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顺皇朝-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阵跑动,是为了锻炼身体。从仁明殿跑到御膳房,足足有几里地。一开始陆承启是坚持不下来的,后面越来越轻松。

    运动过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开始用早膳。按照陆承启的要求,早膳挺简单的。主要是由药膳粥,一份虾饺,一份桂花糕,就这三样构成。

    用过早膳之后,再休息一刻钟左右,陆承启就要前往他的办公室,垂拱殿了。

    不过今日,似乎与平常不同。刚到垂拱殿,还没把那张雕刻着精美游龙的龙椅坐热,便有小黄门请求觐见,说今日乃是国子监辩道的日子,请陆承启遵从自己的旨意,前去观看。

    经过小黄门的提醒,陆承启也记起来了,是有这么一回事。只是这几日一忙起政事来,便忘了这茬。既然能偷偷懒,那便把手上的工作丢给内阁吧。

    陆承启当即说道:“既然如此,那便出宫吧。”他知道,一旦下达出宫的命令,这些小黄门可得跑断腿了。不仅要通知御前侍卫们,还要通知城防司、监察司、京兆府衙门和城外禁军。这几个地方,都处于不同方向,一个人通知是不可能的。非得几个人骑着马,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通知这些个部门。

    自从陆承启遇刺之后,所有人都不敢再大意。要是小皇帝有什么差池,很多人都要倒大霉。

    从宣德门出了皇宫,陆承启并没有换衣裳。一袭紫袍,非王公贵族穿不起。再加上一干御前侍卫簇拥着陆承启,就算穿着乞丐服,人家都知道这人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

    好在国子监离皇宫不算太远,否则陆承启的出行,非得引起百姓围观不可。

    以最快的步行速度,赶到了国子监。这国子监乃是现任工部尚书李诫,奉先帝之命修葺的。花费不过几万贯,便焕然一新。国子监占地不广,仅二十余亩地。在寸土寸金的长安城中,也算得上是豪奢了。

    李诫的建筑才华,毋庸置疑,勾檐雕栏,院落布局,台阶石路等细节,都显出大师功力。

    国子监祭酒王子傅,已经得到了消息,连同两百余名国子监监生,在大门外列队欢迎。陆承启记得这个王子傅,乃是一个老顽固,先前还因为蹴鞠福彩的事情,和他有过激烈的思想争锋。

    不过,君子和而不同,两人虽然意见不同,但不影响陆承启对王子傅的重用。这老头能以七十七岁的高龄,仍然占据着国子监祭酒的位置,可见他的经义功底,是多么的深厚。虽说他对经义的理解,不一定全对,可谁又能保证,自己悟通的经义是全对的呢?王子傅的专业能力,是受到认可的,说明他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极深的地步。(。)

第二百九十五章:国子监辩道(二)() 
王子傅穿着官服,站在前排,毕恭毕敬地迎接着陆承启,似乎完全忘了先前的不快。是了,在朝堂之上,这小老头也曾附和御史中丞李然,来排挤一些官员。好在陆承启大度,没有跟他计较。

    再说了,传统儒家讲究礼制,天地君亲师,都是要尊重的。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学士,王子傅又怎么敢记恨皇帝?

    要说儒家有什么好,就是教书育人方面了。不同于明代已经曲解的理学,儒家的成就,在塑造个人人格上面。“仁、义、礼、智、信”此五常,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不是一个束缚,而是督促你要学会做人。要是儒家学说变成了束缚,靠着世俗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那就变味了。正统的儒家学说,都是从修炼自身开始的,真正的大儒,向来是一日三省。

    陆承启点了点头,示意诸多监生不必多礼。抬眼望去,发现李然、王安石、张载这三个主角都到了,心中倒是没有意外,这便是“信”的体现。

    “仁义礼智信”只是五常而已,还有“温、良、恭、俭、让”和“忠、孝、勇、耻、廉”,所以儒家不缺血性,缺的只是日渐骄横,看不起其他学说的心。要知道,哪怕孔老夫子,也曾向老子讨教过!圣人尚且要讨教,你们这些尚不能体悟一二的儒家学子,为何这般自负?

    陆承启知道,或许是儒家的地位太超然了,不然的话。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

    其实。最为高兴的。莫过这些国子监的监生了。这些国子监的监生,就相当于后世的最高学府大学生,见到最高领导人,能不兴奋吗!

    陆承启的年轻,不妨碍他们的崇拜。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帝王,能“隐忍”十六年,才一鸣惊人,夺取大权。继而大败契丹,这样的丰功伟绩,自文宗以来,便没有过啊!

    陆承启对这些根正苗红的国子监监生,也是青眼有加。大顺的国子监不同其他朝代,即便你的父亲是当朝宰相,也不能不考试就进入。现在没有宰相了,内阁首辅的儿子,也不能凭着特权进来。

    国子监招生,一般来说都是考中了两次举人。却没能殿试的学子,可以向朝廷申请进入。核实三代无误之后。学子便能进入国子监学习了。

    国子监招生很严格,很多屡次不中的举子,也要削尖了脑袋要进来。因为进了国子监,再考科举的话,中士的几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啊!

