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地球黑科技传奇-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米舰炮轰击日军守岛工事。
1944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展开全面进攻。同年3月,英国远东舰队从斯里兰卡出发,以“光辉”航母为核心,攻击日军占据的苏门达腊岛。“黎塞留”作为舰队中的对岸火力支援舰,与“伊利莎白女王”、“勇士”战列舰、“声望”战列巡洋舰共同对苏门达腊岛西北角的沙璜港进行炮击。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法国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战场的“黎塞留”也奉命返回法国本土。1944年10月,“黎塞留”从印度洋穿过红海及苏伊士运河,返回法国。“自由法国”战士在巴黎进行凯旋门阅兵时,自由法国的战舰也在土伦港进行了阅舰仪式。当“黎塞留”缓缓开进土伦港时,受到了法国人的狂热欢迎,“黎塞留”成为自由法国的海上标志。
法国复国庆典结束后,“黎塞留”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战。1945年初,在长达半年的海岛登陆作战中,“黎塞留”与美国“衣阿华”、“北卡罗来纳”等舰并肩作战。1945年月,“黎塞留”参加了对日本沿岸港口与城市进行炮击,1945年9月2日,“黎塞留”参加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战争结束后,“黎塞留”从英国远东舰队序列中退出,回归美国海军控制,美国继而将“黎塞留”归还法国。1946年,“黎塞留”再次从太平洋返回法国。在回国之前,“黎塞留”还执行了最后一次作战任务:“黎塞留”在中南半岛沿岸巡弋,对法国殖民地越南进行威慑。战后“黎塞留”虽然已无大用场,但作为法国海军的象征,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参加法国北非殖民地的几次战争中,大多是作为海军的威慑力量使用。由于战列舰的维护费用过高,1959年“黎塞留”退出现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为船员训练舰使用,1964年作为废钢出售,最后在意大利拆船厂解体。
黎塞留级2舰“让-巴尔”Jean·Bart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只了一个炮塔时,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由于卡萨布兰卡被维希法国政府控制,在盟军“火炬”登陆作战中,“让-巴尔”使用它仅有的一座主炮炮塔炮击了进攻卡萨布兰卡的盟军部队,结果招致美国马萨诸塞战列舰和美国轰炸机的攻击,被命中5发406毫米炮弹和3枚炸弹,舰体严重损坏。占领卡萨布兰卡后,法国重新得到了“让-巴尔”的舰壳,战后未竣工程,并最终于1955年建成。“让-巴尔”是世界上最后一艘完工的战列舰。1956年参加英、法占领苏伊士运河的军事行动。1969年退役,在土伦港作为舰员训练舰使用,并于1970年解体。
黎塞留级3舰“克莱蒙梭”Clemenceau的船体在法国战败投降后停工,最终被盟军炸沉。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3500吨,满载排水量4754吨让·巴尔4950吨
尺寸:长24米、舰宽33米,吃水10.7米让·巴尔9.9米
主机功率150000马力让·巴尔165000马力,航速:30节让·巴尔32节;续航力:5000海里/1节
武备:门四联装30毫米/45倍径主炮;9门三联装152毫米/55倍径副炮;12门双联装100毫米/45倍径高射炮(让·巴尔24门);4座四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1942年于美国改装后为4门40毫米博福斯机炮以及若干20毫米厄利孔机炮巴尔完工后搭载57毫米高炮;舰载飞机:3架水上飞机1942年改装后拆除机库及弹射器
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330毫米/15.5度;上甲板150-170毫米,主甲板50-40毫米;炮塔正面430毫米;炮座405毫米;司令塔340毫米。装甲总重量16460吨
舰员:1550-1670人
第二四七章拿破仑级诞生 一()
于是1934年6月25里,法国人照着黎塞留级照猫画虎,将原来的那种黎塞留级设计放大。于是时间上,1935年10月22日,不是黎塞留级一舰黎塞留在布雷斯特铺设第一块龙骨,相反则是拿破仑级双体超战舰在那里铺下自己的第一块龙骨。
法国人希望,以把法国推向整个欧洲最顶峰的以资产阶级皇帝拿破仑为命名的超战舰,甚至超过未来还没有进行建造并被取消的以红衣主教命名的黎塞留级一舰黎塞留,作为法兰西史上强大战舰以及所代表的法国舰队能在法国历史上书写下华丽的一笔。
然而二次大战依然在4年后爆发,与历史上相同的是法国在政治问题上的矛盾与挣扎将这支世界第四的强大舰队推向了悲壮的深渊,然而,拿破仑级一舰拿破仑,却以其强大的战力与法国人高傲、坚韧、矛盾与浪漫的精神,在数次毁灭性的战争浩劫中幸存,以其更加传奇的色彩在盟军舰队中发出了耀眼的光辉。
尽管在一战中获胜,然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国力在战争中的严重损耗已再无力去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在战后,作为五强之一,尽管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拥有17.5万吨的主力舰配额,却没有力量与英、美等强国展开造舰竞赛。在“海军假日”中,法国海军的主力舰从未达到17.5万吨的配额底线。
