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昭烈帝-第3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倭国发现大铜矿,多了不敢说,只要每年能保证一百万到两百万斤的铜料收入,沮授就有信心在整个幽州和冀州范围内驱逐劣币,用统一价值的新钱整合货币市场,把所有人的日常交易往来纳入同一个高速运转的轨道。
“兴霸在来信中说,他每天忙着上山跨海地打仗、抓土人,有时候就顾不到倭国国内的情况,希望我们再给他派几个得力的理政人手。”刘备摩挲着胡须稀疏的下巴,有些苦恼地说道:“可如今大家都盯着中原和关中呢,谁有闲心思跑到那偏僻的地方去当个山大王?”
倭国那边的金银铜矿关系重大,不是刘备绝对信任并且能力突出的,他是根本不敢派过去,可是能够被刘备信任并器重的又都是雄心勃勃的人才,眼看着己方正在蓄力,准备一举荡平天下呢,到处都是建功立业的好去处,这个节骨眼上,谁去倭国那种地方,不但会错过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一身本事要对着衣服都穿不齐整的土人们使,说出去都有点丢人。
沮授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听说倭国风土与中原迥异,小徒倒是想去看看。”诸葛亮今年十四岁,正是中二的年龄,这两年又跟着刘备学了不少知识,自信心极度爆棚,此时见刘备有些烦恼,便自告奋勇,想去闯荡闯荡,顺便帮自家老师做点事情。
谁曾想诸葛亮话刚说出口,刘备就噌地一声站了起来,对他瞪起了眼睛。
倭国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一年能地震三四百次的灾地,绝大部分土地还是未知的蛮荒之地,说句心里话,要不是金银矿实在太过诱人,就连甘宁想去倭国常驻,他都是舍不得的。
对于刘备来说,一个有可能在眼界方面超越前世、并且有机会在大一统王朝尽情施展才华的诸葛亮,其诱惑力根本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能比的。
这是无价之宝。
“回去看书吧,你还小着呢,想要做事也不急于这一两年。”刘备憋了半天,最终还是说不出什么训斥的话,只能摆摆手,让诸葛亮暂时离开自己的视线。
诸葛亮乖巧地走了,沮授望着他的背影,颇有些感慨地叹了一口气,“能够被使君如此倾心相授又极力呵护,此子的运气真是旁人想都不敢想的。”
在这个私学泛滥的年代,遇见年少有才的人就收为弟子,给与提携,是很多身居高位或是身负名望之人都会去做的事情,但在沮授看来,像刘备对诸葛亮这样,恨不得把所有的学问和本事都倾囊相授,摆明了要培养出一个接班人的架势,实在是闻所未闻。
说句不夸张的话,绝大多数的人对亲儿子都没这么上心的,更别说非亲非故的弟子了。
“难道公与不觉得能够收到这样一个注定要留名后世的杰出弟子,对我来说也是无比的好运气?”刘备哈哈一笑,又跟沮授聊了几句别的,就算是把这个话题给扯过去了。
另一个好消息,则是在六月初,从徐州商会那边无心插柳而来。
徐州、扬州一直有海上贸易的传统,最近几年虽然偶有波折,但总体来说还是保持得比较稳定,不断有商队往来于江东和交州等地,有些胆量大的商人甚至沿着海外胡商的来路,试探性地向中南半岛乃至于更南的地方跨了出去。
徐州商会那边,大家都知道刘使君喜好新鲜玩意,所以在四处交易的过程中,凡是遇见稀罕的物件,不管有没有用,价钱高低,都是先买了再说。
这一次徐州商会有人在交州看见了几株从未见过的白色花卉,便不假思索下手购买,胡商想不到连这都有人花钱买,乐得嘴都合不拢了,连忙又从船舱里找出尚未吃完的蔬菜,半买半送地给了钱多人傻的中原人。
激情消费过后,这名商人心中有了一丝犹豫:为了几株不怎么漂亮的花卉就花了好几金,说出去指不定被人嘲笑成什么样呢。
他在返回徐州的途中犹豫了好几次,要不要把这东西通通扔到海里,自己掏腰包补上损失,但最后还是没有那样做,而是硬着头皮把东西交了上去。
可是谁都没想到,在看到这几株笨头笨脑、一点都不美观的花卉,以往面对小山一般的金银都不怎么激动的刘使君,却露出了震惊和狂喜的神情。
这特么是棉花!
“这事做得不赖,以后遇见什么稀罕的花花草草,尽管买了回来,只要价钱不太离谱,你们想从中赚上一点,也不是什么大事。”刘备压抑着心中的狂喜,尽量保持语气的平缓,让千里迢迢送花过来的商队头领下去领赏,等到对方一离开,他马上扑到这几株棉花跟前,仔细地搜索起毛绒绒的白色花朵。
真好,已经成熟了,还有好些颗粒饱满的棉籽。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居然能把使君激动成这样?”见到刘备反常的举动,好容易有了闲暇,跑来找他聊天的郭嘉也忍不住好奇地凑了过来,“看起来跟芦苇花也差不多嘛。”
“芦苇算得了什么,你仔细看一看这花里面的丝有多长多密,再看看韧性。”刘备小心翼翼地从一朵饱满的棉桃上抽出几根纤维,又小心翼翼地将其捻成略微粗一点的细线,放入郭嘉手中。
郭嘉试着拉了拉,却发现这看似芦苇花的东西居然充满韧性,跟羊毛也差不了多少,他稍一思索,脸上也马上露出了狂喜的神色,声音都有些颤抖了,“这东西能纺线织布!”
