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诛红与八十红论-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物自比是不言而喻的。甄士隐的最后避世出尘和宝玉的日常出家反映曹雪芹内心的某些思想又相照应推进书中情节发展,不仅反衬人物未来走向,也可以对比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对于现实主义作品的作者而言避免主角代入产生光环效应使得作品庸俗化是基本素养,叙事技巧是进一步的文化能力。《红楼梦》第一回安排了补天石进入贾府照映贾宝玉,从书中看像二仙所言“美中不足,好事多魔”贾宝玉历世并非十全十美;同比的甄士隐的女儿入大观园同样如此,于微薄人物去看卑微人物的苦辣酸甜。
人如其名,从甄英莲到香菱,从本应是大家闺秀到使唤丫头,从“应怜”到“相凌”,香菱的一生是普罗大众中微若蝼蚁人物的命运缩影。人们常言“出门遇贵人”,香菱出门遇贵人却少有善良之辈,甚至多是为恶之徒;反思人如其名,莲花和菱花都是自龌龊污泥生长而出,自喻本洁但龌龊处处之是人们展眼所在。香菱出门便是霍启走失小姐后逃亡;姥爷封肃从未想过寻回孙女;门子自幼认识英莲却在旁边袖手不顾;贾雨村受人恩惠却无使人团圆半点想法。这些人常规的人情法理是没有的。
第一回茫茫大士的“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批言是可以与第四十九回宝钗说的“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对照的。人们在沉静至极的无风空寂中方才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音,这落雪的“澌澌”声多有人看作薛蟠对香菱的凌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看作宝钗对香菱的培养照顾。当然,这种培养照顾可能也改变了香菱的发展方向。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门子叙述“那日冯公子相看了,兑了银子,拐子醉了,他自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后又听见冯公子令三日之后过门,他又转有忧愁之态”,以香菱“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说出来的饱世话语和担忧事情出现后来变故的心态,她应当是个极聪慧的女孩子。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入大观园就开始学诗的基础应该是宝钗给打下的厚实底蕴,香菱找黛玉学诗起因在第二十四回开头打断黛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思绪、加之众人对黛玉诗才推崇始得有这样举动。但香菱的性格以“憨、痴、呆”来说与其说是薛蟠的同化,倒不如说是宝钗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宝钗故意。宝钗一贯对人难得一吐心内自己的真言,但在世事上儒家“以政行侠”本职是不缺的,像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倪二行止都冠名侠义,那么宝钗所作所为就是贾府的盖世巨侠了。
然则故是平时宝钗对香菱姐妹相待,但毕竟主仆有份的,在宝钗与薛姨妈在香菱第四十八回入大观园和第八十回维护她时是说的很清楚的。很多人以为贾府里面丫鬟多有奴性,但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等级重压比之现代马戏团训练虎熊动物手段有效多了,在人身依附关系中人的个性与自性消失殆尽。不灭自我、不为他人消逝自我等等如果不能坚持,那么幼时的智慧便会失却;香菱这样的女孩成为丫鬟不用有自己的想法自然开始痴呆起来。再看脂砚斋对她的评语:“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这或者叹息;第四十四回宝玉“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与第六十二回宝玉“一壁里低头心下暗算:‘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因又想起上日平儿也是意外想不到的,今日更是意外之意外的事了”对应同样在叹息。在人名虽异但路途同在的林林总总大观园贾府女孩子的生活命运中曹雪芹书写着雪落澌澌的故事。
2016。10。31
八十红论:夏金桂()
八十红论:夏金桂
夏金桂是薛蟠的妻子,虽然“谁知这姑娘出落得花朵似的了”,但是却是落得“河东狮”的名号。分析这个角色的产生同样是可以多角度复杂拆分。
夫妻组合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由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同姓不番”的生物学基理,所以夫妻双方往往来源于不同的其他社会家庭单元再次组合形成新的社会家庭单元来保证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这是自古至今的模式。依据传统社会现在偏向以男性为主导组合家庭来保障生活稳定性,同样也可以以女性为主导家庭如同凤姐在贾琏面前一样,或者男子入赘女方家庭等等模式形成社会发展。由于毕竟男女双方都是社会生产力组成部分,如果双方没有找到力量的契合点,那么就会产生不良家庭状态乃至家庭解体。要看到在东西方对婚姻产生的仪式重视程度是同等的,西方夫妻在神职人员面前的盟誓与东方夫妻三拜本质并无不同。虽然如此如同西方《驯悍记》一样,中国《聊斋·江城》、《醒世姻缘传》同样是天下皆知的名篇,像吃醋与河东狮的典故也就不仅仅是典型那么简单了。
