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改写唐朝历史-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酒馆里,说书先生本来都是说江湖趣事,结果进来几个人在他身边耳语了两句,他就匆匆出去了,留下听到一半的观众于不顾。

    “什么情况?”

    “有没有职业素质啊?”

    “咋地了,媳妇生孩子了啊?”

    总之,酒馆骂声一片。这个场景发生在临安各处。

    片刻之后,他们集体出现在了县衙之中,互相是一脸疑惑,被叫到这里来,他们也不知道要干什么。

    苏某人笑嘻嘻的登场,拿着一把银子,放在了桌子上,看的底下的众位说书先生不明所以。

    “我有事情要请各位先生去做!”

    “不敢当啊,县太爷大人!”

    “大人尽管吩咐!”

    “草民见过大人!”

    。。。。。。

    没过多久,这帮人就离开了县衙,除了拿走了银子,还拿走了苏某人写的一些东西。

    “哥,你都写了什么啊!”

    杨玉环很是好奇,看到桌子上的小本子,基本上都是苏某人喜欢出去时说的话,官腔十足!

    《加强思想文明建设指导方案》《十六字方针》《和谐时代,和谐大唐》《苏县令的语录》《崛起的临安》《伟大的人民》等等。

    莫非那些说书先生就是拿了这些东西出去?这都是他写的书?

    打开一看,基本都是歌功颂德的话,还有一些看起来是大话的话,比如“打造以临安为中心的城市”等等。

    这下就连杨玉环都有些反感苏某人了,因为他太喜欢标榜自己的功劳了,而且还请说书先生去说这些事情,简直是太过于好大喜功,自以为是了。

    “哥你不至于吧?”

    苏某人也看出来了杨玉环的疑惑,笑了笑:“我让临安做了这么多的改变,其实并不是要可以让那些人在外面说我的名字,说我的功劳,而是我要让这些改变让更多的临安百姓知道,我要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一个正在崛起一个不一样的临安。在县城生活的百姓其实不多,更多是在各个村落里面的百姓,我希望他们能来城里生活,定居,只有这样,人和人的交流才能更加紧密,经济才能发展更快。”

    杨玉环听了个一知半解,毕竟才不到十二岁的女孩,能理解就不错了。

    那些说书先生确实是要把临安的改变,和苏致远做过的事情,以及一些技术改造的事情散播出去,就像是县衙的宣传员一样,其实苏致远要消除的是那些不理解的声音,有的时候,宣传很重要,经过这些说书先生的渲染,那种动员效果,甚至要比苏某人自己去说要好得多,毕竟官民之间还是有隔阂的,很多百姓不相信官员。

    苏某人想不想标榜自己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临安崛起的目标正在朝着他预想的方式中迈进!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影响力() 
几个私塾先生,坐着马车一路颠簸的到了杭州,想要状告苏某人破坏教学,但是一连待了好几天都没与碰到知府回来,每次去知府那里,都是见不到人的面。

    “是不是那个知府根本不想见我们几个山野村夫?”

    “谁知道,那些个人说着去通报知府去了,谁知道去没去?”

    “要不,我们用钱通报一下?”

    说着老头这兜里拿出了一两银子,其他的人互相看了看,犹豫着,是不是要拿钱出来。

    “我们都来了,这都过去几天了,诸位要是再这么耗下去,我们就白来了,回去还能干什么,继续教学生我们也活不下去了。”

    一听这话,众人一狠心,把用来吃饭的钱拿了出来,参差不齐的凑了点,又去了知府衙门。

    守门的衙役一看又是这几个人,准备挥手打发,话还没说出口,这老头就赶紧跑上来,把钱塞到了他的兜里,衙役伸手进兜里,一摸,掂量了一下,也没拿出来,转身进去通报去了。

    “果然有钱能开路啊!”

    没多时,他们就进去见了秦知府,禀明了这件事情。

    没想到秦知府只是淡淡的一笑道:“就因为这个你们来状告苏县令?”

    几个人忙行不跌的点头。

    “别瞎闹了,回去吧。”

    轻轻一句话,几个人呆若木鸡,像失了魂一样离开了知府衙门,事情也没办成,就等来这么一个结果。

    “这下我们连回去的钱都没了。”

    其中一个老者叹了口气,走到一边用剩余的几个铜板,买了几个饼子挨个送给了众人,躲在街边吃干饼子,别提有多狼狈了。

    边上的酒楼里传来了说书先生的声音,众人在一边默默的听着,才发现这个人是来自临安的老乡。

    说书先生:“话说那临安县令苏致远可是一个能人,到了临安一直就没闲着,做出了一个个的奇事,你们猜,是什么事?”

    “你倒是快说啊,猜个鸡毛?”

    “就是,你说啊,别吊人胃口!”

    说书先生嘿嘿一笑,扭了一下脖子道:“只见他先是带人挖路,不光是临安边上的地方挖路,这周围的村子也挖路,还说要带动临安经济的发展,但是光挖路怎么能行,他还盖了私塾小学让千名孩子去上学,厉不厉害?”

    “胡说的吧,千名小学,你在搞笑?”

    “就是,杭州最大的私塾最多也就五十多人,你吹也吹的合适点行不?”

    “不过一个县令不好好在县衙带着,盖什么私塾啊,难道他想教书?”

