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三国志-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坚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孙匡(一说还有一个庶子孙朗)。在孙坚死后是由孙策扛起了孙家的大旗,两年后,孙策守孝完毕,这位未来驰畅江东的小霸王就要出世了。
【极贵之象】
在历史上那些大人物们的出世往往伴随着吉像,杨坚出生时身上有鳞头上有角,李世民出生时双龙驾临道喜,赵匡胤出生时金身,并且有香气,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室,邻居甚至误以为火灾。
而孙策和孙权的出世也有着梦怀日月的故事,《搜神记》里有相关记载。
孙坚夫人吴氏,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
孙策和孙权的事情也理所当然的被孙坚认为是极贵之象。或许这个故事是被他人附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孙策和孙权在他们父亲的孙坚的基础将孙家发扬光大,乃至建立帝业。
【总角之好】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关张三兄弟桃花园结拜的故事深入人心,而孙策和周瑜亦是关系极好,被不少人认为也有结拜之义。但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明确有结义兄弟的只有韩遂和马腾,刘备并没有和关羽、张飞结拜,孙策和周瑜虽然也没有结义,但他们的关系和友情却要比结义的韩遂与马腾之间更为真诚。
当时孙策在寿春,周瑜因为仰慕孙策就自己跑了过去,专程拜访他,结果他们两人是一见如故,非常谈得来,关系发展迅速。而且孙策、周瑜两人同岁,都是当时的少年英才,于是他们推结分好,义同断金。
其后周瑜还劝说孙策移居自己的老家舒县,孙策答应了。孙策搬过来之后,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他们两家升堂拜母,互通有无,相处的是非常愉快。直到孙策的父亲孙坚在荆州战死,孙策为了守孝才搬离了舒县。
后来孙策将自己和周瑜的关系形容成“总角之好”,他们二人之间年幼相知,从小时候起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少年英才】
在三国历史上孙策是一位非常少见的少年英才,在仅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寿春结交名士,并且小有名气。
孙坚作为朝廷大将,常年不在家中,黄巾大起义之时,朱儁推荐其为佐军司马,让其辅助自己攻打豫州黄巾军,留下家人住在寿春,当时孙策年仅十岁左右。
等到孙策长大一些后,他便在寿春开始活动,那个时候天下大乱,董卓废立君王魔焰涛天,当时孙坚做袁术麾下头号大将,率领大军一路进发,三战三捷收复了旧都洛阳,名望大增,作为孙坚的长子,孙策可能也借此得以结交到了当时许多的名士,并没有因为年纪小就遭到了轻视,而且孙策本身也是很有本领,江、淮不少人都对其心生向往,甚至投奔于他。
当时周瑜拜访孙策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
但后来,当时反董联军的盟主袁绍居然暗算自己的弟弟,直接派周昂夺取了孙坚的豫州刺史职位和后方大营,迫使袁术和孙坚进一步讨伐董卓的行动终结,最终导致袁术和公孙瓒、陶谦联手对抗袁绍、刘表与曹操的结盟。
当时袁术占据南阳,补给被袁绍的盟友刘表所限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袁术派孙坚率领大军南下讨伐刘表,孙坚一路打到了荆州的治所,刘表的大本营襄阳,但人算不如天算,孙坚在大好局面之下因为大意被黄祖所杀。
这直接导致孙家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当时的孙策年仅十六岁。
因为孙策年龄太小,无法服众,所以袁术让孙坚的侄子孙贲取代孙坚为豫州刺史,率领孙坚的部下,但孙贲能力有限,后来孙坚的旧部就慢慢的被袁术控制在了手里。
孙贲后护送孙坚的遗体返回江东,将孙坚葬在曲阿,在丧事结束后孙策举家迁到江都,江都这个地方属于徐州,归广陵郡。
当时徐州在陶谦的治理下欣欣向荣,陶谦在平定徐州黄巾余党之后,没有参与伐董之战,他施行屯田之策,招收流民,招纳名士,所以徐州环境是很不错的,也很稳定,而扬州刺史陈温死后,孙策的老家扬州的局势一直比较动荡,所以去离老家很近的徐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孙策就在此过了两年的守孝生活,然而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孙策的豪杰气质并没有因为其年幼而被忽视。不到二十岁的孙策,才在徐州守孝呆了两年的孙策就已经开始被徐州牧陶谦忌惮非常。
陶谦虽然在历史上争议比较多,也比较大,但不可否认,陶谦还是有本事的,而当时就是这样一位坐镇一州的大人物,居然对孙策一个才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子起了戒心,甚至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孙策为了避免陶谦可能的追捕一度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张纮,其后派吕范将他们接回了江东。当时陶谦认定吕范是袁术一方的内应,下令各县通缉吕范。吕范知情后,亲自招募能手,引领门人偷偷将吴太夫人接走,再迅即回到孙策之处,成功完成了使命。
当然,陶谦敌对孙策和袁术也有一些关系,毕竟当时袁术和陶谦已经翻脸,而孙策作为原袁术麾下大将孙坚的长子,陶谦可能是牵连孙策,但孙策作为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可以吸引到一州刺史的关注,这就已经说明了很多。
