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五代群英-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伤,更为滑稽的是,赵光义只顾逃命,竟然和大军主力失去联系,整个宋朝群龙无首。此时有大臣认为赵光义可能去世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赵德昭是太祖的长子,如今又官居高位,由赵德昭继承大统,再合适不过。

    可偏偏赵光义又回来了,听闻有人想推举侄子继位,巴不得自己已经去世,心中十分窝火。这时又发生一件事情,因为这次战败,赵光义不打算对将士们论功行赏,但赵德昭仁厚,觉得虽然兵败,但将士也有战功,应该封赏。赵光义认为赵德昭拉拢人心,再加上之前的窝火,于是当着众人的面说了9个字:“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这句话其实是在讥讽赵德昭想当皇帝)。

    谋逆可是大罪,赵德昭听完叔叔的话,如五雷轰顶,回家惶恐不安,最终祭拜父亲之后,手提长剑在房内自刎。赵光义听闻侄子自杀,跑到赵德昭府上大哭:“痴儿何至此邪”。据野史记载,赵光义只是干哭,并没有为侄子留下一滴眼泪。

    公元979年,赵光义又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援汉辽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但是杨业这个硬骨头死战不降,杀敌甚多,一度让宋军胆寒。

    本来顺顺利利就可以扫平六合,偏偏遇到了杨业,宋太宗也很尴尬,实在没办法了,干脆叫北汉主刘继元劝降。

    杨业一看皇帝都来了,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坚持呢?于是君臣抱头大哭,归顺大宋。后人有诗赞太宗曰:

    圣主龙飞重俊良,

    英雄云集岂寻常。

    干戈直指风声肃,

    管取河东献域疆。

    山西太原,自古以来便有“龙城”之称。除了它做过多个朝代古都的原因外,还与它出过多位皇帝有关。除了世人熟知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外,赵国开国君主赵襄子、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唐庄宗李存勖等人,都先后做了皇帝。但令人纳闷的是,为何从北宋之后,山西就再也没有皇帝出现呢?其实这也与宋太宗赵光义有关。

    却说北汉主刘继元出降,赵光义正打算受降接受城池,太原军民居然还在抵抗。在费尽艰辛打开城门后,太原百姓又利用地理优势与北宋军队展开巷战,宋军死伤惨重。赵光义大怒,命令部下火烧太原城,将城中富户迁到洛阳,普通百姓被烧死和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宋太宗深感晋阳自古为帝王龙兴之地或割据政权反抗中央政权所在,传为“龙脉”,而晋阳城地形险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百姓习于戎马,人性劲悍,难以掌控,宋太宗惧怕此地再出割据政权危害北宋政权,同时愤恨于晋阳城军民的长期顽强抵抗,称此地“盛则后服,衰则先叛”,于是又征调万人削平晋阳北部的系舟山山头,谓之“拔龙角”。之后他又让人引来汾水和晋水,水淹太原城废墟,禁止百姓在此地居住,要彻底将其摧毁。

    在毁掉太原城后三年后,赵光义又让人在原唐明镇的基础上重修太原城。所以咱们现在看到的太原城,并不是北宋之前的太原。新太原城修好后,赵光义还是不放心,便让人找来了道士,向他们询问解决之策。道士说:“只要钉死龙脉,便可高枕无忧。”于是在道士的建议下,赵光义让人将太原新城的路口全都设计成“丁字路”。

    当然这是迷信说法,笔者认为,山西再也没有出过皇帝,这是经济、政治中心转移造成的。在北宋之前,山西一直算是中原地带,不管是在经济、政策还是军事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原作为山西的重点城市,自然容易出现皇帝。而在两宋之际,经济中心南移,太原在经济水平上就与发达城市落了一大截。在明朝之后,政治中心又移到了北京,太原就更难与大城市争锋了。

    随着影视剧《忠烈杨家将》的热播,杨业为国尽忠、战死沙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是你知道事实上杨业并不受重用吗?那么,杨业为什么不受重用?杨业不被重用是因为降将身份吗?下面跟随小编看看吧!

