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大帝-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报纸拿到手中,学子才发现,这份报纸的行文方式,跟大家以前看的书并不相同,竟然不是从从上到下,再从右到左排列的。

    这份报纸上的文字内容,是先从左到右、再从上到下排列的。而且,字里行间还出现了许多没有见过的符号,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发现了这份报纸的不同,这位学子顿时来了兴趣,认真的看了起来。

    只见,这份报纸的左边抬头就是五个大字:大明新闻报,下面是一行小字:崇祯十七年十月一日,创刊号。

    然后,报头的右边,是一则崇祯皇帝的贺词,祝贺大明新闻报创刊。

    中间,分了两栏,标题加大字体,正文字体稍小,各自放了一则朝政要闻。

    左边一个,是加黑加粗的重点新闻。讲的是崇祯皇帝下旨,更改全国行政区划“承宣布政使司”的名称。所有“承宣布政使司”全部改称为“省”,南直隶也改称直隶省。原来的各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全部改称为“省长”,“左、右参政”也全部改称“副省长”。

    因为朱元璋建国后不想使用元朝对地方行政区划“省”的称呼,于是将南北十三个省的后缀名改为了承宣布政使司。但实际上,天下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称呼全国各地行政区划为“省”,朱元璋取的名字“承宣布政使司”在民间根本就没有市场。

    就算是官场上,除了正式的公文以外,大家平时谈话聊天,都是称呼的“xx省”,比如河南省、浙江省之类的。没有谁在平时谈话的时候说“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这样的称呼,又长又难读,拗口拗嘴的,大家都不喜欢。

    杨毅来自后世,已经习惯了全国各地“省”的叫法,就比明朝人更加不喜欢“承宣布政使司”这个称呼了。加上民间的呼声,杨毅就干脆取消这个拗口拗嘴的名字,回到元朝对各地行政区划“省”的称呼了。

    至于少数老学究说祖宗法制不能更改之类的,杨毅就当没听见了。朱元璋是朱由检的祖宗,却不是他杨毅的祖宗,他对更改朱元璋取的这个明显不适宜的“承宣布政使司”毫无压力。

    然后,右边一栏里,则是礼部的通告。通告说新的科举考试即将于十月十日正式开考,提醒各位考生及时赶到自己报名的县府参加考试,不要误考。

    再下面,是户部、刑部联合整顿江南各大城市商户,抑制物价的举动,还有工部南京钟表厂建成投产的消息……

    第二页,有皇上要求改变书籍行文排版方式的谕旨;第三页,有北方李自成和清朝多尔衮发生小规模冲突,然后继续对峙的消息;第四页,有关于各种标点符号的介绍和应用示例……

    这些时政新闻,全是国内目前最新的新闻时事,极具吸引力。这个学子一边走一边看,不经意间就撞到了一个人。

    那个人是他的同学,转身正准备质问他呢,看到他手上的报纸,一下就转移了注意力,跟他一起看了起来。

    同样的一幕,在应天府范围内各个地方上演。大明新闻报在凌晨已经送到各个应天府辖下的县城,然后让早已找好的报童沿街叫卖。

    这个新鲜的大明新闻报,顿时引起了应天府文人士子和商贾地主们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走上街头,从报童手中抢购这份大明新闻报,看看最近皇上和朝廷的政治举动、江南各地发生的大事,甚至连北方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对峙也有介绍。

    这份报纸的排版方式、行文方式、标点符号、偏白话的新闻叙述等等,都让大家感到非常新奇。有些老夫子觉得是离经叛道,有些年轻学子则觉得朝廷大胆革新,是巨大的进步。

    总之,这份大明新闻报的发行,在应天府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数文人士子和商贾地主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几天后,随着通政司将这份半官方的报纸通过驿站快速发行到江南各地后,更是在江南数省引起了轩然大-波。

    以往只有官老爷才能看到的报纸,现在竟然可以在大街上用10个铜板就买到了。这样一个新鲜事,自然引得识字的人纷纷抢购。

    大明新闻报的创刊号,只印刷了十万份,却很快就销售一空了。很多人呼喊,叫大明中央报社加印。报社却以创刊号独一无二,不能加印为由,拒绝了大家加印的请求。

    这份报纸的出现,行文排版方式的改变、标点符号的应用,虽然引起了一部分老学究的反弹,却也获得了相当多的人支持。特别是标点符号的应用,更是大受欢迎。

    许多对文章断句能力比较低的读书人,对这个标点符号的出现,简直是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啊。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因为断句错误被老师训斥、被同学笑话了。

    眼见报纸大受欢迎,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杨毅不由深感振奋。指示陈子龙,再接再厉,做出更好的新闻,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增加报纸的影响力。

    这份报纸,平时就是卖点新闻给大家看,增加一点大家的日常娱乐项目而已。

    但是,杨毅却可以在字里行间,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传输给所有的老百姓知道。让大家了解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怎样的执政思路,让天下百姓都拥戴自己。

    【作者半岁的儿子昨天感冒了,半夜发高烧,去了一次医院。回来后也不睡觉,哭哭闹闹的折腾了一整晚,将作者和老婆折腾得够呛,现在都还没好。这一章是今天早上才赶着码出来的,上传后作者就要去煮饭炒菜了,吃完饭后又要带小孩、让老婆补觉。加上作者自己开着一间小超市,写只是兼职,还时常被购物的顾客打断思路,所以估计这几天是无法做到一日三更了,但尽量做到一天更新两章吧,请大家原谅一下!】

