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顺皇朝-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个阿拉伯人听了之后,学着汉人的模样,躬身而鞠,说道:“多谢公子指路!”然后回头又同那个使臣模样的大官叽里咕噜了几句,那个大官也对着陆承启点了点头,并似乎习惯性地拿出一枚银币,交到陆承启的手上。

    陆承启有些懵圈,这算是小费吗?看着这些阿拉伯人和黑人,走向城西后,陆承启掂着那枚银币,发现竟然是大顺皇家银行发行银币。“什么意思,难道阿拉伯人对中原有所企图不成?不可能啊,大食国比天竺还远,怎么可能来进犯中原!既然不是领土纠葛,那就是要在经商上有所企图了……”

    “公子,公子!”高镐见陆承启陷入了沉思,忍不住唤了几声。

    陆承启回过神来,把那枚银币放入袖中后,说道:“去礼部!”

    高镐也是有些眼神的,知道先前那些是外国来宾。小皇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去礼部衙门问一问,也是正常。高镐自然要带路,出宫采办了几次,早就摸熟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很快便把陆承启带到了礼部衙门。

    悄悄地出示了令牌后,陆承启径直找到了礼部尚书冯承平,还未等冯承平见礼,劈头就问:“刚刚朕在街上见到大食国人,自诩为贺正旦使,这是怎么回事?”

    冯承平一愣,苦笑道:“启禀陛下,老臣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几日,并无大食国的国书递上,老臣也是一无所知……”

    陆承启知道,此时两国来使,要递交国书,才算是正常来往。否则,都只能算是普通外国来客,并没有住在长安城各个迎接外国使臣驿站的特殊待遇。

    既然大食国没有递交国书,陆承启也没什么好说的。理了一下思路,他才接着问道:“那其余诸国呢?”

    “回陛下,已有高丽、交趾、回纥、于阗、真腊、三佛齐、倭国、渤海靺鞨、女真、龟兹、天竺、瓜沙门、伊州、西州、渤泥、茀(大秦)、住辇、占城、阇婆、丹流眉、陀罗离、层檀、勿巡舟、俞卢和等国递交了国书,或在来往长安路上,或已在驿馆入榻。”冯承平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说道。

    陆承启稍稍有些吃惊:“怎么今年多了这么多国家?”

    记得上一年元旦,不过是高丽、交趾、倭国、真腊、占城等几个国家,怎么今年突然一下子多了这么多?

    冯承平苦笑道:“老臣也不知这是为何,倒是辽国,此刻尚未有使臣到来……”(。)

第四百八十七章:各国贺正旦使() 
陆承启知道辽国现在乱成一锅粥,哪里顾得上这个。始作俑者便是他自己,没有遣使过来在陆承启的意料之中。

    就在这时,门外一个礼部十品官匆匆进来,见到冯承平就说道:“冯尚书,辽国遣使已在来长安的路上了!”

    陆承启和冯承平对视一眼,冯承平连忙说道:“什么时候的事情?”

    “今日接到驿站传信……”说罢,把手中的信件递给了冯承平。冯承平拆开一看,原来辽国来使,已然在五日前进入了大顺境内。挥退了那名十品官,把信递给陆承启观看。

    “怎么这一次来的不是耶律良了?耶律仁先,又是何方神圣?”陆承启皱着眉头,凝视着信封上的名字,苦苦地搜寻着记忆中,关于耶律仁先的记忆。

    倒是冯承平记得一些,说道:“陛下,这耶律仁先乃是辽国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先前已然官拜南院枢密使,号南院大王。自驿站传信看,此人不知为何,又升任于越了……”

    这个于越,陆承启倒是知道的。于越就等同于大顺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一类的虚官,但荣耀之高,非寻常官职能比,位于百官之上,是辽国皇帝对功劳最大臣子的一种认可。若追寻于越的出处,便是辽国大于越府的首辅,无具体职掌,所谓“大之极矣,所以没品。”

    “冯尚书,你说辽国派这个于越过来,有什么企图?”陆承启其实心知肚明,不过是明知故问罢了。

    就在不久前,奉圣州的飞马急报才把捷报传来,想必冯承平是不会知道这个消息的。

    果不其然,冯承平也是一阵迷糊:“想必是辽国想与我大顺平起平坐吧?”