“你再数数一株上面有几朵花,算算一亩地能种多少,能产多少。”刘备拍着郭嘉的肩膀笑道。
郭嘉被拍得呲牙咧嘴,但他粗略一数又大概一算,心中的兴奋就完全掩盖了肩膀上的疼痛,叫得比刘备声音还大。
“只要能大规模地种开了,这花足以改变整个天下!”
第642章 喜与忧()
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传入华夏的棉花主要通过两条道路,一条是从西域到新*疆、河西走廊等地,棉花的品种是生长周期短、成熟较早的非洲棉;另一条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华夏南部地区,原产于阿三国的亚洲棉。
与非洲棉相比,亚洲棉无论从纤维长度,粗度和韧度来讲,品质都优秀不少,来到华夏的时间也要晚几百年,如今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中原,来到刘备手中,无疑是个重大的好消息。
刘备并不知道什么亚洲棉非洲棉的品种优劣之别,他只知道有了棉花,能够大规模种植棉花之后,汉人抵御寒冷的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对土地的渴望也会与日俱增,这种重要性和经济性不亚于粮食的经济作物,将推动着汉家王朝再次向外开疆拓土,缓解内卷化的压力。
除了棉花之外,那名商人还带回来了几种新鲜果蔬,刘备大概认得出来的是丝瓜和茄子,模样与后世有些区别但不大,说起来也算是充实了大汉子民的食谱。
但在刘备眼里,与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棉花相比,这些东西简直就不值一提,他甚至连介绍科普的兴趣都没有,只是跟郭嘉在那里兴奋地大呼小叫。
过了一阵,郭嘉突然停下了手头的动作,用狐疑的眼神死死盯着刘备,眉头也越皱越紧。
“使君,你之前是不是就知道这种神花的存在,并且知晓它的用途?”郭嘉疑惑地问道。
“我不知道啊,你怎么突然想起来问这个了?”刘备连忙装出一副懵懂无知的模样。
郭嘉摇摇头,肯定了自己的猜测,“不对,我从第一眼见到水力纺机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劲了,草原就那么大,一年到头能养活多少羊,又能剃多少羊毛?哪里值得兴建那么大、那么多的纺机和织机?”
回想起辽东和幽州那几座纺织厂,不断推陈出新,对机器进行改进改良的机械厂,郭嘉更加笃定,刘备早就知道了新的纺织作物的存在,并一直在未雨绸缪,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刘备知道郭嘉心细如发,自己瞒是瞒不过去的,便尴尬地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其实我也是从定远侯西行留下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出有可以大规模种植、并且适合纺织的东西,后来又四处打探,还得到了一块破布,据说是从西域的楼兰国那边传过来的,从那时候就派人四处寻找了,只是一直没找到。”
郭嘉长叹一声,感慨地对刘备拱手作揖,心悦诚服地说道:“我这一生也算是走过不少地方,见识过不少能人,却从未见过使君这种魄力和深谋远虑,实在令人钦佩到五体投地。”
虽说刘备穿越过来这十年什么事都经历过了,什么逼也都装过了,脸皮锻炼得相当之厚实坚韧,但被郭嘉这样吹捧,他还是觉得老脸一阵发烫,连忙谦虚几句,把话题转到如何培养繁殖,获取更多的种子。
但郭嘉却意犹未尽,研究起了棉花的名称,“话说这东西应该如何称呼才好?”
“棉花啊。”刘备顺口答道。
“不妥不妥,此物虽然与丝绵相似,却是产自于花木之中,如果用同一个称呼,恐怕会引起误解,若是叫做木绵的话,又显得有些繁琐。”郭嘉却是听茬了,摇着头反驳起来,然后他灵机一动,顺手拿过纸笔,在白纸上写下了左木右帛的“棉”字,抬头对刘备笑道:“使君请看,我们新造一个字指代这种奇花如何?”
这不就是我说的棉字吗?
刘备面无表情,心中却疯狂吐槽,随后他才意识到,搞不好这个时代,还真没有“棉”这个汉字,自己和郭嘉在无意之间竟然就成了一个新汉字的创造者。
“挺好,生于木中,可以为帛,就叫这个名字。”刘备呵呵一笑,顺水推舟地点了点头。
他们两个土八路都不知道,此时摆放在花盆之中的“棉花”,实际上就根本不是花,而是锦葵科棉属植物在花败之后结成的蒴果,那些白色的纤维是棉籽表皮长出,起到保护作用的柔软纤维。
不知道等到新的植株生长出来,重新开出花朵之后,他们又该如何为其命名。
这宝贝棉花只有几株,满打满算三十个棉桃,可以说珍稀异常,虽说刘备在送走那位献宝的商人之时,特意叮嘱了可以再买一些回来,但不管怎么说,他也必须做好只有这三十多个棉桃里面的种子作为繁衍基础的准备。
“是不是应该把张同调过来专门培育棉花呢?”刘备摸着下巴沉思起来。
******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常山,张同正头戴草帽,一身寻常农夫的装扮,与周围同样面容黧黑的老农们说着什么,突然,他猛地打了几个喷嚏,然后满脸郁闷地四处张望起来。
“使君讲过,一说二骂三惦记,刚刚打了三个喷嚏,这是哪个家伙在惦记我呢?”张同恨恨地腹诽了几句,便继续收回心思,与老农们聊起了古怪的天气。
“这两年开春开得越来越晚,雨水也少了,今年的收成估计也不如往年,要是再这样下去,我们才过了几年好日子,难道又要遭灾了么?”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农看着远近的农田,满脸尽是忧色。
最近几年整个天下都不太平,关中连续两年大旱、兖州遭遇蝗灾、冀州南部也收到了波及,甚至连幽州和冀州北部在去年也出现了旱情,凭借着数百万民众们花费几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水利系统,粮食产量总算是维持在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