第69章 科举改革() 
崇祯十七年十月初十,崇祯皇帝抵达南京后进行的第一次科举改革考试,在江南数省举行。无数儒生学子开始进入考场,按监考官员的指点,参加各自的科目考试。其中,甚至包括了许多从李自成、张献忠、满清控制下的地盘赶来参加明朝科举的学子。

    这次的科举考试,不再所有人笼统的进行统一考试了,而是细分了科目。

    所有的考生,报名的时候就被分到了综合科、医药养生学、农林矿产学、刑侦监察学等各个科目。

    年龄小,以及不知自己特长的学子,都被推荐参考综合科,跟以前的科举考试内容差不太多。年龄大,多年参加科举还没有中举的秀才、老童生,则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专业科目进行参考。如果录取通过,一样可以由政-府安排相关专业的公职。

    因此,这次科举对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一个巨大的改革,受到了绝大多数文人的欢迎。因为,古代科举的录取率实在太低了,从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到乡试、会试,殿试,每一级的录取率都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特别是到了明朝末年,参考学子越来越多,导致录取率越来越低,每个省乡试录取举人的比例经常不到百分之三。而通过京城的会试,由举人进阶进士的录取率,也已经下降到了百分之八以下。

    这样的录取率,普通学子想要通过乡试,考中举人,获得当官的资格,是相当困难的。也就怪不得清朝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描绘范进中举后的反应,相当激动,以致癫狂了。

    杨毅认为,在古代这样识字率极低的环境中,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是相当珍贵的,应当充分利用起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让他们在家里继续寒窗苦读,年复一年的参加科举考试。

    有些学子因为兴趣爱好,或者父辈家学的关系,比较偏科。他们在医学、农学,或者其他专业上有特长,却因为不精通八股文,就被科举考试拒之门外。杨毅觉得,这对那些专业人才是很不公平的。

    因此,这一次的科举改革,他细分了许多专业科目,让所有愿意参考的读书人都有一个选择的余地。

    如果感觉自己不是很擅长写诗作赋、针砭时事,那就选自己擅长的其他科举进行参考。因为专业考试参考人数少,还可以增加录取的几率。

    如此,很多老大年纪了,却还在为考秀才、考举人而努力的老读书人,就可以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科目参考。争取一次考上,然后就由政-府安排一个相关专业的公职,吃上皇粮了。

    对考试的级别,杨毅也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只需要经过县试、府试、省试、国试四级了。

    县试为所有读书人不分年龄大小的海选,目的是将那些凑数的半文盲踢出去,录取一半参加府试。府试录取百分之二十通过后就授予秀才功名,跟以前的秀才享有同等的特权。

    秀才如果不参加再上一级的考试,或者参加了,却未录取,那就由地方州府安排正九品以下的公职,进入官府衙门工作。

    秀才参加全省的省试,录取百分之十通过后就是举人,享受以前的举人所有特权不变。举人可以由各省政-府授予正八品以下公职。

    举人再到南京参加国试,录取百分之十通过的就是进士,由吏部授予正七品以下、正九品以上官职。原来已经取得秀才、举人、进士功名的学子,可以直接报名参加对应等级的考试,就不用从最低级的县试开始考了。

    至于以前的殿试,还是保留,但只在综合科一科中笔试成绩考中前十名的进士中举行。其余专业考试录取的进士就不参加殿试了。

    殿试排名,还是取前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然后剩下的就不分什么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了,统一都是进士。状元、探花、榜眼分别授予明确的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官职。

    为了避免有些人年年参加科举影响自身工作,杨毅还规定,参加同一级别的考试超过五次,就不许再参加了。

    比如,张三现在通过了新科举的府试,成为秀才,但省试没通过,就由当地州府衙门安排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吏工作干着。

    但是,张三心里又不甘心,然后第二年继续参加省试,却还是没通过。第三年没参加,第四年参加了,仍然没通过。

    如此,张三不限年龄,十年内总共参加了五次省试,如果都还没有通过的话,就永远丧失了参加省试更进一步的可能性。他只能在州府衙门给他安排的工作上干下去,通过工作范围内的政绩来升职,无法通过考试来取得更高的功名和特权了。

    杨毅觉得,自己和黄道周等人重新制定的这个新科举考试办法比原来的老科举要好,纠正了老科举的许多弊端,是明朝公务员录取考试的一大进步。

    在礼部、吏部紧张的组织新科举考试的时候,十月十三日,一个杨毅从未想到过的人通过司礼监传话请求觐见皇帝,有要紧事情上奏。

    这个人,就是南京钦天监监正肖明济,大明中央朝廷掌管天文、气象、历法的最高长官。

    杨毅不知道肖明济一个正五品官员,有何等大事需要觐见皇帝。不过,看在钦天监工作得力,前不久辅助工部制作出了计时准确的金陵牌摆钟的份上,杨毅准许了肖明济的觐见。

    肖明济难得进宫,亦步亦趋的跟在传唤太监后面,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