    陆承启有些好笑:“我大顺,甚么时候不是与辽国平起平坐的?难道说我大顺欺压他辽国一头不成?不见得吧,朕倒是看到契丹人要凌驾我们大顺汉人之上!”

    冯承平连忙解释道:“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先前我大顺与辽国,乃是敌对关系。辽国此行,定然是想与我大顺罢兵修好,请言边境榷场之事……”

    陆承启叹息了一声,说道:“不可能了……”

    冯承平一愣,说道:“敢问陛下,这是为何?”

    “朕于上月,密召枢密使,兑出兵符。密令禁军统领千里传旨于奉圣州,奔袭百里于太子山下,滦河行宫前,毙契丹士卒逾五千余众……”陆承启缓缓地说出这句话,直把冯承平听得惊骇欲死。

    “陛……陛下……为何兴动刀兵?”冯承平心若死灰,在他心目中,契丹人如此强大,孱弱的汉人,又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陆承启把前因后果一说,冯承平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陛下,若是辽国动乱平定,大举兴兵来犯,奈之若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甚么好怕!”陆承启淡淡地说道,“莫说契丹人,便是朕,也不会相信一纸条约。那不过是维持现状,双方妥协的平衡点罢了。顺辽乃世仇,如何能平息刀戈?冯尚书,收起你的侥幸心吧。不管是朕,还是那耶律洪基都清楚,顺辽之间,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花花中原,不管是契丹人,还是先前的匈奴,突厥,哪一个不是虎视眈眈?如此狼子野心,又岂是一纸条约能束缚得了他们的?朕决意趁机偷袭,不过是为了让契丹人自己再内乱多些时日罢了。如此一来,朕便可更加从容,更加有把握反攻辽国了!”

    冯承平听了,更是舌挢不下:“陛下不可啊,如此穷兵黩武,非万民之福!”

    陆承启笑道:“朕自有打算!冯尚书,你该关心的不是这个,而是如何安排这些使臣。对了,那高丽使臣,如同上次一样,安排在同文馆吧!”

    冯承平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这……这不太好吧?”

    “有甚么不好?”陆承启有些惊讶地反问道。

    冯承平说道:“高丽说到底,也还是秉承我中原文化的小国,先前也不过是昏了头才做出那般亲者痛,仇者快之事。高丽国王也曾递过国书,陈述不得已之处,陛下何不体谅一番?若是我大顺再如此对待高丽,恐怕高丽与我大顺愈行愈远!”

    陆承启很是好笑,冯承平这等迂腐书生的想法,与朝中主流思想一模一样,不由地反驳道:“难道不如此对待,高丽就与我大顺不渐行渐远吗!看看他们,转投宗主国,还想兴兵进犯榆关!要朕体谅他,他王徽何不来体谅体谅一下朕!你莫要再劝,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高丽乃是喂不饱的白眼狼,朕不会再对高丽同太祖先帝时那般,给他们与其余小国一般对待,已然是网开一面了……”

    冯承平收过高丽的好处,虽然在上次官场整风时都吐了出去,上交给了国库,可还是忍不住为高丽说了两句好话:“陛下,此一时彼一时也。高丽想必是知道错了,此次来的使臣不是崔介安,而是林哲。不如再争取一番,说不定高丽会再投向我大顺……”

    “冯尚书,你这算是异想天开?便是高丽想要认错,重归大顺藩国,朕也不会同意。如此两面三刀的国家,值得争取?给他与其他国家平等对待的地位,都算仁至义尽了,不要再做幻想图谋其他。若不是辽国大敌当前,朕早就兴兵踏平了这等无耻小国!”陆承启恨恨地说道,虽然早知道高丽棒子不是什么好货色,但被他们从背后狠狠地插上一刀,陆承启至今仍耿耿于怀。

    冯承平听得这话,知道高丽这回算是完了。好整不整,刚好踩中小皇帝的痛处,如何让小皇帝放下戒心?