因此,法国的海军实力逐渐衰弱,同时因为殖民地的原因,法国海军的主要活动渐渐从整个大西洋转移到了地中海以及大西洋靠近本土的东部地区,实质成为一支地区性海军,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交通线,同时谋求在地中海的霸权。然而,自从30年代隔壁家纳粹德国和面条意呆立的海军开始迅速扩充,使法国十分不安。在此情况下,法国仓促的建造了2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以保持法国海军在地中海和东大西洋的海上优势,保护法国的海上贸易不受到德国袖珍战列舰的威胁。
到了30年代中期,不管是受到红色中国海军的刺激,约翰牛发疯的开建亚瑟王级双体超战舰惊到了高卢鸡,还有同样的意大利开始建造新战列舰双体超战舰原来是维内托级,后来设计师更改了设计图进行了一连串的大变更凯撒大帝级,而邻居和世仇德国也开始建造自己的新战列舰双体超战舰兴登堡级小胡子元首的H-45终极魔改战舰。尽管他们都宣称自己的战列舰都符合不超过10万吨级的要求,但事实上,他们的新式战列舰或多或少超过了这个吨位数,德国更成功地欺骗了世界,使兴登堡级的标准排水量超出这个吨位数整整好几倍。在此严重威胁下,大感形势不妙的法国不得不也加入了这场造舰竞赛,从30年代开始,设计和建造了自己的新型战列舰——即我们的主角拿破仑级,首舰拿破仑于1935年10月22动工。
法国的造舰计划规模十分之大,在二战的海军发展计划中大概也只有雷德尔同样庞大的Z计划能与之匹敌。其中的主力舰包括:已经建造的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及其改进型斯特拉斯堡,原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黎塞留、让·巴尔与克雷蒙梭图纸封存,计划取消,连龙骨都没有在船厂铺设,后来的3艘黎塞留级改进型即阿尔萨斯级,已通过国会批准,由于战争的原因没有建造,前四艘为阿尔萨斯,诺曼底,弗兰德尔,勃艮第,后两艘未命名,高卢鸡的野心很大。但是双体超战舰拿破仑级的出现将是打破法国五六万吨战列舰发展计划的僵局,将法兰西海军带入另一个未知的海军路线。按照计划,拿破仑级由分为:首舰拿破仑、二舰黎塞留、三舰让·巴尔、四舰克雷蒙梭,拿破仑级2型改又分为:阿尔萨斯、诺曼底、弗兰德尔、勃艮第,共计艘超战舰。
如果没有战争使计划完成,那么到40年代中期,法国海军将拥有艘战力非常恐怖而且是较新的主力舰与德意海军抗衡,也必将回到顶级海军国家的队伍中。
由于上述原因,拿破仑级双体超战舰的设计目标便很明确了:具备在地中海与德意海军或英国地中海舰队中的双体超战舰相抗衡的能力,同时还能担负护航、破交、突袭和对岸火力支援的任务。由于该舰高达32节的航速,因此在后来的经历中被赋予了独立作战的使命,至于航空母舰护航的任务就让战巡去干吧。
基于此,拿破仑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高航速,但续航力得到更高要求的加强;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双体战列舰的主炮,同时用于攻击小目标的副炮;重点地区要能够承受住新式双体战列舰主炮的打击,同时具有能够防御空投炸弹的能力这一点早就在敦刻尔克级的设计上已加强了重视,从后来的海军作战方式的发展来看,确实具有远见,不过拿破仑级在此上的防护力将更加变·态,还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拿破仑于1935年开工,1940年6月完成了95%的进度时,因狡猾的德军绕过其沿边界线修建的马其诺防线,最终导致法国国土沦陷。避免落入敌手,拿破仑转移至达喀尔,在此地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其后,拿破仑名义上被美国购买,在美国接受了一系列更现代化的改装,使之更加强大。
关于拿破仑,最大的争议大概就是这5联装4座的、前置的1寸主炮了。既然说到主炮,便也就顺便的说说这样设计炮塔的原因、优点以及劣势。
法国海军为什么在自己的新式主力舰上采取这种看似奇怪的设计?这大概与英国海军纳尔迅级战列舰的影响有关。尽管纳尔迅级3座主炮前置的设计当时被讥为“世界上最大的浅水重炮艇”,但优点十分突出:可以大大缩短主装甲带长度,出的排水可以运用到其他需要加强防护的地方。同时,多连装的炮塔本身也能很好的排水量。但同时,缺点也很明确:射界不利于火力发扬,尤其是4座炮塔;若一座炮塔被击中可能会波及到其他炮塔造成火力丧失。
最终,法国人考虑再三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了2座主炮前置2座主炮后置的稳妥主流方案,而不是选择坑爹的黎留塞级2座主炮前置的愚蠢方案。主要原因还是10万吨位的问题与其设计目的:既要有良好的装甲防护,又要有较强大的火力以执行攻击任务,同时尽量遵守条约。此种情况下,4座主炮前置的方案无疑是才是最适当的。
解决主炮这种布局设计可能造成的问题,尤其是损毁问题,设计师们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6联装炮塔使用32的设计,实际上由是2个三联装炮塔共同组成,部分零件共用;加强炮塔防御。在拿破仑级上,炮塔正面防护达到1400mm,高居欧洲新式战列舰之首,炮座装甲也达到1200mm。由于存在如此厚实的防护,设计师甚至将炮塔下部作为弹药库的一部分。此外,还大大拉开两座炮塔间的距离。这样一来,炮塔的防护得到大大加强,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炮塔被击中后的损毁及连锁反应。
在奥兰之战中,敦刻尔克炮塔被胡德的15寸炮弹直接命中与达喀尔之战的黎塞留主炮炸膛事件都可证明法系炮塔并非脆弱的。
尽论上仍有一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