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五代群英-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通是周世宗的铁杆心腹,是赵匡胤的政敌,因此,韩通必须死。

    当时韩通担任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在当时,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不在京城,韩通就是侍卫司的最高长官。

    赵匡胤则担任殿前都指挥史,后来又升任殿前都点检,是殿前司的最高长官。

    原来,韩通与赵匡胤共同掌握禁军,地位比赵匡胤还高一些。可是,周世宗临终有命,军务不能决,则听韩通。因此,韩通在许多事情,尤其是官职任免上与赵匡胤有很大分歧。所谓韩通刚愎自用,动辄撒威风,其实就是韩通与赵匡胤坚决对着干。因此,韩通不但得罪了赵匡胤,并且得罪了赵匡胤麾下许多大将。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起兵,韩通必须死。

    五代史云:王彦升之弃命专杀也,上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钺。

    言下之意,王彦升杀死韩通是自作主张,不是赵匡胤的主意。因此,赵匡胤虽然赦免了王彦升,但是却一辈子没有封王彦升做节度使。

    其实,王彦升没有做节度使主要是因为王彦升生性好杀,之后镇守边疆时,王彦升经常把少数民族人的耳朵割下来下酒,很是野蛮。

    刘攽曾问欧阳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写好了没有,焦说即将脱稿。刘问:为韩瞠眼(韩通的外号)作传否?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由此可见,韩通身上还有许多谜团不为人知,他被杀,与赵匡胤一定脱不了干系,像欧阳修也不敢秉笔直书。

    越日,即命范质等入内,胁迁周主宗训及太后符氏移居西宫。宗训冲龄践阼,晓得甚么保国保家的法儿?而且周主继后符氏,又是初入宫中,才为国母,【周世宗纳符彦卿女为后,后殂,复纳其妹,入宫才十日。】所有宫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着大丧,整日里把泪洗面,恨不得随世宗同去。你想七岁的小周王,二十多岁的周太后,无拳无勇,如何抵敌得住?眼见得由他播弄驱往西宫,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时间被赵氏夺去。还说是甚么禅让,甚么历数,甚么保全故主,甚么坐镇太平,彼歌功,此颂德,差不多似舜、禹复出,汤、文再生。后人有诗叹曰:

    幼主无知社稷休,

    临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业归于宋,

    忍耻含羞入郑州。

    辽、汉合兵入寇,明明是匡胤部下讹造出来。陈桥之变,黄袍加身,早已预备妥当。乌有匡胤未曾与闻,而仓猝生变者乎?即如点检作天子之谶,亦未始不由人谋,明眼人岂被瞒过。当时为周殉节者,止一韩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而宋太祖之得国不正,于此可见矣。后人又有诗叹曰:

    兔走鸟飞疾若驰,

    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

    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

    秦吞六国汉登基。

    百年光景无多日,

    昼夜追欢还是迟。

    柴荣去世之前将幼主托付给赵匡胤,赵匡胤却趁机夺了他的江山,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仇视,到时候再来一场十八路诸侯共伐叛贼的闹剧,恐怕赵匡胤也支撑不了。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发动兵变之后,对满朝文武大臣并无加害之意【韩通除外】,对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善待,因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声音自然很小。

    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的官职是禁军殿前司都点检,是禁军最高统帅【韩通除外】。而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小皇帝生母已死,但外祖父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还在。

    符彦卿应该是赵匡胤面前最大的障碍,但问题是符彦卿虽是后周外戚,也同样和赵家是姻亲,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就在年前嫁给了赵光义。赵光义邂逅彦卿女,是故意是巧合,现在也不得而知。两方都有姻亲关系,符彦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做任何表示。

    其实,陈桥兵变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就是被手下弟兄们黄袍加身的,郭威的儿子被后汉的皇帝杀光了,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内侄兼养子柴荣。柴荣也有私心,后周太祖是郭威,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已经改姓郭,叫郭荣。郭威死后,顺利当上后周皇帝的柴荣就把姓改了回来,这是很不地道的做法,所以柴荣39岁英年早逝,儿子的皇位被赵匡胤抢了,也是报应。

    赵匡胤玩的是“禅让”把戏,所以他要学曹丕,不能杀掉前朝皇帝,更何况人家老爸对他有大恩。所以呢,柴宗训被赵匡胤册封为郑王,迁徙到房州生活。对于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小符氏,赵匡胤也遵守自己的承诺,尊其为“周太后”,将她供养在西宫,让她继续过尊贵的生活。

    过了十三年,年轻的柴宗训也去世了,死时才20岁。听到柴宗训去世的消息,周太后伤心过度,顿时看破红尘,于是出家修行。

    符氏姐妹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赵光义。不过在赵光义当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被追封为懿德皇后。

    符氏一门三皇后,于是被传为佳话。

    对于柴荣的其他儿子,赵匡胤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柴荣一生有七名儿子,长子柴宗谊,次子柴宗诚,三子柴宗諴都在柴荣生前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分别被追封为越王、吴王、韩王。这也是郭威和柴荣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后汉隐帝刘承佑杀了郭威和柴荣的家小,导致郭威绝后。最后周世祖郭威虽然夺得了天下,却没有子嗣来继承皇位,不得不让内侄柴荣来继承。

