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五代群英-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亲征伐辽,直取幽州。车驾至瓦桥关,探听到辽军已经望风披靡,非常高兴,认为大功将成,于是登高台视察六军。这时,有父老乡亲百余人持牛酒进献,柴荣问:“此地叫什么名字?”答曰:“历世相传,谓之病龙台。”柴荣默然,于是骑马离去。

    当夜,柴荣就开始生病。第二天,病情愈加紧急。又越两日,仍然未瘳,当由赵匡胤入帐劝归。周主不得已照允,乃改称瓦桥关为雄州,留陈思让居守;益津关为霸州,留韩令坤居守,然后下令回銮。

    驾至澶渊,却逗留不行。宰辅以下,只令在寝门外问疾,不许入见,大众都惶惑得很。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与周主为郎舅亲,独得入寝所问视,婉言进谏道:“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藩镇多是幸灾乐祸,但望京师有变,可从中取利。今澶、汴相去甚迩,车驾若不速归,益致人心摇动,愿陛下俯察舆情,即日还都为是!”

    周主怫然道:“谁使汝为此言?”

    永德道:“群臣统有此意。”

    周主目注永德道:“我亦知汝为人所教,难道都未喻我意么?”

    未几又摇首道:“我看汝福薄命穷,怎能当此!”

    永德闻言莫明其妙,只管俯首沉思。猛听得周主厉声道:“汝且退去,朕便回京!”

    永德慌忙趋出,部署各军,专待周主出来,周主也即出帐,乘辇还都。

    原来周主因病南还,途次稍觉痊可,偶从囊中取阅文书,忽得直木一方,约长三尺,上有字迹一行,乃是“点检作天子”五字!不由得惊异起来。他亦不便询问左右,仍然收贮囊中,默思石敬瑭为明宗婿,后来篡唐为晋;今永德亦尚长公主,难道我周家天下,也要被他篡夺么?左思右想,无从索解,及见永德劝他回京,心中忍耐不住,遂露了一些口风。永德哪里知晓,当然摸不着头脑,只好搁过一边。却说世宗生病期间不能视朝。韩通入宫侍问。韩通奏道:“赵匡胤大奸似忠,陛下未可全信。”世宗道:“朕已知之,爱卿不必再言。”韩通谢恩而退。回至府中,心下暗想道:“主上倘有不测,赵匡胤独揽军权,彼若以旧怨致衅于我,我何能堪?”乃召心腹李智商议其事。李智道:“君候公子尚未婚配。近闻符太傅有个小女亦未择配。君侯何不乘此入宫奏知主上,与之联姻,日后符娘娘当国,君侯可保无虑矣。”韩通大喜道:“此计甚妙。”次日进宫见世宗,奏知此事。世宗道:“朕当与爱卿成之。”即日召符太傅入宫,将韩通姻事说知。符太傅奏道:“既蒙陛下圣谕,臣安敢有违?奈幼女嬉习未除,尚容再议。”世宗允奏,韩、符二人辞驾出宫回府。韩通以为世宗主婚,必然能成,遂打点行聘。不提。

    却说匡胤之弟匡义【赵匡胤即位后改名光义】,因见冬雪初晴,在家无事,带领数人出猎于东郭门外。只见有一喜鹊立在靠墙梅枝之上,对了匡义连叫数声。匡义弯起弹弓指定打去,正中那鹊左翼。那鹊又叫一声,竟望符太傅的花园里飞去了。匡义认得符太傅花园,便令从人停骑园外,自己越墙而进来寻喜鹊。才行几步,只见那边有七八个丫鬟,簇拥着一位小姐,正从假山石背后而来。匡义进退不及,慌慌张张往一边躲避。偷眼看那小姐,年未及笄,生得窈窕娉婷,美貌无比。这小姐不是别人,正是符太傅的小女,那小姐也为观玩而来。当时符小姐带领丫鬟来至园中,一眼睃去,早见了匡义,便令丫鬟唤至跟前,开言问道:“君是何处人氏?白昼逾墙有犯非礼。”匡义答道:“小可乃赵司空次子,赵点检之弟,名匡义。因见冬雪初晴放骑游猎,偶放一弹正中喜鹊,飞入小姐家园。小可一时误进,望乞海涵。”符小姐见匡义人物魁梧,殊非凡品,心中已自欢喜;及听言词逊顺,声气清和,不觉目凝神逝,暗自想道:“若得此人为婚,一生之愿足矣。”又问:“君年几何?”匡义道:“小可年交十九。”小姐道:“曾娶亲否?”匡义赧然摇手,以示未婚。小姐道:“君可速去,恐太傅知觉,不当稳便。”匡义躬身应诺。小姐令侍女开了后门,放他出去。小姐恋恋不舍,以目送之。有诗为证:

    喜鹊连枝堕符园,

    佳期预报赖他传。

    一言竟识非凡品,

    伫见成姻了宿缘。

    匡义出得园来,同从骑径回府中,见了匡胤备述其事。匡胤道:“此天意也,使汝入园而得睹其容。”遂差人请范枢密到府,分宾而坐。茶罢,匡胤将匡义误入符太傅园中,遇见皇姨之事说了一遍,故欲相烦作伐。范质道:“此事容易,符太傅夫人,与下官寒荆是通家之姻,明日当为令弟求婚,事必谐也。”匡胤大喜道:“若得事成,必当重报。”范质告别回家。

