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五代群英-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周氏有年长的皇帝,天下难道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再传给三弟廷美,最后由廷美传回给你的长子德昭。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我不敢不听你的教导。”杜氏对赵普说:“你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赵匡胤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听起来有理,事实上狗屁不通!为什么呢?

    一是柴荣英年早逝,死时38岁,孩子7岁。杜太后说这话时宋太祖只有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而太祖长子赵德昭已经十多岁了;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杜太后凭什么认为赵匡胤早死,幼子继位会重蹈柴荣的覆辙呢?黄泉路上无老少,弟弟、儿子比哥哥、父亲先死也有可能,三十五岁时就写下誓书传位给弟弟岂不荒唐?

    二是如果真有遗诏,杜太后选定了储君,赵匡胤生前为何不公布?及早立储不是更能让天下安定吗?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如果他想违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那么,他就应该特别照顾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赵普。要么特别重用,要么杀人灭口。他为何两者都不选择,而是因为赵普贪贿,只把他罢相呢?他不怕罢相后赵普随便乱说吗?

    三是既然杜太后有这个“传约”,赵匡胤去世后,赵普当时为什么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让赵光义名正言顺地坐稳天下?为什么要在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光义当皇帝五年后才拿出来。而那时候,赵匡胤的儿子及弟弟先后去世,赵光义正遭遇天下人私议。如果当时就拿出来,这样的私议不就不存在了吗?

    赵普拿出“金匮之盟”的时候,他在政治斗争中正被政敌卢多逊死死压制,几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于是他找到赵光义,说:“其实当年你妈留下过遗嘱,就是要你哥把皇位传给你。我有件东西可以证明这一点。”

    久旱逢甘霖啊!正苦于没有继承合法性的宋太宗欣喜不已。【太宗肯定知道是假的!若果真有,赵普五年后才说,岂不是找死?】

    赵普拿出的正是由他自己记载、赵匡胤亲手放在金匮中的杜老太太的遗嘱。

    当然,这一切都是赵普自己说的。

    按照赵普的说法,当时有三个人在场:杜老太太、宋太祖赵匡胤、赵普。赵普很有些象现在的遗嘱执行律师。可是前两个人都死了,还不是随便律师怎么说。

    至于遗嘱,伪造一份很难吗?

    因此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在遭遇天下人对他的信任危机以后,由他与赵普合伙炮制的。此处有“金匮之盟”与“此地无银三百两”其实是一样的自欺欺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不知道赵普是傻子,还是赵光义是傻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有“金匮之盟”的人肯定是傻子。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呢?

    因为有了“金匮之盟”,赵光义的皇位是因为杜太后的临终遗嘱才确定下来,所以他勉为其难地接了哥哥的班,他完全是身不由己,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一样身不由己。不过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如果给你一口棺材你也躺进去吗?

    所以赵光义你就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抢皇位一点都不丢人。你哥哥也是抢的,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去偷去抢却不必愧疚的东西就是——皇位。

    而且人类有史以来,欢呼声都送给了那些不择手段摄取皇位的人。唐太宗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了他的大哥和三弟,天可汗可以永享英明;那么赵光义抢了哥哥皇位,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退一万步说,杜太后真有什么临终遗嘱,赵氏兄弟当皇帝也不见得就合理合法。皇位是从柴氏孤儿那里抢的,不能让别人抢去你就有理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民间是笑话,在皇帝那里就是金科玉律。皇帝可以做,但你不能做。他做是天经地义,你做就是天诛地灭!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偷了人家的东西,妈妈很高兴,小孩又去偷,后来成了大盗,被斩首。大家都认为妈妈很坏。赵匡胤抢了柴宗训的皇位,杜太后很高兴,吩咐他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怎么就成了英明伟大的好妈妈呢?

    当然,世事无绝对,数千年勾心斗角的皇位争夺战中,却出现了一大“异类“,此人就是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

    身为皇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文武兼备,十三岁即练就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某次打猎时露过一手,把一旁的契丹使者吓个半死。赵元佐不只出类拔萃,长相气质也与老爹十分契合,因此,宋太宗喜爱有加,很早便将其视作大宋朝的接班人。

    如果一直风平浪静下去,赵元佐基本就是未来的大宋皇帝了,但很不巧,所谓“金匮之盟”的兄终弟及继承方式,注定了不会太平。

    所谓金匮之盟,其实是把双刃剑,按照杜太后与太祖拟定的接班顺位:赵匡胤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

    如果赵光义认定金匮之盟合理合法,则他死后必须传位给三弟赵廷美;如果他认为不合法,那他自己就不该继承皇位。所以赵光义既希望它是合法的,又希望它是不合法的!