    柴荣第四子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生母大符皇后,继母小符皇后陈桥兵变的时候才7岁,当了一年皇帝就被迫禅位给了赵匡胤。柴荣生前待赵匡胤也不薄,故而赵匡胤没有对其下黑手。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居住。赵匡胤还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柴荣第五子柴宗让,又名柴熙让或宁熙让。柴荣生前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柴宗训继位后,封爵曹王。陈桥兵变时,柴宗让的娘家宁氏见势不妙,将其偷偷带出宫外,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为了逃避赵匡胤的迫害,柴宗让改姓宁,改名熙让。另传被当时著名的隐士陈抟收为弟子,改名柴明皇,号虫二。一直活到宋真宗时期才去世。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封爵纪王,陈桥兵变时还只是个幼童。根据记载,赵匡胤初入宫时,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赵匡胤对他们说:‘去之!’也就是杀掉的意思。

    文中所说的潘美,就是《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其实人家并不是什么奸臣,而是赵匡胤创业时代的重要人物,赵宋王朝的开国重臣。

    范质与赵普不敢回答。潘美说出心里话:“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疑臣等。”

    赵匡胤于是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与尔为侄。世宗子不

    可为尔子也。”

    于是乎,潘美就收养了周世宗的皇子为侄子,起名叫潘惟吉。

    柴荣第七子柴熙诲,原名柴宗炯,封爵蕲王。陈桥兵变时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侍卫们揣摩赵匡胤的心意,将蕲王抓起来欲予杀害。卢琰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宋太祖:“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宋太祖就让卢琰抱走小蕲王。后来卢琰把柴熙诲改名卢璇,收为养子。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因此即是养子,又是女婿。

    卢璇一直陪同养父卢琰在浙江隐居。卢琰去世后,卢璇为其守孝十年,传为一时美谈。宋真宗时期,卢璇始入仕为官,晋封为武烈侯。今天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缙去、浦江、龙游等县市的卢氏子孙,都将卢璇视为开山鼻祖。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陈桥兵变时尚在人世。还好柴守礼识实务,拥护赵匡胤登基称帝,因此赵匡胤让其风风光光的过完了下半生,公元967年,以太子少傅的名义去世。柴守礼有五个儿子,个个枝叶茂盛,故而两宋所说的柴氏后人,其实都是柴守礼的子孙。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142章 李筠造反() 
赵匡胤这几天心情不错,他派到各地的使者们大都回来了,基本上消息都不错,最好的消息来自李重进。李重进接旨后,主动向赵匡胤请示,自己是否可以按照惯例以节度使身份到开封觐见新任皇帝,来个当面谢恩?

    赵匡胤都有点受宠若惊了。李重进是谁?那是早就有资格当天子的人【郭威外甥】,虽然被柴荣抢了先。但是一但名分定下,李重进就绝对守信,再不反悔。不仅从来没有背叛过柴荣,而且终柴荣一朝,他都东征西讨尽心竭力……那么,李重进也会这样对我吗?

    赵匡胤幸福地想了一小会儿。于是投桃报李,决定也给李重进一个天大的面子——回旨,以正式公文的方式:“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虽远,同为一体。君臣名份,恒久不变,朝觐之仪,岂在一时?”

    就这样,至少在表面上,刚刚篡位成功的大宋天子和当时最强的藩镇力量暂时互致敬意相安无事。这让赵匡胤着实松了一大口气。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第一个公然跳出来不服赵匡胤的不是符彦卿也不是李重进,而是李筠。李筠,并州人,幼年从军,以勇力著称,史称能开百斤硬弓。在后唐时期已经名扬军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以其一部之力抵挡整个北汉。大家还记得他当年怎样把刘崇拖住,给柴荣争取时间的吧?真是既忠且勇,但是他为人却有一个极大的毛病,就是特别注重资历。

    当年的柴荣强不强?李筠就敢公然叫板!他擅自征用国家赋税,招集天下亡命之徒,增强自己的实力。柴荣派来的监军忍不住说了他几句,他立即暴跳如雷,把监军关进了大牢。

    柴荣大怒,满心想暴打他一顿,可那时柴荣正以倾国之力与南唐争夺江北,无论如何都不敢让后院起火,于是仅写了份公文送到潞州,臭骂了李筠几句了事。

    这明明是柴荣顾全大局,没跟李筠较真。可李筠却认为自己极其强大、非常特殊,且无人强惹!连柴荣都要让我三分,你赵匡胤一个提不起来的小不点,竟然想爬到我的头上,凭什么?

    所以在接待赵匡胤派到潞州传旨的使者时,李筠一肚子邪火无处排泄,态度极其恶劣,但还是以臣子之礼跪接了赵匡胤的圣旨,据说这是在他的儿子李守节和众将士的苦劝之下,才勉强为之的。可是宴请使者时,他的举动就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了。他居然突然间拿出了一幅画挂了起来,并且对着画像伤心痛哭,没完没了。

    当时没有人不心惊肉跳,因为那幅画上画的居然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

    却说大宋的使者走后,李筠突然接到北汉皇帝刘钧的一封密信(蜡书)。

    刘钧对他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