    别小看这百分之二十的几率,要知道三年一次的科举,能考中进士的人,不过两百多人。国子监就占了四十人左右,怎么能让这些士子趋之若鹜?

    所以这两百余名国子监监生,都是大顺的顶尖学子,前几次不中,也只是运气问题。碰巧一个审阅官不喜欢你的字,或者你的文风,你就被刷下来了。运气好的,哪怕文章不怎么样,一样能混到一个倒数几名的进士当当。

    陆承启说道:“既然都到齐了,那便开始吧,朕也有些等不及了。”

    这句话是真心的,大儒张载碰到了正史上的理想派改革家王安石,再加上一个正史上名不见经传的顽固派李然,这三个人的一堂戏,绝对精彩啊!

    同时,陆承启也可以通过三个水平相差仿佛的儒家学士,对自己理解中的儒家进行辩道,从而看出张载、王安石是不是有史书上面说的那么牛。

    王子傅听得陆承启这么说,便从容转身,恭请陆承启先入国子监。国子监的前身,前朝时是京兆府书院,后大顺立朝,便改为国子监。进入了国子监正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圣人像,孔子的石像栩栩如生,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大家手笔。即便陆承启不懂得石雕艺术,可一看之下,线条能雕刻得这么柔和,已经不是后世的石雕嫩媲美的了。

    国子监正殿上,一个匾额以正楷书写“明堂辟雍”四个字。虽是一座建筑,却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明堂是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明堂辟雍”四个字,可谓是寓意满满。

    “明堂辟雍”显出了陆承启熟悉的双轴对称的台榭,中心台体上建一大尺度的方室,为“太室”,屋顶的勾檐,都快要翘上天了。但恰恰是这样,才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的韵味来。外侧小夯土台上各建一小室,与太室一起构成中心建筑上层的五室。中心建筑的中层,在台体的四面各建一堂,这四个堂分别为名堂、青阳、总章、玄堂,上层五室与四堂构成九室。

    现在要去的地方,自然是最大的太室,听候辩道了。

    由国子监司业带领,陆承启第一次踏进了这所真正意义上的最高学府,古风古制,一股墨香隐隐进入鼻端,陆承启不由地暗道:“相比之下,皇家大学还是欠缺了底蕴啊!”

    底蕴这个东西,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就是要有几代人的努力,还有就是能让世人知道皇家大学存在的意义。但可惜的是,陆承启欠缺的,恰恰是时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啊!

    陆承启进入太室之后,后面的王子傅、李然等人也跟着进来了。在国子监里面,没有官职高地之分,有的只是平等的学术交流。王子傅,李然走在前面,是诸位监生尊老爱幼的结果。而张载、王安石这另外两个辩道人物,也跟在李然后面,足以说明问题。按照社会地位,有功名在身的举子,自然是比张载、王安石这种白身好多了。但他们一样走在前面,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儒家学说面前,只有达者为师,没有等级之分。至于陆承启,他是皇帝,天地君亲师里面的君,自然不在此列。(。)

第二百九十六章:国子监辩道(三)() 
待得陆承启入座后,众人才敢在王子傅的带领下,一一就坐。陆承启也没说什么,既然在国子监里面不分高低,只有学说,那

    就都坐下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众人坐定,给陆承启奉上香茗之后,王子傅这个兼任的评委站起身来说话了:“承蒙陛下前来品茶论道,吾等与有荣焉。不知

    陛下,有甚么话需对吾等训诫?”

    王子傅的毕恭毕敬,与朝堂上寸土必争,完全不是一个老头子,让陆承启有些适应不过来。不过,要是明白王子傅在想什么,

    那就释然了。古人的思想,是不同意你的政见,但现实中,与你并没有多大仇恨,甚至很欣赏你这个人。除非是派系不同,不然

    都不会想置你于死地的。官官相护,打倒同僚的同时,你自己也离贬谪也不远了。君子和而不同,说的便是这个。

    陆承启颇有风度地把茶杯放下,然后站起身来,朗声说道:“朕要说的,其实没什么。儒家经典摆在那,怎么读,怎么体悟都

    是个人的。既然御史中丞跟朕说,要检验一番张先生的功底,看到底能不能称之为圣贤。俗话说得好啊,真金不怕洪炉火,既然

    李中丞想要试试,这个王介甫也想试试张先生,那就一起吧。”

    陆承启轻飘飘的说完,已经把包袱扔给了李然和王安石他们。李然对这个击登闻鼓的王安石,其实没有什么好感,但碍于是同

    一个阵营。总要表现出大度一点。于是示意让王安石先开始。

    王安石知道。以李然的身份,诘问一个白身,是有点不地道。他恰巧碰到了这种事,自然义不容辞了。只见王安石上前一步,

    说道:“敢问,何为圣,何为贤?”

    张载望着年龄相差仿佛的王安石,从容而淡定。说道:“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

    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

    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

    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

    圣人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贤人,其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毫无二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

    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而不伤及根本。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