    陆承启顿了顿,继续说道:“既然今年来庆贺的国家如此之多,那回赠贺礼也增多一些吧,每个国家一视同仁,不得超过两百贯。一如去年那般,多用了的钱银,你冯尚书自己填补上亏空。”

    陆承启丢下这句话后,拂袖出了礼部衙门。只留下苦笑不已的冯承平,心道:“这个礼部尚书,真个是不好当!”(。)

第四百八十八章:辽国使臣求见() 
长安城的百姓,这几日已经练就了强悍的神经。自进入腊月以来,前来京兆府长安城恭贺大顺元正日的各国来使,络绎不绝。都亭北驿、都亭西驿、来远驿、怀远驿、班荆馆、礼宾院、同文馆、瞻云馆这八个驿站,都住满了藩国来宾。此刻不管是黄种人还是黑人,或者是白人,长安城百姓都习以为常。最多不过是停下来指指点点,议论一番罢了,也不会像几日前那般围观了。

    大顺皇帝陆承启这几日过得也不算很舒心,除了腊八节那天,大宴群臣之外,一直到现在,都不停地接到各国使臣求见的请求。碍于礼法,陆承启也不好拒绝。自腊八节之后,一直到今日,也就是腊月廿十三,陆承启先后接见了渤海靺鞨、女真、倭国、董、于阗、回鹘、龟兹、天竺、瓜沙门、伊州、西州(高昌)、交趾、渤泥、茀(大秦)、住辇、真腊、大食、占城、三佛齐、阇婆、丹流眉、陀罗离、层檀、勿巡舟、俞卢和这些个小国。几乎是一天一个,甚至是一天两个。

    这些所谓的各国贺正旦使,不过是想来探寻一番陆承启的口风罢了,看看大顺今后的政策倾向是什么。陆承启最为擅长这种虚以委蛇的场面了,话说得滴水不漏。

    这时候,汉文化的强大辐射力就体现出来了,不管是欧罗巴那边的阿拉伯人,还是孤悬海外的三佛齐、阇婆等岛国,亦或者是号称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齐名的天竺人(后世的印度阿三),得到觐见许可后,无不是以蹩脚的汉语与陆承启沟通。

    这些各国使臣问得最多的,便是大顺的海贸,到底是一项长期政策,还是昙花一现。在这些国家的眼中,中原汉人似乎都不怎么待见航海贸易,很惧怕这位掌握着中原大国最高权力的年轻人,不过是开启海贸寻些乐子而已。要是真的这么三分钟热忱,他们这些以海贸为生的国家,就有些困难了。

    中原富庶,地大物博,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几乎是所有中原汉人心中的想法,除了极少数从海贸中获利甚巨的富商外。

    陆承启自然也明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打马虎眼。贸易嘛,最关键是双方的信心。若是信心没有了,那经济秩序就乱了。陆承启很严肃地告诉这些各国使臣:“我大顺之所以开海贸,非一时兴起,乃是一项长期国策,尔等大可放心。朕可以保证,只要你们秉持公平公正的贸易原则,则有钱大家赚!”

    各国使臣,所要的不过也就是这一句话。大顺小皇帝信誓旦旦的保证,可比甚么回礼都要丰厚得多。各国使臣得了准信后,个个喜逐颜开,出了皇宫之后,便开始奉旨“贡赐贸易”,大肆购买“土宜”(也就是土特产),间接地促进了长安城的商业。

    接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