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地球黑科技传奇-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甲板:176mm

    主炮塔:576mm正面、352mm侧面、512mm后部、20mm顶部

    副炮塔:160mm正面、12mm侧面、64mm后部、64mm顶部

    主炮塔基部:544mm

    司令塔:560mm正面、560mm侧面、320mm后部、352mm顶部

    建造材料:舰体结构,St52造船钢;立面装甲,K/A表面渗碳硬化钢;水平装甲,Wsh高强度匀质钢;防雷装甲,Ww高弹性匀质钢。

    舰载飞机:6架阿拉多-196A3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3347人中下级军官165名;水兵3139名;高级军官43名。1940年、俾斯麦

    4173人4173人、173名军官、4000名士兵。1942年、提尔皮茨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各个性能数据基本上和设计计划差不多,只是排水量大了很多。舰长325.65米,水线长313.95米,舰宽46.米,最大吃水12.97米,标准排水量为:“俾斯麦”3274吨,“提尔皮茨”466吨。满载排水量为:“俾斯麦”9272吨,“提尔皮茨”975吨。最高航速:“俾斯麦”30.12节,“提尔皮茨”30.节。最大续航力:“俾斯麦”9350海里,“提尔皮茨”10037.5海里。

    “俾斯麦”级战列舰吸取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经验,特别是制造工艺上,船体结构的焊接量有很大的增加,达到了95%。“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适航性差的问题在“俾斯麦”级上完全消除,并且有了很多改进,如非常适合在大西洋恶劣海况使用的大西洋舰艏和至今一直非常广泛使用的外张干舷等。

    早在1934年《英德海军协定》签订以前,德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在“俾斯麦”上的SK-C/34型30毫米主炮的设计和试验工作。德国海军在最初的主炮口径选择上考虑过三种方案,一是采用406毫米主炮的方案,二是采用30毫米的主炮方案,三是460毫米主炮的设计。虽然选择460毫米主炮的设计方案,无论在弹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将远胜于406、30毫米主炮。但有鉴于当时德国从来没有制造过如此大口径的主炮,缺乏在经验和技术上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况且,如果真的采用了460毫米主炮的方案进行设计,不仅需要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和,更会影响到整舰的建造与服役时间,建造所需的费用也将大大超出原有预算。经过一番考虑后,德国决定“俾斯麦”级战列舰采用406毫米的主炮。不过在36年和37年之间从秘密渠道得到红色中国那边火炮锻造设备后,克虏伯公司开始研制460毫米L50SK-C/47主炮。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4座主炮塔,在前甲板和后甲板分别各布置两座,从前向后依次命名为安东、布鲁诺、凯撒和多拉,四座主炮塔的编分别用各自命名的第一个字母编为A、B、C、D。

    按照原历史走向的话,“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的主炮为应当12门SK-C/36型45倍口径20700毫米460毫米炮,该炮由德国克虏伯公司于1936年设计,1941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主炮塔重约2200吨,单门火炮全重221400千克,总长度22470毫米。“俾斯麦”级的身管制造采用了与“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相同的三节套管结构工艺,以保证火炮的制造精度,但成本过于高昂,且制造工艺复杂,不便与身管的大批量生产。身管内刻有10条深9毫米,宽15.52毫米的膛线,膛线长度为122毫米,身管长20700毫米,膛室容积为63.升,发射药为424千克,最大发射膛压为64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寿命约为360~420发。可发射重1600千克的被冒穿甲弹和高爆弹,穿甲弹和高爆弹的长度均为3.344米,最大射速为1.15~1.5发/分,最大射程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为902米/秒,在射程为35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34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装甲。主炮俯仰角度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6度/秒,射击时的火炮后座距离为1.05米。装填角度为+2.5度,装填机构采用的是半自动装填方式装填。

    “俾斯麦”级B型战列舰的主炮设计非常成功,性能非常优秀,不仅威力大,射速高,而且火力覆盖面积大,使用范围非常广,除了用作常规的平射射击外,还可以以高仰角对空射击。“提尔皮茨”在挪威抵抗英机轰炸时就这样使用过主炮。

    “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有16座105毫米高射炮、16座37毫米高射炮和40门20毫米高射炮。

    有鉴于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制造也均采用了复杂的双节套管结构工艺,延误了原定的出厂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麦”战列舰在刚服役时只了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训练结束后,“俾斯麦”返回码头时又了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于上层建筑第一层甲板的后部原本计划等另外座SK-C/37型高炮到货后,再替换下先前已于前部的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后才发现SK-C/33型与SK-C/37型专用的火控系统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后的“莱茵演习”行动中,无法对来袭的英机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对空火力。