    说书先生打断了叽叽喳喳:“那私塾名字并非是私塾,乃是临安第一小学,此事确实是真事,我绝无欺骗各位。”

    底下的惊叹声就更多了。

    “苏县令说过,要让百姓也上得起学,所以每个孩子一天出一个铜板给教书的夫子支付薪银,你们可知道不光是那些百姓高兴,而且那些个夫子也挣得盆钵满贯,有的夫子又纳了一个小妾,哈哈!”

    底下的人像听天书一样看着说书先生,外面的几个临安来的夫子也默默的听着。

    “苏县令看得起百姓啊,那可是好官,他刚开始就跟百姓说要让百姓的孩子都能识文断字,不做白丁,你们说好不好?”

    “好!!”“好!!”“好!!”

    底下的人都是老百姓,听了感触颇深,可不是吗,在这里识字的人都是上层人,不认识的就显得很差一样,有文化了自然会被人看得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俗语,但是科举一出来,这就成了一个可以一步登天的通道,读书,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读的。

    但是这个苏县令做到了!

    “建了小学还没完,苏县令还带发明了火炕,让我们很多人轻松渡过了冬天,你们知道就是烟囱在土炕下的那种吗?这也是苏县令带给我们的。”

    说着说书先生把图纸都拿了出来,拍在了眼前的桌子上,前面的人一蜂拥的看,纷纷惊叹不已。

    虽然现在是开春了,但是还有些冷,但是来年也可以用啊,尤其是北方,用起来才爽!

    “还有公用的厕所也盖起来了,人们大街上走着如果有急,可以方便,还有垃圾站,也方便人们扔掉没用的废物垃圾,生活便利了很多。”

    “对了还有红薯,那可是好东西,现在临安不少地方都种上了,你们可能不知道,他都说了,再过一段时间,红薯熟了,我们就能烤着吃了,香的很!”

    听了半天很多人也听出味了,这是单方便夸这个县令啊。

    “你说的这个县令咋啥都会啊,不是天上下来的吧?”

    “就是,哪有这么好的县令,我咋就没见过呢?”

    底下的人又叽叽喳喳起来。

    “都别吵,都别闹,我说书说了这么些年,说故事,我们能说假的,这姓名能说出来的县令,我能作假吗?何况这就是我们县里的事情,我还能不知道?跟你们透露个事,无裳集团就是我们县令在背后设计的!”

    无裳剧场早就成了杭州的一面旗帜,一个销金窟的旗帜,虽然听唱歌花不了多少钱,但是随着很多项目的展开,越有层次感,高档次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怪不得他一说无裳集团是苏某人设计的时候,很多人会恍然大悟的“哦”的一声了。

    听了半天,很多人也都想去临安见识见识,更是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说书先生只好掏出了从县衙里带出来的书《伟大的人民》开始讲演。

    谁不想听好话,这里面对中华大地上的人民基本都是歌功颂德之言,说我们伟大的灿烂文化,我们勤劳节俭的美德等等,又把话题引到了一边。

    。。。。。。

    来状告的几个夫子,互相看看,自我嘲笑一下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走吧,我们还告啥?我们应该后悔,当时嘴硬,现在被自己打脸了吧,还好意思来告人家,这说明人家这个后生县令就是比我们懂得多,这明摆着的,别浪费时间了,回去种红薯吧!”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市场经济() 
临安城的面积毕竟太小了,苏某人不一会就能把整个临安县城逛完,而且虽然是县城,但是没有一个围墙,倒像是后世的一个大点的小镇而已。

    苏致远找来官册里记载临安的地图,把县城的区域画了出来,并计划着要建设其他的街道,和增设住户,还有其他的一些设施。

    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构想,要等到人们富裕一些之后去实施更加的合适,但是苏某人还是喜欢这样执笔画天下的感觉,那种控制欲,就好像指哪里,就能改变哪里一样。

    临安缺少一些大的交易市场,想起来很多经济的带动都是伴随着人的往来交易所带动,苏致远深感在临安建立大型交易市场的需要。

    当这些市场完全运作起来的时候,很多人进货销售就都会来到这里,那这里就会逐渐的演变成一个中心,聚集在这里的东西和钱多了,那这里还怕没有钱吗?

    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贴满了荣誉奖牌的样子,苏致远差点笑出声来。

    大唐这个时代不是没有市场,但是都是自己逐渐形成的那种集散点,苏某人打算以临安县衙的名义去设立一个农贸市场,里面都是粮食和蔬菜瓜果的店铺,这样感觉专业之后,会显得极为规范。

    当县令就是好,说批地就批地,十亩地的面积很快就画出来了。

    除了农贸市场要开设,苏某人还想到了一个招商引资的好法子。

    之前和陶瓷作坊说了砖的制造,后来有知会了瓦片的制造,对于一个十亩地大小的农贸市场来说,用这些东西来建没有任何问题。

    苏某人只好自己先垫上钱,大量的开足马力,运砖和瓦片还有木材,雇了相当多的人建造。

    无论是打地基,还是铺砖,还是盖墙,速度都很快,那个作坊的砖和瓦片都供不应求。

    半个月的时间不到,农贸市场就盖起来了。

    十亩地已经不小,足足能承载上百家的商铺运营,说到底已经完完全全的超出了临安的水平。

    很快就有人来预订商铺了,不过这些商铺都只租不卖,租金一年十两银子,对于常需要开铺子的人来说,已经是极为低廉的价钱,何况这个农贸市场盖得又大又好,就在临安县城边上,是县衙督办工程之一,所以很多人慕名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