    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汉主刘继元之外,马峰、郭万超等四人受的封赏最重,杨业根本靠不上边,所以都未在记录之列。

    归宋三个月后,因为要被派往边防前线,才有了对他的所谓厚赐。宋朝的用人之计是密赏,跟今天企业的密薪制相似,赏了些什么,赏了多少,别人无从知晓。

    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两相比较,天壤之别。

    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如果非要说杨业是受重视和被重用的,那就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了。杨业不受重用,事出有因。这既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也与宋朝军事体制的结构有关。

    首先,杨业的家世背景让他难获信任。杨业的父亲杨信原为麟州刺史,当时各种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杨家虽然也算是一方豪强,但势力相对较弱,只能于夹缝中求生存。

    杨业20岁就被派给刘崇,这很可能是一种家族谋略。杨业年少英雄,很有才干,所以很快被刘崇赏识。但是,951年刘崇在晋阳自立为帝时,杨业的父亲已经归降后周了。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现象,杨业在北汉听差,他的父兄却在后周为臣,父子三人效力于互相敌对的两个国家。

    由此可见,哪怕亲如父子兄弟,在乱世的纷争年代也都是以自保为主,各自为政。当然啦,杨业的父兄与自己敌对,也能从侧面看出来杨业并不受杨氏一族的重视及疼爱。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当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杨业父亲的预先设计。在那个时代,脚踩两只船,谁先到岸就靠谁的现象并不鲜见。按今天的话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许更为安全。杨信去世之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杨业效命北汉与后周为敌,当然不可能返回后周继承父业。

    麟州地处北汉与后周边境,杨氏的武装力量有限,没有强大到足够自保或自立,为了保全自己、保存实力,杨重勋在北汉与后周之间不停地摇摆,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几次投降北汉又数次回归后周。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杨业投降北宋之后,难免让人觉得不够放心,而他自己也会先虚上几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当监军责问他是否有异志时,他显得格外敏感。

    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自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论,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应该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

    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一员武将决定着朝廷的七分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

    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便是头等大事。于是他精心策划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北宋降将杨业不受重用的原因。尽管如此,杨业杨令公依然成为了北宋的一代战神,他在为北宋效力的几年时间几次重创辽军,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杨家将故事。

第160章 杨业归宋() 
却说南唐开国四十多年,幅员辽阔。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李煜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他做了俘虏之后,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使他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他悲伤欲绝,却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大宋的土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春风拂面,李煜感受到的只是刺骨的寒冷,有多少恨要诉说,多少泪将横流,李煜却只能如一叶浮萍般,随风漂流,没有归途。

    降宋以后,李煜一年四季过的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而悲惨的生活。他像一只被禁锢在金丝笼中的鸟儿,宅第虽然华丽,行动却毫无自由。他终日蜗居小楼,楼外高墙深院,戒备森严,插翅难飞。没有当朝皇帝手谕,他不得私自会客。

    在汴梁寄人篱下、饱尝炎凉的降王生活,李煜对人生和未来丧失了追求和信心。他不分昼夜,常常是杯不离手,借酒浇愁,一醉方休。有一次,他还乘醉在窗纸上信笔书写了十四个大字:

    万古到头归一死,

    醉乡葬地有高原。

    这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不明不白地崩驾,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称帝,是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当年十一月,他废除掉李煜的爵位,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表面上看,似乎意味着李煜身份的提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常常用言语侮辱李煜,使李煜感到十分难堪。尽管面对太宗的羞辱还要强颜欢笑,而内心却感到无限的伤痛。最让李煜痛心疾首的是,小周后跟他降宋后虽然被封为郑国夫人,但自己却无力保护。

    宋人王銍《默记》中说:“太平兴国三年的元宵佳节,各命妇循例应入宫恭贺。小周后也照例到宫内去庆贺。不料小周后自元宵入宫,过了数日,还不见回来,李煜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在家中恨声连天,却又无可奈何。一直至正月将尽,小周后才从宋宫中被放出来乘轿回归府邸。”

    原来赵光义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色,借命妇入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