    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麦”主要由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构成。其中SK-C/30型3倍口径37毫米双联装高炮,20毫米高炮分为两座MG-C/3型20毫米四联装和24座MG-C/30型20毫米单管装两种,由于20毫米高炮大多为单管装,仅有两座为四联装,且两型高炮均采用的是弹夹式供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MG-G-C/3型的射速仅分别为120发/分和220发/分,射击时还必须由专人在炮位左侧用手持式小型光学测距仪为炮手目标参数,炮手用常规准星瞄具对目标瞄准,实战中难以形成足够密度的近程对空火力。

第二七五章二战獠牙 五() 
防护和生存力一直都是德**舰最显着的性能强项,这与德国海军的设计思想有关,从前无畏时代起,德**舰一直就是世界上最重视防御的军舰。德国人不仅在技术上强化了军舰的防御,也在设计取舍上加大了军舰防御的优先性:“俾斯麦”级是二战时代建成战列舰中装甲比重最大的战列舰,不含炮塔旋转部分的装甲总重量就达到了标准排水量的41.5%;也是二战时代防护尺度最大的战列舰,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全部的干舷高度。

    “俾斯麦”级战列舰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钢材建造:

    St42造船钢,于1931年在传统的二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上层建筑和非装甲舱段舰体结构。其硬度为140-160HB,抗拉强度为420-510MPa,屈服强度为340-360MPa,弹性形变范围21%,性能不低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

    St52造船钢,于1935年在着名的三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装甲舱段和轻装甲舱段舰体结构。其硬度为160-190HB,抗拉强度为520-640MPa,屈服强度为360-30MPa,弹性形变范围21%,同时具有极佳的韧性和延展性,具有很强的抗断裂和撕裂能力。虽然其较软的材质抵抗动能穿甲弹的能力较弱,但它拥有优秀的构造强度保持能力和优良的鱼雷爆破冲击波抵抗能力。

    Ww高弹性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主防雷装甲。其硬度为190-220HB,抗拉强度为650-750MPa,屈服强度为30-400MPa,弹性形变范围25%。

    Wh高强度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被用于建造“俾斯麦”级的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带以及内部纵横向装甲。其硬度高达250-20HB,抗拉强度为50-950MPa,屈服强度为500-550MPa,弹性形变范围20%。

    K/A表面渗碳硬化钢,于192年在传统的KC装甲基础上发展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其表面硬度高达670-7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40-50%,基材硬度为230-240HB,基材抗拉强度为750-0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600MPa。

    在纵向俯视图上,“俾斯麦”级的舰体为纺锤形,中间最粗,向首尾两端以抛物线形逐渐变细,这种形态的舰体很容易获得可靠的构造强度。在横向上,由于布置了厚重的上部舷侧装甲和上装甲甲板,该舰在上甲板下方就布置了第一主构造梁,并在第二甲板下方布置了第二主构造梁,使该舰拥有双层舰体上部主构造梁,而不是象其它多数国家战舰那样在主水平装甲下方布置单一的主构造梁,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利用了25米高46.米宽的全部舰体横截面的尺度布置主承力结构,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承力结构的几何力矩从而提高了强度。

    “俾斯麦”级全舰分为44个主水密隔舱段,从第6到第3舱段为主装甲堡区域,舰体主装甲堡长达246.15米,最宽处46.米,保护了70%的水线长度和5%-90%的浮力以及储备浮力空间,这是同时期战舰也无法做到的大手笔。在巨大的舰体主装甲堡内,德国人又在纵向和横向上了多重装甲和水密隔板。以锅炉舱段下部舰体为例,除了两舷各拥有宽度为11米的防雷隔离舱外,内部又被分成三个并排布置的水密隔舱,每个隔舱内安放着两台高压重油锅炉,俾斯麦拥有两个这样的舱段,它们中间被一个副炮弹药库舱段隔开。在这样的布置下,一个锅炉舱进水,战舰只会损失六分之一的动力,来自一个舷侧方向的攻击最多只能让战舰的两个锅炉舱进水,损失三分之一的动力。此外,与其它国家的战列舰不同,依托的横向、纵向和水平装甲,该舰在主水平装甲以上的上部舰体内也设置了的水密隔舱。加上下部舰体,俾斯麦全舰被细分成数千个大小不一的独立水密隔舱,就像锅炉一样,该舰每个的子系统都被以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原理分隔放置在这些隔舱内。

    “俾斯麦”级的防雷隔离舱在舯部深11米,向舰尾方向逐渐减至10米,向舰首方向逐渐减至9米,由44mmSt52船壳-空气舱-36mmSt52油舱壁-油舱—90mmWw主防雷装甲板-16mmSt52防水背板构成,为两舱四层钢板的布置结构。该结构在动力舱段的主防雷装甲后面没有设置完整的过滤舱,而在副炮弹药库和主炮弹药库舱段的主防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