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舌尖上的炊事兵-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是一道丝瓜菜肴中,烹调方法最困难,最考验厨师技术的一道菜。

    能正真炒把它出来,达到色香味形这四个菜品基础要素的人,普通人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炒不出,哪怕是专业厨师群体中,百分之八十的厨师都一筹莫展。

    而最高层次的“水晶丝瓜”,那就属于普通人完全想象不到,专业厨师遥望企及的一个恐怖高度。

    一个只属于特级厨师,才能够触摸的层次!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滑炒丝瓜,要想达到登峰造极的“水晶形态”程度,难度会如此的高呢?

    这就在于丝瓜这种蔬菜,其本身内部结构的特殊性。

    作为和冬瓜同属葫芦科的植物,含水量多是它的特性,富含植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人体急需的维生素,让它的营养不输任何一种蔬菜。

    尤其可以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不仅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还能使皮肤变得洁白、细嫩光滑,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

    让丝瓜汁自古以来,就有“美人水”之称!

    可除此之外,它还富含有皂甙、植物粘液、木糖胶、丝瓜苦味质、瓜氨酸,这些烹调起来极为棘手的物质。

    “皂甙”受热只要稍微过高,就会发泡和乳化,让菜品被大量乳白色的泡泡包裹,看起来很印象食欲。

    植物粘液和木糖胶,听名字就知道是什么,它是“水晶丝瓜”的由来,可一旦不能完美控制,它们就会焦化黏糊。

    很多人做的丝瓜,总是黑乎乎一片,就是两样物质没处理好。

    丝瓜苦味质、瓜氨酸这些,一般存在表皮和根缔位置,只要去皮比较干净,基本不会有问题。

    但若是没处理好,那炒出来的丝瓜,绝对能和苦瓜媲美。

    胖厨师长工作经验已经有十多年,他自己都只能堪堪烹调出“滑炒丝瓜”,对于极致形态的“水晶丝瓜”,可谓是可望而不可即。

    他让小李准备丝瓜切片,就是要用这道看似简单,可实际上难度极高,很多饭店都没办法拿上菜单的菜。

    找回刚才失去的面子,打压谢清风刚才在无形之中,给他的强力反击。

第4章 『讲究的马蹄刀』() 
胖厨师长打的什么主意,谢清风从听到丝瓜和切片这两个字眼时,就已经完全明白了过来。

    “故意想让我丢脸吗?恐怕……这次要让你失望了。”谢清风嘴角扬起弧度,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了在14年的时候,参加全军区炊事大比武时的画面。

    那一场是炊事大比武的最后决赛,七大军区各自从营一级选拔组建参赛队,经过团部、师部、军分区、总军区的四层严苛比武选拔。

    从各军区上百支队伍中杀出重围,以第一名的身份代表各自军区的七支队伍,齐聚在京都总后勤部。

    这也是代表着200多万解放军,最高炊事水平的一场较量。

    大比武决赛共分为三个大科目——

    雕工才艺表演赛、团队野战炊事赛、个人单品挑战赛。

    其中个人单品挑战赛的第一名,获得国家烹调协会特约主裁判赞不绝口的菜品,就是谢清风烹调的水晶丝瓜。

    晶莹剔透美若珍宝,色香味形登峰造极,丝丝顺滑入口即化——

    这就是主裁判当时给予的评价!

    大比武主裁判是国家高级技师,属于特级厨师职称中的最高的特一级别,他的评价已经说明了谢清风这道菜的技术含量。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论菜式即便不是世界第一,也绝对属于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

    自古以来的南甜北咸格局,清初的鲁、川、粤、苏“老四大菜系”,清末崛起的浙、闽、湘、徽“新四大菜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较有影响的细分菜系,如潮州菜、东北菜、本帮菜等等。

    菜品之复杂,一个词——百家争鸣!

    谢清风的味觉和嗅觉异于常人,这是他作为厨师的优势,可他毕竟只是普通人,并不是全能的超人。

    驻守在西南边防,进修于云省大地,造就了谢清风一手出色的川菜。

    这里是谢清风的家乡湘省,盛行的是八大菜系之一湘菜,而不是川菜满地的云贵川地区,这也就形成了天然的劣势。

    湘菜和川菜虽然都讲究一个辣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二样,可其实不然。

    古语云: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在于一个鲜香麻辣,“麻”字尤为突出,也是作为辣味的缓冲味,比如经典的麻婆豆腐、辣子鸡丁等。

    说得直白点,川菜地区嗜麻如命,有很多人炒个空心菜或者大白菜,都要撒几个麻椒炝一下锅,否则吃起来就不得劲。

    而湘菜在于咸香酸辣,口味比较重,采用酸和咸来中和辣味。

    比如代表酸辣味的菜剁椒鱼头、湘西外婆菜、吉首酸肉等,代表重口味的宁乡口味蛇、毛氏红烧肉等。

    总体说来,两者看似一样,可实际上大有不同。

    如果胖厨师长换别的湘菜,或许谢清风这个川菜厨师因为不熟悉菜品,很可能让他复仇成功。

    可惜他很倒霉,正好到撞到了枪口上,挑了个谢清风专门深研的素菜。

    “清炒丝瓜没问题,但是我想自己去切配,可以吗?”灶火已经调整好,炒锅也清洗干净了,谢清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没问题,你请便。”

    胖厨师长笃定谢清风炒不出,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大方的向配菜工小李喊道:“丝瓜放那,让谢师傅自己来。”

    “刮子在这里,你自己来吧!”正准备用刮子去掉丝瓜皮的小李,刚刚被厨师长臭骂了一顿,心里暗自很不爽,听到不用自己来切配,立马就把东西放下。

    落个清闲,免得等下又挨骂!