在矛盾重重的贾府里面,薛家近十年的生活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薛家虽然有百万家私,但人口确只有薛姨妈、薛蟠、薛宝钗三个,真是人口清静,所以选择寄居贾府;他们先是住在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第十八回“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这两处都是“静”字为上的;三人又深明商家舍得之道,与贾府互取所需,相处得其乐融融。薛姨妈深明治家之道,第四十七回书中说贾母“命人来:‘请了姨太太你姑娘们来说个话儿。才高兴,怎么又都散了!’丫头们忙答应着去了。众人忙赶的又来。只有薛姨妈向丫鬟道:‘我才来了,又作什么去?你就说我睡了觉了。’那丫头道:‘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我们老太太生气呢,你老人家不去,没个开交了,只当疼我们罢。你老人家嫌乏,我背了你老人家去。’薛姨妈道:‘小鬼头儿,你怕些什么?不过骂几句完了。’”治家不过骂打罚,贾母治家“不过骂几句完了”,薛姨妈看言语往来已经是达到无为而治层次了。
薛家的美妙生活在夏金桂嫁过来后在两回书瞬间就水深火热起来。按香菱的话“桂花夏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因此才有这个浑号”,这样与薛家门当户对的家室估计两家结亲前都没有批过八字。脂砚斋都说“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三事原系风马牛,全若强凑合,故终不相符。运败之事大都如此,当事者自不解耳”,夏日对冬雪这夫妻是针锋相对的。就像贾宝玉刚刚赋诗“蓼花菱叶不胜愁”,香菱就来了,提醒“虽如此说,但只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却落得“这是什么话!素日咱们都是厮抬厮敬的,今日忽然提起这些事来,是什么意思!怪不得人人都说你是个亲近不得的人”,这真是“当事者自不解耳”。夏家“如今太爷也没了,只有老奶奶带着一个亲生的姑娘过活,也并没有哥儿兄弟”但同样是巨富世家按理是应该招赘女婿入门的,这就是社会生产力方面对夏金桂嫁入薛家的离心力了,可惜两家都没有找个“卜者”好好算一算。如果按夏金桂婚后的言行在古代以“七出”论倒是简单,偏偏夏家的家室如同宝玉第二十五回中说“若不好起来,那时倒不好退送的”。夏金桂“若论心中的邱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若是在自己家招女婿进门“自竖旗帜”顺理成章的过去将来“在家中时常就和丫鬟们使性弄气,轻骂重打的”落个“地主婆”名声倒也罢了,偏偏进嫁到薛家又不能融入其中成为“搅家星”。香菱在第七十九回中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这“我们”二字很重要;第三十一回晴雯因为“我们”二字与宝玉、袭人搬杠,但夏金桂始终没有和薛家“我们”起来。
夏金桂“只吃亏了一件,从小时父亲去世的早,又无同胞弟兄,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不啻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彼母皆百依百随,因此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在善恶是非好坏上没有社会取向。在封建社会用那些剥削阶级的极端自私的话就是“对我好的是好人,对我坏的是坏人”。这造成夏金桂成为《红楼梦》书中如同贾赦那样的单纯的恶人。要知道善恶是非好坏之于社会是绝对的、之于个人是有相对性的,这源于绝对、相对作为社会事物是有社会范围的,如同人们有社会视角、个人视角以及局外视角一样。有人说《红楼梦》的恶女人不是以赵姨娘为最吗?要看到书中人物多是善恶交织,如同贾雨村正邪理论一样。赵姨娘按尤氏话是“苦瓠子”、着心贾环也算得苦心,所以文学性邪恶与本性邪恶不同。曹雪芹在塑造赵姨娘或许源于生活经历总结向社会劳力阶层普遍性一面,塑造夏金桂确是由于社会生活中蕴含着普遍的人和普遍的要素归结向一个典型形象。
2016。11。7
八十红论:妙玉()
八十红论:妙玉
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原籍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出家为尼;贾府建造大观园,妙玉被请入园住在栊翠庵。
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才有僧尼产生。在古代社会上层关于下层劳动人们的知识教育与精神追求是不闻不问的,这就为佛教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像我国儒家和道家同根同源、相辅相成,儒家确立了古代的统治秩序,道家延续了社会上层的精神追求,黄老之术与儒家法家同样是社会治世之道。释迦牟尼看到了社会下层在精神空间上的空白创立了佛教,给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建立了一个可以容纳身心的精神王国,佛教本身逐渐也从小乘发展到大乘以及密教。佛教在社会文化方面有着极大的创建是毋庸讳言的,但在古代同样有其社会消极意义,因为佛教对人们的身心同样也有束缚作用。由于其同样面向社会群体,在社会兴盛时期佛教与社会同步兴盛,而当社会面临兴衰转折时,佛教同样要面临考验,古代的三武一宗法难就是这样发生的。从社会流向看,儒家由人而合、由合而人、上上下下,道家由合而人、由下而上、由上而上,佛家由人而合、由下而上、上而不下,社会上由此形成三教九流的说法。在中国儒家自汉代一直以社会第一视角发展,道家是社会的第二辅助视角,佛家虽然几经波折到禅宗产生奠定了第三视角的地位。佛教始终以世外人自居,除了在xc地区古代曾经建立****的制度外,佛教发展是有社会局限性的。这种第三视角是佛教文化灿烂一面对社会的贡献。
回到本书看,妙玉这个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