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昉没见过徐还,却知道他南归之时冒充过自家儿子。
也听皇孙说起过此人,机敏果决,是个厉害角色。故而丝毫不敢小觑,虽远在千里,却仍有忌惮。
但愿希尹能够做到允诺之事,拖住徐还,否则和谈仍旧可能有变。
至于金国上下提及,争取让徐还、岳飞早日南归,最好让宋国自毁长城,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想要做到,很难!
当然,也并非不可能,就看秦桧有多想立功,赵构又多在乎皇位了
金国这边,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加把火才行。
秦桧从礼宾院出来,便直接入宫了。
听到金国愿意降岁币,不用再称臣,赵构微微松了口气。
愿意谈就是好现象,继续讨价还价便是。
且不说岁币,二十五万银、绢虽然不少,但是咬紧牙关也并非不能接受。
但伯侄之国
还是有高下尊卑之分,还是要向金国俯首低头,赵构多少有些不大乐意。也很清楚,朝臣们可能也不大愿意接受。
“会之,再接再厉,继续和金人谈判。”
“是”
秦桧领命,沉吟片刻后小声道:“官家,岁币估计不好谈了。金人言下之意,岁币是用来赎买中原之地,以及二圣与宗亲在北方用度。
韩昉声称”
“说什么?”
“韩昉称,如果大宋不答允,那么就不归还中原,还有也不再奉养二圣与宗亲。”
“什么意思?”赵构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秦桧小声道:“金人言下之意,或对二圣不利,或是驱逐回大宋”
赵构脸色顿时变得很冷很难看,好似一下子被人戳中了最痛处。
涉及二圣,除了维持现状,无论哪一个结果,对他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痛
第四一四章复关中,夺筹码()
徐还远在凤翔府,但时刻关注着临安的和谈进程。
裴元衍每天都会将最新进展,以及各方面的反应整理好,快马加鞭,或飞鸽传书送到凤翔。
初夏时节,东湖岸畔的柳树下,徐还看着信函,冷冷发笑。
和谈,是这样一个局面。
明明前线局势一片大好,但是后方
金国人还真是不要脸,竟然狮子大张口,除了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的边界线这一条之外。
其余的与原本历史上的“绍兴和议”的条文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该说什么呢?
绍兴和议之前,岳飞北伐到了朱仙镇,也是一片大好局势。
如今似乎也不差,整个关中都夺了回来,半壁江山向北伸出了一条长长的手臂。
可是仍旧处于不利地位,和谈中依然被讹诈要挟。
群臣反对,民意沸腾,毫不奇怪,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一想到负责和谈之人是秦桧,拍板之人是赵构,徐还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当此之时,他终于体会到历史书上那些所谓的——不败而败,是怎么来的?是怎样一种心情。
“国公莫急,结果尚未达成”
徐还摇头道:“不远了,官家和秦桧,你可能不了解。”
历史上的赵构,连称臣都能答应,而今只是伯侄之国而已为了保全自己的皇位,他可以卑微到极点。
司马靖沉吟道:“如此结果,对国公而言,有利有弊。
议和成功,朝野民间必有微词,对官家必感失望,大失民心,对将来大有好处。”
徐还点点头,一个懦弱,甚至有卖国之嫌的皇帝,确实不那么受爱戴。
会不会民心尽失很难说,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抨击赵构的由头和证据。
司马靖续道:“只是和谈一旦议定,往后国公再想有什么举动,就有背盟,甚至是违逆不忠之嫌。”
徐还笑了笑,轻声道:“如果是金贼主动撕毁议和之约呢?”
“自然另当别论,只是颇为被动。”
“也罢!”
徐还叹息一声,悠悠道:“我们似乎应该做点什么,为对天下有个交代,也为我们自己。”
“没错,是时候了,刘子羽传来消息,西夏人最近不怎么安分,似乎有金国使者去了兴庆府。”
“既然如此,那我们也动手吧!”
“国公,相比于杀戮,当此之时,人质在手,或者说强行驱离或许更好。”
徐还略微沉吟:“先生所言极是。”
绍兴元年四月初夏,宋金和谈之时,双方兵马在扶风附近发生摩擦。
秦国公徐还果断出兵,大军围攻京兆府长安城。
金国三太子完颜宗辅立即出兵迎战,但初战败于沣河,不得不龟缩守卫长安。
原本想要凭借坚城与徐还对峙,却不想宋军围而不攻,牛皋、吴玠等人直接率部一路向东,率先攻泾阳、高陵、骊山、同州、华阴等地。
消息传到京兆府,完颜宗辅和银术可都有些慌了。
徐还这是要做什么?
围了长安,进攻的则是外围城池,也是向东撤离的必经之地。
难道他是想要围而不攻,断了金军东出潼关之路,彻底将金军困死在京兆府?
从目前来看,这个趋势甚是明显,危机也随之显现。
“徐还这是要困死我们?”