    “谢谢,不需要,刮子是蛮劲拉扯,会破坏丝瓜肉质,炒出来就会失去光泽。”

    谢清风拒绝了小李,从兜里拿出一把银白色的折叠雕工小刀,微笑的说道:“要想丝瓜肉质不被破坏,记住一定要用刀削皮,顺着皮与肉质的结合处,一路贴着滑过去,才能最大程度保证丝瓜肉丝的完美。”

    说话间,谢清风已经将折叠刀打开,切掉尾部和尖端的区域,顺着尾部露出来的圆形横切面,用刀刃一路削到了尖端。

    中间没有任何的停顿,水到渠成一般的顺滑。

    “啪嗒!”

    一条宽度在1厘米左右、厚薄粗细均匀的丝瓜皮,掉落在了案板上。

    第一刀下去后,谢清风没有停留,动作极为流畅的削出一条又一条的丝瓜皮,动作精准几乎如同机器。

    “卧槽,好牛逼的刀工,我干了一年多配菜工,还是第一次看到,兄弟,你这手小刀功夫练了多久?”小李双眼瞪得圆溜,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目不转睛地盯着谢清风的双手。

    生怕自己一眨眼,就错过了眼前这如同变戏法一般的高超刀工。

    “我无聊的时候就喜欢雕点东西,小刀用的多,也就比较顺手,而且丝瓜表面不均匀,凹凸不平,大刀没有小刀好使。”

    谢清风说话的时候手上的动作也没停,一直保持着均匀的呼吸,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上,以保证手上动作的平稳。

    随着一条条的丝瓜皮掉落,溢出来的透明植物粘液,如同给丝瓜那淡绿色的肉质上,覆盖了一层水晶衣。

    “削皮还有这种讲究?难怪我用刮子削的土豆丝,放一晚上就会变得软塌塌,而用刀切的却能放好几天,今天我总算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表皮被破坏了。”

    小李大为感叹,满脸兴奋的接着说道:“老哥你确实是个牛人,说出来的话每一句都能让我大受启发,而且就你这一手刀工,比我们店里所有人都……”

    “咳咳!”

    听到这熟悉的咳嗽声,小李心里顿时打了个挺,剩下的话全憋到了肚子里。

    “小李,还有几分钟就要开班前小会了,这里不用你忙活,出去吧。”胖厨师长脸都黑成了包青天,要是再让小李就在这,估计他会被气死去。

    “噢,好的,我这就走去。”

    小李知道自己刚才说错了话,恋恋不舍的看着谢清风手中那华丽的刀工,慢吞吞的向外走,心里还暗自嘀咕:“你们平时都藏得像个宝一样,不花几千块钱拜师,一点技术都舍不得教,今天好不容易碰到个牛人,而且还愿意教,可惜了,哎。”

第5章 『闻一闻流口水』() 
小李一步三回头的离开,谢清风拿着削完皮的丝瓜走向水龙头,打开水冲了一下便回到了案台前。

    水晶丝瓜的晶莹剔透,就来自于植物粘液和木糖胶,切勿用手来回搓洗,清洗掉削皮时残留的杂质和少量粘液即可。

    植物粘液多了也不好!

    用白抹布将案板仔细擦干净,菜刀在磨刀棍上嗤嗤打四五下刀刃,接着用白抹布将刀身两面擦干净。

    厨师讲究卫生,这不是标准要求,而是一种职业素养。

    “哒哒哒哒……”

    丝瓜从中间一剖为二,不锈钢片刀在谢清风的手中,轻快的跳跃了起来,那极富韵律的节奏,犹如马儿在奔跑。

    随着每一次马蹄的蹦跶,都会在丝瓜上留下肉眼几乎不可见,如尺子量过一般均匀的直切刀痕。

    这便是厨师的基本刀法——“跳刀”!

    在我国的古时厨师界,就把刀工与烹调合称为“割烹”,常称:“能者七分墩子,三分锅匠;常者三分墩子,七分锅匠”。

    这说明刀工与烹调之间的辩证关系!

    到了现代,厨师刀工的好坏,通常都会作为厨艺高低的判断标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更是一项必须的科目。

    说得通俗易懂点,食材切的厚薄如若不均匀,那么在烹调热加工的过程中,就会导致火热导不均匀。

    最终薄的已经熟烂,厚的都还没有熟!

    而厨师这一行的刀工,经过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沉淀,现在已经总结出了四大类刀法——

    直刀法、斜刀法、平刀法、混合刀法。

    其中混合刀法也被称为剞刀法,也就是不拘泥于形的斩、剔、刮、剜……旋等等各种菜刀的用法。

    剞刀法里最复杂的当属“旋刀”,它分为天旋和地旋。

    这是厨师行业的行话,前者是把食材在手掌上用刀处理,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苹果削皮,他就是属于“天旋”剞刀法。

    后者地旋是放在案墩上,常见的就有萝卜拨皮之类的。

    而跳刀是属于直刀法的极致,没有个三五年的熟能生巧,掌握其中的韵律节奏,让双手在长时间的重复动作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肌肉记忆,那么久只能称之为乱切。

    菜刀是已经跳了起来,可惜前一片只有一毫米,后一片能给你干出5倍厚,而且菜片还会满墩子到处乱飞。

    像谢清风这种从头跳到尾,不仅每一片都保持2毫米厚度,而且食材整体形状不会乱掉,就像没有用刀切过一样的程度。

    这就是九年刀法的功力!

    “用陌生的菜刀和墩子,很影响刀工的发挥,还能切到这个完美的层次,这谢清风的刀工……”看着案板上这两个完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