,就在下游一两里开外,数十架高大的水车正在运转不休,从岸边的建筑物来看,应该是一处联排水磨坊。

    “这座水力磨坊还是沮太守在的时候兴建的,坊内所用的石磨,也都是从太行山中取来的上等石料雕琢而成,单此一处,便可供应半个中山国的谷粉需求。”陪在刘备身边的还有新市县令,此人复姓夏侯,单名一个纂字,为人和善、做事谨慎,深受沮授重用,也是在刘备这里备过案,属于今后优先提拔的人才。

    见夏侯纂这样说了,刘备也来了兴趣,大手一挥,便带着众人前去巡视,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上等石料,值得沮授从数百里外的太行山中去取。

    没走多远,轰隆隆的声响就越来越大,犹如密集的雷声传来,刘备微微皱起眉头,这才明白沮授为何要把这样重要的磨坊安置在距离城池颇远的下游。

    现在还隔着一里远,水车、石磨、以及轮轴发出的声响已经让人听得清清楚楚,若是真放到城边,估计新市城中就没人能生活下去了。

    夏侯纂见刘备皱眉,连忙请他留步,同时派人去磨坊那边通知,过了一阵,或许是连结装置被断开,水车虽然还在激流的推动下运转,发出一定的声响,但磨坊内部沉闷厚重,令人头晕脑胀的声音却骤然停下。

    听说刘使君亲自来视察,在磨坊中劳作的人们快步跑出磨坊,站在主路两旁欢呼雀跃起来。

    与这些人寒暄致意之后,刘备进到了磨坊深处,顿时被那些鳞次栉比、黑黝黝的石磨石碾给惊到了,也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沮授宁可耗费大量人力,也要从数百里外开采。

    “这些石料坚硬耐磨,不吸水、不掉渣,谷物磨成粉后也不会粘在上面,只要用麻布擦拭一遍就跟新的一模一样。”夏侯纂轻轻拍着自己身边将近胸口高的巨大石碾,有些炫耀一味地说道。

    在不远处,诸葛亮和裴元绍已经被直径接近七八尺,厚度也有两尺的巨大石磨给惊住了,大呼小叫个不停。

    刘备有些无语地点了点头,心说这玩意就是用到皇宫里面都一点不掉价,如今却被你们用来做磨做碾子,可不是好使吗?

    看完这些略显奢侈的东西,刘备又顺手捻起一小撮刚刚磨好的麦粉,先是在手指上仔细搓了搓,又放进嘴里咀嚼起来,半晌之后,他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再看着高档的石磨,也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不错,一点石渣子都没有。”刘备赞赏地说道。

    磨这种东西顾名思义,就是两片石头相对运动,借助垂直方向的重力和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将夹在其中的谷物粉碎,在这过程中,上片与下片的直接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石材质地不够坚硬就会发生磨损,谷物粉末中就会多出许多微小的石屑,吃起来大概率会硌牙。

    刘备特别讨厌吃饭吃到沙子的感觉,所以宁可吃麦饭,喝糊糊,可是今天视察了这一处磨坊之后,他忽然觉得,自己对面食的热爱又回来了。

    一个多时辰之后,刘备等人离开磨坊,再次沿着河岸随意前行,欣赏着奔流不息和河水和两岸已经显露出一丝丝绿意的大地。

    “新市下游应该是毋极,那里我还没有去过,也不知道景色如何。”刘备背着双手,走得无比悠闲,向夏侯纂随意地问道。

    “毋极那边没什么特别,景色也是一般,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曾经出了几位三公的毋极甄氏,可是这几年当家的男人接连去世,着实让人有些惋惜。”夏侯纂摇头叹息起来。

    刘备想了想,突然面色古怪地微笑起来,“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印象了。”

    中山国毋极甄氏,那不就是传说中三国第一美女,洛神甄宓的家族么?

    “当初使君出兵中山,甄家是最早表示支持的当地豪族,后来又积极响应沮太守的号召,将田地全部低价卖还给了官府,此后频频赈济乡邻,落下个乐善好施的名声。”夏侯纂哪知道刘备的花花肠子,还以为他是回忆起了什么正经事,便主动介绍起来,“听说甄家还有一位不爱女工爱读书的小女儿,是周边数十里都出名的女博士,前两天伯喈先生经过的时候听说此事,便带着两位千金前去拜访,现在应该还在毋极呢。”

    “还有这种事?”刘备一听就来了兴趣,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元绍,备马,我们也去凑凑热闹。”

第630章 贵不可言() 
说起毋极甄氏的起家史,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名字——甄邯。

    二百年前,甄邯凭借相貌和品德,得到了博山侯、孔子第十四世孙孔光的青睐,成为孔家女婿。这孔光是个厉害人物,老爹孔霸是太师,自己则青出于蓝,历任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是汉家四朝元老,位极人臣,享尽荣华。

    倚仗岳父家的权势,甄邯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不但自己当上了大司马,哥哥甄丰还当上了大司空,两个侄儿甄寻和甄心分别出任京兆尹和光禄勋,世人称之为“四甄”,成为朝中新贵,他们的家族也一跃成为中山国豪强望族,从此两千石高官不绝如缕。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甄家凭借机遇获得了近二百年荣华之后,似乎用光了家族的气运,上一代的家主甄逸刚担任上蔡令不久便因病去世,留下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结果长子甄豫又早逝,堂堂甄氏一族的宗家,竟然在七年时间里没有能够出仕为官的适龄男丁,好在今年年初,甄逸的次子甄俨年满二十岁,刚刚操办了婚礼,正雄心勃勃,想要出仕为官做一番事业,重振先祖声威呢。

    毋极城中的客舍内,蔡邕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甄氏一族的历史,听得刘备连连点头,可是当他听到甄俨想重振家族,却是不由得冷笑出声,“甄家准备怎么个重振法?”

    刘备执掌冀州已经有好几年了,在官员的任命和升迁方面虽然也考虑到维持地方稳定,稍微向亲善自己的势力倾斜,但基本上还是以能力作为第一考量,就连沮授的兄弟沮宗、儿子沮鹄,审配的侄子审荣,都在基层老老实实地搞政绩熬资历呢。

    按照蔡邕的说法,甄俨此前并没有什么做事的经验,甄家也没有跟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