    人定胜天,天命不可违,但人力可以改变它。

    首先是太祖长子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骂了一顿后,很识相的自刎而死;其次是太祖次子赵德芳,在二十三岁的年纪里,很自觉地一病不起,直接挂了。接下来就是三弟赵廷美了,先被人举报造反,被贬,又被人举报不知悔改,再贬,于是,这位前大宋二把手瞬间变成乡下老农“涪陵县公“,气不过,吐血三升而亡。

    种种这一切,赵元佐都看在眼里,虽然此时还十分天真。在赵廷美被陷害时,赵元佐据理力争为叔叔求情,不想被宋太宗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才醒过味来,幕后黑手原来就是自己老爹。心灰意冷下,赵元佐自此闭门不出。

    赵廷美死后,一向聪明机警的赵元佐竟然“疯“了,且不是一般的疯,动不动持刀伤人。不久后,更索性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烧个精光。宋太宗大怒,将赵元佐废为庶人,自此与皇位毫无瓜葛。

    奇怪的是,成为庶人的赵元佐“疯病“立即就痊愈了,除了依旧深居简出不见人外,一切如常。

    显而易见,赵元佐不过是在装疯,之所以出此下策,只是对老爹宋太宗为权势刻薄残忍、六亲不认的一种反抗。你越想将皇位传给我,我越嗤之以鼻。一件沾满鲜血的黄袍,赵元佐实在鄙视。这一点宋太宗了如指掌,所以父子二人最终闹翻。没办法,一个心中满怀道义,另一个却是黑暗无比,可堪一叹。

    在充斥着厚黑精神的天朝权谋史上,赵光义无疑是胜利者,但看似愚蠢的赵元佐,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后人有诗叹曰: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安足珍?

    却说这赵光义当上皇帝后,自然不会兄终弟及,而是传子传孙: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至宋钦宗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做皇帝,建立南宋,这就是宋高宗。

    但是,纵观赵光义这一脉子孙传承,却始终贯彻着一个骇人听闻的相似之处——不管传到谁,最终都会绝户!

    宋太宗生前立第三子赵元侃为太子,赵元侃后改名为赵恒,等赵光义去世继位。这就是宋真宗。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但是,这位皇帝一辈子却子嗣稀少,有且仅有一个儿子,那就是赵祯,就是民间盛传“狸猫换太子”的那位!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同时,也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比他爹更狠,宋仁宗一辈子竟然一个儿子也没有!没有办法,只能将哥哥濮王的儿子赵宗实过继给自己为嗣,待宋仁宗死后,赵宗实继位,改名赵曙,即英宗。

    宋英宗儿子倒是不少,长子赵顼。一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宋英宗死后继位,即为宋神宗。

    宋神宗死后传位给第六子赵煦,宋朝第七位宋哲宗皇帝。

    到了宋哲宗这儿又没儿子了!没办法,只能再从宋神宗子嗣里挑选,最终挑中第十一子赵佶,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昏君宋徽宗。后边的大家都知道了: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昏庸的宋徽宗只得禅位给儿子宋钦宗,但最终没能躲过金兵。汴梁城破,北宋皇族上百口人全部被金兵掳走,康王赵构继位皇帝!

    但是,后来爆发苗刘兵变,哗变的士兵逼迫宋高宗禅位给儿子赵旉,做太上皇。熟料赵构这个仅有的亲生儿子赵旉却因惊吓而夭亡,时年3岁。而且因为苗刘兵变,赵构受惊吓,从此丧失生育能力!

    三代无后(皇位从宋太宗开始往下传,正常父死子继最多不超过三代)+最终皇统无后(赵构没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子孙)。

    这是为什么?老百姓回答:报应!

    按理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美女佳人更是无数,皇子皇孙应该成千上万才对。可是纵观五代历史上当皇帝的,到头来都是家破人亡断子绝孙!当皇帝的本意除了自己纵情享乐之外,就是希望子子孙孙世代为王,永远凌驾于人民之上。可皇帝也不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大功劳,可以世世代代称王称霸?若真有苍天神灵,他凭什么要保护你的子孙后代呢?正是:

    善恶终有报,

    天道好轮回。

    不信抬头看,

    苍天饶过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159章 金匮之盟() 
却说赵匡胤死时,他的长子(实际是次子,赵匡胤的长子已死)赵德昭已经26岁,如果能继承大统,也不算“幼主”。但赵光义谋害哥哥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既然做了皇帝,为了堵住众人的嘴,他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赵匡胤在位时,他的儿子并没有被封王,赵光义继位,立即封赵德昭武功郡王,位置在宰相之上。第二,赵光义下诏,把赵匡胤的几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列,一律称为“皇子”和“皇女”,但实际上没过多久,这个称呼就被取消了。

    3年后,赵光义自恃兵强马壮,蠢蠢欲动,想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事业:北伐契丹,也就是征讨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高粱河”之战。在高粱河,宋军和辽军展开了激烈的冷兵器之战,赵光义御驾亲征,结果宋军大败,赵光义身中一箭,仓皇奔逃,场面极其狼狈。这一战让北宋元气大伤,更为滑稽的是,赵光义只顾逃命,竟然和大军主力失去联系,整个宋朝群龙无首。此时有大臣认为赵光义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