    次日,范质命夫人郝氏到符府说亲,与太傅夫妇细述赵公子求亲一事。太傅道:“此段姻缘,极是相宜,怎奈主上先曾有旨,命许韩通之子为婚,今日我若许了赵公子,恐违了圣上之旨,事在两难,如之奈何?”郝夫人道:“赵公子闻他有大贵之相,况兼德行皆全,英才日盛,较诸韩公子不啻天渊之隔。古人云:‘择婿以德。’若许此人,谅圣上决不为怪。”太傅道:“此言也是,但韩家先来议亲,故难开口。老夫当效古法,于城中高结彩楼,待小女自抛彩球,看是谁人姻缘,以为定准,便可使两家各无怨心。”郝夫人道:“太傅所言甚当。”遂别了回府,诉知范质,令人报知赵府。

    过了数日,符太傅差人在天街上结起一座彩楼,相约韩、赵二家姻事。匡胤知道后乃令匡义准备。匡义应诺,带了四五个从人来到天街。韩通之子天禄,也领了数十名家将在此等候。又有那些官家子弟,聚齐在楼下观看。只听得楼上鼓乐齐奏,先有一管家人,向着楼外吟诗一首道:

    “彩楼高结一时新,

    天上人间富贵春。

    凭语蓝桥消息好,

    尽教仙子意殷勤。”

    那管家吟诗已毕,立在一旁。须臾,只见许多彩女整整齐齐拥着皇姨,于彩楼正中间坐下,举眼望楼下看时,只见彩楼左首立着匡义,人物轩昂,仪表非俗,原来此人就是心上之人,今日看见,分外英俊。又见彩楼右首立着天禄,面如乌漆,背似弯弓。

    符小姐细观两人,已判优劣。立起身来,在侍女手中接过彩球,对天祝拜已毕,执定彩球,看定了匡义抛将下来。正被匡义接着。赵匡义喜气洋洋,与从人向南街去了。

    天禄立在楼下无人理睬,看者无不耻笑。天禄回至府中报与韩通。韩通只气得毛发直竖,愤恨于心。次日入朝,奏知世宗。世宗道:“匡胤之弟,亦朕之爱弟,此事不必深念,倘朝中有相宜者,朕当为卿议娶可也。”因加授韩通为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韩通谢恩而出。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140章 柴荣机关算尽() 
却说周主微时,尝梦神人畀一大伞,色如郁金,上加道经一卷,周主审视道经,似解非解,及醒后追思,尚记忆数语。嗣是福至心灵,举措无不合宜,遂得身登九五,据有大宝。及征辽归国,常患不豫,有时勉强视朝,数刻即退,御医逐日诊治,终乏效验。一日卧床休养,恍惚间复见神人,来索大伞及道经。周主当即交还,又欲向神探问后事,神人不答,拂袖竟去。周主追曳神衣,突闻一声朗语,竟致惊醒。开眼一瞧,手中牵着的衣袂,乃是榻前的侍臣。就是梦中听见的声音,亦无非侍臣惊问,不觉自己也好笑起来。转思梦中情景,甚觉不祥,便起语侍臣道:“朕梦不祥,想是天命已去了。”

    侍臣答道:“陛下春秋鼎盛,福寿正长,梦兆不足为凭,请陛下安心!”

    周主道:“汝等哪里能知?朕不妨与汝等说明。”

    随将前后梦象,略述一遍。侍臣仍然劝解。

    柴荣自知不起,他拖着垂垂将死、筋疲力尽的病体,给他年幼的儿子做出种种安排。

    第一:册立皇后。他的皇后本是大将符彦卿的女儿,可惜死于显德三年(956年),比他还要先走一步。他非常怀念,一直没有再立皇后。但是现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没有母亲怎么行?思来想去,他最后册立了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为后周皇后。想来她会对自己的外甥痛爱一些,同时也会得到符彦卿的全力保护!

    第二:确立幼子的皇嗣地位。在得病之前,柴荣为示公允,从不提给自己儿子加封的事,但现在一口气封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封柴宗让为燕公,领左骁卫上将军;并立柴宗训为国储。哪怕自己死了,帝国也至少有两位继承人。

    第三:托孤。文臣方面,他选择了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他们都是深受柴荣恩宠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没有科班资历,不是进士出身,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可是后来证明,此人完全辜负了柴荣)。在武将方面,柴荣就让人看不懂了。

    无功无过,他居然罢免了后周军衔第一的张永德的官职。不仅免去其殿前都点检之职,而且外放,让他去做澶州节度使。这等于是把张永德彻底排斥出了权力内核。

    这太反常了,要知道,这时皇帝病危,正是张永德这样常年统兵,深具威望的皇亲国戚出力的时候,柴荣为什么要自断臂膀?而且翻阅新旧《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张永德在这段时间内做过什么错事的记载。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那张刻着谶言的小木牌显然成了柴荣的一块心病。

    谶言几乎就是伴随着中国历史改朝换代一起发展的。

    历朝历代都不乏这些莫名其妙的谶言,远的如秦朝末年的“大楚兴,陈胜王”,近的如汉朝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等等。

    无论是事实还是杜撰,但结果都一样,即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影响,并成为野心家上台的最佳背景音乐。

    何况,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就是以后唐驸马爷的身份篡夺帝位的,而现在,张永德的身份正是后周的驸马爷!

    不论怎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柴荣回京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解除张永德的兵权。

    柴荣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赏”了张永德一个名誉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的虚职,却免了其殿前都点检的实权,改授澶州节度使,即刻赴任,调离京师。

    那么空出来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应该由谁来接任呢?

    对于柴荣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帝国未来命运的抉择,因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儿子柴宗训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