完颜希尹摇头道:“不,他是迫三太子主动离开关中。”
“哦?可是现在离开和谈尚未有结果,与西夏夹击徐还协议尚未达成”
完颜宗辅显然不甘心,若主动退出关中,影响了和谈,算是自己的罪过。
先前战败,而今逃离,实在有失颜面,罪责不小。没准皇帝完颜吴乞买还会拿此说事,趁机打压。
再者便是心有不甘,完颜希尹已经派使者前去兴庆府与西夏国主商谈,希望与西夏一道出兵,夹击徐还。
和尚原与渭滨大败,让他很不甘心,一直惦记着寻机反扑,一雪前耻。
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唯有拉上西夏人联手,才有这个可能。
然眼下形势,似乎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完颜希尹无奈道:“三太子,突围撤离吧,若真被宋人围困在城里,可就——成人质了。”
一个尴尬的事实,数万兵将再加上三太子倘若成为宋军人质,谈判桌上,宋人将会多一个分量极重的筹码。
“哼!”
完颜宗辅冷哼一声,仍旧有些不甘。
“三太子,可否听臣一句劝。”
“但说无妨。”
完颜希尹道:“也许唯有三太子撤出关中,西夏才会出兵。”
“这”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个道理。
虽说关中局势是宋军占了上风,但放眼整个天下,金国更为强盛。
只有弱弱联合抗强的道理,合纵可自保一时,连横乃自寻死路,自古以来,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
当前西夏帮着金国击败徐还,结果会是切肤之痛,猛虎临门,党项人显然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
迟迟不回应,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完颜希尹续道:“待我们撤出关中,徐还势必要收复整个陕西路,届时宋夏之间必有摩擦。
稍微挑拨,便可冲突,甚至大打出手。”
“三太子,老夫断后,掩护大军撤吧,否则一旦等徐还彻底拿下了华阴、同州,我们就被动了。”
老将银术可与宰相完颜希尹都是如此态度,局势又如此糟糕,完颜宗辅实在没有继续坚持的理由。
金军当即放弃京兆府长安城,沿着渭水,一路向东撤退。
宋军似乎早有所料,沿途不断有伏击,鉴于金军尚有大队骑兵,实力不可小觑,不曾大军正面阻拦截杀。
饶是如此,也让金军狼狈不堪,损失惨重,仓皇逃离。
从京兆府到潼关不过数百里路程,前后伤亡数千人之多,最终在兀术的接应下来,撤退到了潼关之外的陕州。
最重要的是,此战之后,崤山黄河以西,再无金军身影。
关中故地,陕西路,再度回到大宋怀抱。
徐还在第一时间派兵马前往潼关驻防,自己则亲率大军收复关中城池,清剿余孽。
与此同时,第一时间将消息上奏临安,引起轩然大波
第四一五章装腔作势()
徐还闪电出手,速度很快。
很短时间内便成功逼迫完颜宗辅撤退,收复关中全境。
以至于等临安接到开战消息,尚未反应,捷报就到了。
和谈过程中交战,毫无疑问,颇为敏感。
最初传来消息,有人甚至想要做点文章,弹劾徐还轻举妄动,自作主张,破坏和谈大局。
却没想到转眼间捷报就来了,还能说什么呢?
以攻占佐和谈,金国人都懂得的道理,大宋难道要置若罔闻?
战争与和谈都是外交手段,战场上打的越狠,越有优势,谈判桌上就越有底气,有筹码,可以争取更多利益。
这个道理,浅显易懂,自古以来,也有不少经典成例。
别的不说,现在徐驸马将关中全境收复,金国所谓归还关中就成了一句空话。
与此同时,徐还兵临潼关,与岳飞一西、一南对南阳、陕州等地形成夹击态势,局势对宋国更加有利。
徐驸马何错之有?又凭什么指责呢?
无论是朝堂和民间,都是一片叫好之声,对徐还多有赞扬。
与此同时,对金国已经有所让步的和谈条件提出质疑,否定。
金国使臣已经到临安,就住在礼宾院里,所以和谈本身已经无法阻止。
朝堂之上,主战派的官员们态度很明确,和谈可以,金国必须让步,更改条件。
岁币的事情,态度相对宽松,并非不能给,但数额不能太多。
两国关系仍旧是一个争执的难点,再有便是归还中原,盟约签订之后金国需立即撤军,没有五年之说。
至于伪齐刘豫,一介叛臣,大宋岂能容他?
如果金国不答应,咬紧牙关继续打就是了,谁怕谁啊!
徐还在关中的胜利,是效果绝好的强心剂,让大宋上下信心满满。
毕竟收复了陕西路,秦陇川蜀安全,大宋整个国防形势好转,让人能长松一口气。
且从关中出击,东出潼关可以征中原;经过蒲津关渡黄河,可以入河东晋地。
进可攻,退可守,等若暂时站在一个不败之地,完全有底气与金国一争。
这个局面,让赵构都不禁有所震动。
他虽然也觉得徐还有些轻率冒然,但总归是打赢了。
而且徐还并非完全自作主张,之前表态时就说了,尊奉朝廷命令,会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和谈。
现如今,他做到了。
一场胜利,一地得失,并不足以改变赵构见好就收的态度。
毕竟韩昉一句“二圣归来”的威胁,好似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在头顶,让他寝食难安。
再加上国库空虚,杀伐过重,不利子嗣的虚妄之言,赵构的态度可想而知。
和谈,不能不答应。
徐还的作为,有点火上浇油,却也并非全无坏处。
若能以此迫使金国继续让步,争取更多利益,对朝野和天下也算有个交代,阻力也能小一些。
否则自己这个皇帝的形象,天下人与后世史笔的评价,不免
颜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