孙策虽然年少成名,但当时毕竟孙坚已经死去两年多了,父亲的影响已经逐渐消弱,孙策心中虽然有宏图大业,可惜非常缺乏助力和台阶,所以这个时候他去找了一个人,而这位先生则为孙策规划了为未来的战略方针,也就是三国时代的“江都对”。
;
第002章 江都对()
孙策守孝结束之后,急需打开局面,但当时他所面临的情况并不太好,一方面他在徐州遭受了陶谦的排挤,另一方面自己父亲的旧部被袁术所控制,自己没有力量。
这个时候孙策在江都请教了也在此守孝的扬州名士张纮,而这一次对话也是三国时代“四大对”(注1)之中的第二对“江都对”。
【江都对】
初平四年(193年),孙策守孝事毕后,准备离开江都,当时扬州名士张纮也正因为母亲去世守孝居住在江都。孙策几次拜见,和他研究天下大势。
据《吴历记载》当时是孙策先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看法:“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乱,英雄豪杰,都拥兵自重,各图发展,乃至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先父曾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术那里去,请求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然后到丹阳去依靠舅父吴景,收集流散兵士,东据吴郡、会稽,报仇雪耻,做臣服于朝廷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张纮推托:“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服丧在身,对您的事,实在难以帮忙。”
孙策进一步请求:“您的大名,名闻遐迩。四方之人,无不向往仰慕。我的这些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大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
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豪壮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本分了。您继承父辈威烈,骁勇善战,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时您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扶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亚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岂止作一个外藩呢?目前世难时艰,如果您想建功立业,就应当南渡,我将与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孙策听了张纮的一番话语,心中激荡难平:“那一言为定!我马上开始行动!只是我有老母幼弟,不便同行,现在全都托付给您。希望您多加照顾,使我无后顾之忧。”
【召集旧部,坐南望北】
后世将孙策和张纮之间的这一番对话称之为“江都对”,这也是东吴集团的第一个明确战略方针,孙策后来的行动也大体上符合“江都对”的规划。
“江都对”的规划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孙策自己提出来的“召集旧部”,其二是张纮补充的“坐南望北”。这两点都并不难理解。
孙策准备出山时,虽然天下大局还远没有明朗,但他本人缺乏实力,缺乏支持,没有力量去争霸天下,没有资本独立一方,有的仅仅是自己才能和雄心壮志。
孙策虽然没有力量,但他父亲孙坚的残部还在,只不过为袁术所控制,他舅舅吴景还是丹阳太守,那个地方尽出精兵。所以这个时候孙策选择去靠袁术哪里拿回父亲的部下就已经是必然的选择,毕竟孙家的关系网都在袁术集团之中。
而从袁术哪里拿回父亲的旧部之后,孙策的想法是以这一只精炼老军作为自己日后的骨干,然后再去丹阳借助亲戚关系召集军队,南下夺取吴郡、会稽,积蓄力量再为自己的父亲孙坚复仇。
孙策想法是好的,只不过有些过于美满了。
孙策目标是江东的吴郡、会稽,都在扬州地域,其中吴郡还是孙策的老家,但是扬州最强的势力就是袁术,而且当时孙坚的亲戚也基本在袁术麾下任职,他的表哥孙贲和舅舅吴景都是位居高职。
在孙策的考虑中,并没有全面的把袁术考虑进去,但没有袁术的配合,孙策的计划却是没有一丝可能成功的,别的不说,袁术只要不把孙坚的旧部还给孙策,孙策连开始都没有,更何况当时吴景也是袁术的部下,受制于袁术,他想帮孙策也得有袁术的同意。更重要的是扬州也是袁术的目标,他是不可能没事将其让给孙策的。
所以孙策去袁术那边之后,事情并没有完全的按着孙策的想法走,他本来是单纯的想拿回父亲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基础自己再打出一片天下,结果却变为了“借壳生蛋”,其中发生了很多的波折,自己也成为了袁术麾下大将,但不管如何,孙策最终达成了初步目标,他借助袁术的名义和力量夺取了江东,成为了威震天下的江东小霸王。
张纮则对孙策的想法进行了补充,准确的说为孙策定下了更大的目标,孙策本来仅仅准备占据扬州的两郡之地,为父报仇,做个外番而已,但张纮却认为孙策应该有更大的野望,也就是“坐南望北”。
在张纮的规划中,孙策夺取吴郡、会稽后应该进一步夺取整个的扬州,复仇刘表,再控制荆州,这样就基本控制了长江以南,这就是“坐南”。
而孙策控制了荆州和扬州之后,就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争霸天下,至少可以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功业,甚至可以在进一步,虽然说是匡扶汉室,但实际上是什么,大家都心里很清楚,这也就是“望北”。
相比袁绍而言,当时的孙策力量弱小太多了,所以张纮的策略并不是和沮授的“先北后南”相对应的“先南后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